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职业教育

2024年舆论环境中的高考热度明显下降,折射哪些经济和趋势信号?

#头条创作挑战赛#

2024年的中国高考(6月7日-8日)如期顺利结束了,不知道今年大家有没有这么一种明显的感觉:

除了常见的一些意外和花絮报道,整个国内的舆论环境和互联网上,关于高考的话题,讨论,以及相关内容的热度较之前似乎降了很多,整个社会,似乎已经没有过去那么高的热度去关注高考了。

中国的高考,曾经长期以来被绝大多数中国普通家庭视为改变命运的关键一关,受到极大的重视。

但是到了2024年,虽然考生数量再创高考历史新高(2024年高考报名人数达1342万,同比增加51万。)但是,全社会对于高考的态度,似乎开始出现了一些明显,而又微妙的现实变化。

这篇文章,写在2024年高考以后,和大家从理性,逻辑,数据,还有现实等多个维度,结合全社会对高考态度的一些微妙变化,对中国未来的几个经济趋势,变化,还有高考的意义,进行一次有深度,有态度,有依有据的专题讨论和分析研究。

关注动向,把握本质,看清主线,研判趋势,指导行动。

内容有依有据,分析理性客观。

硬核内容,错过不再。

以微见著,洞察先机,把握趋势,指导决策。

PS:

文章略长,内容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并且需要进行思考。

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不同,不做强求,这篇文章的内容不是什么大路货,也不是什么看完能够带来轻松愉悦精神满足的爽文,请结合自身需要和认知需求理性看待。

1

从经济逻辑出发:社会面对高考的关注热度下降,说明了什么问题?

2024年的很多舆论环境和互联网的表现,折射出一年一度的高考,开始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

当然,微观层面的重视程度还是一如既往,但是宏观层面的温度,明显下降了很多。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其实原因并不复杂,从经济逻辑和因果关系来看,高考能够给参与个体和家庭带来的红利概率和想象力,和过去,已经完全不能同日而语了。

在直接一点,那就是当下通过参加高考,就能获得改变命运,实现阶层跃迁,实现人生价值的确定性,已经非常困难,甚至说渺茫了。

越来越多的普通家庭也看开了,孩子的一生健康最重要,后面的路需要耐心得走,不可能通过高考一步登天。

当然,有个好分数,能上个好学校,自然也是极好的,这完全没有争议。

这其实没有任何矛盾,而是在无数现实的综合作用之下,老百姓选择的接受和承认而已。

90年代的高考生,幸运的踩上了时代的红利,不愁工作,没有熬夜加班,不考体制,干啥啥成,真正的是”天之骄子“,与如今的高考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随着红利的消失,高校的扩招,现在的学历贬值很厉害。高学历从事着”低端“工作的案例数不胜数。那些执着高考的,浪费了大好青春年华在题海里,却不知道外面有更好或者更残酷的世界。

竞争的加剧让大部分人毕业连找工作都是一个难题,网上还流传着一个段子:高考录取率都比就业率高。

好点的大学,靠着政策和学校的效应,还能勉强维持住就业率,剩下未就业的还能通过继续读书来推迟就业。

但是学校差一点的,基本找不到工作,还有学校为了完成任务,通过一些不正规的渠道签约第三方。

好多985的毕业生在大厂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却在这几年失业,少了这些985,公司一样能运转,而且”包袱“更轻了。如果有家室的,几个月没有找到工作的,根本拖不起,立马就得去送外卖或者开网约车。没有家室的还能在就业市场上挣扎一段时间。

留学生花了四五百万,回国拿着六七千的工资,想想就不对劲。

那些所谓的“失败者”却过得很滋润!他们没有高考直接上技校,因为有技术在身,随着工龄的增长,反而过得更舒适。社会在发展中,不断产生新的行业,而新行业的原则是”先入为主“,不在乎从业者的背景。而学历背景好的,却不一定能放下身段进入到还不成熟的行业。

随着毕业人数的逐年增加,高考带给个人和家庭的红利和发展确定性,也是快速衰减。

是时代和抉择再加上勤奋决定了一个人的一生,而不是靠着几个小时的考试。

高考热度下降,对社会是好事,但也是坏事。

2

结合现实:“人口达峰”时代的高考,应该如何去看待和理解?

