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特殊教育

2021-2022学年浙江温州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其实2021-2022学年浙江温州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2021-2022学年浙江温州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四部分,全卷共10页。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卷上。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以群体为本位的社会,强调向内调和。宗法制的国家形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僵化统一的思想教育、温柔敦厚的道德说教等,造成了克已思维模式。强大的社会力量往往支配着个体的性格,不允许他做出个人的独立判断。过于浓厚的群体意识使得个体人格趋于依附认同。他们只能放弃特殊性和独立性,把个人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整合同化到群体中去,按照群体意愿行动。如果执意要追求个体的人格独立,结果只能是在现实中被毁灭。这种思维模式导致中国悲剧讲究情感抒发的适度,把最初的矛盾化为最终的和谐,人物往往在不幸中选择隐忍,把自由与幸福寄托于来世。而西方社会是一个以个体为本位的社会,强调向外扩张。在西方悲剧中,主人公具有鲜明的个性。他们独立判断,常能够做出毫不妥协的选择,有时甚至会把个人的判断力凌驾于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之上。这种过于独立的判断往往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近乎武断,从而产生不理智的举动,走向意志的反面。

西方悲剧所揭示的是人与无法制伏的异已力量的抗争与冲突。在《俄狄浦斯王》中,异已力量表现为英雄意志所遭遇的不可知的命运;在《哈姆雷特》中,异已力量是主人公性格中的弱点;在《人民公敌》中,异已力量是某种与主人公为敌的社会势力。在这些矛盾中,人是主动出击的,冲突逐步升级。他们努力地想摆脱宿命,想通过自己的进取和拼搏把握自己的生命航程,然而他们越是努力就越接近置他们于死地的泥潭。而中国古典悲剧描写的主要是主人公悲惨的遭遇,不是剧烈的冲突。《窦娥冤》 是个典型的例子。窦娥缺乏斗争意识,把自己的不幸看做命运的安排,既然命运决定了她的不幸,只好安分地修来世。她拒绝嫁给张驴儿为妻,主要是囿于封建礼教。她为救婆婆屈打成招,也是出于“孝”心。在整个过程中,窦娥步步退让,直到上了刑场,她也没有办法证明自己的无辜,只有靠上天为她作证,因此,她的抗争显得被动而没有力度。

(摘编自邹红《中西方悲剧特点比较与分析》)

材料二:

在西方文化中,人没有完全把自我同自然割裂开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主要的关系,

人处于神的主宰之下,人性和神性的对立是戏剧中主要的对立形式。在这种对立中,人性有了对于人类的全面的覆盖性。也就是说,西方人观念中的“人性”不仅仅是人类中哪一部分人的性质,而是所有人都不能没有的性质。人的各种悲剧的最深的根须不是仅仅扎于人的自身,更扎于超人间的神的意志的存在。在人之外有一个更巨大的力量制约着人、人的命运和人的发展,人没有左右自己全部命运的自由性。人的自由性是在人的悲剧性抗争中获得的。这是感受和理解西方所有悲剧性作品的一种基本的观念。哈姆雷特的悲剧不仅有哈姆雷特的过错,不仅有他母亲和国王的过错,更有哈姆雷特根本无法超越的诸种无法直接感知的原因;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不仅由于她和渥伦斯基的道德情操上的缺陷,更由于存在于人本身的不可克服的矛盾。她的悲剧不仅是她的悲剧,也是所有女性的悲剧,甚至还是整个人类的悲剧。

而在中国文化中,人和自然是绝对分离开来的,人与神的关系不是戏剧的主要关系。在儒家文化中,人是一个完全自足的系统,人的问题、社会的问题可以靠人的努力完全得到解决,人的所有悲剧都是由人的过错造成,而非社会因素。人应当为自己所有的缺陷而担负罪责。所以,中国的悲剧不具有真正的超人间的因素。

西方悲剧体现贵族性,多以皇家贵族和英雄豪杰为主角。中国古代戏剧则是平民的戏剧,

主角一般是弱小善良、无辜受害的小人物。贵族是强者,强者是有力量的人。强者重进取,重竞争,反抗道德束缚,因为他们不需要道德的保护,道德的保护限制着他们的力量的发挥。平民是弱者,弱者是没有力量的人,他需要道德的保护。因此,西方的悲剧是强者与强者的冲突,是人的意志与神的意志或社会意志的冲突,是力量与力量的冲突。中国古代戏剧的冲突是道德与非道德的冲突,是弱者与强者的冲突。在这种冲突中,只有弱者才有可能是悲剧主人公,强者则是悲剧的制造者。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的悲剧就没有悲剧性。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没有主动损害别人的人,应该获得自己正常的、平静的幸福生活。而悲剧主人公是道德的,是没有损害别人的人,但他却因别人的不道德的行为而失去了这样的生活。不论他的冤情有没有获得最终的昭雪,他的悲剧都已构成。尽管悲剧主人公反抗的不是神的意志、宇宙的意志、社会的意志,但他们同样反抗着自己的悲剧命运。他们是通过反抗不道德的人的不道德行为而表现出自己的悲剧精神的。这种悲剧同样唤起观众的悲哀的情绪,同样加强着观众对一种悲剧精神的渴望,同样能起到一种净化心灵的作用。当然,它的悲剧精神的发展是受到平民意识的局限的,是不可能提高到真正的人性的高度的,其悲剧精神的内涵相对薄弱。

(摘编自王富仁《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西方戏剧受不同的社会文化影响,中国以群体为本位,强调向内调和;西方以个体为本位,强调向外扩张。

B.中国古典悲剧淡化冲突,侧重描写主人公的悲惨遭遇:西方悲剧重在反映人与诸多异己力

量之间的剧烈冲突。

C.西方戏剧中,人神对立是主要关系;但因实现了人与自然的绝对分离,中国戏剧中的人神

关系不是主要关系。

D.中国的悲剧根源在于人本身,不在于社会;西方的悲剧根源,则在于人自身,以及超人间

的神的意志的存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悲剧讲究情感的适度抒发,把最初的矛盾化为最终的和谐,这是其异于西方悲剧的地

方,也使悲剧人物显得崇高。

B.窦娥的故事表明,受宗法、道德说教等影响,把不幸看做命运的安排,安分地修来世,是中国悲剧人物的一致选择。

C.从安娜·卡列尼娜的例子可见,在西方人观念中,人无法自由左右自己的全部命运,同时,

人性是所有人都有的性质。

D.中西方悲剧中的强者都是有力量的人,他们之所以会选择反抗道德束缚,是因为道德的保

护限制了他们的力量的发挥。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克己思维模式”的一项是(3 分)

A.《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为缓和爱情与家庭、伦理的冲突,无奈休妻,最终自缢而亡。

B.《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为报复李甲的背叛,将珍宝尽拋江中,愤然投江而死。

C.《梁山伯祝英台》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了家族安宁,不得不用殉情来成全来世的爱情。

D.《汉宫秋》中的王昭君,为了汉匈之间不再爆发战争,毅然选择出塞和亲,最后投江自尽。

4.中西方悲剧主人公的典型形象有哪些不同 请简要概括。(4 分)

