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基础教育

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项复习 专题11:文言文阅读

专题11: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节选自《核舟记》)

(乙)

黄子履庄,少聪颖,读书不数过,即能背诵。尤喜出新意,作诸技巧。七八岁时,尝背塾师暗窃匠氏刀锥凿木人长寸许置案上能自行走,手足皆自动,观者异以为神。

所制亦多,予不能悉记。作木狗,置门侧,卷卧如常,唯人入户,触机则立吠不止。吠之声与真无二,虽黠者不能辨其为真与伪也。作木鸟,置竹笼中,能自跳舞飞鸣,鸣如画眉,凄越可听。所作之奇俱如此,不能悉载。

(节选自《虞初新志·黄履庄传》)

(注)①黄子履庄:即黄履庄,清代顺治、康熙年间人。②机:机关。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箬篷覆之(_______)

右臂支船(_______)

③观者以为神(_______)

④不能载(_______)

2.给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尝背塾师暗窃匠氏刀锥凿木人长寸许置案上能自行走

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①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②吠之声与真无二,虽黠者不能辨其为真与伪也。

4.(甲)文中的王叔远和(乙)文中的黄履庄都是能工巧匠。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两人的作品各有什么特点?

文言文阅读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終,后遂无问津者。

(乙)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好事,或载酒着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选自《晋书》)

(注释)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5.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渔人甚之(对……感到惊异)

B.无论魏晋(不要说,更不必说)

C.处处之(做的记号)

D.时或无酒,亦雅咏不(停止)

6.在文言文中,省略句子成分的现象很普遍。下列句子补充的省略成分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山有小口,(口内)仿佛若有光。(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B.(小口)初极狭,才通人。(渔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C.(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D.(村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③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8.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世外桃源”?请结合甲文作答。

9.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10.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与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也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体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语段一: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节选自《桃花源记》)

语段二:

南阳刘驎之,高率善史传,隐于阳岐。于时符坚临江,荆州刺史桓冲(人名)将尽訏谟之益,征为长史,遣人船往迎,赠贶甚厚。驎之闻命,便升舟,悉受所饷,缘道以乞穷乏,比至上明亦尽。一见冲,因陈无用,翛然而退。居阳岐积年,衣食有无常与村人共,值己匮乏,村人亦如之。甚厚为乡闾所安。

(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率:率直。②尽訏谟谟之益:实现自己的宏图大业。③贶:赐予。④乞:这里指“赠送”。⑤陈:陈述。⑥翛然:洒脱、自由自在的样子。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2)便要还家 要:

(3)处处志之 志: (4)值已匮乏 值: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13.“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在情节发展上有什么作用?

14.同为魏晋隐士,在语段(二)中刘驎之所表现的情怀与陶渊明的有何异同?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至,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元结《右溪记》)

(注释)①悬,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注,形容水急如灌注一般。②俾(bĭ):使。③裨(bì):补助,增添。④元结(719~772年),字次山,唐代文学家。

15.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是哪一项?( )

A.此溪在山野 皆空游无所依

B.疏凿芜秽记之而去

C.不可状 山不在高,有仙则(《陋室铭》)

D.则为都邑之胜境 潭中鱼百许头

16.下列哪一项加点词语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 )

A.皆若游无所依

B.折蛇行

C.

D.流数十步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18.甲乙两文的画线句分别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描写方法又有何不同?

