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职业教育

北京京西学校柯马凯、白思南访谈:传承文明之根,拥抱创新之路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北京京西学校柯马凯、白思南访谈:传承文明之根,拥抱创新之路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导语

中国国际教育行业蓬勃发展、方兴未艾,国际化学校进入品牌时代。

在每一所品牌名校独一无二的发展历程中,学校创始人以其前瞻的理念、笃定的信念与不懈的引领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深刻影响着所处时代的国际教育行业的发展,为中国国际教育领域做出卓越贡献。

创始人名片

红旗下长大的教育家

柯马凯

Michael Crook

北京京西学校联合创始人

深耕中国非盈利组织与跨国企业数十载

白思南

Sabina Brady

北京京西学校联合创始人

学校介绍

自1994年成立以来,北京京西学校(WAB)一直是北京外籍子女教育领域的先驱。学校致力于将国际教育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将中国元素巧妙融合进校园建设,更通过举办丰富的传统文化活动,为学生搭建了扎根中华文明,拥抱多元文化的精神家园。

作为一所具有国际视野的学校,京西学校也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积极引入多元文化,鼓励学生们理尊重并理解文化多样性。同时,作为全球7所IB首选培训学校之一,京西学校拥有一套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这套体系不仅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更与学校一流的基础设施相辅相成,为师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教育体验,使师生员工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

使命与定位

国际教育中国化:

京西学校的“引进来”与“走出去”

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中国采取了开放包容的“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为全球经济与文化的交流搭建了桥梁。北京京西学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致力于探索中西教育的融合之道,为学生提供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教育体验。

京领:据京领研究院统计,目前中国三类国际化学校,包括公立学校国际部、民办国际学校和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共计有1600余所。国际化学校在中国蓬勃发展,请问您们如何看待中国国际化教育的使命和定位?

柯马凯:中国国际化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改革开放的步伐,伴随着“引进来”与“走出去”的进程,人才流动催生了教育需求,而我们京西学校的主要使命是为“引进来”的外籍人员的子女提供教育。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招商引资、引进外国人才等政策吸引了一大批外籍人才在华就业。中国是一个教育大国,几千年的教育传统独具中国特色,但是也与国外的教育体制有所区别。那么经由中国改革开放“引进来”的这些外籍人才,他们的孩子和中国学校的教育体制无法直接接轨,所以我们专门为来华外国人的子女开办了外籍人员子女学校。

同样,中国改革开放还有“走出去”的国民,有些家庭学生希望接受国外的高等教育,那么这也相应地有了另一种形式的国际教育。

反之,那些为“走出去”深造的中国学子所发展起来的国际教育,是中国教育的国际化,而对京西学校来说,则是国际教育中国化。

白思南:对于在华工作的外籍人员来说,他们的孩子在中国受的教育需要一个获得全球认可的国际教育基础。因此,为了兼具中国化与国际化,我们采用IB课程培养理念。

因为IB课程强调因地制宜的发展,提倡让周围的环境成为教室,即教育者在哪里办学,就应该利用哪里的资源。假设我们在法国办学,那么我们就需要开办法国化的国际学校。因此,我们在中国办学,就应当把中国作为学习环境,这便是办中国化的国际教育。

柯马凯:其中存在两个区别,其一是为中国本土学生“走出去”创办的国际教育和为外籍学生“引进来”的国际化教育之间的区别;另一个便是白思南所说的我们在办学倾向选择上的区别——我们不办美国学校,也不办英国学校,而是要办中国化的国际学校。

理念与文化

多元包容:

国际教育领域中西文化融合的先驱

在全国千余所国际学校之林,京西学校以其独特的中西文化融合理念脱颖而出,成为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中弘扬中华文化的佼佼者。学校不仅重视不同国籍学生的个性发展,更注重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来自美国、英国、瑞士、新加坡等多个国家的学生创造了一个多元文化和谐共融的学习环境。

京领:京西学校创立时设立了基本目标——“要做一所多元化及包容性的学校”,我们也看到学校在招生和师资配备上都以多元化作为原则之一,为什么“多元化”是京西的核心文化之一?

