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背景下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研究
大家好,“6+1”背景下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研究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6+1”背景下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研究和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1. 提出问题
我校开展6+1高效课堂改革,由课堂引导、思考、讨论、展示、评价、检查六个环节组成。在思维环节,问题的设计尤为重要,问题成为知识传授的方式。好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之间的双边关系。因此,问题设计的好坏关系到一堂课的成败。好的问题设计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思考,也能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生活中实现了。在教学过程中,许多经验丰富的老师会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思维主动,充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鼓励他们主动发现和解决疑难问题。可见课堂上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值得研究。
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研究主要研究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问题设计的现状并分析原因,提出问题设计的基本原则,并对问题设计提出具体建议。不同课型和层次的课堂教学问题。希望通过课堂聆听,发现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研究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达到课堂有效提问、提高课堂效能的目的。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新课程改革后,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拓宽了,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课堂提问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数学教学中有效的教学方法。
(1)通过自身对此课题的研究,可以改变以往课堂问题设计缺乏科学有效的现状,使教师学会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科学有效的问题,变有效课堂问题来考察学生的能力。催化剂,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2)探讨、改进和优化数学教师课堂教学方法,增强数学教师课堂教学改革意识,转变教学方式,促进数学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打造优质高效的数学课堂。
(三)探索适合我校熟悉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努力改变我校数学成绩落后的局面,全面提高我校数学教育教学质量。通过部分班级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为本学科其他班级及其他科目的课堂教学改革活动提供实践经验,从而推动全校的课堂改革。
3 结果与分析
(一)从学生自身角度
1、有的同学由于性格原因,性格不开朗,胆子小,不敢回答。即使知道答案,他也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甚至不敢看老师。
2、情绪紧张,自卑,害怕回答错误被同学嘲笑,不愿回答问题。在这两种情况下,老师和家长必须想办法尽可能地创造机会来锻炼他们的勇气,克服他们的自卑感。
3、缺乏自信心,学习能力弱,理解能力差。老师上课很少问他问题,养成了不愿意动脑子思考的坏习惯,他也抱着“老师不会叫我”的侥幸心理。语文课上不积极思考或回答问题。
4、学科薄弱的学生由于基础差、知识差距,短期内很难赶上其他学生。他们已经习惯了不回答问题。在这两种情况下,很大一部分都是老师的责任。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让任何一个学生落后。首先,提问时应尽量简单。其次,问完问题后要重复几次,让每个孩子都能听清楚,给他们一个思考的空间。如果问题的答案不具体,您不必同意。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回答,只要达到启发孩子思考的目的即可。
5.学生对课堂内容不感兴趣,听课不专心,不思考,答不上来。对于这类孩子,老师要注意重复提问,逐步引导他回答。教育研究人员证实,人的注意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越来越稳定,而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观察幼儿的注意力,并利用语言或其他技巧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被课堂吸引。
6、部分学生与老师发生矛盾。老师批评了他。他误解了老师,也不喜欢他的课。自然,他上课的积极性就降低了,即使知道也不愿意回答。对于这种情况,老师和学生都应该站在自己的角度,让孩子表达对老师的看法。教师还应该多关心孩子,化解孩子的抵触情绪,改善师生关系,让孩子在老师的教育中体验教育。快乐,教育的幸福。
(二)从教师教学的角度
1、教师讲课吸引力不够,教学手段单一、落后,无法营造有趣、生动的课堂。另外,教学方法过于僵化,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的积极性无法调动,导致学生上课兴趣不高。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学科条件,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和谐,使教学充满活力,提高课堂效率。
2、提出的问题超出学生认知和能力范围。教师在教学时更多地考虑如何教、教什么,很少考虑学生能否接受、效果如何。针对这一点,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首先要把握问题的程度,其次要注意及时有效地引导学生,最后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3、教师对学生过于严格,缺乏对学生的关爱和关注,造成师生之间隐形的隔阂。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教导学生如何学习,引导和鼓励他们学习;对学生的心理困惑给予更多的引导。
4、教师重视课堂教学,忽视对学生的课外辅导,造成师生关系疏远。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尽量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解决办法如下:
(一)问题设计要精准、巧妙
备课时,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提问。问题不仅要问得巧妙、简洁,而且要紧扣教材的目标、重点、难点,具有思考和探究的价值,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启发。学生思考并获得知识。