19.两篇选文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方式,请结合选文具体说说。

文言文阅读,完成后面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积雨始霁,溪上大声漎然十余里,旁多奇石、惠草、松、枞、槐、枫、栗、橡,时有鸣巂。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沜”也。或曰后人求李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南有泉,明何文端公摩崖书其上曰媚笔之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

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要客九人饮于是。日暮半阴,山风卒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游者悚焉。遂还。是日,姜坞先生与往,鼐从,使鼐为之记。

(姚鼐《游媚笔泉记》)

(注释)①霁:天放晴。②漎:流水声。③巂(guī):鸟名,即子规,又名杜鹃。④鬣(liè):马颈上的长毛。⑤援:攀援,指游人攀登到大石上。⑥溶云:溶,融入。指天上的云倒映在潭水中。⑦沜:同“泮”,半月形的水池。⑧何立端公:指何如宠。后文中的“左丈学冲”指左世容。“姜坞先生”指姚范。⑨就:完成。⑩卒:同“猝”,突然。

20.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⑴水尤清冽_________⑵乃记之而_________

⑶被而之_________⑷客九人饮于是_________

21.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一处

明 何文 端 公 摩 崖 书 其 上 曰 媚 笔 之 泉。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⑵翼乎临于溪右

23.(甲)(乙)两文划线句子在表现手法上有共同之处,请加以分析。

二、课内阅读

小石潭记(节选)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24.解释加点的词。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________

(2)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__________

(2)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________

(4)悄怆幽邃 悄怆:__________

(5)以其境过清 清:________

25.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6.文章按游踪顺序写的,选文内容可以概括如下:

发现小石潭——__________——寻找小潭源流——__________

27.柳宗元初闻小石潭水声时心情是“乐”,观鱼时心情是“乐”,最后的感受却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并认为“不可久居”。何以如此?请结合对他永州经历的了解说说原因。


参考答案

1.箬竹叶做的船篷同“屈”,弯曲以……为异全,都

2.尝背塾师/暗窃匠氏刀锥/凿木人长寸许/置案上能自行走

3.①他们紧靠着的两膝,各隐现在手卷底下的衣服皱褶中;

②(木狗的)叫声和真的狗没有什么差别,即使(狡猾)聪慧的人都不能分辨它是真是假。

4.王叔远的作品小巧精致,如他能用很小的桃核雕刻人物、器皿,还能做到各具情态;黄履庄的作品以“活”取胜,如他做的木狗、木鸡能动、能叫,其声音更是难辨真伪。

【分析】

1.

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判断词义。

(1)句意:上面覆盖着箬竹船篷。箬篷:箬竹叶做的船篷。

(2)句意: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诎:同“屈”,弯曲。

(3)句意:观看的人都觉得很神奇。异:以……为异。

(4)句意:(可惜我)也不能全部把它记录下来。悉:全,都。

2.

本题考查划分文言文停顿的能力。

句意:他背着私塾的老师,偷取了木匠的刀锥,雕凿了一个小木人,放在桌子上能自己行动,手脚都可以动。所以停顿应该是:尝背塾师/暗窃匠氏刀锥/凿木人长寸许/置案上能自行走。

3.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汇。注意:

(1)比:靠近;隐:隐藏;卷底:卷子下边。“其两膝相比者”是定语后置,翻译时调整为“其相比两膝者”。

(2)吠之声:(木狗的)叫声;无二:没有差别;虽:即使;黠者:狡猾(聪明)的人;辨:分辨;真与伪:真和假。

4.

本题考查学生对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人物作品特征的能力。

由“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可知,王叔远的作品不仅小巧精致,而且惟妙惟肖,各具情态,令人赞叹不已;由“置案上能自行走,手足皆自动”和“能自跳舞飞鸣,鸣如画眉,凄越可听”可知,黄履庄的作品活灵活现,不仅能行动自如,还可以发出声音,以“活”取胜,让人难辨真假。

【点睛】

参考译文:

核舟记

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左右的木头雕刻成宫室、器皿、人物,以及飞鸟走兽、树木石头,而且无不按着木头的原形来雕饰模拟物态,因而雕刻得各有各的情趣神态。他曾经赠送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游览赤壁的情景。

核舟从头到尾大约有八分多长,高二分左右。中部高起而宽敞的地方是船舱,上面覆盖着箬竹船篷。船舱两旁开有小窗,左边和右边各四扇,总共八扇。打开窗子看,可见雕花的船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子,可欣赏到右边窗上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字,左边窗上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字,都涂了石青颜色。

