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为何如此不定?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黄河为何如此不定?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凤舞君宇-
脾气暴躁却又温柔
黄河,中国人民的“母亲河”。图为黄河水系示意图。参考/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绘图/辣椒粉
雄浑如天的黄河,一望无际,西起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支脉察哈斯拉山南麓的扎曲;它波涛滚滚,威势如虹,冲破了北方草长莺飞、原野辽阔的内蒙古高原。
九曲黄河第一湾位于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唐克乡。图/图虫·创意
百条河流入江,流千里,南下开封、汴京,那里“隋堤烟烟如柳,绿如织”;一路向东,浩瀚的海水跃入渤海湾,三面陆地;时而激流飞溅,时而水面平静,在中国北方大陆,泼墨,洋洋洒洒地写下了一个大大的“极”字。
老牛湾位于山西与蒙古交界处,以黄河为界。风景既硬又软。是“长城与黄河握手的地方”。图/视觉中国
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一举一动都关系到两岸儿女的生存。
黄河的水,从哪里开始变黄?
虽名为黄河,却因携带大量泥沙而被贴上“一碗水,半碗沙”的标签。跳进黄河能不能干净,完全取决于你从哪里跳。然后下来。
黄河源头,清澈见底,碧波荡漾,流经基岩裸露的山区,注入浩瀚平静的扎陵湖、鄂陵湖,经过沉淀,显得更加清澈美丽。以草原、黄土、水鸟、蓝天为背景展开。美丽而诗意的景色与中下游的黄河完全不同。
鹅岭湖。图/图虫·创意
但美好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当它从鹅岭湖冲下,经过“大栅岭湖乡”时,在频繁的山洪和松散的土壤的双重帮助下,黄河变得浑浊。
黄河兰州段。摄影/徐小天
浑浊的河流一路东流,从青藏高原跃下,席卷到千沟万壑、裸露地表的黄土高原。它是一条浩瀚的河流,携带着大量的淤泥和急流,载着它渡过兰州的羊皮筏子,灌溉了河套两岸的千亩良田。
兰州羊皮筏子。摄影/陆文
到了河口镇(现已不复存在),这里水势平缓,河面宽阔,被视为连接中原商人与塞外百姓的“黄金水道”。它不仅给黄河上游画上了句号,也拉开了中游泥沙的序幕。
此后,黄河经历了“东三十年西三十年”的频繁摆动。它也跳过了石壁陡峭的壶口瀑布,滋养了洛阳城,穿越了“山川平原”。 《分田之界》——桃花谷,终于摆脱了最后一座山的束缚,跳上平地,平静而快乐地向前歌唱。
济南城西齐河黄河大桥。图/视觉中国
正当她放慢速度的时候,体内淤泥堆积,河床一步步上升,地面上出现了一条“悬河”,给了她在河决口后放弃原有河床寻找新路径的理由,为黄河频繁摆动奠定了基础。又埋下了一层伏笔。
摆动的黄河冲毁王朝
与上游相比,中下游尤其是黄河下游显得更加躁动,以至于有“黄河百害,唯一套”的说法“富贵”自汉代以来就一直流传下来。
河套平原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是黄河沿岸的冲积平原。图/视觉中国
“三年一次突破,百年一变。”黄河中下游往往在“好淤、好消”之后发展成“好运”。
据统计,1946年以前的几千年里,黄河决口泛滥1593次,大改道26次。图为历史上的黄河
周定王五年的苏须口决口,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有关黄河决口、改道的文字记载。正是这次改道,才使得岐水河和漳水河向东汇合,从今天的天津及其南部流入渤海。
到了战国时期,黄河开始改变基本泛滥的状态,下游修建了大规模的堤坝,结束了长期以来多处分流的局面。河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河水的自由流动,河道两岸的大片淤地被用于围垦和修建民居以自卫。
天津。图/视觉中国
简单的生产工具正在破坏黄土高原的原始植被,频繁的人类活动加剧了水土流失。泥沙淤积,导致“河床狭窄,曲折多,淤积快,险情迭出”。
大大小小的决口一点一点地冲击着固有的河道。
甘肃白银黄河石林是黄土高原造就的壮丽景色。图/视觉中国
公元11年(王莽建国第三年),黄河第二次大规模改道意外发生。黄河在魏县元城(今河北省大名县东)以上决口,河水泛滥到清河县以东数县。
至此,春秋以来流淌了600年的河道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濮阳向东,离开了从天津入海的旧河道,进入山东半岛,成为一条河道。与今天的黄河以北平行流淌。
山西与陕西交界处,黄河乾坤湾。黄河在这里急转弯,是黄河蜿蜒的代表。图/视觉中国
但此次黄河改道之所以历来被人们津津乐道,与“短命王朝之王”王莽——的政治选择密切相关。河决东流,因元城王莽祖坟未受威胁,故不堵塞,洪水持续近六十年。”
当时,约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这场洪水中丧生。河流所过之处,人们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灾民的队伍不断壮大,最终合并成一支庞大的军队,——赤眉军。黄河改道和王莽政府“空口无凭”的治河政策,加剧了社会矛盾,成为新王朝崩溃的导火索。王莽的军队与叛军和匈奴多条战线作战,最终失败。
长安陷落后,王莽本人也被愤怒的维新军肢解。这个存在了15年的短命王朝,有时被后人称为“黄河灭亡的王朝”。
千年平静之后的混乱时代
龙羊峡水电站被誉为黄河“龙头”电站,是黄河上游第一座大型梯级电站。摄影/YZERG
