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基础教育

语文小升初复习资料专题11古诗词鉴赏

专题11 古诗词鉴赏

一、精讲知识

古诗词鉴赏解题技巧

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诗歌鉴赏要求考生从诗歌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鉴别其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

(一)分析形象型

1.提问格式:

⑴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⑵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

⑶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解答分析:

形象(意象):A、人(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B、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C、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⑴懂得意象合成意境,意境凸现形象。

⑵形象蕴含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⑶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3.答题步骤:

⑴概说塑造了什么形象。

⑵结合诗句内容或表达技巧具体分析形象特点。

⑶揭示形象表现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4.答题示例: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答:(步骤一)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步骤二)“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

(步骤三)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二)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

⑴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⑵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⑶某几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3.答题步骤:

⑴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⑵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明净绚丽、幽静深寂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⑶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

4.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 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步骤一)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步骤二)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步骤三)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二、精练专题

古诗词鉴赏(一)

稚子弄冰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1.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人我们还学过他写的《宿新市徐公店》,其中写到儿童的诗句是:。

2.“稚子”的意思是:。

3.判断正误。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当我们读到这两句诗的时候,在我们眼前浮现出一群年幼天真的孩童恣意玩耍嬉戏的愉快情景。

②“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③诗中的“玻璃”和现在的“玻璃”是一样的。

4.从后两句诗可以体会到孩子们的心情由到的变化。

A.高兴

B.痛苦

C.自豪

D.沮丧

【答案】1.宋;杨万里;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2.儿童

3.正确;错误;错误

4.D;A

【解析】【点评】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古诗的积累与背诵,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1.考查作家作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稚子弄冰》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结合题干提示“《宿新市徐公店》“中描写儿童的诗句”可知,对应的诗句是:“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故答案为:宋;杨万里;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2.考查字词的解释。 稚子金盆脱晓冰 :一个小孩子,早上起来,从结有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稚子:儿童。
故答案为:儿童

3.考查诗歌的鉴赏。①“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一个小孩子,早上起来,从结有坚冰的铜盆里剜冰,用彩丝穿起来当钲来敲。 正确。
②“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这句诗的意思是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般穿越树林,忽然冰锣敲碎落地,发出美玉摔碎般的声音。这句诗将“儿童敲冰的声音”比作“美玉摔碎”发出的声音,运用了比喻的手法。错误。
③诗中的“玻璃”的意思是像玻璃。和现在的“玻璃”是不一样。错误。
故答案为:①正确;②错误;③错误

4.考查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结合诗歌的理解回答。“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意思是 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般穿越树林,突然冰落在地上发出玻璃一样的碎裂声。 当这冰“忽作玻璃碎地声”时,“稚子”先是呆呆地站在那里望着地上碎裂的冰块,几乎同时送到耳朵的声响竟是那样优美,又ー个意想不到,也许他会瞬间转忧为喜,高兴得又蹦又跳了。
故答案为:DA

古诗词鉴赏(二)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_________溪东,中儿_________。最喜小儿亡赖,溪头_________。

5.根据原文填空补充诗句。

6.本词的词牌名是“”,题目是"”。我还知道“渔歌子”“西江月”“忆江南”、”等也是词牌名。

7.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中“相媚好”形容老夫妇互相逗趣取乐的样子。

B.词的上阕描写了江南山村的景色,下阕描写了两代人的生活画面。

C.这首词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

D.全词表达了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之情。

8.词的上阕中"”描写乡村清新优美的自然环境。词的下阕中“亡赖”一词并无贬义,而是形容小儿。最后一句中“”字用得甚妙,使小儿天真、活泼的样子跃然纸上。

9.征战沙场多年的作者,看到《清平乐·村居》中描绘的情景时,他会想:。

【答案】5.锄豆;正织鸡笼;卧剥莲蓬

6.清平乐;村居;采桑子;如梦令

7.B

8.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顽皮、淘气;卧

9.要是人人都能过上这样安居乐业的生活,那该多好呀!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感情主旨的理解。做题前应熟悉诗歌大意及诗歌表达的情感,再根据题目要求答题即可。练习这一类型的题,需要平时多积累古诗,根据诗歌大意及诗歌表达的情感做题。

