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12:文言文阅读(课外)
韩借魏兵攻赵,文侯曰:“我与赵是兄弟,不敢听令。”赵借魏兵攻韩,文侯应之。然而,两国都愤怒地离开了,文侯知道自己已经全都在魏国了。从此魏国强于三晋,诸侯无能与之抗衡。
遣乐阳攻中山,克之,封其子攻之。文侯问群臣:“怎样才能像先生呢?”皆曰:“仁君”。任祚曰:“汝攻克中山,不册为兄,乃册为子,岂能为仁王?”文侯怒了。任何座位都会出现。当他再次问翟璜时,他回答说:“你是一位仁君。”文侯问道:“你怎么知道?”他回答说:“我听到君主有仁德,我就会正直。如果我对坐在座位上的人说话,我就会正直地说话,这是我所知道的。”文侯说道。他高兴极了,翟璜招呼他入座,亲自下堂迎接,以贵宾的身份迎接。
(选自《资治通鉴》)
【注】文侯:魏国君主。 宜:去. 喻:古代管理山河的官员。 中山:中山国。 攻:韦攻,文侯之子。 任意座位:姓名。
8、下列对文中黑体字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古代战车的统称,也特指皇帝的战车,进而专指皇帝。
B、战国时期赵、韩、魏三个国家的统称。赵氏、韩氏、魏氏原是晋朝的官员。战国初期,晋国分裂为诸国,各立国家,故称。
C、不正之人是德行少的人,就是“在道德方面做得不够的人”。这是古代君主、王子对自己的尊称。
D. 外国人(人),与“主”相对。 “上客”是头等客人的意思。
9. 将文中用波浪线的句子拆开。正确的是( )
A、赵借魏兵伐韩/文侯应应/两国怒而去/知文侯已与他言/皆投魏。
B、赵国向魏国借兵/攻打韩文侯,同样回应/两国愤然离去/但知文侯自言自语/也全都投奔魏国。
C. 赵借魏兵伐韩/文侯亦以同样的方式回应/两国愤而离去/我认识文侯并与我说话/他们都投奔了魏国。
D、赵借魏兵伐韩/文侯应应/两国怒而去/我知文侯已与我言/皆投魏国。
10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总结分析中,错误的是( )
A、魏文侯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为了不违反狩猎协议,他放弃了宴会,亲自前往。
B、魏文侯坚持外交原则,一度激怒了实力不弱的韩国、赵两国。
C、针对魏文侯将土地分封给于子的不当行为,任祚敢于发声,体现了他耿直的性格。
D.魏文侯一时“怒”,一时“喜”。如果没有翟璜巧妙的解释,他就有生命危险了。
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一)我与虞人一起打猎,虽然很享受,但怎么可能一时不见呢?
(2)直接对坐者说话,大臣就会知道。
【答案】8 D9。 C10。 D
11、(1)我提前和虞人(管理山林的人)约好去打猎。即使我喜欢喝酒,我可以无视这个协议吗? (2)你刚才说的很坦率,我知道你是仁义的。
【分析】
【8题详细解释】
D项的解释是错误的。 guest:外国人(人),与“主人”相对:客人。嘉宾:尊敬的客人。
【9题详细解释】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读解能力。回答此类问题,首先要在对文章内容有整体认知的基础上,对句子进行简要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汉语句法来阅读句子;同时,利用虚词辅助句子阅读。读句子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型。读句时不应出现“断句”。综合全文分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赵国向魏国借兵攻打韩国,魏文侯也不肯。韩国和赵国的使节都愤而辞职。后来,两国都知道了魏文侯的意图, “进贡。”这句话可以概括为:赵国借兵攻韩/文侯同样应声/两国怒而去/我知道文侯在跟我说话。 /他们都去了Wei。
【10题详细解释】
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魏文侯是一位圣君,不会轻易杀人。当任佐说他不能称为仁慈时,他只是勃然大怒,不想杀他。所以选D。
【11题详细解释】
本题考的是文言翻译。在具体翻译中,句子中的每一个词,只要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就必须逐字落实、核对。翻译时应直接按照原文的意思和词序,将文言文替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做到词与词不分离、词与句不分离。注意以下关键词: period:同意。直:直截了当。是的:因此。
【要点】翻译参考:
魏文侯和群臣正在喝酒,正兴致勃勃的时候,突然下起了大雨。文侯吩咐备车,立刻前往郊外。左右侍从劝道:“正有心情喝酒,又下雨了,大王到哪里去呢?”文侯回答说:“我事先和虞人约好了去打猎,喝酒虽是乐趣,但怎么能食言呢?”于是他起身去亲自告诉对方,狩猎因下雨而取消。
