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命深处的哲学境界》——曾发表于《中学作文教学研究》杂志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探索生命深处的哲学境界》——曾发表于《中学作文教学研究》杂志,以及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引导学生写小事、身边事、底层事
作文教学中,我们不少老师总是抱怨我们的学生写不出“细致入微”、“情真意切”的文章,写不出表达自己深见卓识“胸襟抱负”的宏文。殊不知,我们的作文指导在应试意识或者说在业已形成的应试潜意识的作祟下,已使学生脱离了真实的生命存在,脱离了围拥在他们身边丰富而多彩的现实生活,脱离了他们当下的思维所能达及的“虚拟”之域,而时时在“大而空”中游弋,在脱离实际的区域“蹈空”,在技巧、方式、方法里沉溺。在这种前提下,学生只能靠花样翻新而显新异,在拼凑组装中以示丰富,其“真情”之文,“宏大”之文,“卓异”之文又如何产生呢?现实是丰厚的大地,是人们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影响人们思想精神建构的强大因素。因此在“大语文作文”教学理论的探索和实践中,我积极引导学生从现实的存在出发,通过观察、思索、探究现实的客观存在,写好小事、身边事,关注底层事,力求通过此而达成培养学生人文关怀,张扬学生个性,提高写作素质的目的。
具体做法如下:
一、认识感受生活的原生态
原生态的生活即围绕在我们周围实实在在的生活,它是质感的、流动的、丰富多彩不经雕饰的生活的原态。它是一种长期存在看似无变化而时时在涌动着的生活情状。公园及公园晨练的老人,傍晚的街头及街头的轻舞,沉静的弄堂及弄堂里卖菜老人的声声吆喝,肃静的医院及医院中白衣天使轻盈的步履。婚丧嫁娶,社俗民情等都是原生态生活情状的一种呈现。如果把原生态的生活看成一个生活的大系统,那么这个大系统又有许多小系统构成。富足的繁盛和贫穷的匮乏相对,显赫的傲慢和低下的卑微相应,高楼大厦的闪烁和低矮茅屋的昏暗相映,总有步履匆匆的奋斗者,总有轻浅无聊的纨绔子弟,等等。这就是人们司空见惯,相互融合相互矛盾地纠结在一个社会大系统中的生活的原生态,而许许多多个体要素就是在大的生活原生态中的情状展现。他们是相互扭结,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种动态因素,正因为此,世界才变得博大而丰富多彩。作为一个学生如果关注这种原生态,就是关注人的境遇,生命的境遇。如果能对它加以认识感受就能成为开发不尽的写作素材,而在认识表达的过程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素质,而且也会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雕琢他们健全的人格。人总是在认识中成长的,对原生态中的小事、身边事、底层事的写作本身就是对学生认识的开拓、调整及固化。
请看下面一篇学生的随笔:
大 战 寝 室(吴博文)
“哼什么呢?”
“《你听得到》吗?!”
“废话,快《TELL ME》,哼什么呢?”
“《东风破》吗?”
“笨蛋,是《夜曲》”
“反正是《同一种调调》嘛!”
我突然生起,唱着《爷爷泡的茶》,练着《龙拳》,哼着《忍者》,突然,手在墙壁上触到一东东。
“啊!”不禁尖叫起来
同寝室同胞们反应过来
“嗯?!”
“哎?!”
“喔?!”
“哦?!”
“《蜗牛》!”
“晕,哪来的《蜗牛》啊!顶多也只是《壁虎漫步》。”
“天啊!好恐怖。”我揉了揉胸口
“哎!《懦夫》!”
“谁说的,《我不怕》!”
“《借口》!”
“可恶!”
于是乎,我们开始了《最后的战役》,我舞着《双截棍》,他挥着《双刀》。
同寝室同胞看起了好戏,寝室长在那儿抱着枕头大叫:“现在宣布《回到过去》大战开始!”
“STOP!等一下”
“啥事?”
“劳烦,问一下,您所谓的《回到过去》是指啥时候?”
“《乱舞春秋》!”
“《四面楚歌》!”
“这是西楚争霸呢,还是春秋啊?”
“管他呢,将就着用呗!我说你这个怎么这么烦啊?”
