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太史公历史巨著,岁月沉淀后的深刻感悟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探寻太史公历史巨著,岁月沉淀后的深刻感悟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探寻太史公历史巨著,岁月沉淀后的深刻感悟以及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次听到太史公司马迁这个名字时,还在初中。
历史老师说:“他承受腐刑加身,却铸就第一史书,让人可叹可敬。”
我却暗自摇头,七尺男儿宁死不屈,怎能受此大辱。
那个时候年少轻狂,心中的英雄都是热血的,或如李广,不愿受辱,引刀自刭;或如金庸古龙笔下的豪杰,一言不合,拔刀相向。
但到而立之年,再读《太史公记》,再读《报任安书》,才明白对于中年来说,死亡是一种解脱,而活着才是一种勇气。
“闻陵降,上怒甚,责问陈步乐,步乐自杀。群臣皆罪陵...”
天汉二年,汉朝将军李陵率领五千步军作为偏师出征匈奴,却遇到了匈奴八万主力,奋勇厮杀后因寡不敌众、孤立无援而战败投降。
消息传来,皇上震怒、群臣激愤,朝野上下一片喊打喊杀之势。
是李陵真的罪该万死么?未必,毕竟谁面对10倍于己的敌人,也是必败之局,更何况他还曾死战一场。
大家觉得李陵该死,只是因为汉武帝认为他该死。
官场也好,职场也罢,比对错更重要的是领导的看法。
谁知此刻,司马迁却站了起来,从一句“微臣有话讲”开始,竟然盛赞了李陵的“国士之风”,盛赞了李陵此战的功绩。
一时间朝堂里鸦雀无声,皇帝更是脸色铁青。
没人想到46岁的司马迁竟然是个愣头青,这些话说出来轻则前途不保、重则家破人亡。
有人摇头,太傻了,可这傻背后,却是一份赤胆忠心。
司马迁知道李陵的品格,更知道对于国家而言,唯有善待李陵,才能有更多的将士愿意为国而战。
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
“上以迁诬罔,欲沮贰师,为陵游说,下迁腐刑。”
圣旨颁下的那一刻,司马迁心中那个敢言的少年彻底死了。
他终于看到官场中无情的一面,也终于明白满朝文武,为什么没有人敢说真话。
没有谁是自己变得势利和油腻的,只不过是经历了人世沧桑,才在某一刻被逼着学会了圆滑和世故。
出狱之后的司马迁,已经判若两人,上朝时毕恭毕敬,下朝后闭门写书,再也没有说过一句违背上司的话。
“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
短短九个字,道出了圣旨颁布的那一刻,是何等的心伤如死。
李陵事件爆发前,他作为侍从已在汉武帝身边效忠了十几年。
“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故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
可以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但十多年的忠诚与辛劳,抵不过一次领导的不满意。
人在职场何尝不如此,年少时领导告诉你,要忠诚、要奋斗、要牺牲奉献,集体就是你的家。
一眨眼人到中年,没人再给你谈论曾经的奉献与功绩,也没有人再跟你谈论忠诚与奋斗,有的只是岁月高高举起的屠刀。
马云、周鸿伟和史玉柱有句共同的名言:公司领导要定期清理小白兔员工。
什么是小白兔员工,就是能力差留着不走,在公司混成中高层的员工。
但能力差与中高层本身就是说不通的矛盾,真相只有一个,公司不养年老色衰的中年人。
就像万达44岁女高管徐毓,刚刚完成南京万达茂招商的高难任务,转身就被领导以业绩未达标为由公开批评,甚至表露了撤换她的意思。
以至于她万念俱灰、坠楼身亡。
多少人活到了三四十岁,学会了卖笑,委屈憋着、不忿藏着,拼命拍着顶头公司的马屁,就为了一口饭吃。
但也成了最不受待见的人,年轻人觉得你混吃等死,领导觉得你尸位素餐,却没有一个人看到你的战战兢兢。
可人到中年,已经没有了重新再来的勇气,工作就是命脉,上司就是上帝,再多的苦楚也得咬碎了往肚里子吞。
熬过去了就是明天,熬不过去就是崩溃于无声。
“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
按照汉朝刑法,“腐刑”也有逃避的办法,就是用钱赎,需要五十万钱。
但司马迁官小家贫,哪能拿出这么多钱,就算是家人为他到处举债,最后没有凑够五十万。
因为穷,他终于还是受了那一刀,砍去了他为人的尊严,成了天下的笑柄。
不结婚不知道柴米油盐贵,不到中年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穷。
中年人看起来外表光鲜、工作稳定,但背后却是一家老小的开支加上永远还不完的房贷车贷,再也经不起一点折腾。
刷屏文章《流感下的北京中年》,道尽了中年人的心酸。
可当岳父因为流感引发一系列的病症并住进了ICU后,每天2万+的治疗费用,还是几乎让这个家庭崩溃。
他们卖掉了所有的股票和理财,也只能撑一个多月。
摧毁一个中年人到底有多简单,只需要一场大病、一场生意失败、一次子女择校就可以了。
少年时,有父母为你遮风挡雨;
年轻时,孤身一人无牵无挂、漂亮潇洒;
只有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到处都需要钱,才会发现自己挣得真少、自己真没用。
这是中年人的责任,也是中年人的无奈。
不敢输,也输不起;
不敢穷,也穷不起;
不敢病,也病不起。
“而仆又佴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
其实,何止天下人耻笑,连司马迁自己都不齿自己。在《报任安书》里,他写到:
“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
因为觉得愧对祖先,他再也没有去父母的墓前拜祭过。
在那个人人尚勇、视名节高于一切的年代,连奴隶婢妾尚且懂得自杀,更何况是士大夫司马迁。
他当然也曾想过自杀。
他一死了之简单,但父亲临终前的遗愿谁去完成?家中的妻子和儿女,又有谁去照顾?
