1. 首页 > 职业教育

英国教育界引入中国师资后的变革与影响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英国教育界引入中国师资后的变革与影响,以及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周凤婷

微信公号:百万庄的小星星

1997年,已经在中国西安教书10年的杨军,顺利完成了西北大学在职研究生的学业,并获得赴英国深造的机会。那时她做梦都不敢想,中国教师和中式教育会在英国主流媒体出现,并引发全民激烈的讨论。

她更没想到,十几年后自己亲身经历中西方两种教育模式的碰撞。今年8月,英国广播公司(BBC)拍摄的三集关于“中式教育”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在BBC二台播放后,立即在中英两国引爆了民众对于两种教育方式对比的大讨论。

纪录片的拍摄,源于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和BBC合作的研究项目“中国化的英国学校”。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在全球QS(注:英国的QS排名是参与机构最多、世界影响范围最广的排名之一)教育专业排名第一,他们对近年来中国式教育下的学生连续在国际的综合能力评价体系中名列前茅的现象有很大的兴趣。

为此,项目组选择了英国汉普郡的博航特中学,并挑选出50名初中三年级的孩子组成“中国学校”,邀请5名中国教师参与为期一个月的“中式”教学,并用镜头记录下整个过程。

英国汉普郡,邹海连老师在课间巡视。

经过层层筛选的中国老师

摄制组为教师的人选设定了硬性指标:必须是教龄满5年的从事英语语法、数学、科学和社会科学教学工作的老师,并且能进行全英文教育。而杨军幸运地入选了五名教师之列。

在完成英国PGCE课程后,杨军留在了英国,成为英国中学中少数的华人教师。PGCE课程全称Postgraduate Certificate in Education,是成为英国中小学教师必须完成的课程,相当于在中国取得教师资格证。

当BBC的制片人找到杨军时,她已经在当地一所女子文法学校教授物理、生物和化学三门课程将近十年。摄制组对她唯一的顾虑是,接受过漫长英式教学训练之后,杨军能否回到正统的中式教学模式中去?

杨军是60年代生人,从小学到研究生,她在完整的传统中式教育体系下学习、成长。她说,“用中国教师的方式讲课,是我的天性。”在后期的合作中,她用行动证明了“骨子里是中国人的天性”。

2014年12月底,在经过四轮苛刻的面试和心理测试后,南京外国语学校的英语特级教师李爱云、杭外剑桥高中的数学教师邹海连,最终收到了BBC摄制组发来的邀请函。李爱云担任“中国学校”的校长,邹海连任班主任。其他三名皆为已在英国教书的中国老师,杨军教科学,另外两名老师教普通话和体育。在面试过程中,他们被反复强调,在纪录片摄制过程中要用中国传统的方式教学。

在中国,邹海连的教学其实是“偏西式的”。在杭外教书的第三年,他就进入本校的剑桥高中部,课堂采用小班化教学,用英文讲授IGCSEA和A-Level课程。两者都是英式教育体系下的课程。中国学生通过这样的高中学习,能与英国的大学无缝衔接。

这两位来自中国一流高中的教师都被告知,博航特是英国顶尖的高中。在项目的设置中,50名“中国学校”的学生,将在一个月后通过数学、科学和普通话考试,同博航特九年级的其他学生一争高下。以此来探索中式教育的独到之处,以及是否适合引入英国课堂。

但在摄制开始之后,他们发现,这所中学离他们熟悉的“顶尖”,还有很长的距离。而信心满满的中国老师们,在一开始就遇到严重的阻力,想象中顶尖中学的高材生、全力配合的学校和家长都不存在。相反,他们似乎来到一所学生可以在课上旁若无人的玩B-box、化妆、烧水泡茶、玩纸飞机的三流中学,学生在课堂上散漫、无序的表现带给他们的失落感,也与当初他们为冲破BBC摄制的重重考核关卡所作的努力不成正比。

性情温和的邹海连数次在录制中控诉,“我从没见过这么糟糕的学生”。在实验进行半个月之后,他用“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我已经竭尽全力,但无能为力”来表达自己的失望和无奈。