(2)题目要有一定的梯度,把握题目的难度。
问题设计的尺度要把握好,提出的问题必须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设计的问题不能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太简单或太难的问题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思考。
(三)问题要灵活多变
语文课是一堂充满乐趣的课。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灵活运用多种形式提问,从教学目标出发,服务于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在向学生提问时一定要灵活、随机应变,不能拘泥于某种模式。只有这样,才能鼓励学生积极配合教师,发挥主体作用。
(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会赢得学生积极的情感支持,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主动性,从而有效解决学生不愿回答的问题。那么,如何让课堂气氛变得更好呢?我们要实现师生平等,使师生关系平等、和谐、民主,才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四、研究项目的不足及建议
我们也认为,要实现有效询问、避免无效询问,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充分利用形势,注重灵活性。课堂教学瞬息万变,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运用教育机智,根据变化的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不能不顾课堂情况的变化,一成不变地照搬课前设计的问题,也不能在学生答不上来时等待或提问。多用引导性问题和预示性问题来适应变化的情况。 2、面向所有人,注重普遍性。教师不仅要向全体学生提出问题,还要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和问题的难度有目的地选择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所有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活动,并鼓励每个学生认真思考、认真回答问题。
3.遵循指导并专注于灵感。启发是课堂提问的灵魂。我们应该避免无论大小到处提问的做法。我们还应该尽量避免纯粹的判断性问题(例如“是吗?”“是吗”等),而多使用疑问句。还要注意使用发散性问题和开拓性问题,让学生从问题中得到启发。创新。
4、创新推陈出新,注重开放。开放性问题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并寻求答案,而且答案并不唯一。因此,教师不能过分依赖参考书中设计的问题。他们必须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出自己新的见解和观点,并提出开放性和创造性的问题。
五、项目研究后的反思
高中数学的学习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长期积累过程,我们的研究还不全面。虽然这个话题结束了,但我们的研究并没有停止。我们仍需继续探索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数学教学方法。我们没有太多的经验和模式可供借鉴,这就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继续踏踏实实地实践数学教学和语文学科实践。
尽管我们的理论知识有限,教学科研能力不足,但我们将坚持虚心学习,积极思考,善于总结,认真实践。我们相信,通过不断优化和改进语文课堂的提问策略和提问方法,我们的数学教学质量一定会得到提高。
用户评论
看到这个标题,我的第一反应是“真的有效吗?” 我之前听老师说过 “6+1” 框架,但实际应用中我感觉数学课堂的问题设计还是比较传统,感觉新方法落实的不怎么样。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研究题目让我挺好奇的,毕竟现在的教育改革都在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希望这份研究能给出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我们更了解 "6+1" 框架在数学课堂中的具体运用效果。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一直觉得好的问题设计是引导学生思考的关键,而“6+1”框架确实强调了这个问题的重视,希望能看到更多研究探讨它如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概念,而不是只是死背公式。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对 “6+1” 框架一直持观望态度,因为一些理论看起来不错,但实际操作起来可能并不那么顺利。希望这份研究能给出比较实用的建议,让我们更好地将它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6+1"背景下的数学课堂问题设计非常重要。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让他们真正爱上数学!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认为“6+1”框架有一定的优势,它更注重问题设计的层次性和引导性,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构建数学概念的思维模型。 但也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灵活调整,不能一概而论。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标题很吸引人!一直想了解一下 “6+1” 框架是如何应用到数学课堂中的,期待看到具体的案例分析和研究结果,看看它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怎样的影响。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对这个问题设计的有效性非常感兴趣!希望能看到一些更细致的研究,比如不同类型的“6+1”问题设计的效果对比,以及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的影响等。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6+1"这个框架听起来不错,但我觉得数学的学习还要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希望研究结果能指出如何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对 "6+1" 框架并不太了解,但这篇文章标题引发了我思考:怎么样才能设计出更有效的数学课堂问题?希望看到文章能够深入剖析这个问题的有效性标准和具体的策略。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一直觉得数学概念的理解需要循序渐进,"6+1" 的框架是否能真正实现这一点,我很期待看到研究结果能给出清晰的结论。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题目听着就很有价值!希望研究能给出一些实用的建议,帮助我们设计出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有深度和挑战性的数学问题。