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基础教育

传承武术精神:志存高远的小镇少年

修文习武倔少年

张载,字子厚,名字显然出自《周易·坤卦》的名言“君子以厚德载物”,他的父母希望他能追求高尚的道德,承担国家和社会的重任。他1020年出生于长安(今陕西西安),但祖籍在大梁(今河南开封),这也是他自称“汴人”,号称“世家东都”的由来。张载的一生经历了北宋真、仁、英、神宗四朝。

张家没有赫赫声名,到张载的祖父张复才开始做官,张复和张载的父亲张迪官职都不高。张复在宋真宗时任给事中、集贤院学士等职。张迪,仕仁宗朝,官至殿中丞、涪州(今重庆市涪陵区)知州,赠尚书都官郎中。张载的母亲陆氏,河南南阳人。按照社会学的研究,一个人具有先天的属性与后天的业绩,先天属性可能对后天业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士大夫阶层的家庭环境给张载日后为学、从政奠定了良好的家学传统,也激发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于张载童年时代的资料非常少,根据他的弟子吕大临的转述,他幼年随父亲到四川任上,受父亲熏陶,又进馆读书,表现出超然不凡的志向与气质,很受其父的赏识和影响。张载有一个姐姐,长张载十二岁,也生于长安,嫁宋寿昌,生两子。宋寿昌曾在环州、庆州任职十年,参与大顺城的建设,深得范仲淹等人的赏识。张载的弟弟张戬(1030—1076),字天祺,生于涪州,二十岁后登进士第,先后任陕州阌县主簿、普润县令,入京为秘书省著作佐郎,再到地方做过灵宝、渠州、流江、金堂等县的县令,转为太常博士、监察御史里行,再贬任公安、蒲城县的知县,后改夏县转运使举、凤翔司竹监。张载经常夸赞张戬品德高尚,己所不及,称赞他勇于任事,正道直行,且具有不屈不挠的精神,可与孔子门人中子夏相媲美。时人对他们兄弟很尊重,称为“两张先生”。

张载十五岁时,父亲病故于知州任上,从此作为长子的他不得不担起家庭的责任。为了把父亲张迪的尸骨运回原籍大梁安葬,他和母亲、弟弟,护送灵柩越巴山,奔汉中,出斜谷,一路奔波。但是,在行至今宝鸡市眉县横渠镇时,因资费不足,又听说前方发生兵变,无力返乡,不得已把父亲安葬于横渠镇南八公里的大振谷迷狐岭上,张载一家也不得不在此守孝。他以后就生活在眉县,直至三十八岁考中进士。这也是后人称张载为横渠先生的由来。

现在横渠是一个小镇,在镇南约十公里的地方,有张载故居。张载和他父亲张迪、弟弟张戬的墓地掩在丛生的杂草中,当地人对这位历史上的大儒并没有太多的了解,因此对他的墓地位置大多不是很清楚。幸好还能看到清代乾隆年间的《眉县志》,卷前有一幅“张氏坟图”,标明曾有两条小水流环绕张氏墓地,这就是井田东渠和井田西渠。这两条河渠是张载实验井田制时开掘的,现在已经堙涸。井田东渠的源头,是大振谷水等四条水流。就地理位置而言,墓地位于横亘东西的秦岭山地的西北部,以北是广阔的平原,与平原以北的山地东西并行的是滔滔流去的渭水,南部则是绵延不绝的山脉,一直通向秦岭山地最高峰太白山。司马光曾在《又哀横渠诗》里赞曰:“况于朱紫贵,飘忽如云烟。岂若有清名,高出太白巅。”就是用太白山比喻张载的志向和盛名。

张氏坟图

注:此图载于乾隆《眉县志》。上标有张氏墓地、横渠祠等。

年少的张载一边耕种,帮母亲支撑全家生活,一边肩负教育弟弟成人的重任。可以想见,没有祖、父的抚养和教育,全靠个人的信念和自立精神应对各种事务是十分不容易的,这养成了张载刚毅、倔强的性格。后来《横渠先生行状》里说他“气质刚毅,德盛貌严”。他曾概括性地述及自己对人格的追求,“人又要得刚,太柔则入于不立”,“刚则守得定不回,进道勇敢。载则比他人自是勇处多”。正是这种刚毅的性格,使他能在艰难的生活中,“穷迫不坠青云志”,克服困难继续追求学业,农闲时便去崇寿院读书。现在横渠镇的张载祠堂,就是原来的崇寿院,后以张载知名于世曾改名横渠书院,院中尚存张载手植的柏树等文物。张载刚毅倔强的性格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染。孔子曾说,“吾未见刚者”“刚毅木讷,近仁”,刚强决断、质朴无华的德性近似公共道德中最高的仁德。张载深入实践孔子的教诲,在做人做事上,“于公勇,于私怯,于公道有义,真是无所惧”。