实际上,中国当下正处于一个人口达峰的特殊时代阶段,一个最现实的经济现实就是:

35岁去找工作嫌你老,60岁退休嫌你小,1000万毕业生又嫌多,900万新生儿又嫌少。

不搞贩卖焦虑的那一套,更不会去唱衰看空的东西,直面现实,其实这就是2024年高考的一个重要时代背景。

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1999年高校扩招前,此间的二十余年均为高考红利期。

这二十余年高考正处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阶段,考大学的难度非常大,这主要体现在录取率上,以1980年高考为例,这一年的录取率为8%,也就是说,92%的高考生会被大学拒之门外,高考扩招前的1998年,录取率也只是近34%,而1999年高校扩招的第一年,录取率就直接突破了50%,2021年更是达到了92.89%,2022年则冲破了93%,物以稀为贵,当大学生属于稀缺资源时,就业情况自然好,当供应量过大时,就业出现问题也正常。

1999年到2012年这十余年间属于高考微利期,之所以称为微利,是因为从就业和生活指标来看,逊于红利期,但是比起下一批段的大学生来,还是要好很多。此间的大学毕业生,虽然开始出现失业情况,但以自主失业为主,即有工作机会,只是由于个人原因不愿意去选择,且失业多是暂时性的,最后基本上还是能够拥有一份相对满意的工作。总的来说,此间的大学生,就业依然不是问题,只是不能像红利时代的大学生那样能够轻而易举地进入公家单位,想吃官饭,特别是想成为公务员的话,需要参加公务员考试,而不吃官饭也不一定差多少,如果能够进入所谓大厂,拿到高薪,甚至是令人艳羡的。

尽管这十余年间的孩子处于高考微利期,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够雨露均沾,入学晚买房晚的毕业生,买房时间一旦跨入2017年以后,原先的房价红利便会消失。与此同时,尽管仍然处于就业红利期,但是如果自身实力不够过硬,再叠加上行业选择等因素,他们正好赶上时下的中年职业危机。

从2013年开始,高考开始进入利失期,一方面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另一方面,这以后的大学毕业生,不得不去面对业已高企的房价。

利失不是好事,但也不必担忧,如果从生活质量角度进行纵向对比的话,眼下的大学生处于前所未有的幸福期。

眼下面临的不仅仅是简单的人力资源饱和的问题,而是涉及到一个产业升级转型问题。

这就是决定当下高考群体,以及未来几年大学生群体命运走向的关键问题所在。

两个关键维度:

第一,中国的产业升级,科技突破,以及大国博弈是否能够成功突围,才是决定绝大多数当下年轻人命运走向的宏观因素。

第二,就是社会财富的分配以及内部改革是否能够出现,因为全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和流动,可以为基数庞大的新生代群体,提供现实机遇和跃迁机会。

第一点,存在不确定性,值得坚信和支持,但是不可能短期实现;

而第二点,更为务实,但是撼山易,撼既得利益难,经过两代或者更多的传承和沉淀形成的利益集团,门阀权贵,小城婆罗门,已经愈发明显的开始出现固化阶层的现象了。

所以,越来越多的普通家庭降低对高考的期待,实际上也是看清了现实和趋势以后的一种妥协,或者说无奈?

3

趋势研判:未来在就业,创造财富,现实个人价值的方向,有哪些可能变化?

从尊重现实的角度出发,几个必然的趋势值得重视:

首先来说,学历加速分化的时代已经来到。

不是说学历会越来越不值钱,没有价值和丧失竞争力,而是两头掐尖是必然趋势:

优质,头部,热门的专业,在大学品牌和评级(985和211)的加持之下,依然是未来改变个人家庭命运,最有力,也是最有价值的敲门砖和阶梯,这不是开玩笑的。

虽然每年都有1000多万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非常大,但别忘了,985的录取名额只有15万人。

如果你只是一名普通的本科生,专科生,那么你要和1000多万人一起竞争。

可如果你是985毕业的,那么你的竞争对手只有15万人。

你觉得哪个更容易?

不要听网上那些看空唱衰高考,说高考无用的论断,能说这样的话的人连大学的门可能都摸不到,不是不客气,这就是现实。

财富,真正的好学历,还有能够创造价值,被需要的专业技能,都是人生中,拥有了以后才能说不在乎的东西。

其次,和一些主流观点不一样的是,未来一线和头部城市,将会成为绝大多数普通家庭出身年轻人改变命运的必然选择。

大城市房价高,节奏快,生活成本高……说出来都是缺点,但是大城市有一个最大的优势,那就是大城市的财富,权力,还有阶层这些关键维度,会给普通人,留下相对的公平和透明。