5.请结合材料二内容,联系课本,简要阐述《窦娥冤》具有悲剧性的依据。(4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述类文本论据与论点关系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相关材料信息,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做好选项和文章观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4)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进行筛选、归纳、概括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

【解答】(1)B.“中国古典悲剧淡化冲突”曲解文意。依据材料一原文“而中国古典悲剧描写的主要是主人公悲惨的遭遇,不是剧烈的冲突”可知,“不是剧烈的冲突”不等同于“淡化冲突”。

(2)A.无中生有,强加因果。“中国古代悲剧人物显得崇高”于文无据。

B.以偏概全。由材料一“人物往往在不幸中选择隐忍”可知,“把不幸看做命运的安排,安分地修来世”只是中国悲剧人物的普遍选择,并非一致选择。

D.曲解文意。依据材料二原文“中国古代戏剧的冲突是道德与非道德的冲突,是弱者与强者的冲突。在这种冲突中,只有弱者才有可能是悲剧主人公,强者则是悲剧的制造者”可知,中国戏剧中的强者不反抗道德束缚,他们是非道德者,欺凌弱者,制造悲剧。

故选:C。

(3)B.依据材料一原文“强大的社会力量往往支配着个体的性格,不允许他做出个人的独立判断。过于浓厚的群体意识使得个体人格趋于依附认同。他们只能放弃特殊性和独立性,把个人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整合同化到群体中去,按照群体意愿行动”可知,“克己思维模式”指个人认同并服从群体或社会的群体本位思维模式,杜十娘的行为并不符合这个特点。

(4)①依据材料一原文“过于浓厚的群体意识使得个体人格趋于依附认同。他们只能放弃特殊性和独立性,把个人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整合同化到群体中去,按照群体意愿行动。如果执意要追求个体的人格独立,结果只能是在现实中被毁灭。这种思维模式导致中国悲剧讲究情感抒发的适度,把最初的矛盾化为最终的和谐,人物往往在不幸中选择隐忍,把自由与幸福寄托于来世”可知,中国悲剧主人公多缺乏独立性,常选择在不幸中隐忍。

依据材料一原文“而西方社会是一个以个体为本位的社会,强调向外扩张。在西方悲剧中,主人公具有鲜明的个性。他们独立判断,常能够做出毫不妥协的选择,有时甚至会把个人的判断力凌驾于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之上。这种过于独立的判断往往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近乎武断,从而产生不理智的举动,走向意志的反面”可知,西方悲剧主人公多个性鲜明,独立,有时会因武断而做出不理智的举动。

②依据材料一原文“而中国古典悲剧描写的主要是主人公悲惨的遭遇,不是剧烈的冲突。……她的抗争显得被动而没有力度”可知,中国悲剧主人公多抗争被动,没有力度。

依据材料一原文“在这些矛盾中,人是主动出击的,冲突逐步升级”可知,西方悲剧主人公多抗争主动,激烈。

③依据材料二原文“中国古代戏剧则是平民的戏剧,主角一般是弱小善良、无辜受害的小人物”可知,中国悲剧主人公多为弱小善良、无辜受害的小人物。

依据原文“西方悲剧体现贵族性,多以皇家贵族和英雄豪杰为主角。……贵族是强者,强者是有力量的人”可知西方悲剧主人公多为家贵族和英雄豪杰,多是强者。

④依据材料二原文“强者重进取,重竞争,反抗道德束缚,因为他们不需要道德的保护,道德的保护限制着他们的力量的发挥。平民是弱者,弱者是没有力量的人,他需要道德的保护。因此,西方的悲剧是强者与强者的冲突,是人的意志与神的意志或社会意志的冲突,是力量与力量的冲突。中国古代戏剧的冲突是道德与非道德的冲突,是弱者与强者的冲突。在这种冲突中,只有弱者才有可能是悲剧主人公,强者则是悲剧的制造者”可知,中国悲剧主人公需要道德的保护,而西方悲剧主人公反抗道德束缚。

(5)①依据原文“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没有主动损害别人的人,应该获得自己正常的、平静的幸福生活。而悲剧主人公是道德的,是没有损害别人的人,但他却因别人的不道德的行为而失去了这样的生活”可知悲剧性戏剧体现之一,是悲剧主人公因别人的不道德行为而失去了正常的幸福生活。《窦娥冤》中窦娥拒绝嫁给张驴儿为妻,她为救婆婆屈打成招,步步退让,直到上了刑场,窦娥因张驴儿父子的不道德行为而失去了正常的、平静的生活,并蒙冤而死;

②依据原文“不论他的冤情有没有获得最终的昭雪,他的悲剧都已构成。尽管悲剧主人公反抗的不是神的意志、宇宙的意志、社会的意志,但他们同样反抗着自己的悲剧命运”可知悲剧性戏剧体现之二,是悲剧主人公反抗悲剧命运。《窦娥冤》中,窦娥死后,发出三桩誓愿,化成鬼魂申冤,最后借由父亲惩罚坏人,这是对她自己悲剧命运的反抗;

③依据原文“尽管悲剧主人公反抗的不是神的意志、宇宙的意志、社会的意志,但他们同样反抗着自己的悲剧命运。他们是通过反抗不道德的人的不道德行为而表现出自己的悲剧精神的。这种悲剧同样唤起观众的悲哀的情绪,同样加强着观众对一种悲剧精神的渴望,同样能起到一种净化心灵的作用”可知悲剧性戏剧体现之三,是观众出现相应的审美反应。《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唤起了观众的悲哀情绪。

答案:

(1)B

(2)C

(3)B

(4)①中国悲剧主人公多缺乏独立性(或“常选择在不幸中隐忍”);西方悲剧主人公多个性鲜明,独立(或“会因武断而做出不理智的举动”)。

②中国悲剧主人公多抗争被动,没有力度(或“多缺乏斗争意识”);西方悲剧主人公多抗争主动,激烈(或“积极摆脱宿命,自己掌控命运”)。

③中国悲剧主人公多为弱小善良、无辜受害的小人物(或“多是弱者”);西方悲剧主人公多为家贵族和英雄豪杰(或“多是强者”)。

④中国悲剧主人公需要道德的保护;西方悲剧主人公反抗道德束缚。

(5)①悲剧性戏剧体现之一,是悲剧主人公因别人的不道德行为而失去了正常的幸福生活。《窦娘冤》中,窦娥因张驴儿父子的不道德行为而失去了正常的、平静的生活,并蒙冤而死;

②悲剧性戏剧体现之二,是悲剧主人公反抗悲剧命运。《窦娥冤》中,窦娥死后,发出三桩誓愿,化成鬼魂申冤,最后借由父亲惩罚坏人,这是对她自己悲剧命运的反抗;

③悲剧性戏剧体现之三,是观众出现相应的审美反应。《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唤起了观众的悲哀情绪。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二)现代文阅读II (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一个危险的人物

