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基础教育

如何正确“理解”国学?

王锟《国学的原义、演变及内核》一文中指出,“国学,见于周代,其原义是指国家所设立的教育机构和学校”,“一句话,在古代,国学就是国家办的高等教育机构和学府,其教育的核心是周孔为代表的儒家传统和文献,其目标是培养修己治人之才”。

黄德华、黄清诚等在《东方文化范式下的管理哲学:黄氏国学及其运用》(浙江大学出版社2024年1月)中作了这样的阐释:国学是一国之固有的学问,是指国魂之学,是代表一个国家灵魂的学问,这里的国魂,包括国人独特的思维和价值观。通俗地讲,国学就是国人自古有之的独特的精气神、魂魄和思维方式。

“国学”一词究竟应该如何理解?

01

“国学 ”的历史

实际上,国学是20世纪初才开始通用的、后来含义被混淆的概念。

清末民初,在西方思想文化冲击下,中国的教育体制、学校教材与学科体系,都出现从“中学”转向“西学”的趋势,中华传统学术文化出现空前的传承危机,或者说中国传统的知识体系遇到了合法性危机。

当时的有识之士如梁启超、章太炎、邓实、黄节等,积极奔走,成立国学讲习会,创办《国粹学报》,提倡国学、宣传国学。

如章太炎在《民报》所刊《国学讲习会序》中谈到:“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国能自立者也。吾闻有国亡而国学不亡者矣,而吾未闻国学先亡而国仍立者也。故今日国学之无人兴起,即将影响于国家之存灭,是不亦视前世为尤岌岌乎?”

章太炎等人提出并使用的国学概念指的就是中华传统固有学术文化。

梁启超在1902-1904年陆续发表的《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多次使用“本国学问”“本国学术思想”的说法,而于1904年发表的第八章《近世之学术》则明确将“本国学问”“本国学术思想”简化为“国学”。应该说,在章太炎、梁启超那一辈学者眼里,国学的内涵是清晰的。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0年代,随着西学东渐,加上西方现代高科技文明革命性的变化,中华传统学术文化再一次面临更深层次的传承危机,中国一批具有民族文化本位精神的学者再次举起了“国学”的旗帜。

1990年代初,北京大学《国学研究》的问世,随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权威媒体关于国学大力的宣传,大批国学机构纷纷成立,中国再次兴起“国学热”,国学开始复兴。

这个时候,国学涵义如同20世纪初一样,仍然指的是“中华传统固有学术文化”。学术界对这个概念的使用还是相对清楚的。

但是,随着“国学热”的兴起,提倡国学的人和机构也鱼龙混杂,其中不乏经济利益的考量,打着“国学”旗号的队伍十分庞杂,各种观点和做法自然也就泥沙俱下。因此,有必要廓清国学概念。

国学是清末民初西学进入中国后,中国学人对本国固有学术的一种称谓或坚持,它是晚清流行的“中学”概念的继续。就中国学术而言,“中学”取“中”,“国学”取“国”,两者均强调其研究对象为中国学术,研究者乃中国学人。

国学概念意在排除以外国学术为研究对象的学术,以及由外国学者来研究的中国学术,后者通常被称为“汉学”或“中国学”(现在汉学概念的外延也扩大了,中国学者研究中国学问也被纳入新的汉学里面)。国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主体都带有明确的中国特色的指向或意蕴。

国学是近代中西学术二元架构的产物,没有西学,就没有国学。乾嘉以前中国就没有国学概念,长期以来中国学术史只有汉学、宋学、理学、考据学等主导概念。

国学是以经、史、子、集作为主要知识谱系的一套学问体系。作为研究对象的国学,它是与西学完全不同的知识谱系,比如训诂学就是地道的国学;作为研究方法的国学,它既可以坚守传统的义理、考据学,又可以借鉴西学,今天中国学者研究训诂学实际上已经在借鉴西方的语言学和解释学等理论和方法。

因此,国学与西学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关系,尤其是在现代化、全球化或后现代的语境下。

国学概念虽然缺乏统一的严格界定,但已经沿用100多年,说明这个概念在研究中国学术某些论域时是有效的。坚持这个概念,对于坚持中国固有学术传统,反对民族学术文化的虚无主义是有积极意义的。有人试图用振兴国学来振兴中国学术精神和民族文化精神,这应视情况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同时,在与西学的交流、共存中成长起来的国学,又是动态的、开放的,绝不意味着故步自封、排斥西学,更不意味着简单的复古。

国学最容易与传统文化相混淆,这两个概念有一定联系,但又有所区别。国学可以被理解为中国固有的学术或中国固有的学术文化,但不能等同于中国传统文化。这里“学术”依然是关键词。刘梦溪先生曾指出,国学与传统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国学只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谈学理的时候,不应该把国学和传统文化混淆起来或者等同起来。

同时,我们还要关注国家层面关于国学教育的提法,中央政府似乎不大用“国学教育”的概念,更多的是使用“传统文化教育”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概念。

但是,我们同时也要注意到,在地方政府层面,并不回避“国学”的提法,如武汉市教育局组织的中小学生中华优秀文化教育的教材就叫做《国学经典读本》。这又说明,国学概念之普及与流行,已经深入人心,我们只能因势利导,不断进行国学概念的澄清,尽可能正确理解并使用国学概念。

02

“国学 ”精髓摘录

1、孔子

做人要善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做人要本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做人要诚实,诚信乃做人之本也。

做人要自重,严以律己宽于待人。

做人要知足,知足者常乐也!此上就是为人之道,是人都要努力做到!