5.“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意思是: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在家里编织鸡笼。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故答案为:锄豆;正织鸡笼;卧剥莲蓬

6.清平乐(yuè):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后用作词牌名。题目是:村居。此词是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所作。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抗金的政治主张,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压。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所以他在隐居中更加关注农村生活,写下了大量的闲适词和田园词。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其中之一。我还知道“渔歌子”“西江月”“忆江南”“采桑子”“如梦令”等也是词牌名。
故答案为:清平乐、村居、采桑子、如梦令

7.A、C、D项正确;B项有误,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下片写大儿子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点辅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趴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这说明农村中绝大多数并非坐以待食、不劳而获的闲人,即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则成年人的辛苦勤奋可想而知。“卧”字确实使用最妙, 它把小儿趴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 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表现出只有老人和尚无劳动力的年龄最小的孩子,才悠然自得其乐。作者用了侧笔反衬手法,反映农村生活中一个恬静闲适的侧面,却给读者留下了大幅度的想象补充余地。故选B。
故答案为:B

8.词的上阕中,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亡(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亡,通“无”。“溪头卧剥莲蓬。”意思是: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卧:趴。
故答案为: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顽皮、淘气;卧

9.这首词 ,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粉饰。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的农村生活 ,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平宁静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看到《清平乐·村居》中描绘的情景时,他会想:要是人人都能过上这样安居乐业的生活,那该多好呀!
故答案为:要是人人都能过上这样安居乐业的生活,那该多好呀!

古诗词鉴赏(三)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0.于谦借“”表达的志向;郑燮借“竹子”表达的志向。两首诗表达上的共同点是。

11.两位诗人都用到了“千……万……”,结合诗意谈谈它们的表达效果。

【答案】10.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顽强不屈、坚韧执着;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11.“千”和“万”都是虚指,是指石灰和竹子都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打击,仍保持着高尚的情操。表达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和决心。

【解析】【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古诗诗句的理解能力。作答时要结合平时对古诗的学习理解,根据古诗的意思,进行对应作答。要抓住句意重点关键词,进行理解作答。

10.阅读两首古诗,《石灰吟》借助描写“石灰”表达了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的志向;《竹石》怎借助对“竹子”的描写,表现了顽强不屈、坚韧执着的志向,这两首诗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结合对古诗的理解,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顽强不屈、坚韧执着;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11.结合诗句“千锤万凿出深山”和“千磨万击还坚劲”中的“千”和“万”都是虚指,是指石灰和竹子都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打击,仍保持着高尚的情操。结合对诗句的理解,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千”和“万”都是虚指,是指石灰和竹子都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打击,仍保持着高尚的情操。表达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和决心。

古诗词鉴赏(四)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____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____。

12.请把古诗补充完整,写在横线上。

13.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寒山:生:坐:

14.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时节的景象?( )

A.深秋B.初秋

【答案】12.白云;二月花

13.深秋时节的山;产生;生出;因为

14.A

【解析】【点评】译文: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俗话说“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古诗的积累与背诵,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12.考查学生对古诗的积累识记。阅读诗歌可知,本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全诗内容是: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故答案为:白云;二月花

13.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①寒山:深秋时节的山。②生:产生,生出。③坐:因为。
故答案为:深秋时节的山;产生,生出;因为

14.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根据诗歌内容“枫林”“霜叶”可知这是秋季的景物。故选B。
故答案为:A

古诗词鉴赏(五)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5.全诗是围绕“,”来展开叙事抒情的。

16.表现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时的喜悦心情的诗句是“,“

17.下面对“只等闲”的理解最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

A.万水千山很容易就被红军踏过去。

B.万水千山不知怎么的,红军一下子就过去了。

C.万水千山在红军的眼里是很平常的。

D.红军有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不怕任何艰难险阻。

18.用自己的话写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意思。

【答案】15.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6.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7.D

18.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军队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大意对 即可)

