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知识点: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三看法”判断内环境的成分
2.巧判四种体液的名称
(1)巧用单箭头识别四种体液
①分析
②结论:甲是细胞内液,乙是组织液,丙是血浆,丁是淋巴。
(2)巧用内环境示意图识别四种体液
c.A端若为动脉上端,则A处氧分压高于B处,A处营养物质含量高于B处,B处CO2和代谢废物含量均高于A处。
易错点2对内环境的稳态理解不透彻
一、渗透压
(l)定义: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2)渗透压的成因
(3)血浆渗透压的决定因素:主要由无机盐和蛋白质含量决定,其中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以上是由Na+和Cl-决定的。
(4)与人体的健康:
①当患肠胃炎时,我们常常感到四肢无力,其原因是体内丢失了大量的无机盐,使无机盐平衡遭到破坏,因此需要输液来补充。
②血浆蛋白质含量降低的可能原因是:营养不良使合成量减少;肾小球炎,血浆蛋白随尿液排出体外,患者出现水肿现象。
③当代谢废物含量上升时,说明肾功能衰竭,会患尿毒症。
二、酸碱度
(l)正常人的血浆pH接近中性,在7.35~7.45之间。
(2)维持因素:与含有HCO3-, HPO42-等离子有关。
(3)维持酸碱平衡的体系:主要由Na+、K+和HCO3-, HPO42-、有机酸和蛋白质构成,它们均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可以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
三、温度
(1)人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所以人体内酶的最适宜温度也是37℃左右。
(2)体温:幼年>成年>老年;女性>男性。
(3)与人体健康:
当我们感冒发烧时,食欲低下、精神不佳,这是由于体温升高,影响了消化酶等各类酶的催化功能,导致消化不良和其他生理活动紊乱的缘故。
易错点3分析免疫调节问题的能力不足
1.免疫细胞的来源和功能
2.“三看”法判定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3.记忆细胞与二次免疫反应
(1)记忆细胞的特点: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某些抗原诱发产生的记忆细胞可对该抗原记忆终生,从而使动物或人体对该抗原具有终生免疫能力,如天花、麻疹等,患者痊愈后可终生具有抵抗力。
(2)二次免疫反应
概念: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迅速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此为二次免疫反应。
反应特点:反应快、反应强烈,能在抗原侵入但尚未患病之前将它们消灭。
声明:
1.本公众号部分转载的文章、图文、视频来自网络,其版权和文责属原作者所有,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由千千择校网发布,不代表千千择校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qzexiao.com/jcjy/381.html
用户评论
这篇文章太棒了!我上学期学到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感觉很抽象,幸好看了你的解释才终于弄懂了人体的“内环境”是如何维持稳定的。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高中生物真的一年到头都在讲这些?我记得以前老师说我们身体像一台机器一样,真是太形象了!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对稳态的概念理解加深了,原来各个机能都要配合来保持平衡啊! 感觉自己就像个微型宇宙一样。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一直觉得人体的防御机制很厉害,看了这篇博文了解更多细节,比如免疫系统的工作原理,真是太酷了!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写的很有条理,让我很容易理解复杂的生物学概念。我感觉高中生物不难学,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就行!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也觉得这个知识点挺重要的,毕竟是生命活动的保障啊,平时也要注意身体健康啊!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内环境的调节机制可真是太复杂了,还有很多我不知道的地方,希望以后有机会再深入学习。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只讲了理论,实践体验怎么样?如果有亲身的案例分享就更好了吧!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这个概念有点抽象,很难具体理解和记忆。能不能用一些生活实例来解释?.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高中生物知识点确实很多,有时候老师讲的太快了,我还没来得及消化呢!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了这篇博文我想起小时候生病的时候感觉身体不舒服,原来是内环境受到了干扰吧!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学习这些理论知识真让人困扰,与其死记硬背不如多想想如何把它们应用到生活中去!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写的不错,至少让我对“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不过还是要结合实际案例和图片讲解更加生动!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还是比较喜欢生物实验式的学习方式,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够亲自操作一些相关的实验,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生物学知识的奇妙之处!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不用说,我们日常生活中其实有很多行为都会影响到它,比如饮食、睡眠、运动等等,都要特别注意啊!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人体的复杂性总是让我叹为观止!希望以后能够学习得更多关于生物学的神奇知识!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虽然解释的很清楚了,但我感觉自己还是理解的不是很透彻,需要多查资料、多思考才能真正掌握这个概念!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