韩国借魏兵攻赵。魏文侯道:“我与赵氏情如兄弟,不能答应。”赵又向魏借兵攻打韩国,魏文侯也拒绝了。朝鲜、赵国使节愤然辞去。随后,两国得知了魏文侯的意图,都开始向魏国进贡。从此,魏国的实力强大到其他诸侯国都无法与之抗衡。
魏文侯遣乐阳攻打中山国。攻克后,将其赐予其子韦吉。魏文侯问群臣:“我怎样做君王?”大家都回答说:“您是一位仁慈的国王。”唯有任祚曰:“大王攻克中山,不赐其弟,而赐其子,何谓‘中山’?何仁?”魏文侯大怒,连忙离开座位。魏文侯又问另一大臣翟璜。 ” 翟璜回答道:“国君是仁君!魏文侯又问:“你怎么知道?” ” 翟璜回答说:“我听说君有仁,臣才能正,刚才我说的是正直的话,我们可以知道。魏文侯大喜,派翟璜赶紧将他召回座位,并亲自下堂以贵宾的身份迎接。
2.【2019年天津市第一中学三年级第三次月考】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孟子见到齐宣王说:“要建造大房子,就必须向工匠索要大树。如果工匠得到大树,齐宣王就会高兴,认为他能胜任他的工作。”如果工匠把它砍下来,把它弄小,国王就会生气,认为他赢不了。”放手吧。这位女士年轻的时候就学会了,等自己强大了之后,她就想修炼。如果国王说:“我已经学会了我姨妈所学的呢?”至于治国,说“跟我学姑姑女儿”,和教玉人雕玉是不一样的。
(《孟子·梁惠王下》)
【注】工事:管理各类工匠的官员。 未雕琢的玉石:未经雕琢或加工的玉石。 镒(y):古代重量单位,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为一乙。
19. 解释下列句子中突出显示的单词。
(1) 认为自己能做好自己的工作( ) (2) 工匠把它切成小块( )
20.将课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我是向姑妈和女儿学习的。
21。孟子对齐宣王有何期望?他用什么方法劝谏齐王呢?
【答】19 (1) (1) 能够承受/负担得起(2)。 (2) 变小
20. 暂时放弃你所学的(技能),听从我的(要做的指示)。
21。治理国家需要充分发挥人才的才能/信任人才并给予他们自由/让贤者发挥各自的能力/用贤者治理并让他们学以致用。 (或者:不要压制人才,束缚智者的手脚/不能根据统治者的好恶或性格来治理国家。)用木匠和玉工的比喻/类比来劝告国王气的。
【分析】
【19题详细解释】
检查文言文中的实际单词。首先,你必须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总体的了解,理清句子的意思,并根据句子的意思和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词义。讲解时要注意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上下文判断词义。这个问题里的两个词都是古今同义词,比如“赢”:能承受。所以永远不要根据现在来解释过去。理解上下文是回答的关键。
【20题详细解释】
本题考察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阅读中必答题。直译讲究每一个词的落实,尤其是关键词的意思一定要呈现出来。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知道文言词的意思。结合上下文并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断是更好的方法。注意后面单词的翻译,比如“顾:暂时。她:放弃。”
【21题详细解释】
测试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想要捕捉一篇文章的信息,首先要读懂全文,清除文字障碍,明确文字意思,理解内容。这是归纳总结的前提和基础。抓住孟子的话:至于治国,他说:“随我姑姑所学。”这和教玉人雕玉有什么区别? “意思是说,治国的时候,你却说:‘暂时放弃你所学的,听我的吧’,那么,这和请玉匠去雕刻有什么区别?”玉(按照你的方法)?”孟子认为。治国如授玉师雕玉。只有这样,你才能学到有用的东西并学以致用。我们希望在治国理政中,充分发挥人才的优势。在第二个问题中,孟子用工匠加工木、玉匠琢玉的比喻,强调统治者应该充分发挥才干,不要因统治者的专断而浪费人才。
【要点】文言翻译原理。在文言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到位、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翻译时,句子中的每一个词,只要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就必须逐字落实、匹配。翻译时应直接按照原文的意思和词序,将文言文替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做到词与词不分离、词与句不分离。如果直译后语义不通畅,还应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可能完善。