柯马凯:对于一些外籍人员来说,他们希望子女在中国接受的教育能够与母国文化和教育体制接轨。譬如他们是英国人,就希望上英国学校;德国人上德国学校,日本人上日本学校。

所以,一些学校也会有倾向地选择能够匹配相应国家教育制度的课程,比如说面向想要去美国留学的学生,学校就以AP课程为主;面向有意向去英国留学的学生,就以IGCSE等课程为主。

白思南:对于一些学生来说,他们希望在华接受的教育能够与他们母国的教育体制接轨。譬如,有不少学生最后要回到丹麦或者芬兰等国家上大学,对我们来说也有一定的要求:我们要保证他们在京西接受的教育符合他们母国的教育制度、语言等等。所以多元化非常重要。

柯马凯:我们的学生从世界各地来到中国,来到北京。

世界几大文明之中,中国的华夏文明是非常了不起的。我认为来到中国生活,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应该让外国孩子们了解,如果不领略中国的文化太可惜了。

在学校里,我们的教学用语主要是英语、汉语,另外还有荷兰语和法语。以小学部为例,在外语课程选课中,汉语是必修课。我们的生源遍布全球五十几个国家,有的学生也许选择去一些大国留学,有的学生愿意回到小国深造。因此,汉语教育对他们而言很重要,母语学习也同样重要。除教学用语之外,我们会根据需求开设多元化的小语种课程,比如丹麦语、马来语。

此外,学生的流动性很强,有的学生入学时间比较短,由于父母的职位调动,一两年内家长和孩子可能就会回到他们的祖国。还有一种情况是是投资者设立了在北京的企业,外籍人员的子女可能在京西学校从幼儿园一直上到高中毕业,我们京西学校最小的学生大概三岁入学,毕业时有的孩子已经十八岁了,但是这种情况比较少,学生平均在京西接受教育的时间大概是五年。

所以我认为,学生的流动性、多语言背景都对多元化有所体现和要求。世界文化众多,是“共同体”,彼此之间应当互相借鉴、互相欣赏。

融合开放:

让外国孩子讲好属于自己的“中国故事”

在北京京西学校,我们见证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融合教育。学校创始人柯马凯先生深受家族在中国的生活经历影响,对中国的乡土社会怀有深厚的情感。他小时候跟随父母深入中国农村,亲身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乐趣,这段经历也深深影响了他后来的教育理念。

京西学校始终强调培养学生对中国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关注能力。为此,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前往中国的不同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参与当地的社区活动,与当地居民互动交流,并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此外,学校还将中国文化与学术科目紧密结合,通过文化之旅,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语言、地理、建筑、艺术、自然、戏剧、体育、教育、社区和美食,真正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京领:京西学校特别强调国际教育与中国文化的融合,这体现于校园理念与文化、建筑场景、课程教学以及相关活动上。为什么京西会尤其重视中西文化的融合?这种中西融合还体现在哪些方面?

白思南:我想先提出一个问题:国际教育如果不包含中国元素,如何做到国际化?又何以称作是国际教育?所以,我们认为,在中国办国际教育,必须是东西结合,这是一个基本原则。

如果我们在美国办一个国际学校,也应该学习中国的文化和语言。而如今我们是在中国,就更要强调中西结合。中国是全球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改革开放吸引了大批量的外企来华投资,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在建校初期我们就体会到了这一点。

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我们的生活和家庭就是中西结合的范例。我的两个孩子在中国出生,他们的第一母语是中文,在我们家里都是双语双文化的环境。

柯马凯:我们的中西结合,其实不光体现在硬件和环境上。校园里不仅有中国特色的建筑,我们的中西结合还主要体现在课程上。我们把中国语言设置成了必修课,同时各个科目中都有中国元素。比方说音乐,学生可以学习钢琴、小提琴等西洋乐器,但是我们对中国民乐的学子也非常重视。

我曾经问过我们的音乐老师“你会如何在课堂中体现中国文化?”,老师说,他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听觉和视觉来辨认和了解不少于5种中国民乐。学生要通过听音判断这是二胡还是古筝或者别的中国传统乐器;在视觉上,学生要能够一眼辨认出这是琵琶、古筝……等等。同样,在体育课方面,我们也会提供中国武术等课程选择。