2、孟子

君臣相比,君属于强势,臣属于弱势,其关系由强势君主导。

君讲礼,臣讲忠,故君臣之道在于礼。

君礼于臣,臣必忠;臣忠于君而君不礼,其忠必退。

3、老子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

“道者,万物之奥。”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宽容是处事第一法;寡欲是养心第壹法;勿言无益身心之语;勿为无益身心之事;勿近无益身心之人;勿入无益身心之境;勿展无益身心之书。

4、庄子

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以喜悦之身,养喜悦之神。

有所敬畏,是做人基本的道义准则。所谓快乐,不是财富多而是欲望少。

做人,人品为先,才能为次;做事,明理为先,勤奋为次。

5、荀子

概括为七个方面:一是蜕:学习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成就,应该不断地有所发明,有所进展,日渐而月进,并且使之产生质变。

二是虚:虚指的是学习态度。虚者,虚心、谦虚也。

三是一:“一”是专一、专心致志的学习,“学之道,贵以专”。

四是静:“静”,指的是心要静,而摒弃一切杂念。

五是积: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六是师:“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有了好的老师,便可以好学,“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

七是友:荀子提出,学者应“亲友”,以求得在治学上的“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即不断地得到批评和指正,而日有所成。

6、孙子

轻用其芒,动即有伤,是为凶器;深若藏拙,临机取决,是为利器。

愿学者得其精髓,重其所用,发扬古道,利国利民。

7、韩非子

统驭理论:“精诚为道,运筹为术,组织为器,人才为本,制度为体,文化为魂”。

8、鬼谷子

权衡利害,趋吉避凶,天地万物,为我所用。

9、易经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所谓天地之道,也不过是自然法则。你若遵从了——便能遗世独立,飘飘欲仙:返之则——万劫不复,永世不得超生。

10、禅宗

死生间观节,细微处品德。死亦生,生亦死,死是另一个生的开始,生亦是另一个死的结束。故,生则生、死则死,岂能赖着不死或就是不生?故来之则应,去留无意,随缘而行,不纠结、不着相。

用户评论

未来未必来

对国学的理解确实需要方法,不能光死记硬背知识点!这篇文章说得蛮有道理的,尤其强调了解背后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很重要,这块我以前都没注意到…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逃避

我一直觉得国学博大精深,搞懂它好像门槛很高。这篇文章帮我理清思路了,我觉得要从基础开始,循序渐进学习才靠谱!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妄灸

我挺喜欢看这类型的文章,很有启发性,对“理解”这个词的解释还挺新颖的。国学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时间和耐心去体会确实是真理。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颓废人士

哈哈,说的有点抽象啊,我就想知道有哪些具体的学习方法!总说“理解”我觉得有点飘渺…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红尘烟雨

同意文章里的观点,国学要注重实践、联系生活,单纯靠书本知识有限。以前我太理论化了,看完这篇文章打算多去体验一些传统文化活动。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花菲

我认为学习国学最重要的还是心,要对中华文明有真正的兴趣和敬畏之心。方法只是工具,只有热爱驱动才能真正去“理解”它。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〆mè村姑

我觉得国学太封建啊,一些古礼仪根本无法落实在现代生活中,这篇文章有点理想化了…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葵雨

这篇文章对那些想系统学习国学的读者来说很不错,但对我来说还是偏深层了,希望能有更多具体的例子和案例。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夜晟洛

我一直觉得国学很多内容都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这篇文章虽然提出了一些观点,但我感觉还需要更深入的解读才能真正体会到它们的意义。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君临臣

其实学习国学不是为了死记硬背古文,而是要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去体悟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只有做到这样才能说真正“理解”它!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搞搞嗎妹妹

我觉得这篇文章对理解国学的意义解释得有些片面,忽略了多元文化共存的时代背景下对国学的思考必要性。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安陌醉生

我一直认为国学和现代生活是应该互相补充的,不能完全局限于古代。这篇文章虽然提到了文化背景的重要性,但我希望了解更多关于国学与现代社会的关系探讨。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青山暮雪

我觉得理解国学不仅需要学习相关的知识,还需要多去阅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和历史书籍,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关于道别

这篇文章让我意识到,理解国学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不断地探索、思考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它的精髓!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执笔画眉

我很认同文章中说的要从生活习惯开始了解国学的思想,就像我们学习外语一样,需要沉浸式的体验才能够更好地掌握语言。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把孤独喂饱

我认为《大学》和《孟子》是中国经典著作中最能体现古人的智慧,建议大家认真阅读这些作品,从中汲取思想精髓。这篇文章给了我很好的启发!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太难

我之前就觉得理解国学很难,看完这篇文章更加深了这个体会。或许我真的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时间去探索它的奥秘。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拽年很骚

总而言之, 学习国学是一个长期而深刻的过程,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体悟和领会传统的文化内涵!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本文由千千择校网发布,不代表千千择校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qzexiao.com/jcjy/84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