【解析】【点评】本题为古诗阅读题,考查学生的古诗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古诗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古诗诗句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古诗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15.结合诗句意思,全诗诗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句,描写红军在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
故答案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6.“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句话描写了红军历经艰险取得长征胜利后的喜悦心情。
故答案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7.“只等闲”意思是只不过是平平常常的事,这句话表现了红军把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当作平平常常的事,写出了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故答案为:D。

18.“逶迤”是绵延不绝的意思;“腾细浪”只翻腾着的细小的浪花;“磅礴”指气势雄伟,结合重点词语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进行正确作答。
故答案为: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军队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古诗词鉴赏(六)

长相思①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②那畔③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④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注释

①〔长相思〕词牌名。

②〔榆关〕山海关。

③〔那畔〕那边,这里指关外。

④〔聒〕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19.这首词的作者是清代的( ),“长相思”是这首词的( )。

A.纳兰性德B.梁启超C.词牌名D.诗题

20.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B.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C.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21.连一连。

①山一程,水一程④天气之恶劣

②夜深千帐灯⑤行军之艰辛

③风一更,雪一更⑥队伍之庞大

22.选择对“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的正确理解。

①读这一句时,应地读。

A.轻松而愉悦B.低沉而悲伤C.激动而愤慨

②读这一句能感受到作者之情。
A.对家乡浓浓的思念B.对征途艰辛的逃避C.梦境被打断的气愤

【答案】19.A

20.C

21.

22.B;A

【解析】【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2)此题考查学生对朗读停顿的划分,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作此题目。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句意,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4)①考查朗读语气。朗读时首先要理解语句的内容或者感情色彩,然后用恰当、得体的语气语调读出来。②把握思想感情,解答本题应根据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作答。

19.考查文学常识。“长相思”是词牌名,作者是清代的纳兰性德。
故答案为:AC

20.考查了文言断句。可结合译文来进行断句。正确的断句为:山—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故选C。
故答案为:C

21.考查对词句的理解。结合诗歌内容和译文可知,“山—程,水一程”说明了征途的遥远艰难,“夜深千帐灯”说明了队伍庞大,“风一更,雪—更”突出了征途的环境恶劣。
故答案为:

22.考查了诗歌朗读、诗歌情感主旨。“风—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的意思是帐篷外风雪弥漫,风声呼呼作响,令我无法再在梦中思念故乡,因为故乡没有这样的声音。离开温暖的家庭而出使边塞,自然产生思乡之情,所以应该读出低沉而悲伤的语气。这一句能感受到作者对家乡浓浓的思念之情。
故答案为:①B;②A。

古诗词鉴赏(七)

明月别枝惊鹊,____。____,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____。____,路转溪桥忽见。

23.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4.这首词作者是代词人。

25.文中“别枝”的意思是;“社林”的意思是。

26.这首词写出了乡村夏夜的宁静优美,表达了词人之情。

【答案】23.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

24.宋;辛弃疾

25.横斜突兀的树;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26.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解析】【点评】做此题要注意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靠细细揣摩,慢慢体会。通过朗读、感悟,才能体会的到。译文: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2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诗词内容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书写时注意“蝉、茅”等字的写法。
故答案为: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

24.考查了文学常识。《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南宋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描写黄沙岭夜里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的情景。
故答案为:宋;辛弃疾

25.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①“明月别枝惊鹊”意思是: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别枝:横斜突兀的树。②“旧时茅店社林边”意思是: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故答案为:横斜突兀的树;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26.考查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词作情景交融、恬静自然,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词人描绘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上阕写夜景其实是烘托,下阕写避雨才是词作的旨趣所归。这是一首咏叹田园风光的词,作者笔下的一个个画面,流露出词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故答案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古诗词鉴赏(八)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7.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岭/逶迤/腾细浪B.乌蒙/磅礴/走泥丸

C.金沙水/拍云/崖暖D.大渡/桥横/铁索/寒

28.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水千山只等闲(平常)

B.三军过后尽开颜(都开始变了脸色)

C.金沙水拍云崖暖(高耸入云的山崖)

D.五岭逶迤腾细浪(曲折绵延)