另外,我们认为学习和课堂都需要开放。在北京,如果学生要学习农业相关的知识,我们就带他们去怀柔的村镇体验农家乐,去了解中国老百姓怎么过日子。中国虽然现在城市化进程非常快,可是几千年的农业文明绵延至今,农村与城市是有所区别的,所以去工厂、去农村体验非常重要。

京领:看来这也能让外国孩子讲好中国故事。当他们回到自己的国家,其实对于中国文化也是一个很好的传播。

柯马凯:讲故事不是讲述别人的故事,最好的故事就是亲身经历的故事。

我记得前些年我带八年级的学生去河南原林县参观红旗渠,我们不光是看,我还找了几个老石匠拿了几个工具,让学生们尝试能不能凿出石头。我们弄了一下午,学生才好不容易在一个石头上刻出一个平面来,他们特别得意。我觉得这样的经历他估计到了八九十岁也忘不了。

所以我觉得京西的教学非常开放,有的国际学校主张全封闭式教学,但我们正相反,当然封闭式不失为一种选择,但是我们始终坚持全开放教学。

创校回忆录

凝聚共识:

非营利·不要投资者·教育是第一要义

上世纪九十年代,京西学校在创办初期遇到了诸多挑战。然而,创始人团队以创新的方式激励师生共同参与,合力解决问题。最初,校园中缺乏树木,于是学校成立了“根与芽”小组,鼓励学生亲手栽种。这一举措不仅让学生参与到校园的建设中来,更培养了他们对环境的关注,教会他们发现问题并主动寻求解决方案。这种教育模式,是京西学校所独有的,也是其教育理念的生动体现。

京领:请结合您二位的个人经历谈谈,您们是如何结缘并共同创办了京西学校?

白思南:他(北京京西学校联合创始人柯马凯)是在中国出生的,在中国已经生活了五十多年。但是我是来自美国的,我在美国出生。至今为止,我在中国工作和生活了四十年,所以时间还是比较长。

我有两个孩子都是在协和医院出生的,所以我与中国的渊源也比较深。我生命的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中国度过,比我在美国的时间还要长。我跟柯马凯的经历不太一样,可是这也是京西多元化的一个体现。

我的工作经验和背景也与他比较不同。我在欧美跨国公司做管理业务十几年,同时参与在中国的基金会、非营利组织的工作也有十几年了。

柯马凯:我们三个人是京西学校的联合发起人。虽然我们发起人之间的背景和语言学习经历不同,但是大家都是互补的。

白思南的母语是英语,后来学的中文。但是我的第一语言是中文。从六岁我才开始学英语,所以。我是在中文基础上学习了英语,她是在英语基础上习得了中文。尽管我父母都不是中国人,但是我出生在这,而且在中国已经生活了五十多年了。

我们强调中西融合、多元化以及团队协作,这也是工合精神的体现。在办学初期,我们学校没有大的财团支持,只是几个老百姓的合作;我们不依赖于“大款”和“后台”,而是大家团结合作,才有了这所学校。

在团结的前提下,我们还需要各个方面的支持。我们有不同的生活环境,也带来了不同圈子之间的资源。我父母和我生活的圈子都是一些外国学者,我家里祖祖辈辈也都是教书的,而白恩楠的圈子里更多的是来华的外国投资者、招商引资进入中国的企业家等等。所以,我们可以进行资源互补、互相渗透。

白思南:在建校初期,我们就有一个特别坚决的原则,我们不要办一个商业化的学校,所以我们决定不要投资者。我们为什么不要投资者?是因为投资者需要回报:回报为主,教育次之。但是对我们来说,教育是第一要义。

因此,在创办学校时,我们就需要想出一个比较创新的方式以获得足够的资金来创办一所学校。于是,我们寻觅了一些伙伴加入到我们的团队中。我们的团队全部都是志愿者,他们也都没有要求回报。