历史对于这个年轻人来说是非常残酷的,当时太多的事情使他不能把精力放在读书上,在学问上并没有打下很好的根基。其中,除了养家糊口之外,西北的战争也时刻敲击着年轻人的心灵。关中地区地近西夏,当时正值北宋和西夏间时战时和,张载和很多年轻人一样,对此格外关注,也曾梦想投笔从戎,以身报国。

西夏政权源自唐末陕北藩镇,主要人口是党项羌,部族散居在陕陇北部一带。其首领拓跋思恭因助讨黄巢有功,唐室授为夏绥银节度使,赐姓李,后又晋爵夏国公,领有夏(今陕西横山县西)、银(今陕西米脂县西北)、绥(今陕西绥德)、宥(今陕西靖边县东)、静(今米脂县西)五州,世代相传,历唐末、五代以至宋初。宋廷对于夏州李氏加以怀柔笼络,承认其世袭旧土的特殊地位,以安其心。开始,李氏对宋廷也极为恭顺,但宋太平兴国七年(982)西北政情突变,宋夏关系崩坏。这一年,由于西夏宗族不睦,节度使李继捧自请率族入朝,献五州之地。继捧族弟继迁不服,出走地斤泽,以兴复为号召,屡次进犯诸州,西北边警顿起。北宋制裁无策,任其猖狂。明道元年(1032),元昊上台,他黠武多智,政治野心很大,在做太子时就反对臣服宋朝的政策,嗣位后改姓嵬名氏,又定服制,易年号,定官制,网罗人才。宝元元年(1038),元昊更自行称帝,国号大夏,并遣使于宋,要求宋朝承认他的独立地位。接着,元昊大兴干戈,于康定元年(1040)正月带领叛乱部队进攻延州(今延安),包围延州整整七天,俘虏了北宋部队主要将领鄜延、环庆两路副都总管刘平和鄜延副都总管石元孙。

西北接连而来的坏消息,不能不使人们联想起澶渊之盟。北宋自立国开始,就缺乏雄才大略的君主,不能开拓出汉、唐那样的广阔疆域。不唯如此,自10世纪末开始,北宋对辽始终采取消极防御的政策,长期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景德元年(1004),辽军大举南侵,直抵黄河岸边的澶州(今河南濮阳附近)。尽管在宰相寇准的坚持下,宋真宗御驾亲征,战争取得了空前的胜利,但宋朝还是和辽国签订了澶渊之盟。宋每年向辽国纳贡十万两白银、二十万匹绢以赎买和平。元昊领导下的西夏正是抓住了宋朝皇帝的“惧战”心理,要以战逼和,让宋朝签下另一个“澶渊之盟”,攫取经济上的巨大利益。

宋夏冲突,元昊声势嚣张,宋廷朝议纷纭。此时,承平日久,天下全盛,故强硬论者力主出兵灭夏。但是,在西夏的进犯中,北宋军队连连败北。宋将刘平、任福、葛怀敏相继败死,北宋曾封闭雁门关,备战潼关,以防西夏进一步侵略。为此,先后有韩琦、范仲淹、庞藉等经略陕西,充实军需,力筹战守。特别是范仲淹到延州后,选将练卒,增设城堡,抚楫流亡,联络诸羌少数民族,深为西夏所畏惮,称“小范老子(范仲淹)腹中有数万甲兵”。

年轻的张载既沐浴在这样的氛围中,身上流淌着祖、父的热血,怎能不思考如何投身其中的问题呢?当时,他有一个朋友叫焦寅,是陕西邠县人,武艺高强,颇通兵法。两个人商量着要组织一支民兵到西北战场上保家卫国、建功立业。庆历元年(1041),西夏出兵攻占洮西之地(今甘肃一带),张载时年二十一岁。形势危急中,他给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主持西北地区军务的范仲淹写信,强烈要求投笔从戎、收复失地。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士大夫的领袖,学术上也有很深的造诣。当时,延州知州张存已经被西夏吓破了胆,要求调任内地。范仲淹在这种情况下挺身而出,上表自请代张存知延州,主动挑起了保民卫国的重担。他多么希望能够像西汉的霍去病、东汉的窦宪一样,封狼居胥、勒石燕然,干出一番扭转乾坤的事业,永息硝烟!想一想他在《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知道了,他大声呼唤人们能与他一起为国家社稷奋斗。他是多么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一起来抵御外患、报国立功啊!然而,豪迈的理想抵不住北宋军事力量贫弱的现实。在西北军中,范仲淹很快就认识到现实的残酷。在《渔家傲》中,他叹惋英雄迟暮,壮志难伸——“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有道是“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但北宋单纯防御的战略却使诗人不能唱出高昂激越的情调,坚定必然胜利的信心,内心处于极度苦闷之中。在防御西夏进攻的同时,他开始为这个国家谋划新的未来。