王鲁彦

夏天的一个早晨,惠明先生的房内坐满了人。这是因为子平,惠明先生的侄子,刚从T城回来,所以林家塘的邻居们都走过来和他打招呼。他离家很久,已有八年了。他穿着一身洋服,走起路来,脚下的皮鞋发出橐橐的声音,庄重而且威严。他在许多中学校、大学校里教过书,不但不能以孩子相看,且俨然是许多青年的师长了。

一切都还满意,只有一件,邻居们不以为然。那就是子平的衣服,他把领子翻在肩上,前

胸露着一部分的肉。 外衣上明明生着扣子,却一个也不扣。

林家塘这个村庄是一个风景很好的地方。村屋接连不断,绵延到碧绿的田野中,一脉线似的小河明亮亮地蜿蜒着。整个林家塘都被围在丛林中,一年到头开着各色的花。

一天下午,林家塘的明生和仁才正在半山里砍柴。他们看见子平循着山路从山脚彳亍地走上山去,在一株大树下歇了半天,拿出一瓶酒,呆望着远方,一口一口喝着,坐了许久,又彳亍地往山顶走。明生和仁才好奇心动,便都偷偷地跟着走去。一到山巅,子平便狂呼着来回地跑了起来,跳了起来。...奇异的事还有。子平忽然丢了酒瓶,猱升到一株大树上。他坐在桠杈上,摇着树枝,唱着歌。他玩了许久,便又跳下来喝酒,一会儿,便躺倒在大树下,似乎睡熟了。“不要再看这些难以入目的丑态!”明生和仁才摇着头,往半山里走去。

炎热之后,壁垒似的云迅速地从山顶上腾了起来,一霎时便布满了天空。雷声如从远的海底滚出来一般,愈响愈近愈隆。接着大雨便狂怒地落着。这时,林家塘全村仿佛是恶涛中的一只小艇,簸荡得没有一刻平静。村中的人都战战兢兢地躲在屋中,不敢走出门外。

就在这时,住在村尾的农夫四林忽然听见屋外大声呼号的声音。他从后窗望出去,看见一个人撑着一顶纸伞,赤着脚,裤脚卷到大腿上,大声地唱着歌,往山脚下走。那是子平。

不久,田间正是一片黄色,早稻将熟。忽然一天,林家塘来了一个贴告示的人。大家都围着去看,只见: “......农夫栽培辛勤......租谷一律七折......县农民协会示......”

“娘的!这样好的年成,要他多管事! ....”.

“什么叫做农民协会!狗屁!害人的东西!”

林家塘做生意的人最多,种田的没几个。有一种不堪言说的疑惑,同时涌上了大家的心头:觉得这件事情似乎是子平在其中唆使,加上平时的鄙视,便生出了仇恨。

炊烟在各家的屋上盘绕,结成了一个大的朦胧的网,笼罩着整个村庄。夜又从不知不觉中撒下幕来,使林家塘渐渐入于黑暗的境界。不久,奇异的事发生了。有人看见头上有无数的小星拥簇成一堆,上窄下阔,发出极大的光芒。这叫做扫帚星,是一颗凶星。它被发现时,必有王莽一类的人出世,倾覆着朝代,扰乱着安静。恐怖充满了各人的心中,显然这个人已出现在林家塘了。

这消息像电似地立刻就传遍了林家塘。有几个人便相约去讽示惠明先生,探他的意见。邻居们走后,惠明先生非常地生气。他怒气冲冲地叫女仆把子平喊来。

“你知道农民协会吗,子平 ”他劈头就是这样问。

“知道的。”子平毫不介意地回答说。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

“因为不平等。不种田的人有饭吃,种田的反而没有饭吃。”

惠明先生一肚子的气愤。烟越吸越急,怒气也愈加增长起来。自已家里隐藏着一个这样危险的人,他如做梦似的到现在才知道,林家塘人的观察是多么真确。七八年来,他在林家塘是一个最有名声的人,他像一个阎王,一句话说出去,怎样重大的案件便解决。他几十年心血所争来的名声,眼见得要被这畜生破坏了!新的思想随着他的烟上来。他在夜间请了村中几个地位较高的人秘密商量许久,写好一张报告,由他领衔,打发人送到县里。

第二天早晨,这消息便已传遍了。大家都觉得心里有点痒痒,巴不得这事立刻就发作。

第三天早晨,浓厚的雾笼罩了整个林家塘。炊烟从各家的烟囱中冒了出来,渐渐混合在雾里,使林家塘更沉没在朦胧中。太阳只是淡淡地发着光,似不想冲破雾的网,给林家塘人一个清明的世界一般。

阿武婶拿着洗净了的一篮衣服回来,忽然听见一阵橐橐的皮鞋声。她回头细看时,那人已隐没在雾中了。林家塘没有第二个人穿皮鞋,她知道那一定是子平逃走了。她急忙跟着皮鞋声追去。路上遇到了明生,便叫他跟去,因为她自己是小脚,走不快的。

雾渐渐淡了起来,隐约中,脚步声忽然没有了,子平已走入小路。“哼!看你往哪里逃罢!"

明生喃喃地说着。忽然树林中起了一声狂叫,吓得他连忙站住了脚步。对面的山谷猛然又应答了一声。 他看见子平捻着拳头在那里打起拳来了。 他不由得心里突突地跳。

雾已完全敛迹,太阳很明亮地照着。明生忽然看见对面来了十几个人。前面走的都背着枪,穿着军服,后面的是林家塘的邻居们,为首的是惠明先生,他们似已知道子平逃走,追了来的。“逃走了,逃走了!”大家都大声地喊了起来,“快去,快去!怕有手枪呢!”那些兵很快地卸下刺刀,装上子弹,往树林包围了去。子平似已觉得,飞步往树林外逃去。

突然间,一阵噼啪的枪声,子平倒在田中了。大家围了上去。

有几个兵士跑到他的屋子搜查。证据是一柄剑。

溪流仍点点滴滴地流着,树林巍然地站着,鸟儿啁啾地唱着快乐的歌,各色的野花天天开着,如往日一般。即如子平击倒的那一处,也依然有蟋蟀歌唱着,蚱蜢跳跃着,粉蝶飞舞着,

不复记得曾有一个青年凄惨地倒在那里流着鲜红的血...呵,多么美丽的乡村!