柯马凯:这一点我也非常自豪,京西学校不论是创办者还是现在的决策层、理事会成员,都不拿一分钱的工资。我们早期的理事中有联合国开发署的一把手、二把手,还有企业代表、外国专家、商社成员等,他们也都是以志愿者的身份加入我们的理事会。所以,从我们理事会成员的特点上也能看出,我们的团队也是非常多元化的。

中国的办学土壤丰厚,但是面向外籍人员子女开办的教育需要对这类需求最了解的外籍人员参与。鉴于中国的相关政策,在基础教育阶段,中国公民的子女有义务接受法定的教育。但是,对于有特殊需求的在华外籍人员而言,他们最了解家庭自身及孩子对教育的需求。

因此,在创校初期,我们首先便需要找到这些教育的需求方。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面向外籍人员子女的教育可以说是供不应求,像壳牌、摩托罗拉等外资企业的员工正苦于他们的子女没有合适的学校就学。

白思南:我们回到京西对国际教育的定义,对京西学校来说就是三点:

第一,非营利;

第二,多元化;

第三,以中国为基础。

我们是在华的国际学校,所以我们采用的课程必须基于中国的文化和资源。我们的教育理念是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让孩子去实践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

在中国办学,教育必须利用中国本土的资源,对我们来说,这也是我们办学的一个基本原则:中西融合。特别重视从历史、文化、语言等等方面进行融合。

京领:在京西学校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您们有什么印象深刻的故事或者遇到过哪些挑战?

柯马凯:最早,在1993年学校初创阶段,我们曾经考虑过一个问题——“中国的孩子是否能够和外国的孩子一起学习?”快三十年过去了,我认为这个问题至今还尚未解决。

如果中国孩子能够给跟外国孩子一起学习,我认为这样非常好,但是这也是一个较为理想化的情况。因为一方面我们要解决招商引资带来的教育缺口。改革开放,国家引进国际人才而跟随家长来华的外籍人员子女和中国的教育并不接轨;但是另一方面,中国教育政策对中国学生的教学大纲是有要求的,因此,这两方面的需求很难融合。

展望未来,中国现在一步一步更加开放,也许在未来这个问题可以得到解决。当然,我不认为这是一个困难,我特别赞同国家为培养未来栋梁设置的基础教育政策。

白思南:办学过程中因为背后并没有什么投资商,我们都是自己艰苦朴素地解决问题,克服了很多校园建设方面的挑战,目前的校园,就是我们克服困难后的成果。

这个校园原来是东郊农场的一个奶制品厂,最初这片区域只有几个破落的平房。在学校初创时期,教学环境和校园面临比较大的挑战。最早,我们其实是在在北京一个纺织机械厂办学,因为机械厂快要倒闭了,所以我们租用了机械厂的办公楼来教学。

当时的校园里有一个小型草场,但是草场的石头比草还要多。然而,由于当时没有足够的经费去铺设人造草坪。于是,每年春天的周末,我们就把所有的学生和家长集结在一起,我们自己动手在草场清理石头,为学校共建草场。

这个活动已经成为了我们京西学校的一个传统,延续至今。我的两个孩子都在京西读书,他们认为这是最有趣的活动,因为他们知道,这是在为自己的校园做贡献。

曾经,校园里有一栋废弃多年的五层办公楼,条件十分有限。有一次,我们带领潜在的学生和家长来参观学校,正赶上办公楼停电,我们理事会的成员只好拿着手电,给家长和学生描绘我们对学校的规划:将来这里是图书馆、这里是教室……给他们讲述我们的教育梦想和对未来的计划。

即便是这样的条件,他们也被我们打动了。第二天,就有学生来申请,因为他们知道,那是一个共同的梦想。

柯马凯:我是在中国出生和长大的,对中国的制度和法规也有一定了解。那时候,我们的外方老师需要找地方居住,但是很多小区都不开放给外国租客,这也是早期的困难之一。

另外,我们做公益性的教育,不以营利为办学目的。现在,我们校园的这块区域也被政府规划为了教育用地,土地出让金也较低,因此,困难都在慢慢得到解决。

创新与未来

创新人才培养:

融合·激发·挑战·贡献

京领:京西学校非常注重创新,包括学校的创新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连续在京领每年发布的创新竞争力榜单获得全国第一的位置。为什么京西学校也将“创新”作为核心目标之一?