公元70年,在王靖的领导下,泛滥的河道得到全面治理,并修定了新河道。 ——流经河北与山东交界地区,从山东省利津县入海,与黄河现流方向十分接近。
王靖治河近千年来,黄河再也没有发生过洪水,但几千年的堆积,仍然使下游的河水逐渐淤积。到了唐代末年,小规模改道和泛航道变迁开始频繁发生,河道逐渐向北摆动。
澶州,今河南濮阳以西。图为濮阳县梨园乡黄河滩区后洼地里,农民在水中收割庄稼。图/视觉中国
最终,公元1048年,黄河突破澶州尚湖逊,直奔大明,然后入海。宋人称其为“北流”。
北流形成后第12年,黄河再次决口,形成新支流——条东流。黄河“遂分二支,自渭、恩至德、苍入海”。
此后的40年里,黄河一直处于两条支流的状态。虽然没有发生大的改道,但北流和东流河灾频发。直到北宋灭亡,围绕北流和东流的河流治理之争在宋朝仍然存在。法庭之上。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黄河流域托克托县。摄影/李琼
公元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宋朝为了阻止金兵南下,在河南户县西南留下了都充。他们人为拦河,使黄河向东流经河南东北部、山东西南部,汇入泗水。夺泗入淮。
黄河离开了春秋战国以来流经现在的浚、华地区的故道,下游河道转向东方或东南方向。在此后的几十年里,它“要么断了,要么被堵住了,迁徙难以预测”。从河南东北部摆动到山东西南部,不再进入河北平原。甚至在此后的700年里,也经常从东南流入淮河。
黄河从荥阳桃花谷出发,进入下游地区。连接黄河和淮河的古运河“鸿沟”位于桃花峪桥西侧。图片/视觉
此后不久,黄河迎来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河流大迁徙。
元二十三年(1286年),黄河截断了今原阳、中牟、延津、开封、杞县、随县、陈留、通许、太康等县的15条河流。黄河在原阳县境内分三股,侵入颍、泗、渭、淮河河道入海。
今天,河南中部、安徽、苏北等省广大地区被洪水淹没。除了干流之外,下游的河道也分成了数条支流,一条条支流,变化无规律,极其混乱。直到明嘉靖中期,多支之乱才基本结束。
但这并不意味着黄河进入了和平时期。
河逢乱世,沧海桑田一夜间
造成河水上涨的因素有很多,陵水就是其中之一。冻洪水是指河流下游结冰或冰坝堵塞河流而引起的河水上涨。
1855年夏季,黄河流域多地突发暴雨。黄河水位暴涨。许多长期淤积的河道濒临崩溃。
一旦黄河决堤,在淮安地区与京杭大运河汇合,随时面临交通瘫痪的风险,很可能阻断南来的钱粮物资的流动进北京。但衰落的清政府面临的却是比黄河决堤更棘手的问题。 —— 太平天国运动。
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古黄河口。滨海县是黄河改道入陆,地处淮河入海门户。图/视觉中国
就在几个月前,太平天国起义翼王石达开在九江击败了曾国藩的湖南水师;秦日纲、魏俊、陈玉成败湖广总督杨沛军于湖北广济,沛败于蕲州;三夺武昌,智和集结联军,其北伐军先头部队更是向北京挺进,气势压倒性的。
内忧外患的清政府抽不出多余的精力、财力、人力来治理黄河,只得听天由命。于是,当年8月1日,黄河尾巴一摆,“自开封兰阳县筒瓦乡决口向北流,经河南、山东各州县,至山东章丘镇,渡大庆江”。河流至利津县,然后注入渤海。”
位于东营市垦利县的黄河入海口,是1855年黄河决口形成的。图/视觉中国
就这样,黄河在人口稠密、繁荣的地方诞生了,完成了由南向北的转运。 “村庄被冲走,瞬间变成了一片广阔的乡村,一望无际。灾民们都分散在山麓和高原上,搭建棚屋,提供临时庇护。”奇志;济南、武定地区历城、章丘等州县遭受严重洪涝灾害,死亡人数难以估量。”
所谓沧海桑田,却一夜之间,黄河下游用血泪结束了七百多年从淮河入海的历史,再次注入渤海。
但灾难并没有就此结束。洪水退去后,肥沃的农田被淤泥覆盖,造成严重的荒漠化。这对于山东这个人多地少的农业大省来说,无疑是毁灭性的打击。
黄河流域随处可见黄沙滚滚的景象。摄影/李琼
越来越多的破产农民将目光投向了隔海相望的黑土地,并采取措施进入关东。
虽然是政府命令禁止的,哪怕是“钻山林、渡河、挨饿、斗猛兽、避土匪……”,哪怕背井离乡,被人鄙视,怀着“回家就死了,还能在这里生活”的信念,山东破产农民在战争和洪水的双重打击下,终于在东北站稳了脚跟。
大批陆续进入关东的山东劳工、幸存者和山东移民在吉林松岭定居,形成山东村。图/视觉中国
那些出来的人找到了生存之道。黄河泛滥地区的留守人员面临着土地沙化、盐场衰落、大运河水运中断带来的灾难。他们根本看不到母亲河的温柔。
失去了母亲河的苏北,也从“黄河漕运发达的富饶之地”变成了饥荒频发。与海运、运河运输并驾齐驱的苏南地区,差距越来越大。时至今日,仍未能东山再起。
永恒的磨合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图/图虫·创意
尽管大海变了,黄河决口改道了,但它并没有就此止步。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战争和黄河之间似乎总是有着某种秘密的联系。 1938年,为阻止日军侵犯郑州,蒋介石下令打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以洪水阻击日军。
一时间洪水泛滥,灾民遍地。直到1947年花园口被堵,黄河才折返北道,从山东垦利县入海。后来,在黄河上,按照“分段蓄水、拦泥”的规划原则,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洪水泥沙得到有效控制,泥沙量和洪水流量大幅减少。
小浪底水库对下游河床造成强烈侵蚀,淤泥洪水位显着降低,河流的防洪能力迅速增强。图/视觉中国
当然,黄河上修建的水利工程并不总是成功的。三门峡大坝导致水位升高、流量减少,加速了上游淤积,加剧了渭河上游地区的洪涝灾害。于是,被迫进行了两次改造,变“蓄水拦沙”为“滞洪排沙”。