死亡是一种解脱,而活着才是一种勇气。
苟且,梦想还能延续;偷生,家人就有依靠;怕死,却不是为自己。
一个人对家人爱的有多深,就会对自己的生命有多珍惜,就会对生活的刁难有多容忍。
司马迁出狱后倒升了官,汉武帝封他为中书令,但他也彻底怂了,变成了一个唯唯诺诺的中年人。
“从俗浮沉,与时俯仰”,哪怕别人在背后指指点点的讥讽,也从不还嘴。
以前,他可以为没有交情的李陵仗义执言;
现在,他却不敢为生死之交任安讲情。
只能写下直抒胸臆的《报任安书》,写尽了自己的屈辱,写尽了自己的不幸,写尽了自己的激愤,字字带血。
以前,他自己落难时,还埋怨“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现在,他只能向任安拜了再拜,却不敢为老友辩解一句。
人到中年,失去了所有的勇气,只剩下了一个“怂”字,因为再也冒不起一点风险。
人到中年,最怕的就是背后有一大家子靠着你,你却无能为力。这种无助,他已经让家人品尝过一次,不能让家人品尝第二次。
有人说,“隐忍以就功名,为史公一生之心。”
但中年人的隐忍是为功名么?怕更多的还是为家人。
又过了一个十年,司马迁终于完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理清了上至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共3000多年的历史,更被推崇为文学典范,历经千年而不衰。
黄庭坚说:“凡为文,须熟读韩退之、司马子长文。”
郑樵说:“六经之后,惟有此作。”
梁启超说:“史界太祖,端推司马迁。”
鲁迅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但这个写完史记的男人,却在写完《史记》的第二年消失得无影无踪,没有再留下一点记载。
他的死成了一个谜,各种猜测都有。
一个曾经背负屈辱的中年人,此刻已然安顿好妻子儿女的退路,已然完成了父亲的遗愿,是时候退场了。
金圣叹在评《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司马迁“借他二人生平,作我一片眼泪。”
年少不懂太史公,读懂已是泪千行。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千千择校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qzexiao.com/tsjy/7802.html
用户评论
“确实,年轻时对历史的理解浅薄,当后来逐渐深入,读到司马迁的作品,深深被他的深刻和洞察力所打动。”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小时候学《史记》,觉得枯燥;长大后重读太史公,感叹人生百味。”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年少时的我们对历史理解有限,而当真正深入《史记》等经典作品时才感受到其中深邃的文化内涵和思想光芒。”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当年书包里抄了半本《史记》,却并不懂得个中精髓;再拾起已成泪千行之时才发现,年少无知的我是多么幸运能接受到这份历史礼物。”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小时候读过的小册子并不能全面了解司马迁的智慧和他对历史的独特解读,在人生旅途中的某个阶段重读他笔下的作品时才真正领悟其深意。”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史记》对我而言,并不是童年读物那么简单,它是随着我成长、经历更广阔世界后逐渐揭示它深藏价值的过程。”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年少时只知历史故事的情节和英雄人物的传说,不懂其中蕴含的历史智慧和社会背景意义;现在才明白读书的意义何在。”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当我的孩子翻阅《史记》,我分享给他这个名言:‘年少不懂太史公读罢已是泪千行’。这不仅仅是一句古话,它是历史与人生的映照。”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们年轻时所忽略或者没有完全理解的历史教材和文学作品,在岁月的洗礼下让我们对其有了全新的认识。”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小时候学《史记》更多是在背诵故事,而真正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深度和司马迁思想的力量是随着人生经历慢慢来的。”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深有感触,当我年轻时只觉得历史课本枯燥乏味,后来重读经典如《史记》,才深深被其丰富性和复杂性所折服。”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少年时代的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欣赏可能更多停留在表面,直到成年后,回顾阅读《史记》等作品,我们能理解和感受到更深层次的意义。”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当年只是匆匆浏览历史故事,在人生历经波澜后回望《史记》,才意识到年少时错过的东西有多么珍贵和触动人心。”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读史书如攀爬知识的山峰,年轻时只顾脚下的石阶,不理解它的深远;而岁月沉淀后,再拾起历史典籍,才能感受其中无尽的智慧。”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小时候学习《史记》,我对这段时期的历史了解仅限于表面。长大成人后阅读,我被太史公的思想洞察力和情感深度深深吸引。”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当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或许不够深厚,而年长后再回温经典如《史记》时,我感叹自己曾错过的细腻与精湛。”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当我们年轻不懂得其中的深意时,《史记》的故事对我来说只是一串故事;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深度逐渐加深,感慨颇多。”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小时候对历史的认知多停留于字面意义和表面现象,直到再读《史记》等作品,才发现那些跨越时空的历史智慧和人文精神。”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