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核心:深度解析化学规律与原理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高考化学核心:深度解析化学规律与原理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1.()掌握元素的周期律,比较元素的金属和非金属性质。
2. ( )掌握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因素。
3.( )掌握金属腐蚀的变化规律。
锁定高考
1.(2015年北京)为了探究化学平衡运动原理与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联系,学生通过改变浓度对'2Fe3++2I进行了研究
2Fe2++I2'反应中Fe3+和Fe2+的相互转化。实验如下:
(1)当实验一溶液颜色不再变化时,进行实验二。目的是实现实验一的反应。
(2) iii是ii的对比试验,目的是消除ii造成的影响。
(3) i 和ii 的颜色变化表明平衡向相反方向移动,Fe2+ 转化为Fe3+。用化学平衡位移原理解释其原因:
(4)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定律,学生推测i中Fe2+转化为Fe3+的原因是Ag+的加入使c(I-)降低,导致
I-的还原性比Fe2+弱。使用右侧装置(a、b为石墨电极)进行实验验证。
当K闭合时,指针向右偏转,b为极点。
当指针归零(反应达到平衡)时,向U形管左管滴加0.01mol/L AgNO3溶液,出现的现象证实
按照他的推测,这种现象是。
(5)根据(4)的原理,学生利用上图的装置进行实验,证实了ii中Fe2+转化为Fe3+的原因。
转换的原因是。
与实验(4)相比,不同的操作是。
(6)实验一中,还原性为:I-Fe2+;而实验二中,还原性为:Fe2+I-。比较(3)与(4)、(5),结论是。
【答案】(1)化学平衡状态(2)溶液稀释引起的颜色变化
(3)加入Ag+时发生反应:Ag++I-=AgI,c(I-)减小;或增加c(Fe2+),平衡将向相反方向移动
(4)阳性左管出现黄色沉淀,指针向左偏转。
(5) 随着Fe2+浓度的增加,还原性增加,使得Fe2+比I更具还原性
将1mol/L FeSO4 溶液滴加到U 型管的右管中。
(6)该反应是可逆氧化还原反应。达到平衡时,通过改变物质的浓度,可以改变物质的氧化和还原能力,从而影响平衡运动的方向。
(4) 当K闭合时,指针向右偏转,b极收集Fe3+的电子,作为正极; 当指针归零时(反应达到平衡),将0.01 mol/L AgNO3溶液滴入U形管左管中,产生黄色沉淀,I离子浓度降低,2Fe3+ + 2I
2Fe2++I2的天平向左移动,指针向左偏转。
(5)Fe2+转化为Fe3+的原因是Fe2+浓度增加,还原性增加;
与实验(4)相比,不同的操作是指针归零后,将1mol/L FeSO4溶液滴入U型管右管中。将(3)与(4)、(5)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物质的氧化还原性质与浓度有关。浓度的变化会影响物质的氧化还原性质,导致平衡移动。
【测试点定位】化学平衡、电化学、化学实验设计等测试知识
【名师殿庆】这道题用的是'2Fe3++2I
2Fe2++I2’反应中Fe3+和Fe2+相互转化为基本物质,考验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平衡的移动、原电池原理、化学实验设计等。充分接受、吸收、整合所给信息,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本题的题(2)(5)也体现了对化学实验和科学探究能力的考验。
打下坚实的基础
1.常规探索实验题的解题策略:
材料性质梯度规律的探索也是化学实验探索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分级规律、物质的氧化还原反应(如取代反应)规律、物质的酸(碱)度规律、物质的电导率规律等。电解质溶液等都与规律的研究有关。是高考出题的重要材料,也是经典情景。
2.解决规律探索相关问题的实验设计。常用方法示例如下:
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渐变规律,一般是通过设计实验来确定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强弱来完成的,例如:金属元素与相同浓度的非氧化性酸反应。利用速度判断金属元素的还原性,推断元素的金属丰度,找出相应的性质梯度规则。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部因素主要有:浓度、压力、温度、催化剂。影响化学平衡的主要因素有:浓度、压力、温度。
钢铁电化学腐蚀规律研究。可以设计实验,通过控制钢材腐蚀过程中所含的杂质是否与空气接触、接触的电解质溶液的pH值以及系统中气压的变化来找出规律。
典型实例(2014年广东) H2O2是一种绿色氧化还原试剂,广泛应用于化学研究。
(1)课题组计划探讨相同浓度Fe3+催化下,H2O2浓度对H2O2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限制试剂和
仪器:30% H2O2、0.1molL-1Fe2(SO4)3、蒸馏水、锥形瓶、双孔塞、水槽、软管、玻璃管、量筒、秒表、恒温水浴锅、注射器
写出本实验中H2O2分解反应方程并标出电子转移方向和数量:
设计实验方案:在不同的H2O2浓度下,测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求测量
获得的数据可以直接反映反应速率)。
设计实验装置,完成装置原理图如图20。
参照下表格式,拟定一份充分反映实验计划的实验表格(列出所选试剂的体积、待测物理量和拟定数据;数据用字母表示)。
(2)利用图21(a)和21(b)中的信息,按照图21(c)中的装置进行实验(连接的A瓶和B瓶中充有NO2气体)。可以观察到B瓶中气体的颜色比A瓶中的颜色________(填“深”或“浅”)。原因是__________。
【答案】(1)
产生相同体积的氧气所需的时间
测量反应时间
(2)深;因为过氧化氢的分解是放热反应,2NO2(g)
N2O4(g)也是放热反应,因此B瓶的温度比A瓶的温度高。随着温度升高,平衡向相反方向移动,二氧化氮浓度增加,颜色加深。
【分析】本题解题要点:首先,学生需要掌握双线电桥或单线电桥指示电子传递方向和数量的方法。其次,基于反应速度的概念,学生必须判断一定条件下反应速度的快慢。哪些因素决定了实验的目的?实验计划的设计应根据实验的目的;掌握某些条件下的条件指的是什么;澄清变量和量化;实验装置的选择应根据所学知识和所给仪器来判断;最终化学平衡根据平衡理论并结合图像回答问题。