在不断与母亲河“战斗”的过程中,甚至出现了“黄河输沙量降到1亿吨以下,80%河段彻底清澈”的讨论,这真的是吗?是好事吗?”其中也不乏“锅”的讨论。口瀑布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瀑布。为什么会变成清水瀑布?”声音……
壶口瀑布。摄影/鸽子
或许,中华儿女与母亲河黄河的交流,一直都是这样:——次互相试探,互相碰撞,时而温柔,时而暴力。
但无论发生什么,黄河都是我们的母亲河。无论她给我们带来荣耀还是灾难,我们都在努力寻找与她相处的最佳方式。
-结尾-
文丨章鱼
图片编辑丨Geethan
地图编辑丨Paprika
设计丨Q年
参考
徐玉剑《浅析北宋黄河河患及治理——以仁宗、神宗、哲宗时期北流东流之争为视角》
朱文龙
《黄河改道,为什么让山东和江南打了二十年的嘴仗》
赫森贝格
《黄龙北顾800里——记清咸丰年间黄河大改道》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千千择校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qzexiao.com/schools/10954.html
用户评论
小时候听老人说黄河水浑浊是因为“心”不正,现在理解了那并不是简单的比喻,黄河的命运与人民之间太紧密了。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小时候印象中黄河总是一片汪洋的蓝色,现在似乎变得更加频繁地呈现出灰色调,令人担忧!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把阴晴不定的说法解释得很清晰了,确实黄河治理工程和气候变化都在发挥作用,但更关键的是我们需要更好地保护它!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每次看到黄河发洪水的照片,心头总是隐隐作痛,希望我们能找到有效的方法控制它的狂暴。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同意作者说的一点:黄河的变幻莫测确实很可怕。想想那些消失在黄河泥沙下的古城,就让人心寒至极!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博文读起来真是感慨万千,黄河作为中华文化的象征,它的变化也反映了我们历史和社会发展的脉络。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其实黄河的变幻也是一种美,它既可以是气势磅礴的巨浪,也可以是柔静如画的水流。应该学会欣赏它的不同形态!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章分析的不足之处在于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没有深入解释。我认为这应该是导致黄河阴晴不定现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个人觉得,黄河治理工程做得不够好,才导致它变得这么狂暴不馴。如果能加强堤防工程建设,或许可以避免一些灾害的发生!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章标题说的“阴晴不定”有些悲观了。我觉得黄河是一条充满生命力的河流,它充满了活力和韧性!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从小到大都在学习关于黄河的历史故事,现在读到这篇文章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它的深沉和伟大。希望我们能好好珍惜这份宝贵的财富!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让我想到了很多小时候在村里看到的黄河景象,那时它的水清澈而湛蓝,真是美得令人心醉神迷!现在想起来就感到异常怀念。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始终认为,保护环境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只有生态环境得到修复,人才能够真正地感受到黄河的魅力与力量!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文章分析有些过于理性,忽略了人们情感上的感受。对黄河的敬畏和爱护其实是源于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连接!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认为作者对黄河现象解释得并不全面。更需要考虑历史因素、人类活动的干扰等等各种复杂要素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黄河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支柱,它的变幻莫测确实值得我们深思。只有用心去感受和理解,才能更好地保护它!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不同意文章的观点,我认为黄河变迁是自然规律的结果,与其担心阴晴不定,不如尝试融入其中,从变化中寻找生命的意义!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希望人们能够更加理性地看待黄河的变化,不要惊慌失措。科学的态度和积极的行动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关键!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