翻译:孟子会见齐宣王说:“要建造大房子,必须请工程师找到大木材。”当工程师找到了一块大木头时,国王很高兴,认为工程师很能干。木匠把木头砍了,木头变小了。国王很生气,认为木匠无能。一个人从小学到一门技能,长大后想用它,但国王说:“暂时放弃你所学的技能,听我的。”可以吗?想象这里有一块原玉。即使价值数万黄金,也必须由玉人雕刻加工。至于治国,你说:“暂时放弃你所学的,听我的。”那么,这和必须请玉匠雕刻玉石(按照自己的方法)有什么区别呢? ')
3.【2019年内蒙古包头市九年级毕业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他对秦王说:“我误以为秦王对齐国太轻,对楚国太宽裕,而对他的兽类韩却很谦虚。听说大王的军队不骄不躁,取得了胜利,叔父使约而不怒,得则不骄,故能侍天下;约则不怒。”如果你不生气,你可以跟着你的邻居。现在广王打败了齐国,他就嚣张起来了。如果他打败了宜阳,他就不会再对楚国手下留情。傲慢和愤怒并不是他的错。《诗》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所以,先王所看重的,只有开始和结束。我们怎么知道这一点?笑;武王夫差居会稽,败齐于哀陵,遭遇黄池,无礼于宋,遂与勾践死于旱道;梁军破楚伐齐,控制了赵、韩的兵力,赶走了十两个诸侯,来到孟津朝见天子,后子死了,戴上王冠,被齐国所束缚。
(摘自《战国策·秦策》)
【注】:秦王:指秦武王。 《诗》:即《诗经》。 支伯尧:又名支祥子,春秋末期晋国四大臣之一。 范、中行:指春秋末期晋贵族范氏、中行氏。 三国:指赵、韩、魏三个国家。 梁君:指梁惠王。
8.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单词。
(1) 新的克将会结束( )
(2) 三个家庭笑了( )
9. 翻译下列句子。
(一)臣迷惑,君王轻于齐,宽于楚,而于汉则为卑兽。
(2)三者并非无功,可以开始但不能结束。
10选文中,谏者向秦王提出哪两条谏言?
11、从个人成长的角度谈谈你读完文章后获得的启发。
【答案】8 (1) (1) 能够(2)。 (2)最后
9、(1)我暗自纳闷,大王为何轻视齐国、楚国,轻视韩国。
(2)这三个人并非没有优点,只是能善始善终。
10 (一)君主处理国家关系时,不能傲慢,不能怨恨。 (2)只有君主始终行事,国家才能繁荣。
11、举例:在成长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和执着的作风,这样才能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自己的可持续发展。
【分析】
【8题详细解释】
检查文言文中的实际单词。首先,你必须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总体的了解,理清句子的意思,并根据句子的意思和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词义。讲解时要注意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上下文判断词义。本题两个词都是古今同义词,如“可”:能。所以永远不要根据现在来解释过去。理解上下文是回答的关键。
【9题详细解释】
本题考察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阅读中必答题。直译讲究每一个词的落实,尤其是关键词的意思一定要呈现出来。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知道文言词的意思。结合上下文并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断是更好的方法。注意以下单词的翻译,例如“抄袭”:私下。 “轻”:鄙视。 “卑”:蔑视。 《师》:良好的开端。
【10题详细解释】
从古典文本中提取和总结关键信息。想要捕捉一篇文章的信息,首先要读懂全文,清除文字障碍,明确文字意思,理解内容。这是归纳总结的前提和基础。例如,谏者向秦王提出的两条谏言可以分析为:“王军胜而不骄,叔父相约不怒。胜而不骄,故能侍天下;约时不怒,故能听从邻舍。”答案可以用“开始、结束”等句子来梳理。
【11题详细解释】
要回答好这个问题,首先要阅读全文文言文,注意抒情句子,充分掌握内容,然后概括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的要点是什么。同时注意问题的要求,就是“从个人成长的角度”谈谈灵感。这位无名游说者指责秦王在外交政策上犯了错误,并指出了他的性格缺陷,要求他“胜而不骄,败而不怒”。他还指出,自己应该谦虚、谨慎、始终如一,尤其是在下半年,坚持到底,才是胜利者、英雄的本色。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谦虚谨慎的态度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仍然是我们应该坚守的良好品质。