1927年

(选自《鲁彦作品集》,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中明生、仁才用“难以入目的丑态”评说子平,阿武婶听见子平逃走的皮鞋声便急忙追

去,林家塘人的种种言行表明了其对子平的抵触心理。

B.小说中惠明先生以“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批评子平,表明他对子平理解却不支持的矛盾心

理,但是对声誉和利益的重视,迫使他最终将子平告发。

C.与《祝福》反衬的收尾手法一致,小说结尾选取鸟儿、野花、蟋蟀、蚱蜢、粉蝶等生机盎

然的自然生灵,衬托了子平凄惨的命运,更添悲凉色彩。

D.小说以第三人称叙述了子平在林家塘受关注、被猜疑直至谋害的全过程,拉开了读者与文

中人物的距离,更客观灵活地展现了林家塘的人情冷暖。

7.概括危险人物的“危险”特征。(3 分)

8.文中两处画线句都写到了“太阳”,试分析其表达效果。(4 分)

9.探究小说中的林家塘与鲁迅《祝福》中的鲁镇的相似之处。(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小说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人物特征的概括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概括。

(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重要物象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该物象在文中的语境以及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小说内容,提出自己观点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及题干中涉及的篇目,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比较分析。

【解答】(1)B.“表明他对子平理解却不支持的矛盾心理”错误,原文“自己家里隐藏着一个这样危险的人,他如做梦似的到现在才知道,林家塘人的观察是多么真确”表明惠明先生不理解且非常痛恨子平的举动。

故选B。

(2)结合“子平的衣服,他把领子翻在肩上,前胸露着一部分的肉。外衣上明明生着扣子,却一个也不扣”可概括出,不同于传统的穿着;

结合“一到山巅,子平便狂呼着来回地跑了起来,跳了起来。……奇异的事还有。子平忽然丢了酒瓶,猱升到一株大树上。他坐在桠杈上,摇着树枝,唱着歌……一个人撑着一顶纸伞,赤着脚,裤脚卷到大腿上,大声地唱着歌,往山脚下走”可概括出,自由不羁的举止;

结合“因为不平等。不种田的人有饭吃,种田的反而没有饭吃”可概括出,平等民主的思想。

(3)第一处“浓厚的雾笼罩了整个林家塘……太阳只是淡淡地发着光,似不想冲破雾的网,给林家塘人一个清明的世界一般”,太阳也不能给林家塘人一个清明的世界,暗示子平将要被害。子平本是具有进步思想,为农民利益渲发声的进步青年,但其行事却不被村民理解,村民还想加害他,迷蒙暗淡的氛围渲染了子平将被谋害的不清明的社会氛围;

第二处“太阳很明亮地照着”对应“太阳只是淡淡地发着光”暗含了事情真相大白,“有几个兵士跑到他的屋子搜查。证据是一柄剑”,真相是无关紧要的证据一柄剑,却以子平惨死为代价,形成反差,颇具反讽意味。

两处关于太阳的描写一淡一亮,前情节上一个不明朗,一个真相大白,前后呼应,使结构更完整。

(4)“到碧绿的田野中,一脉线似的小河明亮亮地蜿蜒着。整个林家塘都被围在丛林中……林家塘全村仿佛是恶涛中的一只小艇,簸荡得没有一刻平静。村中的人都战战兢兢地躲在屋中,不敢走出门外……林家塘做生意的人最多”,鲁镇和林家塘一样也是农村,都是封闭、聚居性的小地方。

②群体心理:结合“只有一件,邻居们不以为然。那就是子平的衣服,他把领子翻在肩上,前胸露着一部分的肉。外衣上明明生着扣子,却一个也不扣……‘不要再看这些难以入目的丑态!’明生和仁才摇着头,往半山里走去……村中的人都战战兢兢地躲在屋中,不敢走出门外……有人看见头上有无数的小星拥簇成一堆,上窄下阔,发出极大的光芒。这叫做扫帚星,是一颗凶星。它被发现时,必有王莽一类的人出世,倾覆着朝代,扰乱着安静。恐怖充满了各人的心中”,林家塘人不能接受新事物,面对自然现象没有正确的认知和理解,人云亦云;鲁镇的人们对祥林嫂的围观,对神权的敬畏等和林家塘人,透露着蒙昧、无知、麻木。

③乡土文化:惠明先生亲自告发了儿子,林家塘人认为……“一颗凶星。它被发现时,必有王莽一类的人出世,倾覆着朝代,扰乱着安静”,这些情况就和鲁四老爷认为祥林嫂改嫁败坏风俗,不能再参与祭祀一样,他们都有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迷信思想,陈规陋俗。

答案:

(1)B

(2)①不同于传统的穿着;②自由不羁的举止;③平等民主的思想。

(3)①第一处渲染了子平将被谋害的不清明的社会氛围;②第二处暗含了真相大白,真相是无关紧要的证据一柄剑,却以子平惨死为代价,形成反差,颇具反讽意味;③前呼后应,使结构更完整。

(4)①地域属性:封闭、聚居性的小地方。②群体心理:蒙昧、无知、麻木(看热闹,煽风点火)③乡土文化: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迷信思想,陈规陋俗。

【点评】如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1.理清故事情节。

3.分析小说人物活动的环境。

4.对小说人物的言行举止及内心世界进行分析。

5.分析小说中各类人物之间的联系。

6.更深层次地了解人物形象。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5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

率赂秦耶 日: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与蠃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苏洵《六国论》,有删节)

知有所甚爱,知有所不足爱,可以用兵矣。故夫善将者,以其所不足爱者,养其所甚爱者。

士之不能皆锐,马之不能皆良,器械之不能皆利,固也,处之而已矣。兵之有上、中、下也,是兵之有三权也。孙膑有言曰:“以君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此兵说也,非马说也。下之不足以与其上也,吾既知之矣,吾既弃之矣。中之不足以与吾上,下之不足以与吾中,吾不既再胜矣乎 得之多于弃也,吾斯从之矣。彼其上之不得其中、下之援也,乃能独完耶 故曰:兵之有上中下也,是兵之有三权也。三权也者,以一致三者也。

管仲曰:“攻坚则瑕者,坚;攻瑕则坚者,瑕。”呜呼!不从其瑕而攻之,天下皆强敌也。

汉高帝之此在项籍耳虽然亲以其兵而与之角者盖无几也。随何取九江,韩信取魏、取代、取赵、取齐,然后高帝起而取项籍。夫不汲汲于其忧之所在,而彷徨乎其不足恤之地,彼盖所以孤项氏也。秦之忧在六国,蜀最僻,最小,最先取;楚最强,最后取,非其忧在蜀也。诸葛孔明一出其兵,乃与魏氏角,其亡宜也。取天下,取一国,取一阵,皆如是也。

后之庸将,既不能处其强弱以败,而又曰:吾兵有老弱杂其间,非举军精锐,以故不能胜。不知老弱之兵,兵家固亦不可无。无之是无以耗敌之强兵西全晋之锐佳,败可俟矣。

故智者轻弃吾弱,而使敌轻用其强,忘其小丧,而志于大得,夫固要其终而已矣。

(苏洵《强弱》,有删节)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非兵不利 可以用兵矣

B.赂秦而力亏 不从其瑕而攻之

C.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下之不足以与其上也

D.后秦击赵者再 吾不既再胜矣乎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高帝之忧/在项籍耳/虽然亲以其兵而与之角者/盖无几也

B.汉高帝之忧在项籍耳/虽然/亲以其兵/而与之角者盖无几也

C.汉高帝之忧在项籍耳/虽然/亲以其兵而与之角者/盖无几也

D.汉高帝之忧在项籍耳/虽然亲以其兵/而与之角者/盖无几也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六国,指战国时的齐、楚、燕、韩、赵、魏等六国,与秦国并称为“战国七雄”。