小地方哪哪都好,但是本质上和封建时代的门阀和地主垄断,没有区别。

没有背景和传承的年轻人留在小地方,人生没有什么想象力,学历再好,不如关系血脉。

县长家的儿子再傻,再无能,就在县城的经济环境中,也不是清华北大的学历和文凭能抹平的差距。

在选学校和选城市这个问题上,我从来给出的观点,就是选城市,也不争辩,因为这是高考红利结构性转变决定的:人口达峰的时代,高考提供的最大红利,从就业和成长的确定性,已经变成了为普通学生和家庭提供低成本迁徙和扎根机遇,以及宝贵的4年过渡期。

这个红利认知至关重要,并且,无视一些喷子和键盘侠的无知反驳。

然后,人口达峰,产业内卷的阶段持续过程中,对于当下年轻人来说,主动学习,并掌握一门外语,或许比高考的结果,更为重要。

学好外语并不是为了让你过四六级,而是让你看到更大的世界。

以及,顺应经济现实和规律,对于很多想要改变命运,获得财富的这一代年轻人而言,走出去,或许才是最大的机会所在。

国内很多立场不对,心思龌龊的所谓经济学家很喜欢拿当下中国和日本去比,负能量爆棚,着实没有意思。

为什么不说说日本产业瓶颈,内卷严重的时候,大量的日本年轻人和人才积极出海,渡边太太海外投资,创造了无数财富和发展神话的故事呢?

最后,老一辈的就业和成长逻辑已经不适用当下时代,未来在就业,个人发展上,会有很多变化。

学历固然重要,但是中国的大学教育体系和传授的知识内容,已经和当下中国经济环境脱节严重了,还抱着考上一个好大学,拿到好文凭,就一定能有好工作好单位的想法,太过时了。

新闻里面说985毕业的研究生,甚至是北大的博士跑去当城管,开什么玩笑?

很多职业可能大家都没听过,但他们或许代表着未来,不要把眼光盯着过去,要把眼光看着未来。

同理你不要觉得你还可以像过去的人一样一份工作干一辈子,未来一定是一个高频替换轨道,高频更换工作,更换城市变化的世界,一切根深蒂固,必将烟消云散。

如果你只是希望去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一干干个十年,你就不要再想了,因为未来不会有任何一份工作是稳定的,你要做好随时换专业、换行业的准备,你要保持终身学习的能力。

总的来说,还是那句话: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时代在变,很多经验,也要更新了。只有这样,才能面对时代的变化和考验,处变不惊。

写在最后:

中国,未来还需要高考吗?

这个标题的设问非常大胆,但是其实答案没有多少悬念。

虽然,我们常说高考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对于高考存在的质疑声音也很多。

比如河南考生有100万人,但河南只有一所211高校,那简直就是地狱难度啊,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但是如果没有了高考,这群河南考生们可能连一个人都冲不出来,机会全部都会被一线城市的家境优渥的考生们利用各种优势给瓜分。

所以高考的存在,最大的必要就是六个字,公平,公平,还是公平。

即便99%的人,已经无法再通过高考改变命运了。

即便只有1%的人,可以去改变命运。

但你不去努力,又怎么知道这不是你呢?

2024年高考结束了,再过三个月,又有一批少年,即将站在大学的操场上,头顶蓝天,仰望未来。

与此同时,也有一批毕业生踏足社会,进入职场,接受现实社会的锤打,为了工作、房子、生活而奋斗,当然可能也还有理想。

有人星夜赶考场,有人辞官归故里。说什么十里不同天,其实是同一个自己的不同阶段呀。

我们会在凌晨时分遇见自己,却认不出对方远隔时光的样子。

高考虽然不是你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但却是普通人唯一一次公平的去竞争社会资源的重要机会。

中国和所有中国的家庭,永远都需要高考,这也是为什么每一年的这一天,全社会上下都如此重视,所有人,所有事都要给高考让路的原因。

希望再小,也是希望,如果连最小的希望都看不到了,那才是最大的麻烦和风险。

中国5000年的历史和经验,已经证明了,通过考试筛选提拔人才这个社会管理工具存在的意义。

虽然当下对于很多个体和家庭而言,高考的时代红利并不明显,但是成年人的世界,永远只有合理,而没有所谓真正的公平。

按照中国的人口趋势和未来发展,未来的高考随着人口的持续降低,时代红利周期必然回到上行周期。

既然遇到了,那么就是这个周期的事,只能接受,而一切抱怨和戾气,在时代洪流面前,其实没有多少意义和价值。

活在当下,活好当下,心向光明,则无惧挑战和压力。

共勉。

以上正文,来自@熊猫贝贝小可爱

交个敢说真话,会说实话,善于观察的年轻人朋友,可好?

本文由网络发布,不代表千千择校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qzexiao.com/zyjy/29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