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基础教育

课程标准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单元1课文学习指南-《祝福》必修高中语文古诗文

编者注

今天是2月21日,受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影响,我们暂时无法开学!在完成必修三第二、三单元的古诗文学习后,线上直播课程还会继续一段时间。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转为必修三第一、四单元的现代文本学习。由于现代文本尤其是小说篇幅较长,大家手头没有课本,老师上课也无法完整呈现文本,所以从今天开始,原创文章公众号“简明陶生”对原推的课程标准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课本文本​​学习辅导文章做了两大改进:一是提供本课电子教材学习内容截图,按顺序插入辅导文章中;二是提供课后所有“思考与练习”答案截图。阅读文章时,千万不要以为插图只是陪衬! 同时提醒大家:现代文字教学更注重课前及时预习和课后复习巩固!因为老师在课堂上无法完全呈现文字,只能抓住单元教学的重点,给予简明扼要的指示;学生听课时,师生互动有限,不能像课堂教学那样充分交流。只要留心,每天都能准时收到相关课程的学习指导文章!就如第2、3单元一样,一天一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灵活、适时、适地学习!——只要你想学,打开手机就能学!课后,你还能看到本账号每天会准时发布的原创文章!

今天我们推出第一单元第二课:

2. 祝福

1.单元学习内容:

中外小说

2.单元学习要求:

1、欣赏人物,注重情节、环境和人物之间的关系,把握人物形象的多样性、丰富性;

2、欣赏小说语言,应注意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的不同特点,了解人物身份、性格特征,欣赏不同作者不同的创作风格。

3.本课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中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及倒叙的作用。 2、学习本文中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3、分析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原因,把握祥林嫂的悲剧所揭示的小说主题。

4.探究《祝福》这个标题的寓意,进一步了解鲁迅小说的语言特点。

四、教材原文:

5.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鲁迅(1881—1936),原名周章寿,笔名育才,后改号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作家、思想家,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呐喊》、《流浪》、《故事新编》是他的小说集。代表作有《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药》、《故乡》;《死哀》、《祝福》;《补天》、《奔月》、《治水》。 本文是《流浪》的第一篇,写于1924年,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当时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仍然严重束缚着广大农民,特别是妇女。本文用小说的形式,揭露了封建统治和封建礼教对农村劳动妇女迫害的残酷本质,反映了农村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

“祈福”是旧社会我国江南地区的一种习俗,逢年过节,人们要祭酒、祭肉、烧香,以答谢祖先神灵,祈求来年幸福安康。祈福仪式一般在腊月二十四后五六天内举行。本文以此为题,突出主题,使文章结构严谨。“祈福”既是故事背景,又是故事线索。祥林嫂的悲剧在鲁镇喧闹的祈福爆竹声中一步步显露出来。

6.介绍设计:

“富人吃喝玩乐,穷人挨冻流落街头”,这是杜甫的一句诗,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在辛亥革命后的旧中国,这种现实仍然存在。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鲁迅先生的《祝福》,看看他是如何揭露这种社会现实的。

7.基础知识概述:

8.问题设计:

1.理清思路,总结故事的发展阶段。

2、祥林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这个人物有什么社会意义?

3. 鲁思先生是怎样的人物?

4.小说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它在文本中扮演什么角色?

5、这部小说讲的是祥林嫂的悲惨故事,为什么书名是《祝福》而不叫《祥林嫂》?

6. 小说中三次提到“祝福”这个典型的环境,这样描写的目的是什么?

7、祥林嫂是怎么死的?是谁杀了这么善良的女人?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9. 要点:

它艺术地描写了祥林嫂的不幸遭遇和她周围的人和环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劳动妇女精神的摧残,揭示了旧中国劳动妇女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指出了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10.艺术特色:

1.典型环境描述;

2、肖像描写简洁、生动、含蓄、隽永;

3.巧妙的倒叙。

(要求:能否举例说明?)

11. 板书设计及作业答案:

【附】题目设计参考答案:

1.参见“黑板设计”内容,略。

2、祥林嫂是一个勤劳善良、坚强的劳动妇女形象,却被“病态社会”折磨致死,是一个毁灭性的悲剧形象。其悲剧价值在于对旧中国的男权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了有力的控诉。

3、鲁四先生是典型的地主知识分子,是封建礼教的顽固维护者,是迫害祥林嫂的主要人物。他憎恨、咒骂、迫害祥林嫂,显露出他极其残忍、冷酷、自私的本性。

4、“我”是一个对鲁思先生满怀厌恶,对鲁镇保守冷漠的社会风气愤愤不平的启蒙知识分子。我虽然无力挽救祥林嫂,​​但我却是全篇中唯一对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深表同情的人。深表同情却无力挽救和改变祥林嫂的困境,深刻地反映了在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禁锢整个社会思想的情况下,少数觉醒知识分子欲救而无力的无助复杂心情。