船头上坐着三个人,当中戴高帽满腮胡须的是苏东坡,右边是佛印和尚,左边是黄鲁直。苏、黄两人正在共看一幅手卷。东坡右手拿着手卷的右端,左手搭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象在讲什么话。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微侧着身体,他们紧靠着的两膝,各隐现在手卷底下的衣服皱褶中。佛印极象弥勒佛,敞开胸怀,裸露双乳,抬头仰望着天空,神态表情与苏、黄二人不一样。他平方右膝,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左腿曲膝竖起,左臂挂着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一粒一粒清楚地数出来。

《虞初新志·黄履庄传》节选

黄家的孩子履装从小聪明能干,读书往往不过一二次,就能够背诵。经常有新想法,并将其动手制作成小工艺品。七、八岁读私塾时,他背着私塾的师傅,偷取了木匠的刀锥,雕凿了一个小木人,放在桌子上能自己行动,手脚都可以动,观看的人都觉得很神奇。

黄履装所制作的器物很多,我无法一一全部给记载下来。做一个木狗,放在门旁,卷卧如同平常家养的狗一样,唯独有入进到房内屋旁触动机关就叫个不停,(木狗的)叫声和真的狗没有什么差别,即使聪慧的人都不能分辨它是真是假。他做出来的木鸟,放在竹笼中,会自己跳舞飞鸣,叫的声音如同画眉,凄越清脆值得听。此人所制作的东西大都奇妙如此,(可惜我)也不能全部把它记录下来。

5.C

6.D

7.①老年人和小孩子,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②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

③只要能领会琴中的乐趣,为什么非要有琴的声音呢!

8.作者通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其中往来种作”描写了一个自然环境美好,人人安居乐业,和平劳动的“世外桃源”。

9.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10.不是,他只是做出抚琴的样子。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的、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

【分析】

5.

C.“处处志之”的“志”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做标记。所以本项有误;

故选C。

6.

D.应当是“渔人”具答之,而不是“村人”,所以本项有误;

故选D。

7.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

①黄发垂髫:老人和小孩;并:都;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然:……的样子。

②率:率领;妻子:妻子儿女;邑人:乡邻们;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复:再。

③但:只要;趣:乐趣;何:为什么;弦上声:琴的声音。

8.

本题考查学生对“世外桃源”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文章开端就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世外世界。注意结合文言文中的具体语句来回答。

示例一:作者通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描写了一个自然环境美丽,房舍排列整齐,人人安居乐业,平和欢乐的“世外桃源”。

示例二:作者通过“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等语句描写出了一个民风淳朴,待客热情的“世外桃源”。

9.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表现的是百姓安居乐业、幸福美满的理想生活。乙文中“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的解读为: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不能遮阳挡风,旧衣衫穿破了,盛饭的容器屡次空着。可见生活之简陋困苦,这正好可以与甲文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

10.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和人物性格。

文中的他“抚而和之”,但是琴上“弦徽不具”,他也“性不解音”,可见他只是做出抚琴的样子,并不是真正地在抚琴。由“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可知,他的生活非常贫困,但是在这样的困顿生活中,他依旧可以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可见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依旧可以自得其乐的性格。

【点睛】

参考译文:

《桃花源记》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向前行船,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晋书》节选

陶潜,字元亮,年轻的时候志向高远,学识渊博又善于写作。天资聪明而不拘小节,追求真性率直而自得其乐,被乡邻所看重。曾写《五柳先生传》,在里面说:“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不能遮阳挡风,旧衣衫穿破了,盛饭的容器屡次空着,是安然自若的样子。”他自己这么说,当时的人也这样说。他的亲戚朋友有时带着酒菜来,陶渊明一点也不推辞。每当喝醉的时候,就有一种与万物融为一体的释然感受。有时如果没酒,(陶渊明)也可以不停地吟诵。他不懂音乐,却有一张素琴,琴上也没有弦。每当朋友们来喝酒,就弹琴唱歌,说:“只要能领会琴中的乐趣,为什么非要有琴的声音呢!”

