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气体的制备和测试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常见气体的制备和测试这个问题,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例1】观察下图中的相关操作和现象,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集气瓶内的气体可能是CO2
B、集气瓶内的气体可能是空气
C、集气瓶内的气体可能是O2
D、集气瓶内的气体可能是N2
【分析】从图中的实验现象可以看出,气瓶内的气体无法支持木条的持续燃烧,因此可以排除B、C两项。集气瓶口朝上,说明瓶内气体的密度大于空气,而N2的密度小于空气,故排除D项,故选A 。
【答案】A
【误区纠正】不要忽视题目中图片给出的信息。集气瓶处于直立状态,说明气体密度大于空气。熄灭的木条表明瓶中的气体不助燃。
2、木条鱼龙混杂,验证与全检难以区分。
[实施例2] 图(I)是实验室生产二氧化碳气体的装置。请用你的化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中仪器的名称为,仪器的名称为。
(2)在实验室中,二氧化碳气体通常是通过与大理石反应产生的。之所以不使用Na2CO3代替大理石作为反应原料是。
(3)小红根据实验室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的反应原理设计了装置二。与设备相比,您认为该设备(填写“”或“”)比设备更好吗?原因是。
为了探索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她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观察白色沉淀的产生。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实验室中常用该方法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小红设计了以下三种不同的方法来验证二氧化碳气体是否被完全收集。您认为设备的选择比较合理。
【分析】实验室常用稀盐酸和大理石或石灰石来产生CO2气体,而不是浓盐酸,因为浓盐酸容易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使产生的CO2不纯;不能用稀H2SO4代替稀盐酸,因为稀H2SO4与石灰石反应生成的微溶性CaSO4会覆盖在石灰石表面,阻止反应继续进行; Na2CO3粉不能代替大理石或石灰石,因为反应速度太快,不利于CO2的收集,操作也不方便。生产CO2的装置为“固液常温型”装置。使用()中的长颈漏斗随时加酸;使用()中的分流漏斗逐滴加入酸,以利于控制反应速率。和总液体体积,因此装置优于装置。根据CO2比空气密度大且易溶于水的事实,通常采用向上排气的方法来收集CO2。当采用向上排气法收集CO2气体时,需要进行全面的检查操作。检查充满度时,应将燃烧的木棒放在集气瓶口处,故选B;不应伸入瓶内或距瓶口太远。如果收集满了,就会出现木棍立刻烧坏的现象。
【答案】(1)锥形瓶气体收集瓶
(2)稀盐酸:碳酸钠与盐酸反应速度过快(或反应难以控制或实验操作不方便等)
(3):可随时控制滴液量(或速度),可控制Ca(OH)2+CO2反应
CaCO3+H2O
(4) 向上排气B
【误区纠正】请勿混淆使用木棒打火花(或燃烧木棒验证)或检查是否充满气体的关键操作,以免误判实验现象。
名师指导
氧气、氢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备方法是气体制备的基础。尤其是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配制,是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是中考必修知识点。常见气体的检查和净化往往穿插着产气考试题。检查方法通常包括以下:
1.一般基础问题。检查有关三种主要气体(O2、CO2、H2)生产的基本知识。内容包括:气体制备药物、反应原理、实验装置、采集方法、检验方法、饱满度检验方法、操作步骤、注意事项、气体净化干燥方法及装置连接等。
2、转学申请题(或信息处理题)。将课本外的气体产生纳入考试范围,提供充足的实验信息,考验学生正确处理信息的能力,将三大气体的产生规律转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考验学生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分析评价问题。分析实验中出现实验现象的原因以及操作过程中的漏洞;评估三种气体的生产计划,如药物的选择、生产计划是否可行、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等。考验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分析判断能力。
提高分数策略
1.了解气体实验室准备的思路和方法。
(1)研究产生气体的反应原理,即在什么实验条件下(如常温、加热、添加催化剂等)、使用什么药物、通过什么反应产生这种气体。
(2)研究生产该气体所应使用的实验设备。
(3)研究如何验证所产生的气体是待产生的气体。
2、认真对比和总结O2、H2、CO2的实验室制备方法,并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和推断其他气体的制备方法。