“我”是小说的视角,是主人公悲剧故事的见证者,是故事的唯一批评者,正是通过“我”的视角,才得以关注和审视祥林嫂这位普通底层女性的悲剧命运。

5、片名《祝福》颇具寓意:①《祝福》是悲剧故事的情节线索;②《祝福》为人物的活动和事件提供了特殊的社会背景,也是人物悲剧人生的社会环境;③祥林嫂在“祝福”声中悲惨地死去,“凶手的愚昧欢呼”与“悲惨弱者的哭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强了它的悲剧性。

6、第一次描写了小镇上各家各户为“福”做准备的场景,第二次描写了在鲁斯先生家里“福”的场景,第三次则是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福”的场景的结尾。

第一部分是环境描写,展现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现状:阶级关系依旧,即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依然统治着农村。这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也暗示了她悲剧的必然性。第二部分描写(祥林嫂依然积极参加,但鲁四先生看不起她,不让她参加,即使捐了门槛,希望也破灭了,被逼上了绝境)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增强了人物的真实性和感染力。第三部分描写,祥林嫂的悲惨死亡和鲁镇人民祈福的情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尖锐的讽刺,进一步揭露了旧社会的杀气腾腾的本质。布局一呼一应,结构严谨。

7.被鲁四先生杀死;被刘妈杀死;被鲁镇人杀死;被礼教杀死(不是狼吃了阿毛,而是礼教吃了祥林嫂——徐寿尚)

12. 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改编应忠实于原著

——看完电影《祝福》

付蓉(1999级,新安二中23班学生)

在语文课上,看了夏衍根据鲁迅先生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祝福》后,我不禁疑惑:这样的改编合适吗?

相比原著小说,电影明显增加了三条剧情:第一,陆老爷克扣祥林嫂的工钱;第二,地主残酷的剥削压迫直接导致何老六家破人亡,祥林嫂的命运更加悲惨;第三,祥林嫂捐出门槛“赎罪”,却发现人们依然鄙视她,便愤然冲到庙里砍了门槛。此外,电影还删除了陆镇人嘲笑祥林嫂头上伤疤的剧情。

“除了细节的真实性,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也要真实再现!”“不能为了概念而忘记现实主义。”这是恩格斯提出的现实主义最基本的创作原则。我不否认改编可以渗透自己的思想,甚至可以“旧瓶装新酒”。但增加前两个情节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祥林嫂悲剧的主要原因就是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赤裸裸的经济剥削。这与作者的本意大相径庭,也大大削弱了原著对封建礼教的批判!至于增加第三个情节,让祥林嫂拿起菜刀砍门槛,那纯粹是改编者的一厢情愿,因为它严重违背了历史真实。

《祝福》写于1924年,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矛盾: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但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整个中国还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动的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还紧紧束缚着绝大多数人民,社会底层的劳动妇女受害尤为严重。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祥林嫂”不可能干出如此惊天动地的事来!有人可能会说,从第一次“逃”到逃避被卖改嫁,再到第二次“撞”到被抢、被迫改嫁,祥林嫂不是一直在“出格”地反抗吗?是的,但这种反抗越强烈,越能显示出她的无知。 因为嫁给何老六,她本可以得到更好的处境,所以她拒绝走这条路,只是因为她要坚守“忠于一人”的封建道德。然而,这也违背了封建道德,因为违抗“长辈”的意志也是一种“叛逆”行为。这两种“反抗”的性质,与“砍门槛”完全不同。

同样,影片中删去芦镇人嘲笑祥林嫂头上伤疤的场景也是不恰当的,原著对此有详尽生动的描写,改编也应忠实于原著。因为祥林嫂的悲剧,并不是一两个封建道德家造成的,而是当时所有被封建礼教毒害的人们,对她的鄙视和嘲讽,使她本已破碎的心灵遭受了更重的打击,把她推向了死亡。这一情节体现了祥林嫂形象的社会意义:祥林嫂的悲剧,不仅是她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封建社会的悲剧!

总之,《祝福》这部电影的“三加一删”,转移了一些不该转移的矛盾,在某些方面违背了原作者的初衷,违背了历史真实和艺术创作规律,是彻底的失败,令人遗憾。所以,我认为改编还是尽量忠实原著为好,如果要表达新的思想内容,不如“从头开始”!

(原载于2001年1月3日《洛阳日报》新安版第12版增刊“文艺评论”栏。作者是新安二中1999级23班学生)

本文由小编发布,不代表千千择校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qzexiao.com/jcjy/33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