29.这首诗的中心句是,。

30.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中的“暖“字和“寒“字巧妙地交代了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时的时令。

B.诗中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用“腾细浪”和“走泥丸”两个极具生动的比喻,把红军蔑视一切艰难险阻,勇于克服困难、压倒敌人的伟大气魄鲜明烘托出来。

C.诗题《七律•长征》中的“七律”点明诗的体裁,“长征”指诗的题目。

D.《七律•长征》这首诗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前夕所作。

31.最适合描述如图诗句的是( )

A.五岭逶迤腾细浪B.乌蒙磅礴走泥丸

C.金沙水拍云崖暖D.大渡桥横铁索寒

32.下面是毛泽东的书法作品《七律•长征》,笔力洒脱有气势,如果用两个成语来赞美这幅书法作品,它们是和。

①妙笔生花

②笔走龙蛇

③行云流水

④点睛之笔

【答案】27.C

28.B

29.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0.A

31.D

32.②;③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诗歌鉴赏。在鉴赏的时候可以从每句诗的字、词入手,找出诗句中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再分析诗歌作者想要抒发的感情,最好联系诗歌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综合分析。

27.本题考查了朗读节奏。ABD正确。C项,“金沙水拍云崖暖”意思是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其中“水拍”“云崖”是相关联的词组,不能分开,正确划分是“金沙/水拍/云崖/暖”。
故答案为:C

28.考查了词语解释。A.“万水千山只等闲”意思是: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等闲”是平常的意思,正确。
B.“三军过后尽开颜”意思是红军翻过了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尽开颜”意思是高兴的笑起来了。有误。
C.“金沙水拍云崖暖”意思是: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给人温暖的感受。“云崖”的意思是高耸人云的山崖,正确。
D.“五岭逶迤腾细浪”意思是: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逶迤”是曲折绵延的意思,正确。
故答案为:B

29.本题考查对诗歌词句的理解。这首诗写于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这首诗形象的概括了红军老长征的主要历程,赞扬了中国红军不畏艰辛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故中心句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故答案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0.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A.“暖”与“寒”并不是交待了时令。“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激动;“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有误。BCD正确。
故答案为:A

31.本题考查了对重点诗句的理解。阅读图片内容可知,描绘的是红军过大渡河上铁索的情景,所以对应的诗句是:大渡桥横铁索寒。
故答案为:D

32.本题考查了成语的运用。①妙笔生花:比喻出众的写作才能。②笔走龙蛇:形容书法风格洒脱。③行云流水:形容文章自然不受约束,就像漂浮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④点睛之笔:指文章传神绝妙之处。故赞美这幅书法作品应选“笔走龙蛇”和“行云流水”。
故答案为:②;③

古诗词鉴赏(九)

【甲】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乙】山居秋瞑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3.下列对【甲】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中的“过”,意思是拜访,说明该诗是作者在拜访故人时所写。

B.颔联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描写山村的自然风光。

C.颈联将室内外的景象联系起来,窗户打开,屋外的景象映进屋内,更显心旷神怡。

D.尾联写人,诗人相邀重阳节再次相聚,凸显友谊之深和诗人对此景之喜。

34.下列对【乙】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时间,“空山”两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初秋雨后,空气清新,景色美妙。

B.颔联侧重写人,“松间照”“石上流”表达了诗人向往的生活图景,以物芳而明志洁。

C.尾联则是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明媚,但秋景更佳,诗人寄情山水的高洁溢于言表。

D.【乙】诗在描写山川景物时,表现了作者寄慨言志的心境。

35.王维的诗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结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说说你对该句的理解。

36.这两首诗借写景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过故人庄》蕴含了而《山居秋瞑》则表现的是。

【答案】33.B

34.B

35.一轮明月升上天空,山上青松静静地伫立,一缕缕月光透过松树枝叶缝隙洒在地上,光影斑驳。一股清澈的泉水流过石板,泠泠作响。

36.作者对故友的深厚情谊;诗人高洁的情怀和超然物外的心境。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作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日常语文课文学习中,识记相关知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3.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鉴赏。《过故人庄》中“过”的意思是:拜访;说明该诗是作者在拜访故人时所写。A项正确。颔联指的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意思是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卧。写出了村外青山由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特强。B项有误。颈联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将室内外的景象联系起来,窗户打开,屋外的景象映进屋内,更显心旷神怡。C项正确。尾联“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和品菊花酒。一个“还“字表明诗人深深为田园生活所吸引,率真地表示重阳节再来相聚。D项正确。
故答案为:B