O2、H2 和CO2 实验室制备的比较
气体检查
4、气体干燥及净化。
实验室制备的各种气体中常含有少量酸雾、水蒸气等气体杂质,必须经过净化、干燥才能得到实验所需的纯气体。
(1)气体净化
选择气体吸收剂的原则是所选吸收剂只吸收气体中的杂质,不与净化后的物质发生反应。常见气体杂质吸收剂如下表:
(2)气体的干燥
干燥剂的选择应根据气体的性质和干燥剂的性质而定。其原理是干燥剂只能吸收气体中的水分而不能与气体发生反应。常见气体干燥剂的选择如下表:
5、关键题型的解答及注意事项。
(1)气体发生装置的选择
主要以:为主,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合适的装置。
反应物是固体(或固体混合物),反应需要加热。选择将高锰酸钾或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产生氧气的发生装置(如图1所示),概括为“固-固加热式”发生装置。
图1
反应物为块状固体和液体,反应不需要加热。可以选择产生H2或CO2的发生装置,也可以使用MnO2和H2O2的混合物产生O2(如图2所示),概括为“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
图2
(2)气体收集方法的选择
主要以:为主,根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度选择合适的收集方式。
气体不易或难溶于水,不与水发生反应。应采用排水法收集(图a)。
若气体密度大于空气,则采用向上排气法收集(图b);如果密度小于空气,则采用向下排气法收集(图c)。
收集有毒气体时,若气体不溶于水,可用类似洗气瓶的装置将气体排干收集(见图d);如果气体易溶于水,则用类似于洗气瓶的装置将比空气密度大的空气排出并收集。当大量气体进入集气瓶时,会出现“长进短出”现象(如图e所示);否则,就会出现“短进长出”的情况(如图f)。
图3
(3)如果要收集干燥气体,则选择排气方式;如果想收集比较纯净的气体,就选择排水法(前提是气体适合排水法收集)。
6、气体净化装置的选择。
净化是去除气体中的杂质。常见的气体净化装置包括气体洗涤瓶(图a)和干燥管。干燥管包括球形干燥管(图b)和U形干燥管(图c)。
气体洗涤瓶主要用于盛装液体吸收剂。与设备连接时,应注意气体必须“长进短出”,以利于吸收杂质。干燥管主要用于盛装固体吸收剂。球形干燥管内的气流方向应为“大进小出”,这样才能形成旋涡气流,充分吸附杂质; U型干燥管结构对称,无入口和出口。
7、气体制备、检验和净化实验中的“先”和“后”顺序。
(1)产生气体时,应先净化后收集。
(2)检测气体时,先检测水分,再检测杂质(其他气体杂质)。
例如,实验中产生的氢气含有HCl、水蒸气和CO2。混合气体首先应通过装有无水硫酸铜的干燥管。当硫酸铜变蓝色时,说明含有水蒸气;然后将其通过硝酸。当银溶液中观察到白色沉淀时,表明其中含有氯化氢气体;然后石灰水澄清,当石灰水变浑浊时,表明其中含有二氧化碳。
(3)净化气体时,先除去杂质,然后干燥。
例如,去除氢气中含有的HCl、水蒸气和CO2的操作中,首先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去除杂质,然后通过浓硫酸或碱石灰干燥。
【例1】(2014·四川广元)根据下面的安装图回答问题。
(1) 图中标有的仪器名称为。
(2)实验室生产二氧化碳气体时,可选择图中的发生装置(填入装置编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上述方法产生的二氧化碳中常含有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为了获得纯净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可以使用如图所示的F装置和G装置进行除杂干燥。连接导管端口的正确顺序是: 气体( )( )( )( )D 。
(4)如果装置A和D连接用于产生和收集氧气,则装置A中的试管开口的目的是稍微向下倾斜。
证明氧气收集已满的方法是。
【分析】(1)图中标有的仪器名称为酒精灯,常用作热源。 (2)碳酸钙与稀盐酸的反应是固液反应,不需要加热产生气体。应使用设备B 作为生成设备。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
CaCl2+H2O+CO2。 (3)去除二氧化碳气体中的水蒸气和氯化氢气体时,应遵循先去除杂质(氯化氢)再干燥(水)的原则,防止再次引入水分。连接导管口的正确顺序是:气体先通过c导管进入饱和碳酸氢钠溶液,除去氯化氢并通过d导管输出,然后通过a导管进入浓硫酸,干燥二氧化碳,然后通过b导管输出,经过d装置即可收集干燥二氧化碳。 (4)装置A中的试管口稍微向下倾斜,防止水蒸气凝结回流而使试管爆炸;证明氧气已完全收集的方法是将一根带有火花的木棍放在气体收集瓶口上。如果有火花,木棒又在燃烧,说明收藏已满。
【答案】 (1)酒精灯(2)B CaCO3+2HCl
CaCl2+H2O+CO2(3)ca(4) 防止水蒸气凝结回流而使试管爆裂。将带有火花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处。如果带有火花的木条重新点燃,则表示收藏已满。
专项培训
1.多项选择题
1.(2014·江苏·苏州·中考模拟2)下列实验室用来制备气体的物质和装置正确的是( )。
2.(2014·上海奉贤·中考模型2)证明混合气体中含有H2、CO、水蒸气,以及混合气体通过下列试剂的顺序,正确的是() 。
澄清石灰水溶液 无水硫酸铜 浓硫酸 热氧化铜
AB