白思南:我认为“创新”其实是一个结果,而非目标。

我们要培养的是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学习者,以学习为中心,不是教学为中心。以此为出发点去培养独立思考的学习者,那他们必然会变成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我们重视的是学习能力,这让学生就自主发现新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正是创新的结果。

柯马凯:我们京西学校有四个教育使命——融合、激发、挑战、贡献。

我们的办学初衷和教育理念,经过很多年的研究与凝练,最后也形成了五个核心价值观。包括“以学习者为中心”(京西全体师生员工都是学习者,不只是学生)、“关爱”(“关爱”指的是要关心社会和环境,对社会的贡献并不仅仅体现在个人的成功上)、“多元化”“中国-全球的和谐一致”(这两个刚才讲过了),还有一个惊喜努力、一起干的“工合精神”——京西学校大家庭的每一个成员都会竭尽合作,全力为集体做贡献。

我希望京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不仅拥有个人的成功和生活的幸福,还能够给世界带来好的变化、能够为世界作出贡献。所以,我们希望学生能够有“贡献”意识,同时make a difference。

我觉得人类在地球上生活,变化是越来越快的。翻阅中国历史,古代“几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田园生活不可能持续到今天几千年不变。

时至今日,科技革命、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全球化……人类的生活日新月异,如果学生没有应变能力、不会创新的话,就会跟不上时代的节奏,不进则退。当然,世界上也有些人特别崇敬古时候的生活方式,但是我觉得我们的教育是要往前看,要往前看,必须要独立思考和具备创新能力。

白思南:“工合精神”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引导我们如何克服困难,而且正因为合作与协作是工合精神的本质,所以我们取得的成果总是更有效。如果没有这种精神,我相信在1994年我们第一学年的第一天,就不会有那么多快乐的学生和他们的家人走进我们的大门。

另外,仅仅说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培养这些创新人才,不足以概括我们的教育理念。“培养创新人才”不是一个口号,更多的意义在于我们必须培养可以为社会做贡献的、幸福的创新人才。

而且,仅仅关注“创新”人才是不够的,更应该具体到“什么样的创新人才”,我认为“关爱的、幸福的、全人的”创新人才才能关注社会问题,为社会做贡献。我们希望京西学生能够为解决一些社会问题而努力克服困难,关爱别人、关爱社会问题,而不是置身事外。

结语

在红旗下长大,扎根中国搞教育。

跟中国交上朋友,跟中国人民交上朋友。

柯马凯先生在用一生热爱中国,与中国人民共融共契,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欢迎多元文化走入校园,指引学生们理解并尊重文化多样性,让多元文明在这里绽放出时代光彩,让中国故事在国际舞台上演绎地更加生动。

办有特色的国际学校,

实现真正的国际教育中国化,

京西是典范,亦是未来。

[1]. 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我和我的中国故事⑤】北京京西学校创始人柯马凯——融通中外 让更多外国孩子爱上中国 2022年3月24日

https://city.cri.cn/20220324/9dfae938-cbbc-8956-5f42-81bd25a4e2c0.html

[2]. 中国网-新闻中心,我的中国故事丨柯马凯:红旗下长大 扎根中国搞教育 2020年10月10日

http://news.china.com.cn/202010/10/content_76793471.htm

用户评论

幸好是你

这个采访テーマ很有吸引力!想听听这两位老师在教育理念上有什么独特的想法。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君临臣

“扎根于灿烂文明” 让人很期待他们是怎么把传统的文化融入现在的教学中。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煮酒

多元创新听起来很有意思,北京京西学校是不是很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灼痛

这种结合传统与现代教育理念的学校一定有很多 interesting的想法吧。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殃樾晨

我对他们对 “拥抱多元创新” 的解读感到好奇。会是怎样的一种教学方式呢?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淡淡の清香

我以前一直认为中式教育就比较注重文理,这采访可以让我了解下他们的理念更具体!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致命伤

希望他们能分享一些具体的案例,让我感受一下这两种教育理念的融合。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默默的爱

北京京西学校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资源,期待通过采访了解更多相关信息。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你是梦遥不可及