“《对不起》,继续,继续。”
他们的口舌之战完毕后,开始了我们真正的《最后的战役》
“我要做《将军》,现在开始《困兽之斗》”
“啊?!那我做啥呀?“
“你……你就《半兽人》吧!”
“怎么这么惨啊!”
“嘻嘻!”我在那儿窃笑,这便是先下手为强的好处
“快使用《双截棍》哼哼哈兮!快使用《双截棍》哼哼哈兮”
“快使用《双刀》乒乒乓乓 , 快使用《双刀》乒乒乓乓。”
她蹿门而入,手电筒照着我“你干吗?”
“我,我上厕所。”我强挤笑容
“上厕所怎么走这儿?”
“我 ……我……”
“你……你什么你,你《开不了口》了吧!”他露出了满嘴发黄的暴牙,好奸诈。
“不走寻常路——美特·斯邦威,老师。”
“你走桌子不怕摔着吗?”
“一切皆有可能——李宁,也就是说,没有不可能——‘阿弟打死’,老师。”
“好!你有本事。”老师脸都气青了,差点没嘴巴吐血,同寝室同胞们笑得各个手撑肚皮。“《安静》!”生活老师最后狠狠地甩下一句:“反了!纪律扣分,点名批评。”她大摇大摆地走了。
见她没了人影,我嘟哝了一句:“《我的地盘》,我作主——动感地带。”
谁知,她鬼似的又突然冒出来,对我吼道:“我喜欢,我选择——安踏,你小子给我等着瞧吧!”
“哈……哈……哈!”同寝室同胞们在那儿终于忍不住了,狂笑起来。
我今天脑袋发烧呢?!说的话疯疯癫癜,做的事乱七八糟,“哎呀!完了,惹急了狗,狗都跳墙,更何况是——,明天是《世界末日》,惨定了!”
这是一篇原生态的作文,其特点是不加雕琢地写出生活中真实的生活场景,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人物的音容笑貌活现,生活的气氛使人感到如在睫前。这里似乎没有对生活的评论,但作者的态度就存在于活泼的文字中。这样的语言是生活化的,这样的场景同样是生活化的。没有雕琢更有韵味,没有渲染更具情趣,它既是小事,也是身边事,并展现了不同层次人的不同行为,这里可能看不出生活中的深刻含义,但千千万万的人们不是都以这种状态生活着吗?不是都在这样类似的场景中活动吗?这种原生态的情景不是到处都存在吗?这种原汁原味的生活,我们倡导学生关注、感受,并要求具体条理地写出,这应成为我们写作指导的一个方向。一般我们不注重这种身边的自然,这种看似不起眼而实际上博大绵延不尽的写作之源。原生态的写作,实际上是对存在的一种探索,只要学生能沉潜其中,久而久之便会练就细微的观察力、敏锐的感受力、精确的表达力。原生态的生活是动静交汇的大海,我们引导学生去观察它的特点,发现它的联系,探究它的结构,感悟它的多彩与精妙,认识它的要义,学生写作写什么的问题不就彻底解决了吗?写作教学的源头活水不就被找到了吗?我们的作文教学也就会走向一种由身边而及世界的博大境界。
二、追问及写作素材的获取
沉潜于生活是写好小事、身边事、底层事的前提,而如何获取素材才是写作的基础。追问便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而对身边的小事,不少同学有时难以找到写作的切入口,这当然和我们事事要求学生写出意义有关。意义是经验的提炼,意义的确定往往需要较长的人生阅历,丰富的人生经验,我们要求学生在生活原生态的大海中采撷几朵浪花,如果抱着一种要求学生必须“代圣人立言”的心态,我们就会削斫学生观察、写作小事、身边事、底层事的积极性。在作文教学中,我一直认为学生的作文要以“求真”为主,“求真”不仅仅指写现实的真情、真景、真状态,还要写带有自我认识、自我感受的所见、所闻,既不能够强做自我高深,又不能硬性拔高或者鹦鹉学舌。应该是有什么样的认识就表达什么样的认识,有什么样的感受就表达什么样的感受。但这并不是追求浅直,而运用追问的思维方式往往既能够获取丰富的素材,又能够丰富文章的意蕴。
请看学生的作文:
风中的“三轮车”
施 天