CD
3.(2014·江苏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仁学校九年级三年级示范)下表中,去除物质中所含杂质的正确方法是( )。
4.(2013·江苏苏州·模拟)根据Kip发生器的原理,通过将干燥管浸入烧杯中或从烧杯中取出来实现干燥管的打开、使用、关闭和停止。使用该装置应产生以下气体:( )。
A、大理石粉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B.镁粉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
C.用二氧化锰粉和过氧化氢溶液产生氧气
D、大大理石块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5.(2013·山东费县·模拟)下列反应产生的气体可以通过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生产、干燥和收集。
一个
2. 填空
6.(2014·湖北天门·模拟)请根据提供的实验仪器和药品参与实验室气体制备的研究和实践。实验仪器如图(导管、橡皮塞等未示出):
实验药品333 605%过氧化氢、大理石、稀盐酸、稀硫酸、高锰酸钾、二氧化锰
比较研究: 请填写下面的表格
实验探索:
(1) 学生选择a、c、d、f、j等来组装一个产生和收集氧气的装置。
学生选择的药品。
以下是学生的一些实验操作,其中不合理的有:
A、首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然后添加药品
B、先固定试管,再放置酒精灯
C.先将导管伸入集气瓶,然后加热试管
D.实验结束时,先将导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
若采用K装置收集氧气,则氧气通过管道(填“m”或“n”)。检查K装置是否充满氧气的方法是:
(2)三名学生根据所提供的实验仪器,设计了以下三套产生和收集二氧化碳的装置。
他们对彼此设计的设备进行了交流和评估。不得收集二氧化碳气体的装置包括:
检查集气瓶中是否收集有二氧化碳的具体方法为:
反思总结:
—— 发生装置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
瓦斯生产及收集装置选型依据
收集装置——以及气体是否与水发生反应。
7.(2014·江苏无锡崇安区·翼猫)实验室采用图1所示装置进行相关实验。请回答问题:
图1
图2
(1) 写出标签仪器:的名称。
(2)如果用高锰酸钾来制氧,经过实验,小红发现水箱里的水变成了浅紫色。从实验操作的角度来看,原因是;若装置B用于制氧,则B中的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 实验室生产和收集二氧化碳的装置组合为(填写字母),验证CO2充满的方法为。
小海使用图2所示的装置验证了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为了证明改变石蕊颜色的物质是碳酸而不是水或二氧化碳,应采取的实验操作顺序是(填写序号,可以重复)。
从b端注入氮气
将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纸花放入广口瓶中
从a端通二氧化碳
从分液漏斗中滴加适量水
(4)众所周知,硫化氢(H2S)是一种有臭鸡蛋气味的有毒气体,可溶于水。其水溶液为硫酸氢,具有挥发性。在实验室中,固体硫化亚铁与稀硫酸在室温下反应产生硫化氢。现在准备并收集一瓶H2S气体,它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小明选择了上图中B、G、H这三个设备。连接顺序从左到右为(填写接口编号):a。
8.(2013年安徽安庆市十八校联考模型)根据下图实验装置回答:题
图1
图2
(1)小明同学选择设备A,以高锰酸钾为原料制备一瓶氧气。写出用这种方法产生氧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小花想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为原料,代替高锰酸钾,生产一瓶相对干燥的氧气。她选择的设备组合是(填写图1中的字母)。
(3)当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接触时,立即开始反应,其速率和产生氧气的量无法人为控制。如果稍微改变所选择的设备,就可以控制反应速度。请选择图2中的一台仪器来代替小华选择的一台设备,以达到控制反应速率的目的。您选择的仪器是(填写图2中的序列号),它将替换原始设备中的(填写名称)。改造后的装置可生产乙炔(C2H2)气体;乙炔是由CaC2 固体和水反应产生的。请完成制备乙炔:CaC2+2的化学方程式
+C2H2。
(4)如果实验室对你开放,你也可以使用装置B和D来产生气体(与上面产生的气体不重复,下同)。您需要从实验老师那里得到的药品有(填写姓名);选择B E装置也可用于生产气体; F装置可用于测量产生气体的体积,其目的是在水面上放置一层植物油。
参考答案及分析