英国汉普郡,杨军老师与教体育的王老师与学习中国扇舞孩子合影。

中式教育与英国学生的正面碰撞

为了尽可能靠近想象中“典型的中国传统教育”,BBC设置了50个人的大班,每天13个小时的教学时长,并要求学生穿中式校服、升国旗、做早操和眼保健操、轮流值日打扫教室卫生。杨军还主动提出加入更多的中国元素:扇子舞和中国剪纸。

教室也被布置了一番,汉字标语写着“求实、奋进、博学、谦虚”。学生的课表也是按照中国中学的模式定制的。早上7:00到校,7:30开始早自习,11:45下课,中午休息两个小时,晚上两个小时晚自习,晚8点离校。孩子们从早到晚都有课,每个老师的课程在三节或三节以上。同时,“老师每天都要接受BBC记者采访。”李爱云说。

而这对于原本一个班只有二三十个同学,从小被倡导“尊重天性,寓教于乐”,每天下午3点半放学的英国初三年级学生来说,一开始非常难以适应。第一天晚上7点多,教室里就睡成了一片。

李爱云所在的南京外国语学校也已经开始实施小班化教学,师生之间有足够的时间互相了解。她理解英国学生不能适应的原因。李爱云向摄制组反映,国内的中学并非如此,她所在的南京外国语学校下午4点多就放学了。“但英方理解的中国传统教学模式就是有晚自习的”。李老师说,他们只能接受这个英国人想象中的“传统”中式教育模式设置。

于是在BBC的镜头中,这样想象中的“对峙”也多次出现。在第一、第二集中,多次出现学生和老师的对峙镜头,起哄、面壁罚站、被赶出教室的镜头比比皆是。教师的权威和学生的反叛,似乎形成了不可调和的冲突局面。

上课第一周,苏菲、卢卡斯都不适应中式教学的规矩。杨军上课前要求学生起立,苏菲明目张胆地坐在座位上;杨军请讲话的同学安静下来,“不要浪费大家的时间”,卢卡斯却和他的同桌玩起了B-box。

几次劝阻不成,杨军很生气,用中国老师擅长的“比较法”告诫她的英国学生,“这就是为什么你们学的比中国学生少,因为你们拖慢了老师的进度。”苏菲却被这句话激怒了,不停地在座位上抗议,她认为“这简直是对全班同学的侮辱,太过分了!”

最终,这场较量以苏菲被要求去教室门口罚站而告终。

杨军熟悉这种局面。十年之前当她第一次走进英国的课堂,也曾被这样“羞辱”过。那时她刚开始成为一个英国教师,即使学生摔门而去,她也要扮演开明教师的角色;她要学会有幽默感地面对,偶尔还要自嘲和自黑。请家长也不是一个电话那么简单,她需要首先报告给年级组长,由年级组长、教师和学生坐下来解决问题,谈判破裂才会最终惊动家长。“新来的老师都需要承受这个挣扎的过程。这个国家的习惯就是这样,学生尊重老师是因为信任和对老师有信心,这需要一个试探的过程。”

但这次再次面对“羞辱”,杨军可以和十年前不同了,她被允许用老师的权威命令学生,甚至可以直接请家长到学校协同解决。

在中国,“不听话”是“坏学生”的标签之一,学生会因此被老师责骂、罚站,甚至被要求将座位挪到讲台边上或者最后一排。但在英国的这个“中国学校”里,用教师的权威对待他们并不奏效。“不听话”是表达个人意见的方式,叛逆是集体的,包庇是相互的。何况,一个月后,他们又会回到原来的学习环境中去,和这些中国老师再也不见,顶撞一时又何妨?