B.郡,古代行政区域名,秦始皇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县,“ 邯郸为郡”指赵国灭亡。

C.驷,古代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或套着四匹马的车,如“驷马难追”;文中泛指马。

D.高帝,开国皇帝的庙号,是朝廷根据其生前事迹与德行所给的评价, 文中指刘邦。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甲文开宗明义,指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割让土地贿赂秦国;乙文着重阐述战争中如何恰当利用敌我的强弱之势取得最终胜利的战术。

B.甲文“向使”一句,采用假设论证,正面强调“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乙文举田忌赛马的故事,正面阐明排兵布阵方法的重要性。

C.甲文“苟以天下之大”一句,讽谏后世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乙文“后之庸将”一段,批评后世庸将不懂由弱转强之法。

D.甲文句式整饬有度、长短相间,富有节奏感,史实论据典型、充分,逻辑性强;乙文议论酣畅淋漓,一意到底,举证丰富,论证严密。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 分)

①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4 分)

②无之,是无以耗敌之强兵而全吾之锐锋,败可俟矣。(3 分)

15.在两段选文中,苏洵认为“弱”有可能战胜“强”,其理由分别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4 分)

【分析】(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文一词多义这个考点。我们要把字放到句子中加以理解而不能孤立地理解,当然平时要识记重要实词的比较重要的几种意义。做题时若遇到我们没见过的实词,要学会结合上下文语境来揣测字的含义。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3)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4)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5)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6)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

【解答】(1)A.兵器;军队,“用兵”指发动战争。

B.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因而;连词,表修饰,不译。

C.动词,结交;介词,和。

D.都解释为“两次”。

故选:D。

(2)“虽然”解释为“虽然如此”,单独成句,排除AD。“亲以其兵而与之角者”大意是“汉高祖亲自用他的军队与项籍角斗”,要连在一起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语意,排除B。译文:汉高祖担忧的人是项籍罢了,虽然如此,但是汉高祖亲自用他的军队与项籍角斗,大概是没有几次。

故选:C。

(3)D.“高帝,开国皇帝的庙号”有误。高帝,是开国皇帝的谥号。

故选:D。

(4)B.“正面强调‘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分析有误。甲文“向使”一句不是正面而是反面,说明的观点是“弊在赂秦”。

故选:B。

(5)①“且”,而且;“可谓”,可以称得上;“智力”,智谋匮乏、国势衰微;“诚”,的确、实在。译文: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

②“无之”,(如果)没有他们;“无以”,没有办法用来;“俟”,等待。译文:(如果)没有他们,那就没法用来消耗敌人的强兵,保全我们的精锐,那失败就在等着了。

(6)甲文中写到“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诸侯国家能够珍爱自己的土地,赏赐天下的谋臣,礼遇天下的奇才,坚持用兵,合力对抗秦国,就有可能由弱转强。

答案:

(1)D

(2)C

(3)D

(4)B

(5)①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

②(如果)没有他们,那就没法用来消耗敌人的强兵,保全我们的精锐,那失败就在等着了。

(6)甲文认为,诸侯国家能够珍爱自己的土地,赏赐天下的谋臣,礼遇天下的奇才,坚持用兵,合力对抗秦国,就有可能由弱转强。

乙文认为由弱转强,①关键在于将领如何调配布局,比如以自己的弱兵消耗敌方的强兵,最终就有可能取得胜利;②不能一味地强调自己的弱点。应重视和充分发挥弱点的作用;③要有长远目标,不能被眼前的弱吓倒,合理安排,就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点评】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16~17题。

金陵怀古

[唐]许浑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桂枝香·金陵怀古①

[宋]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②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6.下列对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许诗开篇借《玉树后庭花》言隋兵灭陈的史事,直扣“怀古”,笔力集中;王词以“登

临送目”四字领起,“初” 字吟味,“肃” 字点醒,笔力遒劲。

B.许诗结尾发表议论,写今日金陵只有山川地势与六朝相似,暗示世事多变;王词以典作

结,责怪之流商女不知亡国之恨,自己亦陷入对兴亡荣辱的慨叹中。

C.许诗用字精妙,如“拂”字写出石燕掠雨穿云的轻盈姿态;王词用典贴切,如“门外楼

头”化用杜牧的“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点出“怀古”之意。

D.许诗首联“王气终”与尾联“豪华尽”前后相应,浑写大意,照应标题;王词上阕为词

人登临后所见的眼前之景,色彩丰富、动静相宜,情景交融。

17.两处划线句写法上有何异同 请简要分析。(6分)

【分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语言、表达技巧和评价古诗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考生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的内容,然后将内容与选项进行认真的比对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首先明确表现手法的类型,然后根据具体诗句作答。

【解答】(1)B.“责怪商女不知亡国之恨,自己亦陷入对兴亡荣辱的慨叹中“错,王安石没有像杜牧那样责怪商女,而是借商女来直指当权者沉迷酒色,醉生梦死;另外,“谩嗟荣辱”可见王安石认为空叹兴亡荣辱其实没有意义。

故选B。

(2)同:根据诗句“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意思是“历代的帝王一去不复返了,豪华的帝王生活也无踪无影;惟有那些环绕在四周的青山,仍然和当年的景物相同”“六朝旧事已随流水消逝,剩下的只有寒烟惨淡、绿草衰黄”,可知,两句皆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英雄尽”“旧事去”是虚写;“青山”“寒烟衰草”是实写。

答案:

(1)B

(2)同:①两处划线中,均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以“英雄尽”“旧事去”之想象与眼前所见的“青山”“寒烟衰草”之实景对比,写出了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叹。

异:许诗所写景物为“青山”,以乐景衬哀情;王词所写景物为“寒烟衰草”,以哀景衬哀情。

第一首译文:

靡靡之音《玉树后庭花》,和陈王朝的国运一同告终;景阳宫中隋兵聚会,边塞的瞭望楼已然空空。

墓地上远远近近的松树楸树,掩蔽着历代无数官吏的坟冢;高高矮矮的绿色庄稼,长满了六朝残败的宫廷。

石燕展翅拂动着云霓,一会儿阴雨,一会儿天晴;江豚在大江中推波逐浪,夜深深又刮起一阵冷风。

历代的帝王一去不复返了,豪华的帝王生活也无踪无影;惟有那些环绕在四周的青山,仍然和当年的景物相同。

赏析:

金陵是孙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的古都,隋唐以来,由于政治中心的转移,无复六朝的金粉繁华。金陵的盛衰沧桑,成为许多后代诗人寄慨言志的话题。一般咏怀金陵的诗,多指一景一事而言,许浑这首七律则“浑写大意”,“涵概一切”(俞陛云《诗境浅说》),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诗以追述隋兵灭陈的史事发端,写南朝最后一个小朝廷,在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音中覆灭。公元五八九年,隋军攻陷金陵,《玉树后庭花》曲犹未尽,金陵却已末日来临,隋朝大军直逼景阳宫外,城防形同虚设,陈后主束手就擒,陈朝灭亡。这是金陵由盛转衰的开始,全诗以此发端,可谓善抓关键。