前些天,我因身体不舒服,从学校请假出来。那天下着大雨,雨水溅满了我全身。带着伞的我还是被淋得像只落汤鸡。
打不到“的士”,我只好叫了辆三轮车,因为雨下得太大,我也没有注意太多,便匆匆上了车。但车一直没有走,原来他在等我说明去处。我抬头一看,原来是他!“去人民医院。”我简单地说了声,他这才慢慢地蹬起来。
只见他伛偻着背,短小的身材使人觉得他蹬车更困难更费力。我仔细瞧着他,见他身上穿的衣服已明显有好几个洞了。头发也已所剩不多了,而且都已经有了斑白的痕迹。从头到脚几乎没有几块肉,骨瘦嶙峋的。看得出他家的条件还是不太好。
他是谁?一个车夫,和我又有什么关系?其实没有什么,但又有什么。他的女儿是我的同学。从小我就知道她的爸爸是个车夫,知道她家的条件并不好。父亲靠一辆三轮车,母亲靠捡破烂来支付两个女儿的学费和维持一家四口的生计,可以想象得出那有多艰苦。
没有想到事隔多年,她父亲还是和当年一样。唯一改变的就是,他蹬起车子不再像以前那样有力了。耳朵或许也听不到什么了,所以多了个助听器。
雨仍然很大,扑扑地打在他的脸上和身上。我的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可能是因为同情吧。就因为她的女儿是我的同学,而我的父母却有着和他不一样的生活和工作。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我是多么希望每个人都一样幸福、快乐地生活呀!
快到了,我想多给他点钱。但我终于还是没有那样做。这算什么?施舍吗?呵……这对他来说或许是一种伤害吧。就在他认出我之后,对,他确实认出了我。我又怎么忍心让他难堪呢?
他拿了钱后,自顾自地说了声“雨呀蛮大格!”可能是因为耳朵的缘故,他说起话来特别响。
我静静地站在雨中目送着这位可敬的父亲离去,他仍然费力地蹬着车。不远处又有人叫住了他,他又能拉一笔生意了。慢慢地,他消失在雨中---
我真心地祝愿他们一家人幸福、平安!
这篇文章采用淡淡的笔触,叙述了自己对一个生活在底层的人力车夫的同情。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寄寓了作者不平静的思考。当然引起作者思考的首先是车夫“伛偻着的背,矮小的身材”等形象特征,但如果作者不采用追问的思维方式,不进行前后的对比,这篇文章大概也会归为平淡。也正是有了第一次的追问,才有了对其家境的介绍,而“他是谁?”也就有了一种普遍的意义;也正是由于“为什么有这种差别”的追问才会引起人们的深刻思考,表达了作者对于存在的疑惑,表达了对弱者的同情;接下来也正是自己在想多给些钱时又对自己“这算什么?施舍吗?”的追问中,表达了作者的平等意识和悲悯之怀。这层层的追问,展开了文章的层次,和面对弱者的心灵搏斗,也使文章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这正如我在《生活研究》(2004年《中学语文教学》第五期)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样:“追问也就是针对某些看似平常的客观事物,从不同的方面、角度提出自己的诘问,从而使事物丰富起来,进而利于我们进行文章的表达。”无论是小事、身边事还是底层事,只要我们善于追问,问题就会活起来,内容就会丰富起来。追问的过程就是材料获取的过程。比如当要写街头“修车的老人”时,如果我们仅仅对他进行外在形象的描绘,大概写不出什么东西。如果我们问一问他是什么地方人,老伴怎样,有无儿女,家里收入情况,儿女孝敬与否,他有什么值得骄傲的经历,每月修车挣多少钱,他的钱如何用度等等,经过这样的层层追问,一个“修车老人”的形象就会丰满起来,他们的精神面貌也就会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因此说,让学生乐意追问,善于追问,制约学生作文无话可说的颈瓶就会解决,而洋溢在我们身边的小事、底层事就会写得丰满而深刻。当然追问只是撷取素材的有效方法之一,而其中的对比思索、背景及前瞻性思考同样也是可资利用的方法。