五个来自学生纪律最好的国家的老师,第一次面对混乱的纪律,束手无策。这甚至惊动了博航特教导主任出面解决。

除了纪律,学生接受知识的速度也在老师们的意料之外,尤其是数学。根据在国内的教学速度,邹海连就曾“一不小心”用15分钟讲完了原本需要用一周时间完成的三角函数。在邹海连的剑桥班中,学生们绝大多数都能在考试中得到A或者A+。

而在博航特的班级里,他还需要额外加班给数学不及格的学生补课。最让他失望的是,补课班上还有学生故意逃课不参加,比如卢卡斯。“我大老远从中国来,为你们带来中式教学方法,你们让我失望。”他对他的学生说。

而在严苛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也有自己的苦衷。卢卡斯向BBC记者坦白,“这和博航特的日常太不一样了,我在努力适应。我只是想去看八年级的篮球比赛,因为看篮球比赛的时候,我觉得我又回到了博航特中学,参加中式学校,使我非常怀念原来的校园生活。”

与互动性强、鼓励学生自我探索的课堂相比,中式课堂淡如水。博航特的教务主任沃恩如此直言不讳地评价杨军的科学课,“这像是小时候星期四下午的一节课,快被热死了,只能勉强让自己不趴在桌子上。还有声音在耳边持续嗡嗡作响。”他听着老师不停地毫无互动不带感情地讲固定的PPT内容,觉得自己和学生都无法提起学习的兴趣。

对此,杨军也无能为力。她懂得如何在20个人的小班里教学生分组实验,但在50个人的班级,条件不允许。她试图在教室中央做实验,50个人围了好几圈,效果并不佳。

一边听讲一边抄板书需要高度集中精神,并在课后花大量时间消化笔记的知识点,部分孩子很快就受不了这种强度,放弃了。这也是传统中式学校需要学生长时间留在学校的原因之一——如果学生没有自制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老师的监督下学习。

即使学生轻言放弃,家长也并不百分百支持。在中国社会,教育是全民的,家长配合老师管教孩子,天经地义。而当邹海连因为学生违规将烧水壶带到班上,他请家长到学校,本意是想让家长协助他管制学生,给孩子一个威慑。可还没等他开口,反而受到了家长的一通抢白,“我儿子告诉我,他认为这是基本的人权,因为12个小时不能喝热饮。我提醒过他,带水壶到学校,会有健康和安全的隐患,但他还是带了,这就是他的本性”。邹海连只好尴尬地笑着附和。

英国汉普郡,杨军老师教学生们做眼保健操。

一次对中式教育的戏仿

BBC电视时事部的创意总监巴格诺尔是这部纪录片的执行制片人之一。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部片子是一次实验。节目的简介里就告知了观众这点。当然,它不是一次科学性的证明谁对谁错的实验。”

对于这场实验,校长尼尔·斯特劳格的内心是矛盾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英国的某些核心科目在国际性的评估中落后于亚洲国家和地区。他希望中式教育能给英国课堂带来改变,又不想最终被证明老师唱独角戏的枯燥课堂比以孩子为中心的课堂更优越。

在校长尼尔看来,这场实验让他明白了上海能够问鼎PISA的原因不在于优越的教学实践,而在于中国家长、中国文化和中国的价值观合力作用的结果。PISA(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是一项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筹的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在2012年的测试中,上海学生在数学、阅读和科学的测试中均排名世界第一。

尼尔在2013、2014年到访中国苏州、上海等地的中学观摩教学,看到的是“勤勤恳恳、循规蹈矩的学生,人数众多的班级。我还看到体育课上学生们成堆扎着在闲聊,因为体育根本不重要,成天待在教室里上课的孩子们也没把它当作一种调剂”。但他很清楚,这样教学下的中国学生“是我们的学生在未来求职时将会遇到的竞争对手”。

《卫报》的评论将这场实验称之为“一场文化差异的滑稽碰撞”,将之比喻为“一个聪明的厨师不会拿油锅和土豆做出一道港式点心出来”。

升国旗、做早操等等都只是对中式传统教育的形式化的模仿,除了引发学生的牢骚之外,没有其他价值。学生质疑,“那只是把国旗升上去,然后呢?”