  颔联描写金陵的衰败景象。“松楸”,坟墓上的树木。诗人登高而望,远近高低尽是松楸荒冢,残宫禾黍。南朝的繁荣盛况,已成为历史的陈迹。

  前两联在内容安排上采用了逆挽的手法:首先追述对前朝历史的遥想,然后补写引起这种遥想的眼前景物。这就突出了陈朝灭亡这一金陵盛衰的转捩点及其蕴含的历史教训。

  颈联用比兴手法概括世间的风云变幻。这里,“拂”字、“吹”字写得传神,“亦”字、“还”字写得含蓄。“拂云”描写石燕掠雨穿云的形象,“吹浪”表现江豚兴风鼓浪的气势。“晴亦雨”意味着“阴固雨”,“夜还风”显见得“日已风”。“江豚”和“石燕”,象征历史上叱咤风雨的人物,如尾联所说的英雄。这两句通过江上风云晴雨的变化,表现人类社会的干戈起伏和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

  尾联照应开头,抒发了诗人对于繁华易逝的感慨。英雄,指曾占据金陵的历代帝王。金陵和洛阳都有群山环绕,地形相似,所以李白《金陵三首》有“山似洛阳多”的诗句。“惟有青山似洛中”,就是说今日的金陵除去山川地势与六朝时依然相似,其余的一切都大不一样了。江山不改,世事多变,令人感慨万千。

  这首怀古七律,在选取形象、锤炼字句方面很见功力。例如中间两联,都以自然景象反映社会的变化,手法和景物却大不相同:颔联采取赋的写法进行直观的描述,颈联借助比兴取得暗示的效果;松楸、禾黍都是现实中司空见惯的植物,石燕和江豚则是传说里面神奇怪诞的动物。这样,既写出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形象,又烘托了一种神秘莫测的浪漫主义气氛。至于炼字,以首联为例:“残”和“空”,从文化生活和军事设施两方面反映陈朝的腐败,一文一武,点染出陈亡之前金陵城一片没落不堪的景象:“合”字又以泰山压顶之势,表现隋朝大军兵临城下的威力:“王气终”则与尾联的“豪华尽”前后相应,抒写金陵繁华一去不返、人间权势终归于尽的慨叹,读来令人不禁怅然。

第二首译文:

登上高楼凭栏极目,金陵的景象正是一派晚秋,天气刚刚开始索肃。千里奔流的长江澄沏得好像一条白练,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如一束束的箭簇。帆船在夕阳往来穿梭,西风起处、斜插的酒旗在小街飘扬。彩色缤纷的画船出没在云烟稀淡,江中洲上的白鹭时而停歇时而飞起,这清丽的景色就是用最美的图画也难把它画足。

遥想当年、故都金陵何等繁盛堂皇。感叹“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的,亡国悲恨接连相续。千古以来凭栏遥望,映入眼帘的景色就是如此,可不要感慨历史上的得失荣辱。六朝旧事已随流水消逝,剩下的只有寒烟惨淡、绿草衰黄。直到如今的商女,还不知亡国的悲恨,时时放声歌唱《后庭》遗曲。

赏析:

这是一首金陵怀古之词。上片写金陵之景,下片写怀古之情。一开头,用“登临送目”四字领起,表明以下所写为登高所见。映入眼帘的是晚秋季节特有的白练般清澈的江水和连锦不断翠绿的山峰。船帆飘动,酒旗迎风,云掩彩舟,白鹭腾空。这图画难述其美的江天景色使诗人极为赞赏也极为陶醉,同时也引起他深深的思考。换头之后写怀古:在金陵建都的六朝帝王,争奇斗胜地穷奢极欲,演出一幕幕触目惊心的亡国悲剧。千百年来,人们只是枉自嗟叹六朝的兴亡故事。但空叹兴亡,又有何益?诗人在这里表现了政治家深邃的思想和雄伟的气概。不仅批判了六朝亡国之君的荒淫误国,也批判了吊古者的空叹兴亡。六朝的往事都随水逝去,空余寒烟芳草。可悲的是,有些人如商女一般,不顾国家兴亡,还沉溺于享乐,吟唱着《后庭花》这样的亡国之曲。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反对“谩嗟”六朝兴废,在北宋这积贫积弱的现实面前,要汲取历史教训,从政治上进行改革,免致奢华靡费导致国力衰竭,重蹈六朝覆辙。

  以下两句,借六朝谢家名句“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之意,点化如同已出。即一个“似练”,一个“如簇”,形胜已赫然而出。然后专写江色,纵目一望,只见斜阳映照之下,数不清的帆风樯影,交错于闪闪江波之上。细看凝眸处,却又见西风紧处,那酒肆青旗高高挑起,因风飘拂。帆樯为广景,酒旗为细景,而词人之意以风物为导引,而以人事为着落。一个“背”字,一个“矗”字,用得极妙,把个江边景致写得栩栩如生,似有生命其中。

  写景至此,全是白描,下面有所变化。“彩舟”“星河”两句一联,顿增明丽之色。然而词拍已到上片歇处,故而笔亦就此敛住,以“画图难足”一句,抒赞美嗟赏之怀,颇有大家风范。“彩舟云淡”,写日落之江天:“星河鹭起”,状夕夜之洲渚。

  下片另换一幅笔墨,感叹六朝皆以荒淫而相继亡覆的史实。写的是悲恨荣辱,空贻后人凭吊之资;往事无痕,唯见秋草凄碧,触目惊心而已。“门外楼头”,用杜牧《台城曲》句加以点染,亦简净有力。

  词至结语,更为奇妙,词人写道:时至今日,六朝已远,但其遗曲,往往犹似可闻。此处用典。“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唐贤小杜于“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时所吟之名句,词人复加运用,便觉尺幅千里,饶有有余不尽之情致,而嗟叹之意,千古弥永。

【点评】怀古咏史诗特点:

(1)内容情感

1.内容:借怀古叹今叹个人命运的坎坷。

2.情感:

①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②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

③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

(2)常用手法

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2.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形成鲜明的对比;

3.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

4.衬托,诗人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哀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老师点名让曾皙回答时,他正在鼓瑟,他先是

完成“ ”这一动作,然后以“ ”来铺垫自己回答。

(2)《阿房宫赋》 中,杜牧谈及秦人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头,丢弃得到处都是的

两句是“ , ”。

(3) 《登岳阳楼》中,杜甫借“ , ”一联描绘出洞庭湖分断吴楚、吐纳日月的恢宏气象。

【分析】本题考查名句默写。结合语意和原文内容作答。

【解答】故答案为:

(1)舍瑟而作 异乎三子者之撰(重点字:瑟、撰)

(2)金块珠砾 弃掷逦迤(重点字:逦、迤)

(3)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重点字:坼、夜)

【点评】《阿房宫赋》名句积累:

1.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3.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4.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1分)