三、重要的是抓住特征
特征是事物的本质反映,我们的学生之所以把耳濡目染的小事、身边事、底层事写不生动,把独具魅力的事情写得平淡,其根本的原因是抓不住人和事物的特征。把握人和事物的特征,首先要有整体观念,也就是说对身边的人和事,无论大小,不分层次,写前都要从整体上思考这个事件、人物,哪一个方面的特点是主要的能代表它的整体特性的,因为没有整体思考的特点往往是片面的;其次要注意在关系中表达,人和事物的特征,只有在比较中才能显现,也只有写出特征的身边事才能显示出其不平凡,也只有写出特征的小事才能显示其特殊的意义,也只有写出特征的底层事,才会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再者,注意细节。细节是特征最集中的体现,细节由于其典型性才能突出人和事物的本质,才会具有丰富的内涵。
请看学生作文:
永 远 的 直 线 运 动
徐 若 冰
在同一个生活环境中,往往演绎着不同的人生。即使我和他仅仅隔了一道墙,但我们的命运却截然不同。我相信你一定也会注意到,在教室的走廊中,一直有个身影在不停地徘徊着,他的身影就一直往复于我的视线中。早晨是这样,中午是这样,晚上也是这样,无休止地做着永远的直线运动。我至今仍不知道他的名字,我在心中只叫他“大伯”。
第一次见到大伯,应该是在两个月之前,那个时候,我参加了大港英语村的活动,炎炎酷暑,天气很热,我很不情愿。第二天报到的情景,我记忆犹新。两个热情大方的外教和我们见面。就在外教给我们作介绍时,我看到后门边上有个身影,对,他便是大伯。我记得当时大伯穿了件有点泛黄的汗衫,脖子上挂了条并不十分干净的毛巾,脚上套了双破旧的拖鞋,全身靠在一个拖把柄上,头发略长又有些卷曲,两眼中充满着好奇,就这样一个姿势,目不转睛地望着外教。我猜他和我一样,一定是第一次接触到黄头发、蓝眼睛的异域人,好奇心占据了整个心灵吧!
然后,在一个月的活动期间,我每天都无数次地看到大伯。大伯总是穿着那件汗衫,脖子上总是挂着那条红白的条子相间的毛巾,用浑身力气,推着一个大拖把。大伯的身材并不高大,只能说是瘦小。从他那一步一步吃力地挪移中,我看得出他的工作并不轻松,额头上冒出的汗珠,湿透的衣衫证明我的猜想不错。大伯从走廊的一头艰难地到达另一头,再从另一头到原处,只要走廊上还有人走过,只要走廊地上还有一滴水珠,大伯的工作就不会停止,他做着永远的直线运动。
这样的生活乏味、单调、枯燥。对于和大伯仅隔一道墙的我来说,我们生活丰富多彩,充满着趣味和挑战。有时候下课,我靠着窗外看,时常能看到大伯的身影。我注意到,这几天大伯每天都穿着件蓝衬衫,脖子上少了毛巾,但手中的拖把依旧沉重,大伯的两眼依旧充满着期盼。他似乎很满足于现状,每天做着重复的直线运动,甘心于默默地为学校的清洁作出贡献。他每天都是两眼望着、看着数不尽的方格子,做永远的直线运动。
其实我从大伯身上读出了很多。在英语村的时候,猛烈的太阳光一直照到走廊上,这个时候的大伯顶着骄阳不断地运动,我从他身上似乎看到老舍笔下祥子的身影,虽然环境、时代不同,但他的工作同样是单调、没有生趣,我从他的身上读出了什么叫做艰辛,什么叫做艰辛而无奈的劳动。我怜悯大伯。当我懊恼于繁重的作业时,看到窗外的大伯两眼饱含期盼地望着黑板上在他看来一点也不懂的文字符号时,我读懂了什么是竞争,什么是拼搏,什么是幸福……我感觉到大伯就像是一本活教材,处处启迪着我。
偶然的一次,我竟然看到大伯抬头转身,然后会心一笑,我心一惊,但道不出心中为之触动的地方,只是朦胧地看到了希望,似乎又不是。
我禁不住内心产生一种呼喊:大伯,我敬你!