1. C 分析:A。实验室不使用稀硫酸和碳酸钠来制备二氧化碳,因为反应速度太快且难以控制和收集。但本装置选用的分液漏斗可以控制稀硫酸的滴速,进而控制反应速度是可行的,但二氧化碳比空气密度大,不能用向下排气的方法收集,所以A不符合问题的意思; B、实验室用稀硫酸和锌粒制取氢气是块状固体,不能与液体发生反应。需要加热,所以药物和发生装置都正确,但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不能用向上排气的方法收集,所以B不符合题意; C.实验室可以使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来利用该装置产生氧气。氧气比空气密度大,可以采用向上排气的方法来收集。本选项中用于产生气体的材料和装置是正确的; D、实验室可以用稀盐酸和石灰石生产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太大,不能用向下排气的方法收集。该选项中用于产生气体的材料和发生装置是正确的,但收集方法不正确;所以选择C。
2.B分析: 要证明混合气体含有H2、CO和水蒸气,首先需要证明水蒸气的存在。因此,先经过使无水硫酸铜变蓝色,证明其含有水蒸气,然后再经过浓硫酸使其呈蓝色。除去水蒸气,避免干扰氢测试;然后利用H2和CO的还原性,通过热氧化铜将黑色氧化铜还原为红铜,同时得到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当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水同时存在时,首先要证明水的存在,所以再通过无水硫酸铜,变成蓝色就证明有水蒸气,这就证明里面有氢。原混合物,最后经过澄清石灰水溶液,使其浑浊。证明了有二氧化碳,进而证明了原来的混合物中有一氧化碳。所以选B。
3. A、C:A 的分析。 HCl气体可用NaOH溶液吸收,氢气可用浓硫酸干燥,故选项正确; B、Na2CO3与稀硫酸反应会生成新的杂质硫酸钠,故选项错误; C.通过燃烧Fe2O3可以除去一氧化碳,生成的气体产物是二氧化碳。没有引入新的杂质,故选项正确; D、当AgNO3与HCl反应生成AgCl沉淀时,引入了新的杂质HNO3,故选项错误;所以选择A或C。
4、D分析: 由于干燥管底部有一个小孔,所以干燥管不能用来盛装液体或粉状固体,但可以用来放置大颗粒固体,因为A、B、C均为粉状固体,故A、B、C选项错误;只有块状大理石和稀盐酸才有可能产生二氧化碳。所以选D。
5.B分析: 该反应是指锌在室温下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气体可以用如图所示的发生装置产生,也可以用氢氧化钠干燥氢气。但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无法向上排出。采用空气法收集;因此,A不正确;该反应表明过氧化氢在室温下分解产生氧气。气体可用如图所示的发生装置产生,也可用氢氧化钠干燥氧气。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可以采用向上排气的方法收集;因此B 是正确的;该反应代表碳酸钙和盐酸在室温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可以利用气体发生装置来产生气体,但是二氧化碳会被氢氧化钠吸收,氢气无法使用。干燥用氧化钠;因此C 是错误的;该反应代表氯化铵和氢氧化钙两种固体物质反应生成氨气,而如图所示的气体发生装置不能用于生成气体。因此D 是错误的。所以选B。
6、向上排气方式:密度比空气高
(1) 高锰酸钾B、C m 将带有火花的木条放在n导管端口上
(2)A:将澄清的石灰水倒入瓶中并摇匀。如果变得浑浊,那就是二氧化碳。
反思总结: 是否需要加热?气体的密度和溶解度
分析: 二氧化碳可溶于水且比空气密度大,因此只能采用向上排气法收集。 (1) 学生选择的乐器中有酒精灯。可见,所选反应需要加热,药物为高锰酸钾; 实验室制备氧气必须按步骤顺序进行,不能颠倒。 A、先检查气密性,再添加药物,防止装置漏气。实验失败,所以是正确的; B、应先放置酒精灯确定高度,然后再固定试管,这样是错误的; C、加热一段时间后,气道管口连续出现气泡时,将导管插入集气瓶口,防止收集到的气体不纯,因而是错误的; D、实验结束时,先将导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流,炸裂试管,这样是正确的。所以不合理的有B、C。 采用K装置时,采用向上排气方式。上部应预留出气口,即氧气从m处进入瓶底,空气从瓶口引出。当氧气完全收集完毕后,就会从n中逸出。因此,需要在n处放置一块有火花的小木条,检查是否饱满。 (2)三个装置中,A的导管伸入反应器内过长,无法将气体引出; 向集气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摇匀,变浑浊,证明是二氧化碳。气体收集方法的建立取决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度;产品的鉴定可以基于常用的实验室方法。反思总结选择:产气装置时,除了看反应物的状态(固体,或固液)外,还要看反应条件——是否需要加热;收集装置的选择是根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度以及气体是否与水发生反应?
7. (1)铁平台
(2)不要将棉球2H2O2放在试管口处
2H2O+O2
(3)B、D:将燃烧的木棒放在集气瓶口处,木棒就会熄灭。
:(4)edgf
分析: (1)仪器为铁架; (2)高锰酸钾加热产生氧气。经过实验,发现水槽里的水变成了浅紫色。可能是试管口没有放棉花,导致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进入水箱;装置B产生的氧气采用过氧化氢分解法。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化学式为2H2O2