近年来,公众传媒精心打磨的一些文化节目为观众开启了缭绕着脉脉书香的文化旅途。

《典籍里的中国》把图书馆里的典籍搬上电视,采用今人和古人相遇的方式,跨越时空界限,实现舞台对话,将遥不可及的古典书籍变得_ , 高冷的历史故事在电视里活了起来,成为滋养当代读书人永不枯竭的源泉。

然而这些文化节目终究只是手段,让观众回到书籍静心阅读才是目的。以《数字化生存》

一书闻名的美国学者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曾预言:纸质书将在2015年前消亡。然而,事实已给出相反的答案——纸质书自有其硬核实力,很难被取代。正如电灯是如今最主要的照明方式,但蜡烛并未因此消失, _成为人们追求品质生活的载体,纸质书依然会___ _在书架, 等待有心人与它的邂逅。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唾手可得 自出机杼 而且 竖立

B.触手可及 别具匠心 反而 竖立

C.唾手可得 别具匠心 而且 树立

D.触手可及 自出机杼 反而 树立

20.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例句中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2 分)

例句:事实已给出相反的答案——纸质书自有其硬核实力,很难被取代。

A.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B.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相答着地说:“哎,天可真凉了——”

c.我们生意人——你可以说遗憾,也可以说幸运——若遇到一点儿小毛小病,出于生意的考虑,常常不得不等闲视之的。

D.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 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成正确的句子。(2 分)

22.指出文中画线句所使用的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4 分)

【分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词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

(2)本题考查的是辨析标点符号。解答此题要掌握基本常用的标点符号,明确基本的用法。

(3)本题考查的是病句的辨析。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4)本题考查的是辨析修辞手法。首先要对基本常见的修辞手法加以掌握,其次,分析句子,确定修辞手法;最后明确表达效果。

【解答】(1)唾手可得:比喻非常容易得到。触手可及:指近在手边,一伸手就可以接触到。形容距离极近。此处填入词语应是和前文遥不可及”的意思相反,应用“触手可及”。自出机杼:比喻诗文的组织、构思。比喻诗文构思新颖独特,有创造性。别具匠心: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多用于写文章、绘画、工程设计等。文中是强调节目组的构思与众不同,应用“别具匠心”。而且:表示进一层。反而: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预料和常情之外。文中连词“但”表明意思有转折,应用“反而”竖立:指为使物体与地面垂直而立。树立:建立(抽象的好的事情)。文中指书立在书架上,应用“竖立”。

故选:B。

(2)例句:表示解释说明。A.表示话题的突然转换。B.表示语音的延长。C.表示插入语。D.表示解释说明。

故选:D。

(4)在画线句中,“高冷”本是形容人的高傲冷淡,不容易接近。但此处用来形容历史故事,将历史故事拟人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拟人句能增强语言的美感、表现力,使句子更生动、形象。还能强调对这一事物的喜爱之情。可以形象地写出事物特征,并且可以使文章耐看,不枯燥无味,使描写的事物具有了人的感情,使文章更具有情趣容易理解。因此此句中“高冷活”将“历史故事”人格化,生动表现《典籍里的中国》对传播历史故事的作用另外,将“历史故事”比喻为“源泉”,指出了历史故事的重要意义。此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充分说明了历史故事对读书人的重要性,同时也使表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答案:

(1)B

(2)D

(4)运用比拟和比喻的修辞手法。“高冷”“活”将“历史故事”人格化,生动表现《典籍里的中国》对传播历史故事的作用。把“历史故事比喻成源泉”,形象写出其对当代读书人精神的无尽滋养,表达赞美与喜爱之情。

【点评】常见的辨析病句常方法有:

1.梳理枝干法。即用语法分析的方法,依次检句子的主干和修饰部分。

2.语感审读法。调动语感,看句子是否合于语言习惯。可与语法分析配合使用。

3.造句类比法。对语感判断或语法分析仍吃不准的句子,可仿原句的结构造一个日常用的句子,比较得出结论。

4.逻辑分析法。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等方面考虑句子是否得当,句间关系、前后顺序等是否合理。

23.《红楼梦》第五回中人物的判词和人物的思想性格、故事情节的发展密切关联。以下这则是谁的判词 请从画线部分选择一处,举出原著中的一个具体情节加以印证。(3分)

①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②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③梦遥。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解答本题,需要结合识记,进而具体辨析。

【解答】“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意思是:固然聪明有才能,也有高远的志向,却生于衰的时代,命运偏偏不济。“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意思是:清明节家人在江边涕泪送我出嫁,以后只能梦随千里东风回到遥远的家乡。这是探春的判词。画面暗指探春远嫁海隅,犹如断线的风筝,一去不返。“运偏消”,命运偏偏愈来愈不济。才自精明的体现:《红楼梦》第55回,刚过完年,因为忙碌、操心,凤姐小月,不能再料理家事。王夫人让李纨帮忙处理一些琐事,让探春协助。四五天后,这些婆子们通过跟探春打交道,发现三姑娘不简单。探春只是性情温和,说话柔声细语,平时安静低调,但是真正做起事来,干脆爽利,其心思缜密,不输凤姐。清明涕送的体现:贾母和王夫人相继去世,孝期满了后,贾家又开始操办起家中众多女儿的婚事。其中戚家公子戚建辉来贾家求亲,先是看中了探春,但之后因赵姨娘多嘴多舌,戚建辉得知探春是个庶出女儿,门不当户不对,便放弃了这门亲事。此时,朝廷和一蛮夷岛国发生战争,朝廷战败了要议和,决定要嫁个女儿过去和亲。于是南安太妃来到贾家,看中了探春要认她为干女儿,要求探春代替她女儿嫁到蛮夷岛国,因为南安太妃怕自己的女儿嫁到海外会吃苦,因此贾家就依允了,便择定了日子。到了清明这一天,贾府合家含泪为探春的远嫁送行,探春在临行前还到贾氏宗祠里对着贾母和王夫人的牌位哭诉了一会。梦遥的体现:被南安太妃亲自选中,和亲远嫁到异国,此生再不相见。

答案:

这是探春的判词。探春有才,知书识礼有治家才能且有高远的志气,曾在凤姐生病时很好地改革治理大观园;探春虽贵为贾府三小姐,却是庶出之女,生长于贾府日渐衰败之时,没有施展才华的运气。“清明”两句暗示她的结局是远嫁。

【点评】名著名篇复习,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对名著内容情节叙述的时间要素,高考试题中有时故意将情节发生的时间倒置,或者随意更改,以此来考查对该情节的记忆程度。

2.命题者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往往故意变更情节发生的地点,将此地发生的事情说成是彼地发生的事情。解答这类题时,应注意选项中表示地点的词语,识别其中地点变更的陷阱。

3.把甲的事件、语言、肖像、动作说成是乙的,或将甲的性格、功过、典型意义说成乙的,这是错误选项中常出现的张冠李戴式的陷阱。考生必须多加注意,识别其中的陷阱。

4.文学名著中人物关系错综复杂,考生应在平时多加注意。

5.注意准确交代主要人物与核心事件,理清人物间的关系,突出重要细节。

6.熟记名著常识的相关内容,熟记小说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

7.对人物思想性格的认识、理解以及典型情节的识记和复述能力,考生应注意扣紧题干的要求,抓住人物主要思想性格,从典型事例、主要故事情节中来概括。

24.《红楼梦》第六十三回中,怡红院开夜宴庆祝宝玉生日,大家占花名以助兴。阅读下面两根花签,完成两小题。(5分)