11.(1)妻子儿女(2)“要”通“邀”,邀请(3)做记号(4)遇到

12.(1)(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就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2)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他们)都感叹起来。(意对即可。)

13.暗示桃花源人不愿与世人交往的心理,同时也为渔人出而复寻“不复得路”一事埋下伏笔,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感。(意对即可。)

14.相同:两人都厌恶官场,不愿入仕做官;不同:陶渊明向往的是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而刘驎之则享受与百姓同乐的寻常生活。(意对即可。)

【分析】

11.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妻子:妻子儿女。

(2)句意: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要:通“邀”,邀请。

(3)句意: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做标记,做记号。

(4)句意:碰到自己短缺了。值:遇到。

12.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世,朝代。乃,竟然。无论,更不必说。

(2)此,这个。为,对,向。具,详细地。闻,知道,听说。皆,都。叹惋,感叹、惋惜。

13.

本题考查情节作用。“不足为外人道也”的意思是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首先,桃花源的人告诉渔人桃花源不值得对外人说,是委婉地在告诉渔人不要和外面的人说起桃花源,不想有其他人来打扰自己的生活,暗示桃花源人不愿与世人交往的心理。其次,结合语段一第二段“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可知,渔人没有遵守承诺,离开时做了标记,回来再找却找不到了,这处情节照应了桃花源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话,说明桃花源人不想桃花源被找到和发现,故可判断这句话为渔人出而复寻“不复得路”一事埋下伏笔,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感。

14.

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1)相同。语段一中陶渊明描绘了一个避世隐居的桃花源,写出了这里景色的美丽和人情的淳朴,表现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暗示了陶渊明对官场的厌恶,不愿入仕做官。结合语段二“一见冲,因陈无用,翛然而退”可知,刘驎之拒绝了桓冲的盛情的聘请,看出他厌恶官场,不愿入仕做官。故两人相同点:两人都厌恶官场,不愿入仕做官。

(2)不同。结合语段一“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可知,陶渊明描绘的是没有战乱、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的社会,作者自己并没有在这个社会中出现,这个社会过于理想化。结合语段二“居阳岐积年,衣食有无常与村人共,值己匮乏,村人亦如之。甚厚为乡闾所安”可知,刘驎之则是在战乱中和贫苦百姓互帮互助,和百姓同乐,展现的是一种达则兼济天下的寻常生活。故二人的不同点:陶渊明向往的是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而刘驎之则享受与百姓同乐的寻常生活。

【点睛】

语段一: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语段二:南阳人刘驎之,高尚直率,历史知识很丰富,在阳歧村隐居。当时,苻坚南侵已经逼近长江,荆州刺史桓冲想尽力实现宏图大略的效益,就聘刘驎之任长史,派人和船前去迎接他,赠送的礼物也很丰富。刘驎之听从命令,就上船出发,全部接受了所送的的礼物,沿途拿来送给贫困的人,等走到上明,东西也送光了。他一见到桓冲,便陈述自己没有才能,然后就自由自在地辞去职务。他在阳歧住了多年,衣食向来是和村人互通有无的。碰到自己短缺了,村人也同样帮助他。他是乡邻深感满意的人。

15.B

16.C

17.(我)在溪水边走来走去,为它而惋惜(或内心失意不痛快)!

18.甲文:清澈透明,侧面(间接)描写 乙文:水流湍急,正面(直接)描写

19.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因久谪远荒而产生的落寞苦闷、孤寂悲凉的心情。乙文借小溪无人赏爱、芜秽冷落,寄托自己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情。(意思对即可)

【分析】

15.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A.若:如果/好像;

B.乃:于是,就/于是,就;

C.名:说出/出名,有名;

D.可:可以/大约;

故选B。

16.