34.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鉴赏。A、C、D正确。B项,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意思是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有误。
故答案为:B

35.本题考查的是诗句的理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句诗所展现的画面是: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故王维的诗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故答案为:一轮明月升上天空,山上青松静静地伫立,一缕缕月光透过松树枝叶缝隙洒在地上,光影斑驳。一股清澈的泉水流过石板,泠泠作响。

36.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主旨的把握。《过故人庄》这首诗是作者隐居鹿门山时,对被友人邀请去田舍做客的描写。作者心旷神怡,赞叹着美丽的田园风光,创作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作者对故友的深厚情谊。《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 故答案为:作者对故友的深厚情谊;诗人高洁的情怀和超然物外的心境。

古诗词鉴赏(十)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37.“直把杭州作汴州”这句诗中,“汴州”是指现在的( )。

A.浙江杭州B.河南开封C.山西霍州D.河北沧州

38.你是怎样理解“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句话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37.B

38.描写了青山、高楼、西湖边上的歌舞。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对统治者辛辣的讽刺和不满。

【解析】【点评】本题为古诗阅读题,考查学生的古诗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古诗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古诗诗句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古诗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37.结合相关知识,“汴州”指的是现在的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市这个地方。
故答案为:B。

38.“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句中暖风指西湖上温暖和煦的春风;“熏得”指客人们在这里游园都被美丽的景色陶醉了;“游人”指来游园的朝廷的达官贵人;“汴州”指的是北宋的都城,也就是现在的开封。这句话意思是暖洋洋的香风吹得贵人如醉,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表达了诗人对贪图享乐、不思收复故土的南宋统治者的嘲讽和不满。结合诗作的写作背景,进行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描写了青山、高楼、西湖边上的歌舞。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对统治者辛辣的讽刺和不满。

古诗词鉴赏(十一)

出塞

[唐]杜甫

挽弓当①挽强②,

用箭当用长③。

射人先射马,

擒(qín)④贼先擒王。

注释:①〔当〕应当。②〔强〕坚硬的。③〔长〕指长箭。④〔擒〕捉拿。

39.“挽”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再查画。“挽”在字典中的释义有:①拉;牵。②设法使好转或恢复。③追悼死者。④向上卷起。在本诗中“挽”的意思应该是。(填序号)

40.结合注释,说说“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的意思。

4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体会到了:( )

A.将士要有过硬的本领,对敌要讲策略,智勇须并用。

B.将士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C.战争带来了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答案】39.扌;7;①

40.拉弓应当拉最坚硬的,射箭应当用长箭。

41.A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古诗鉴赏。我们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要注意做到会背、会默写、能理解诗的大意及所表达的主题。

39.本题考查了查字典。“挽”共10画,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扌”部,再查7画。“挽弓当挽强”意思是拉弓要拉最坚硬的。“挽”的意思应该是拉;牵。故选①。
故答案为:扌;7;①

40.本题考查了对句子意思的理解。结合下面的注释,“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的意思拉弓要拉最坚硬的,射箭要射最长的。
故答案为:拉弓应当拉最坚硬的,射箭应当用长箭。

41.本题考查了对诗歌主旨的理解。两个“当”,两个“先”,妙语连珠,开人胸臆,提出了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强调部伍要强悍,士气要高昂,对敌有方略,智勇须并用。故选A。
故答案为:A

古诗词鉴赏(十二)

饮湖上初晴后雨

ㅤㅤ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ㅤㅤ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42.本诗作者是北宋苏轼,下列对苏轼的表述中有误的一项是( )

A.苏轼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B.苏轼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C.苏轼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D.我们还学过苏轼的诗《所见》《赠刘景文》。