①芙蓉 风露清愁 莫怨东风当自嗟 ②牡丹 艳冠群芳 任是无情也动人

(1)两根花签分别对应的人物是 、薛宝钗。(1 分)

(2)下面是有关薛宝钗的重要故事情节,请根据故事情节发生先后次序重新排列,并结合

所给情节简要分析薛宝钗所掣的花签中隐含的性格和命运。(4 分)

①互看金玉②协助理家③咏白海棠④庆生点戏⑤宝钗出闺

正确排序: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解答本题,需要结合识记,进而具体辨析。

【解答】(1)“莫怨东风当自嗟”意思是,芙蓉花开在秋日,它不在春天开放。没需要埋怨东风,只好空自叹息。这是林黛玉抽到的“芙蓉”花签上的一句诗。芙蓉花在秋天开放,同时暗示黛玉的命运:红颜薄命,生不逢时,与东风无缘,被秋风吹落。“风露清愁”,指在秋季,树叶、花卉都将被秋风扫落,一片萧条。露珠像黛玉的泪珠,充满忧郁,充满感伤。

答案:

(1)林黛玉

(2)①④③②⑤

牡丹是富贵花,艳冠群芳,纵然是含情不露,也自有她打动人心的魅力。宝钗性格:沉稳大度、处事周全、外冷内热。命运:享受富贵,最终与宝玉成婚,但家族势败、宝玉出家后守寡度日。历着炎凉,知着甘苦,虽别离也能自安。

【点评】名著名篇复习,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对名著内容情节叙述的时间要素,高考试题中有时故意将情节发生的时间倒置,或者随意更改,以此来考查对该情节的记忆程度。

2.命题者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往往故意变更情节发生的地点,将此地发生的事情说成是彼地发生的事情。解答这类题时,应注意选项中表示地点的词语,识别其中地点变更的陷阱。

3.把甲的事件、语言、肖像、动作说成是乙的,或将甲的性格、功过、典型意义说成乙的,这是错误选项中常出现的张冠李戴式的陷阱。考生必须多加注意,识别其中的陷阱。

4.文学名著中人物关系错综复杂,考生应在平时多加注意。

5.注意准确交代主要人物与核心事件,理清人物间的关系,突出重要细节。

6.熟记名著常识的相关内容,熟记小说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

7.对人物思想性格的认识、理解以及典型情节的识记和复述能力,考生应注意扣紧题干的要求,抓住人物主要思想性格,从典型事例、主要故事情节中来概括。

四、写作(60 分)

25.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在翻看初中毕业纪念册时,李华看见班主任在纪念册扉页上留下了这样一句话:

我相信,对于艺术家没有比画一朵玫瑰更困难,因为他必须忘掉他以前所画的一切玫瑰才能创造。

——亨利·马蒂斯

李华反复阅读这句话,陷入了深思....

请以李华的身份,给班主任写一封信,表达对这句话的思考和感悟。

用户评论

半世晨晓。

终于等到语文考试结果了!看看这批试卷难度如何。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怪咖

听说这次测验的阅读理解很出乎意料,真难猜啊。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此刻不是了i

温州高一学生加油!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神经兮兮°

期末质量检测这么重视,看来教育越来越注重学习的效果了。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服从

这份试题有答案吗?想要看看自己答对了多少个。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不离我

真后悔当初没有好好复习语文,现在看着这些考试题头疼。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残留の笑颜

这几年中国的高中升学压力好像越来越大了。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陌然淺笑

高二的暑假好难熬啊,总感觉要一直复习考试。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浅巷°

希望老师们能给予我们更多帮助,让我们更有信心面对考试。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来自火星球的我

每次考试都像一场战役一样紧张,希望能轻轻松松结束这场“战斗”。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纯真ブ已不复存在

看看别人写的作文思路,学习一下他们的写作技巧吧!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旧事酒浓

这次考试的试题难难度合适吗?学生适应的怎么样呢?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醉枫染墨

以后要多关注温州教育局发布的信息,了解更多的学校动态。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陌潇潇

期末质量检测很重要,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查漏补缺。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一笑傾城゛

希望能通过这次考试得到老师和家长们的肯定。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十言i

希望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能够取得更好的进步!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经典的对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节奏,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棃海

语文学习要注重积累和实践,才能写出优秀的作文。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枫无痕

知识就是力量,让我们共同努力,争做有用人才!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用户评论

孤城暮雨

终于盼到啦!要准备查漏补缺了呢,希望这次考试没失手。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娇眉恨

这个标准答案真是太棒了,尤其是对作文的评分细分标准,真的很直观好理解!赞!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遗憾最汹涌

温州高一下学期的期末试卷一直比较难,我感觉这次题目难度还蛮高的,希望自己能考个及格。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铁树不曾开花

还是有点不太一样啊,跟平时老师批改的感觉不一样。虽然有答案解析,但我理解能力还是不够啊!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熏染

之前学习的时候没太关注语文成绩,但准备高考之后发现确实需要认真对待,这份试卷和答解析真是帮了大忙!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掉眼泪

期末考试已经结束啦!终于可以放松一下,这段时间学习压力太大,希望下次考试考得更好!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爱到伤肺i

这次作文的题目真的是很难写啊,感觉自己思路很僵硬,怎么想都想不到合适的表达方式。以后还要多磨练写作能力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别悲哀

对于一些知识点理解还不够透彻,通过这个试卷和答案解析能够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能更加明确学习方向了!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青衫故人

这套试题真是一些地方考的是太深了,感觉跟我们课堂上学的不太一样。是不是老师故意放难题考验我们呢?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龙吟凤

我感觉这次考试还是不错啊,阅读理解部分答对了很多,希望能继续保持这个学习状态!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无望的后半生

高一下学期的期末考试总是压力很大,希望自己能顺利通过这次考试,并为下学期好好打基础!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安好如初

温州高中语文试卷确实难度系数较高,尤其是一些诗词古文化的解读,感觉需要更深入地学习和理解。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玩味

阅读理解部分的题目很有意思,引出了很多思考,让人对文章主题有更深的感悟!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七级床震

这个答案解析太详细了,简直像是在给我讲解一样!我终于明白了之前那些模糊的地方,太棒啦!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ˉ夨落旳尐孩。

我觉得这套试题比较符合高考的难度和方向,提前做好练习可以让我更有底气应对高考!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浅巷°

希望以后还能够提供这种高质量的试卷和解析,帮助我们更好的学习!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微信名字

期末考试结束后,需要好好休息放松一下,再调整心态迎接接下来的学业挑战!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寒山远黛

每次看到温州高中的试卷都觉得压力很大,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跟上大家的进度。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千千择校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qzexiao.com/tsjy/223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