2H2O+O2; (3)在实验室中,稀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物的状态有固态和液态。反应条件不需要加热。发生装置选B。二氧化碳可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大,采集设备选择D,则可用的设备组合为BD;判断CO2收集满的方法是将燃烧的木棒放在气体收集瓶口处。如果熄灭,证明已满;应采用的实验操作顺序是: 先将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纸花放入广口瓶中,然后从A端通入二氧化碳。干燥的纸花不变色,说明二氧化碳不能改变石蕊的颜色。然后将氮气从B端通入。排出二氧化碳,然后从分液漏斗中滴加适量的水。干燥的纸花不变色,说明水不能改变石蕊的颜色。然后将二氧化碳从a端通入,纸花变成红色,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石蕊。红色物质——是碳酸; (4)H2S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4,大于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29,且比空气重。由于H2S可溶于水,应采用向上排气法收集,因此连接顺序为aed;由于硫化氢是一种有毒气体,因此在生产时需要对尾气进行处理。由于其水溶液具有挥发性,不是用水吸收,而是用碱性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所以连接顺序为aedgf,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
8. (1)2KMO4
K2MnO4+MnO2+O2
(2)BE
(3)B 长颈漏斗H2O Ca(OH)2
(4)氢气、稀硫酸、锌粒、CO2起液封作用,防止CO2溶解在水中
用户评论
写的真详细!我学习化学的时候,气体总是闹不清怎么弄。这篇博文把每一步都清晰描述了,这下终于明白是怎么制备气体的。特别是对那些实验设备的介绍很有帮助,今度自分も實驗してみたい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确实挺管用啊,这个方法比之前我学的要简单太多!试了下真能成功,这篇文章值得点赞!下次实验室要做气体实验了,一定要来参考一下。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种制备方法听起来很老旧了。现在的研究方向已经发展出更先进的方法了,感觉这篇文章没法满足当代科研的需要.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测试的气体的含量和纯度都很重要,这篇博文的描述非常清晰,让我对气体的检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很担心这个实验过程中会不会产生其他杂质气体影响结果啊,这篇文章有没有提到怎样确保气体纯度?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方法我试过几次好像没有效果。可能是我的操作不对吧?感觉这篇博文虽然讲的不错但实际操作起来还是比较复杂呢!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很喜欢文章中对不同气体的制备方法进行了分类,这样更容易理解和记忆。测试部分也介绍了多种检测方法,很有帮助!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想问一下,常见的实验环境下可能会遇到哪些影响气体制备的影响因素?文章有没有提到这个问题呢?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方法好适合我们实验室研究的项目!一定要收藏这篇博文,以后拿来做参考。写得很详细,也很贴心!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这种气体的制备方法过于基础了,对于更高级的研究方向来说可能不太适用。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最近在忙一个气体化学实验 projetos, 你知道这个博文是宝库! 我学会了很多知识和技巧。真的很有用!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章介绍的几种测试方法都比较容易理解,但对于检测仪器和一些专业术语我还是需要继续学习一下。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确实让我对气体制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以前就觉得这个过程很神秘,现在终于明白是怎么了!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感觉文章内容比较单薄,缺乏更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比如对于不同气体的特性、安全操作等等方面的知识介绍可以更多一些。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学习气体制备和测试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啊!