同样的质疑也出现在思想品德上,当老师告诉他们,“你们必须调整自己去适应社会,而不是让社会适应你”,立即引发学生的反驳,“不对,你应该做你自己”。当老师提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说的永远是对的”之类的儒家伦理时,学生立刻质疑“万一我的父母是种族主义者,性别歧视者呢?”

争议还来自于博航特学校本身。纪录片中学生纪律散漫,不尊重老师,抗压能力小,与BBC对外宣称的“优秀中学”形象不符。虽然博航特是公立学校中的佼佼者。但英国的中学分为私立和公立,两者相差很大。

曾于1997~2008年期间担任伊顿公学教务长的奥利弗·克莱默表示,“如果这5位老师来的是伊顿公学,那他们肯定都会很开心。因为这里的孩子能力都非常强,不会让中国老师失望。”伊顿公学是英国最好的私立学校之一。

而英国网民对这个实验的评价,也有些出人意料。反感每天13小时的马拉松式教学的留言并不多,相反,更多的是他们对学生不尊重老师、没有纪律性的批评,并表示这不是英国学生的正常状态。一名叫杰克的网友对“偏重那些自大,不懂得尊重别人,举止恶劣的孩子感到遗憾”,他写道,“我不赞成体罚,但有一些规矩还是必要的。”甚至有人怀疑这是事前被安排好的真人秀,但这一猜测遭到巴格诺尔的否认,他说,“我们真实而全面地记录了在为期一月的试验课程中发生的所有事实。”

虽然BBC电视时事部的创意总监巴格诺尔仍表示,这是一次“公平”的比较,但在专业人士和几位亲历的老师看来,最终呈现的效果中,真人秀哗众取宠的成分多过纪录片式的理性探讨。李爱云在看完第一集后表示,“大家现在看到的不仅是最乱的,而且是从最乱的里面挑了最乱的播出来。”

而对于两位来自中国顶尖的公立学校的老师邹海连和李爱云来说,这一个月也让他们对纯粹的英式教学有了全新的体验。

邹海连意识到,和真正的英国老师比,自己的课还是蛮中式的。比如,他备课非常仔细,会预估课堂、学生会发生的各种状况,并想好应对解决方案。哪怕就是选几道例题,也要想好前后顺序,和题目对应的知识点。“就像在帮学生设计学习路线,国外老师一般不会这么仔细。”他说。

一个月后,考核的成绩揭晓了,“中国学校”的学生在数学、科学和普通话三门考试都力压博航特本校,其中数学的差距最明显。

虽然该片播出后在两国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但英国校长联合会候任主席克里斯托弗·金认为,这不可能对英国教育系统产生影响。“五个老师怎么可能给英国学校带来长期而有意义的影响?”他反问道。

用户评论

走过海棠暮

真没想到英国学校也会请中国老师!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自繩自縛

文化交流这方面做的不错啊。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无关风月

中国老师带给学生不一样的学习体验吧。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淡抹烟熏妆丶

肯定有很多外国小朋友会对中文感兴趣吧?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惦着脚尖摘太阳

想看看中国老师用什么方式教书呢?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淡抹丶悲伤

这应该能促进中英两国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汐颜兮梦ヘ

希望这些中国老师能够适应英国的环境!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殃樾晨

这个事情很有意义,学习语言就是学习文化。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肆忌

以后可能會有更多國家学校邀请外国教师了。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眼角有泪°

真希望能看到中英师生之间的互动故事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掉眼泪

这样的交流能开拓学生的视野。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如你所愿

学习其他国家的教育理念也是不错的选择。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黑夜漫长

对孩子们来说,接触不同文化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又落空

中国老师一定也会从英国学生那里学到很多东西!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玩味

这会不会让中国教育也更国际化一些?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無極卍盜

学习语言本身就能带给你不同的视角。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采姑娘的小蘑菇

希望这些中国老师能在英国生活得开心!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咆哮

文化交流真的太棒了!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凉城°

这个时代,学习越来越国际化起来了。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千千择校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qzexiao.com/zyjy/958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