我很喜欢这种“扎根于灿烂文明”的态度,我觉得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娇眉恨

希望他们能谈一谈学校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具体方法!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哥帅但不是蟋蟀

我最近正考虑子女的教育,这次采访很有可能给我一些启发。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_心抽搐到严重畸形っ°

“多元创新”这个词让人印象深刻,期待了解更多关于这种教育理念的内容!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江山策

我想了解一下北京京西学校在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方面是如何做的?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不离我

这两种教育理念融合在一起会不会产生一些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tina

希望采访能带回更多的“实践”细节,让我对北京京西学校的教育模式有更清晰的理解。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浮世繁华

我很想了解柯马凯、白思南两位老师在教育上的经验分享!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凉月流沐@

通过采访,或许可以发现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帮助我更好地进行自我学习。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念抹浅笑

我希望这篇文章能带给我一些关于未来教育趋势的思考。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坏小子不坏

北京京西学校一直都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之一,这次专访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教育方式。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用户评论

糖果控

作为一名对教育体系发展关注的家长,这篇访谈对我很新颖又让人深思。我觉得教育应该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勇敢拥抱科技时代的进步和机遇。柯马凯老师和白思南老师的观点让我看到了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冷眼旁观i

北京京西学校一直是教育领域的佼佼者,期待他们能进一步探索出更加符合时代需求的教育理念。传承文明之根的同时,也要关注创新之路,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冷嘲热讽i

文章中提到要“拥抱创新之路”,我觉得科技的发展对未来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学校应该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引领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浅巷°

访谈内容很有深度,两位老师的观点让我受益良多。传承文明之根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也要认识到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教育需要不断革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你tm的滚

北京京西学校总是走在教育前沿!希望他们能够持续探索新的教育理念,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做出更大的贡献。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坏小子不坏

文章观点很棒,但是我觉得“传承文明之根”的具体方式需要更加清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要如何在日常教学中有效地进行传播和传承呢?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容纳我ii

觉得这篇访谈说的很多都是老调重弹,传承文明之根,拥抱创新之路,这些词在现在教育圈子里经常被挂嘴边儿,可具体怎么做到呢?还是希望看到一些更实用的教育方案。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要变勇敢℅℅

作为一名从北京京西毕业的学生,我对学校的教育理念一直感到认可。传承文化和拥抱创新这两个重要方向始终贯彻在他们的教学过程中,这是他们成功的核心秘诀。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别悲哀

想了解更多关于具体实施细节,比如哪些课程会更注重传承文明、怎样进行数字化教学建设等等,这样才能更有意义!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就是这样一个人

我觉得“创新之路”的理解需要更加多元化。不仅仅是指学习最新的科技知识,还要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精神,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无寒

两位老师对教育未来的展望很有启发性!希望更多优秀的教师能积极参与到教育改革中,为中国教育的未来贡献力量!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残留の笑颜

北京京西学校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典范,他们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案例值得其他学校借鉴学习。希望能看到他们推出更多关于创新之路的具体方案,让学生们能够更直接地感受到这种革新精神。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琴断朱弦

传承文明之根和拥抱创新之路其实是相互促进的关系,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也要鼓励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他们能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化知识。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拥抱

这个访谈让我意识到教育的未来充满了挑战和机遇。 希望学校能更加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化发展, 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蹂躏少女

文章很有深度!传承文明之根与拥抱创新之路是一场博弈,需要我们不断思考如何更好地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才能在未来教育领域取得更大的进步。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莫阑珊

柯马凯老师和白思南老师的发言让我对北京京西学校的教育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们把“传承文明之根”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并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创新之路”,真是一番令人佩服的做法!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盲从于你

这个访谈的内容太抽象了! "传承文明之根" 和 "拥抱创新之路" 是哪些具体的操作路径?文章应该给一些更具体的案例和实践经验分析,这样读者才能更好地理解并吸收他们的观点。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烟雨离殇

我感觉很多学校都在重复谈论“传承”和“创新”,但真正做到的却不多!希望北京京西学校能真正把想法付诸行动,为教育改革做出更实质性的贡献!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千千择校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qzexiao.com/zyjy/582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