范仲淹

张载的自荐书,带来了一个青年人火一样的爱国热情。他的信中附有一份《边议》,展露了这个青年经略边疆的智谋。张载的见识和志向让范仲淹非常振奋。在《边议》中,张载提出了几项与经略边疆相关的原则性措施,包括清野、固守、省戍、因民、讲实、择帅、择守、足用、警败等。大致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一)实行坚壁清野,把分散的居民点集中安置在山林、险阻之处,建立健全宗族、街坊、邻里等组织,让百姓乐于群居,相互协作。这样做的目的是当敌人进犯的时候,百姓可以自保,而敌人也难以掳掠到财物。(二)选择善于守城的将领负责,配置兵力,在被围困的时候可以支撑一个月左右。这样做的目的是当敌人进犯时,边关城池可以在短时间内做到自保,赢得救援时间。(三)推广边疆名将种世衡的做法,实行全民皆兵的战略,组织义勇军(民兵组织),作为防守的基本力量。义勇军平时按照军事单位进行军事训练,战时发给铠甲兵器,参与战斗,而老人、儿童、妇女则负责后勤工作。这样可以在巩固国防的同时,减少正规军驻扎的数量,节约军事开支。(四)慎择军事首领。改革文官节制武将的成法,慎重挑选边关主帅;同时,根据实际需要,在边关地区任命攻守兼备的人才作为守城将军,在内地则挑选能够发展经济、谋划军事的人才做领导人。(五)认真总结历次反侵略斗争中失败的经验,发现制胜之道。这套思想与范仲淹的思路基本一致。

用户评论

蔚蓝的天空〃没有我的翅膀

这篇文章给我感觉真的热血沸腾!我喜欢这种坚持梦想,不怕困难的精神。就像这篇博文中说的书和剑,都是要不断的努力练习才能精益求精,才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虚伪了的真心

修文习武果然是让少年们充满力量的一种生活方式。从小接触古典文化和武术,一定会培养出坚韧、睿智、勇敢的品质。未来社会依然需要这样一群有志青年!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安之若素

这篇文章写的真好,让我忍不住想要去体验一把那种修文字理,习武锻炼的感觉。也许我们生活中也可以把它当作一种生活方式,不断提升自我,变得更加自信和强大。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雪花ミ飞舞

我不太理解这种“倔少年”。现在竞争激烈,需要的是多面发展,而不是钻研书和剑这些 outdated 的东西吧?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冷月花魂

哈哈,看到标题就感觉很有趣。现在的年轻人确实越来越注重身心平衡了,修文习武或许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希望这篇文章能激励更多的人勇敢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暯小萱◆

感觉作者的写作风格有些过于理想化了,现实中这种“修文习武”的道路很难走通啊。很多事情还是需要权衡利弊,不能一味地追求精神的升华,还是要脚踏实地。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滴在键盘上的泪

喜欢文章里提到的那些经典书和精妙武功招式,让人感觉一下子穿越回了古时候的江湖!这种历史文化和侠义精神真是迷人。希望能有更多这样优秀的博文分享。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太易動情也是罪名

我是偏向更现代化的学习方式,觉得“修文习武”虽然听起来很有吸引力,但太过于传统了。现在的社会需要的是科技人才、创新思维,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文化和武术的层面。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哥帅但不是蟋蟀

这种“倔少年”的精神值得我们去敬佩。无论走到哪里,都要保持初心,不放弃自我追求的道路!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修文习武之路,并且能够实现理想的目标!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千城暮雪

文章写的不错,很多地方引发了我的思考。也许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可以尝试把“修”和“武”结合起来,通过阅读经典书籍、学习新技能来提升自我,并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摩天轮的依恋

我觉得这种“倔少年”心态很重要。我们要像文中说的那样,带着对生命的热情和追求,不断努力学习精进,才能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中立于不败之地。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有恃无恐

我更喜欢一些轻松有趣的博文,这篇文章有点过于严肃和沉重了。不过,“修文习武”的确是一项很好的精神锻炼,可以帮助我们培养意志力和韧性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红尘烟雨

作者把“修文习武”写得淋漓尽致!让我热血沸腾,充满了对青春梦想的渴望! 文章里提到的书籍和武功招式我都想去了解一下!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娇眉恨

文章虽然说的不错,但我觉得“倔少年”只是一种理想化的概念。现实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需要权衡利弊的,不能一味地追求所谓的坚持到底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安好如初

我很喜欢这种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相结合的方式。希望作者能创作更多类似的文章,让我们去回望与思考我们的初心,以及如何更好地发展我们的修文习武之路。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淡写薰衣草的香

文章的语言平实真挚,能够打动人心。作为一名“倔少年”,我一直秉持着坚持梦想、不畏艰险的精神,这篇文章也激励我更加坚定自己的目标!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窒息

我觉得这种“修文习武”的方式很值得推荐,它不仅能够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还能锻炼我们意志和体魄。相信只要坚持下去,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强者。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寒山远黛

文章的标题很有吸引力,让我想要一探究竟。虽然我更倾向于现代社会的发展模式,但我也能感受到这种“修文习武”背后那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神力量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千千择校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qzexiao.com/jcjy/959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