43.下列对古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句诗中“潋滟”读作liàn yàn,写出了西湖晴天时波光闪动的样子。

B.第二句诗中“空蒙”的意思是迷茫缥缈的样子,勾勒出西湖雨天时周围群山朦胧的景象。

C.“西子”即西施,是战国时楚国的美女。将西湖比作西施,表达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D.最后一句诗“淡妆浓抹总相宜”,表达出西湖的景色不论晴天或是阴雨,都十分美丽动人。

44.下列诗句中同样歌咏西湖的诗句是( )

A.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B.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C.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D.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答案】42.D

43.C

44.D

【解析】【点评】(1)文化常识题虽以记忆为主,但并不提倡死记硬背。要进行理解性记忆、迁移性记忆。
(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选文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3)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及运用能力,在于平时的积累和识记。

42.考查学生的文学常识。ABC表述正确,D表述错误,《夜书所见》是宋代叶绍翁的诗。
故答案为:D

43.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ABD表述正确,C表述错误,“西子”即西施,是春秋时越国的美女。将西湖比作西施,表达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故答案为:C

44.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句诗是描写江南美景的,并非是歌咏西湖的。故D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D

古诗词鉴赏(十三)

己亥杂诗

ㅤㅤ____,

ㅤㅤ万马齐喑究可哀。

ㅤㅤ我劝天公重抖擞,

ㅤㅤ____。

45.请把古诗补充完整。

46.这首诗的作者是,从题目可以看出这首诗写于年,作者辞官回家的途中,在当时社会的高压下,“万马齐喑”比喻当时社会的现状。

47.诗人运用奇特的想象的诗句是“,。”表现了他深切的希望,他批判,更憧憬未来,期待着。

【答案】45.九州生气恃风雷;不拘一格降人材

46.龚自珍;己亥;沉闷、腐朽

47.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现实;杰出人物的涌现,形成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局面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古诗默写能力,属于直接型默写,结合提示默写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2)、(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作者的生平经历,诗歌的写作背景,对整首诗歌内容的感知并抓住重点词义的理解。

45.考查了对古诗的积累和默写。根据原文填空,应填入:九州生气恃风雷、不拘—格降人材。
故答案为:九州生气恃风雷;不拘—格降人材

46.考查了对作家及其作品的了解和诗歌中词语的解释。这首诗的作者是龚自珍,从题目《己亥杂诗》可知,这首诗写于己亥(1839)年。万马齐喑”意思是: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比喻当时社会沉闷、腐朽的现状。
故答案为:龚自珍;己亥;沉闷、腐朽

47.考查了对古诗诗句的理解和主旨的把握。“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的名句。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它独辟奇境,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未来。
故答案为: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现实;杰出人物的涌现,形成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局面。

古诗词鉴赏(十四)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48.根据词中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这首诗既描写了湖阴先生居所的奢靡环境,也表达出对居所主人品性、情趣的赞美。

B.这首诗前两句写了庭院中的景致,表明了主人的勤劳、爱整洁。

C.这首诗的后两句写院外的景色,赋予了自然景色拟人化的动态。

D.诗人表面写山水的灵动可爱,内里还隐含对居于此地的人的欣赏之情。

49.“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写出来。

【答案】48.A

49.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将绿苗紧紧环绕;两座青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解析】【点评】(1)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2)考查描绘诗句的情景。结合诗句的景象,加以自己想象,将画面描绘的更详细。

48.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古诗中心思想的把握。全诗表达了作者对美丽的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以及对湖阴先生高尚品质的赞美之情,同时隐约地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A.有误,这首诗既写出了湖阴先生居所的清幽环境,同时也表明了主人的勤劳、爱整洁,通过手栽花木写出了他的生活品位。B、C、D正确。故选A。
故答案为:A

49.考查了对诗歌的理解。“—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庭院外—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将绿苗紧紧环绕;两座青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诗人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给山水赋予人的感情,化静为动,显得自然化境既生机勃勃又清静幽雅。
故答案为: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将绿苗紧紧环绕;两座青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本文由千千择校网发布,不代表千千择校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qzexiao.com/jcjy/29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