艰辛劳作的学校清洁工,相对于学生来说,既是身边的人,又是属于社会的底层人物。他的身上有着许多特点,而在许多特点中,作者紧紧抓住的是他“永远的直线运动”这一特征,并对这一细节特征,运用间隔反复来凸显放大,从而突出了他劳动的艰辛、单调。而外貌、动作等细节的描写则突出了他底层人艰难的生活境遇。而作者在整篇文章的叙述中,时刻把劳动的大伯和自己的生活相比较,因此才能饱蘸深情,凸显了她对底层人的怜悯。所以说引导学生无论是写小事、身边事,还是底层事,特点的把握尤为重要。没有特点,所写人物就归为扁平,不注重特点的引导和激励,学生的写作就会失去兴趣。
四、抓住爱心陪护这一根本。
写好身边事、小事、底层事,爱心的陪护是其根本。爱心不仅仅能使学生产生认识表达社会生活的激情,往往也能超越学生个体本位乃至利益的层面,而以宽慈之心对待身边的一切。写作是根植于爱的。我坚持认为一个对社会冷漠的人,他不可能对小事、身边事投以眼光,他不可能对底层人给予关怀。依据“大语文作文”教学观,引导学生写小事、身边事,关照底层事,不单单是为了解决写作中的素材问题,写作作为生命精神的一种集中呈现,目的还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爱心的陪护,一是“陪”,其关键在于熏染,其方法一是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加爱心捐献等活动;二是要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表现人类之爱的名著,比如雨果的《悲惨世界》、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以及史铁生等人的散文等。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随时补充报章杂志上的文章,这些对爱的教育都将起到很好的作用。二是“护”,即对学生文章中出现的有关爱心的内容,对底层人表达关心的内容,我们都要给以坚定的正面鼓励和引导,爱是永恒的主题,爱要成为青少年心中的主旋律,也要成为学生作文中的主旋律。对爱心的感悟、赞扬、表达无论如何做都不会过分。
请看下面一篇学生文章的节选:
温 暖
黄 梦
早晨,今冬最早的一场寒潮,凛冽的风卷起昨夜不厚的雪。
街上行人还不多,离早自修还早,我嚼着香甜的夹心面包,就着果珍,欣赏着雪景。经过邮电大楼门口,只见廊下不少人在围观什么。我好奇地挤入,只见玻璃墙下靠着一位冻得脸色惨白的中年妇女,身旁倚着三个小孩,最小的还是婴儿,用破毛衣裹着;最大的是露着黑不溜秋的肚脐眼的五六岁的男孩;另一个二三岁的男孩,手里捏着一只沾满泥尘的大橘子,它的皮还不如小手红,有人说:“这小孩,还蛮好看!”
我和围观的人都穿得很暖和,可眼前的母子让我心疼起来,手里的果珍不忍喝下去……
这时一辆铮亮的轿车突然停在旁边,车里钻出来身穿皮大衣的老板模样的中年夫妇。人群中一阵议论,从人们口中我大概知道,这母子四人是贵州人,来慈溪找打工未归的丈夫,但没找到,流落在街头。这对老板夫妇男的刚才来过,回去拿钱,想用20000元钱买那二三岁的男孩。
那老板拿出一叠钱,操着慈溪的普通话再三说要买这个小男孩,那贵州妇人起初还听不懂,不解地看着他。当他发现老板娘去抱那男孩时,她顿时懂了,慌张地一把搂住三个孩子:“不,不,俺不能卖。”用身上的衣服把三个孩子紧紧地裹住。母亲用她微弱的温热温暖他们。三个小孩露着脑袋,似小袋鼠,用惊恐的眼睛盯着人群。“外地人真笨,勿晓得叫小人去享福。”人群里一片愤愤声,离散而去。
我怕误了早自修,摸出早上妈妈给的十元钱放在他们母子身边,匆匆走了……
这篇文章是写作者对一件“小事”的触动,它的行文也许是比较稚嫩的,但字里行间却透露着浓烈的感情,洋溢着一种难得可贵的对弱势群体的关怀,鞭挞着围观者的冷漠。而从小作者最后摸出十元钱的行为中,我们感到了他心中丰沛的爱,所以说,文章是根植于爱的。而当我们看惯了人与人的隔膜、冷酷和残忍,我们不对小作者这一行为感到一种震撼吗?而没有这种充沛的爱,就不会有这篇文章。真正的写作,是一种精神的成长,学生通过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观察、体验,而建立起对世界的认识,并不断地确立自己的人生航向,扩大精神的建构区域。言语表达的过程,同时也是精神建构的过程。沉潜于客观存在的小事、身边事、底层事的写作,应该是洋溢着爱心,充满着人文关怀和睿智的写作,只有此,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精神的成长,才能通过作文塑造完美的人格,增加作文教学的效益和作用。
用户评论
这篇文章真是把我触动了!探讨“生命深处的哲学境界”这种想法,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寻找内心的宁静。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同意作者的观点,生活在这个快节奏的世界里很容易让人迷失自我。的确要多花时间去探索生命深处的哲学境界,从感悟中获得启迪。也许这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各种挑战和困扰。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中学生对于“哲学境界”这个概念可能有些抽象了。文章的语言可以更加生动形象一点,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共鸣!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大学期间接触过很多哲学书,我对"生命深处的哲学境界"一直感到好奇。这篇文章让我对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希望以后有机会继续学习相关知识。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虽然我觉得文章写得不错,但对于初中生来说,这种深度讨论还是有点超出认知范围吧!也许可以从一些具体事例入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人生如梦,我们一直在寻找生命的意义。这本书或许能给你一些思考的方向,让你对生命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这篇文章很有深度,探讨了非常重要的议题。相信很多人都与作者提出的观点共鸣,这个主题也值得人们持续思考和探索。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作为一个老师,我很欣赏作者尝试用哲学思考来引导学生,这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世界、认识自己。不过,我认为文章中的一些论点还需要更具体的阐述和举例说明。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生命深处的哲学境界?