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对 "6+1" 框架的研究非常有意义,因为它可以促进数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如何有效地运用新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6+1" 框架是否能真正让学生掌握数学思维能力还是个未知数。我希望这份研究能够给出更有说服力的证据。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 "6+1" 框架只是一个工具,它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师的实际运用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希望研究能关注到教师的角色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挑战。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对数学课堂问题的有效性一直很重视,期待看到 "6+1" 框架的设计方法,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知识点的特点进行灵活运用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一直觉得好的数学题设计需要考量学生的年龄段、认知水平和学习目标。我希望能从研究中了解到 "6+1" 框架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案例。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千千择校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qzexiao.com/jxjy/5620.html
用户评论
这个“6+1”框架听起来挺新颖啊! 我平时不太注重这块理论知识,但对教师课堂上如何设计更有效的数学问题确实很感兴趣。希望作者能详细解释这些问题的有效性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女儿正在上小学三年级,学习的都是基础算术题。虽然她成绩还不错,但我总担心她没有足够的思维训练。 看到这篇博文后,我开始思考是不是应该尝试一些更具创新性的数学问题让孩子去做练习吧!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作为一名高中数学老师,我一直认为“6+1”框架只是一个理论模型而已,在课堂上运用可能会过于形式化。我觉得关键还是教师自身对教学的理解和能力,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设计才是最重要的。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一直觉得数学学习不仅要注重解题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逻辑思维和抽象思考的能力。 “6+1”框架是不是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增强这类能力呢?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这篇文章很有深度啊! “6+1”背景下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研究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期待作者能分享更多的实践经验和案例分析,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框架的应用价值。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一直认为课堂上数学问题的设计应该注重趣味性和启迪性, 单纯追求解决标准答案的方式太过机械了! 不知道“6+1”框架是否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读完这篇博文后,我更加认同 “6+1”框架在数学教育中的重要意义。我相信只要教师能够熟练掌握这个框架,就能设计出更富有针对性、更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作为一名数学专业的学生,我很想了解 “6+1” 框架具体是如何应用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去? 一篇具体的案例分析能让我更有感性地理解这个理论模型.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有点不太明白 “6+1” 这几个元素具体代表什么。 希望作者能在文章中做更清晰的解释, 同时也能阐述各个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确实很考验教师的智慧和经验。 “6+1”框架提供了一套全新的思维导向,但能否真正被应用到实践中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和探索。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记得小时候学习数学其实挺枯燥的, 不知道这个 “6+1” 框架能够改变这种状况吗? 希望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将数学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认为数学教育应该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的记忆公式来解题。 这篇博文探讨的问题很有意义,期待它能为教师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启发!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作为一位长期从事数学教学工作的教师,我更担心 “6+1” 框架的复杂性会不会给一线教师带来太大负担? 希望能够提供一些简明易懂的操作指南,帮助老师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框架。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数学问题设计不仅仅局限于 “6+1” 框架, 我们应该鼓励教师更多地借鉴其他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不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现在社会越来越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6+1”框架也许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这类技能。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引发教育界对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视!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个人觉得 “6+1” 框架只是一个理论模型, 不能简单地套用到全部数学问题的设计中。 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具体教材内容灵活运用这个框架!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