(1) 过氧化氢在硫酸铁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分解为水和氧气。过氧化氢既充当氧化剂又充当还原剂。
化学方程式及电子转移方向和数量为
反应速率是单位时间内物质浓度的变化量。因此,要衡量不同浓度的过氧化氢对分解速率的影响,需要测量同一时间内产生的氧气的体积,或者说产生相同体积的氧气所需的时间。多少;
采用置换气体法收集一定体积的O2,需要水箱、量筒、导气管。将量筒装满水并倒置放入水箱中。装置如图
【命题意图】:本题旨在探讨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检验学生分析和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考察常用仪器的使用情况,准确地将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准确地应用到一定的实验中。类似任务定量实验中,氧化还原反应的分析,代表电子传递的单线桥或双线桥,图像的分析判断,化学平衡运动原理的应用。它在一定程度上充分体现了“源于教科书而不拘泥于教科书”的指导思想。上述测试检验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千千择校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qzexiao.com/jxjy/14564.html
用户评论
这篇文章真是太棒了!高考化学的内容总让我觉得枯燥,但你能用这样有趣的方式探讨化学规律,真的让我重新对化学产生了兴趣,希望大家也能感受到这份热情。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说实话,这篇文章让我有些失望。虽然内容详实,但我还是觉得对高考化学的探讨太过简单,化学规律的复杂性被忽视了。有时候用太简单的方式来讲解,反而容易让我们误解其中的奥妙。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作者很好地把高考化学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了!化学规律虽然抽象,但通过日常例子更容易理解。希望能看到更多这样的文章,帮助我们复习和理解。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讨论高考化学的博文让我觉得很有启发性。作者使用了很多实际案例来说明化学规律,生动易懂,非常适合准备高考的同学参考。不过,某些部分似乎需要更深入的分析,才能完全掌握。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这篇文章的信息量有点大,读起来累。我希望作者能分成几部分来写,让我们可以逐步消化,特别是高考化学的公式和定律,总是让我感到困惑。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真的很喜欢这篇文章!高考化学的规律通过简单明了的方式诠释,让我这位化学迷感受到了一种共鸣。尤其是作者提到的实验现象,真的让我兴奋不已!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作者有点理想化了,化学规律的探究需要深入理解,而不是停留在表面。高考化学的内容太多,很多同学可能未必能完全理解这个文章的深度。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高考化学的探讨让我想起了我备考的时候。那种感觉既兴奋又紧张,尤其是面对复杂的化学方程式的时候。作者的方式让我回忆起了当时的紧张感,惊喜又带点怀念!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对这篇文章感到有些不满,虽然探讨了很多有趣的化学规律,但一些定义和理论讲解得不够深入。高考化学并不简单,希望能更全面地推敲理论。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给我带来了不少帮助,特别是在理解一些重点化学规律时。作者的叙述方式很吸引人,我忍不住一直看下去,真希望他能继续写下去,分享更多!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这篇文章写得有点随意,缺乏系统性。高考化学的知识点很多,应该更有条理地陈述,为我们准备考试提供实际帮助,而不是仅仅分享一些表面现象。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高考化学的文章让我对化学的理解有了新的视角,看到了许多我之前没有注意到的规律。希望作者将来能写得更系统一点,这样我们在备考时就能更有方向感。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的内容对于备战高考的我来说简直是个救星。高考化学规律的分解让复杂问题变得简单,真的很感谢作者!希望可以再看到更多化学方面的探讨。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说实话,看完这篇文章我对将来的高考化学有点儿担忧,虽然作者分析了不少规律,但我感觉得出的结论不够全面,面对考题时我还是会很迷茫。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非常欣赏这篇文章的结构,很有逻辑性!化学规律的探究让人感到耳目一新,作者的见解也拓宽了我的思路。为高考复习增添了不少乐趣!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博文让我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关于化学规律的探讨能否再深入一些?很多地方仍需更详尽的解释,尤其在考试时,细节问题尤为重要。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真心觉得这篇文章不错,化学规律讲得很精准。每一个实验的背后都有深刻的动因,作者不仅仅停留在表面,所以我愿意分享给身边备考的朋友,也希望他们能受益。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这篇文章似乎没有涵盖一些关键的化学规律,高考化学提问也不乏深度。如果文章中能加入一些例题讲解,说不定会更有助于同学们的备考。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高考化学文章让我大开眼界,尤其是那些反应现象和规律的关联,原本觉得难懂的内容通过作者的分析变得明晰了!希望能有更多关于高考化学的内容。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