这个话题听起来很玄乎啊!我希望以后能多读一些这样深刻的文章,开阔自己的眼界!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觉得文章写的有点抽象,希望能结合一些生活实例来解释“生命深处的哲学境界”,这样更能让我们理解。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让我明白了一些人生道理,原来生命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物质和成功,还有很多内在的追求需要我们去探索!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很喜欢作者的观点,人生就像一本书,只有不断翻阅和思考,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精彩。要活出自己的人生哲学,这很有深度!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这个话题对中学生来说有些难度,也许可以先从一些简单的哲理故事入手,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的思考?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作者的写作风格很有特点,能把深奥的哲学概念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对于像我这样喜欢探究人生意义的人来说,这篇文章非常有启发!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探讨“生命深处的哲学境界”,这是一个很宏大的主题。但我认为无论我们身处何种境况,都需要保持思考和探索的精神去寻找生命的意义。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中学生可以从周围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去思考生命的意义,不必追求过于遥远的答案。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让我对哲学产生了兴趣,原来它不仅仅是枯燥的理论知识,更关乎我们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生命深处的哲学境界”这个概念很有意思,我觉得人生其实就是一场不断的探索之旅,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成长才能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千千择校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qzexiao.com/tsjy/1975.html
用户评论
这文章主题深远啊!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探讨“存在”很有深度,感觉适合中学生思考人生!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中学作文教学确实需要跳出单纯的写作技巧,更要引导学生对自我和世界的感悟。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像这样有哲理的文章,能促使学生们更深层次地理解学习的目标。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希望老师们能够善用这类引人深思的文章来开拓中学生视野!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沉潜于存在之境”,这个题目太诗意了,一下子抓住了我的注意力!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中学作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他们找到自我表达的途径。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很有价值的文章!能让人静下心来思考生命的意义。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样的文章内容可以作为课堂讨论的素材,引发学生间的交流。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中学生正处于探索自我的阶段,这些思考很能帮助他们成长。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期待看到更多以“存在”为主题的文章,引领学生对生命的感悟!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章提到了“沉潜”,我觉得中学生要学会在学习中专心投入,认真思索。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适合作为课外读物,帮助中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维。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中学作文教学不仅要注重技巧,更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期待老师们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文章内容来引导学习!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类型的文章很有启迪性,可以帮助中学生建立对世界的正确认知。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相信这样深度的思考能够培养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中学生阶段正是充满好奇和探索的年龄,需要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进行深度思考。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沉潜于存在之境” 是一个很美妙的比喻,让人联想到人生中的许多困惑 !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想了解一下作者是如何看待中学生的自我认知发展过程的?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