这篇博文写的很透彻,让我对化学研究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感谢作者分享这些宝贵经验!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希望能看到针对不同类型气体的具体例子和实验步骤,这样更方便我们理解和操作。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很想知道这篇文章中提到的测试方法对于实际应用中的精度和稳定性怎么样?有没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谢作者分享这篇这么有用的博文!学习了许多实用的小技巧,让我对气体实验有了更加的信心!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千千择校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qzexiao.com/jcjy/5355.html
用户评论
感觉这篇总结很全面啊!我准备复习化学的时候就参考这篇文章,因为最头疼就是这些各种气的制备和检验操作步骤。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标题太精准了!做题时总容易把这些常见的气体混淆,还好有这篇文章让我理一理思路。不过我觉得还能补充一些常见气体的应用场景,这样更能加深印象。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终于有人总结了这些知识点了!我感觉中考化学的易错点很多,特别是这部分气体的辨别真的很烦躁,希望能在这篇文中找到复习的重点。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制备和检验气体确实很麻烦,每次考试都让我头疼。还是好好看看这篇文章总结,希望能够理解这些容易弄混的气体。比如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区别,我一直没搞清楚!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这篇博客挺实用的,化学书本上那些气体的制备方法太复杂了,这篇文章写得简单易懂,一看就明白了!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博文写的太好了!将中考化学容易错的知识点归纳总结的十分清晰,还附带了检验方法,复习起来真是省时省力。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其实我觉得这些气体的制备方法和检验方法都挺简单的,只要平时多练习就可以熟能生巧。这篇文章总结的还可以,但是个人觉得可以加入更多练习题,这样更加实用。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作者提到的部分知识点不够全面,对于常见的反应式记忆不太方便。 希望以后能够补充一些更多常用的气体和它们的制备、检验方法!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是物理爱好者想问问化学里怎么区分这些气体的啊?听起来像很多都是无色且无味的啊~~~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博文对我的复习很有帮助,让我知道哪些知识点需要注意。希望以后还能看到更多关于化学易错点总结的文章!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一直觉得制备和检验气体好复杂,这篇文章整理的太好了!特别是图解很清晰,理解起来方便很多。谢谢作者!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这篇博文重点过于集中在常见气体的性质上,对于同学们来说如果能够结合一些实际应用和案例进行讲解会更生动有趣。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总结写的很棒!但是建议可以加入一些实验操作注意事项,比如安全设备使用等,这样更加全面.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中考化学压力真的很大,幸好看到这篇文章帮助我厘清了气体的制备和检验方法,让我对这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有了更好的掌握!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这个文章标题写的比较吸引人! 确实很符合很多同学面临的问题。 希望以后还有更多针对中考化学学习的优质文章分享!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希望这篇文章总结可以帮助我也能更好地理解气体制备和检验的方法,这样在复习的时候也更能重点突破这些易错点。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其实我平时比较懒得去背那些记忆方法,但是现在看到这个博客,我觉得还是很有必要的!以后我会尽量多总结笔记,加深印象!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章写的简单易懂,很适合像我这种不太擅长化学的同学来学习。 这篇文章让我对中考化学的气体部分有了更大的信心!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