本题考查词语的用法。

A.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B.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那样;

C.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悲伤;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寒冷;

D.南:名词作状语,向南;

故选C。

17.

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重点词语:徘徊,走来走去;之,指右溪“无人赏爱”;怅然,惆怅抱憾的样子。

18.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点句子的理解。甲文中画线句“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通过对潭底的石头、鱼儿、日光的描写,侧面烘托出小石潭水清澈见底、清洌可鉴的特点;乙文中画线句“清流触石,洄悬激注”,描写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水回旋而流,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激荡倾注。这是正面描写,描写出右溪水流湍急的特点。

19.

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手法。《小石潭记》中,“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作者借写小石潭的幽深寂静之景色,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心情;《右溪记》“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着重描写了右溪的自然风光,这里石奇泉清、草木葱郁,环境优美异常,但长期不为人所知。因无人赏爱而芜秽冷落,作者借此寄托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身世愤忿,以及因坎坷遭遇而爱惜才用的情怀。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点睛】

参考译文:

甲文: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乙文:道州城向西走一百多步,有一条小溪。小溪向南流几十步的距离,就汇入营溪。江水拍打着两岸,岸边全是一些奇石,这些石头有的倾斜嵌叠,有的盘曲回旋,无法用言语形容它们的状态。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水回旋而流,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激荡倾注;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间田野,就是很适合避世隐居的人和隐士居住的;如果它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为都会城镇居民游览的胜地,喜好清净的人休憩的园林。但是自从设置道州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它;我在溪水边走来走去,为它而惋惜!于是疏通水道,开挖乱石,去除荒草杂树,建起了亭阁,栽上了松树、桂树,又种植了鲜花香草,来增益它优美的景致。因为溪水在道州城的右面,便命名为“右溪”。把这些文字刻在石上,明白地告诉后来人。

20.①清凉②离开③命名④通“邀”,邀请。

21.明 何 文 端 公 摩 崖 书 其 上/ 曰 媚 笔 之 泉。

22.①(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②像翅膀一样探出在溪流的右方。

23.两处划线的句子,都采用了侧面描写手法,生动形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描写的对象是鱼,将鱼在水中游比成在空中游,表现了溪水的“清”。“俯视溶云,鸟飞若坠”描写的对象是鸟,因人在高处,所以看鸟儿飞,如从高处坠落一样,以此表现作者向上爬时已到达高处。

【分析】

20.

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⑴句意:潭水格外清凉。清冽:清凉。

⑵句意: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去:离开。

⑶句意:(所以)就用“垂云沜”来命名。名:命名。

⑷句意:邀请九位客人在这里饮酒。要:通“邀”,邀请。

21.

本题考查断句。根据句意“明代的何文端先生的摩崖书(刻在峭壁上的字)刻在上边,泉水叫做‘媚笔泉’”可断句为:明何文端公摩崖书其上/曰媚笔之泉。

22.

本题考查翻译句子。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要准确。

⑴斗:像北斗星那样。蛇:像蛇那样。

⑵翼:像翅膀一样。于:在。

23.

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分析。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将人看水中的鱼“若空游”清清楚楚的现状写了出来,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

俯视溶云,鸟飞若坠:俯视云彩,飞鸟看起来就像要坠落的样子。写人往下看才能看到云彩,鸟儿飞得好像要落地一样,从侧面表现出人爬到了山的最高峰。

因此两者都采用了侧面描写手法,生动形象。

【点睛】

译文:

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乙:去年三月上旬,我们徒步顺着溪流从西边走进去。连续下了较长时间的雨,天气刚刚转晴,溪流发出很大的哗哗声延续了十多里路,山道两旁有很多奇形怪状的石头、蕙草、松树、枞树、槐树、枫树、栗树、橡树等,不时听到杜鹃鸟的叫声。溪下面有个很深的大水潭,一块大石头露出在水面上,好像在里面洗澡的马刚刚站起身,甩着鬃毛回头看它的伙伴。扒着石头向上爬,俯视云彩,飞鸟看起来就像要坠落的样子。接着沿着悬崖往西走大约二里,层叠的石头好像高楼,像飞鸟展翅一样探出在溪流的右方。有人说这是宋代李公麟所说的“垂云泮”。有人说后人寻找李公麟记载的地方,没有找到,(所以)就用“垂云沜”来命名。石头的缝隙间长出一棵大树,树阴可遮盖几十个人,树前有平地,可以铺上席子坐下。树南边有泉水,明代的何文端先生的摩崖书(刻在峭壁上的字)刻在上边,泉水叫做“媚笔泉”。泉水漫过石头形成一个圆形的水池,上边的溪水流落进去。

左丈左学冲在水池边的平地上建造房子,还没建成,邀请九位客人在这里饮酒。傍晚天气转为半阴,山风突然刮起来,猛烈地吹打悬崖峭壁,树木草丛、许多泉水、碎石乱响。游玩的人感到有点害怕,于是回去了。这一天,我的伯父姜坞先生(姚范)也去了,我跟随他,他让我记下来这件事。

24.(1)向西(2)像狗的牙齿那样(3)大约(4)凄凉(5)凄清

25.(1)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2)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6.观赏潭中景物因潭之境界过清而离去

27.作者寄情山水,是为了排遣他贬谪生活中的抑郁心情,因此当他听到水声时,当看到鱼儿“往来翕忽”的游态时,他感到欢快,但是小石潭幽清寂寥的景色,无人欣赏的命运,又引发了他贬谪中孤独寂寞的悲苦之情。

【分析】

24.

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判断词义。

(1)句意:从小土丘往西走约一百二十步。西:往西,向西。

(2)句意:两岸的形状像犬牙似的参差不齐。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

(3)句意:潭中大约有一百来条鱼。可:大约。

(4)句意:凄凉幽深。悄怆:凄凉。

(5)句意:因为环境过于凄清。清:凄清。

25.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

(1)青树:青葱的树木;翠蔓:翠绿色的藤蔓;蒙络摇缀: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披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2)斗折: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明灭可见:时隐时现。

26.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分析文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是写作者发现小石潭,“全石以为底”和“潭中鱼可百许头”是写作者观赏石滩中的景物,“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是写作者寻找小石潭源流,“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则是写作者因小潭环境过于凄清而离去。

27.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联系作者经历可知,柳宗元与刘禹锡一起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可是却遭到了以刘贞亮为代表的官宦势力和韦皋为代表的官僚势力反对,最后革新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柳宗元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才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派遣内心的愁闷。所以当他“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会感到高兴;再看到小潭中鱼儿“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游动情态,作者内心就更为欣喜;但坐在小潭边,又会因这儿凄清寂寥的环境而触景生情,想到自己遭遇贬谪的经历,于是转喜为忧,更觉处于这种环境中的自己孤寂悲苦,所以才会有“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这正说明乐也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作者参政失败被贬谪,心中是愤懑难平的,凄苦是作者感情的主调,本来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冷环境的出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这是寓情于景的表现。

【点睛】

参考译文:

小石潭记

从小土丘往西走约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伐竹子,开出一条道路,下面显现出一个小小的水潭,潭水特别清凉。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形成水中的高地,成为小岛屿,成为不平的岩石,成为高耸的大石。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大约有一百来条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地静止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人逗乐似的。

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的曲折,(又)像蛇爬行一样的蜿蜒,(有时)看得见,(有时)看不见。两岸的形状像犬牙似的参差不齐,看不出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坐在石潭旁边,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静悄悄的,空无一人,(这气氛)使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幽深。因为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待下去,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

本文由千千择校网发布,不代表千千择校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qzexiao.com/jcjy/26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