【要点】文言翻译原理。在文言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到位、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翻译时,句子中的每一个词,只要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就必须逐字落实、匹配。翻译时应直接按照原文的意思和词序,将文言文替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做到词与词不分离、词与句不分离。如果直译后语义不通畅,还应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可能完善。
翻译:
有人对秦武王说:“我私下里很纳闷,秦王为什么轻视齐国、楚国,对待韩国如奴隶,这是极其粗鲁的。我听过这样的话,打赢了不骄不躁,王者之行为,败而不怒,才是霸者心态。”胜而不骄,则能征服大众;胜则不骄,则胜则胜。如果你输了而不生气,你就可以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相处。现在齐王非常重视与魏国、赵国的关系,不惜施恩,但对与齐国的交往却冷淡无情。这是骄傲的标志;益阳大捷后,疏远了楚国。这就是愤怒的原因。骄傲和愤怒很难成就霸业。我私下认为国王应该深思熟虑,不应该做出这样的事情。总是有一个开始,但很少有可能有好的开始和好的结束。所以,先王特别注重善始善终。当年智伯灭了范氏、中兴氏,围困晋阳,企图灭赵,却被韩、赵、魏三家所灭。吴王夫差在会稽山围攻越王勾践,在艾陵之战中大败齐国。后来他在黄池(地名)主持诸侯会盟,对宋朝无礼,最后被勾践俘虏,死在赣甬;那一年,魏惠王更加繁荣。打败楚、齐,使韩、赵投降,请十二诸侯到孟津朝见皇帝。最终太子死于马陵之战。他是被形势所迫。迫于无奈,他们被秦国囚禁,身着便衣,头戴布帽。这三人当年都曾立过赫赫战功,但也不能总是谨小慎微。
4.【2019年广西钦州九年级学科素养考试】
凿墙借光
匡衡,字“归”:勤奋读书而无烛,邻人有烛而无烛。恒在阅读时利用墙壁吸引光线,利用书本反射光线。镇上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姓氏,2.不识字,3.家境富裕,藏书多。恒被要求做仆人,没有索要报酬。先生奇怪地问衡,衡说:“我愿意把先生的书读一遍。”先生叹了口气,赐予他书籍,于是他就建立了大学。 .
(选自金戈宏《诗经》)
【注释】未照:指烛光不能透照。 大姓:大家族。 不知文:姓文,名不详。
大学:知识渊博的人。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单词。
书籍资助资助:_______________
恒正在做仆人,没有要求报酬,但是:_______________
18.将课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恒穿过墙壁引出光线,用书反射光线来阅读。
19、请结合文章内容,解释匡衡“成功成为大学”的原因。
【答】17 (1)借/提供/供应)(2)。这意味着一个转折点,但是/但是
18.匡衡在墙上凿了一个洞,以吸引邻居家的光线,并用一本书在灯光下看书。
19、匡衡勤奋好学,刻苦钻墙借光读书; (匡衡不畏艰辛,靠无偿打工读了很多书,最终成为大学里的秀才。
【分析】
【17题详细解释】
首先,你必须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总体的了解,理清句子的意思,并根据句子的意思和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词义。讲解时要注意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上下文判断词义。这个问题古今有很多同义词,比如“字”:借、提供。所以永远不要根据现在来解释过去。至于“尔”在文言文中作为虚词的含义或用法,理解上下文是回答的关键。
【18题详细解释】
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修课。翻译时要注意直译。句子中的每个词都必须翻译成现实。不能翻译的粒子应该被删除。遗漏的内容要根据上下文进行补充,以免丢分。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值点,并在翻译时保证赋值点的落实。注意以下单词的翻译,例如“奈”:所以,只是。 “穿墙”:凿穿墙壁。 “映”:发光。还要注意翻译后一定要根据需要组织句子,使句意通顺。
【19题详细解释】
中国文言文写作要点的总结。想要捕捉一篇文章的信息,首先要读懂全文,清除文字障碍,明确文字意思,理解内容。这是归纳总结的前提和基础。例如,匡衡“成功成为大学”的原因可以分析为:“衡是一个穿墙取光的人,用反射光的书来阅读”,“衡衡是他的仆人”。不求补偿”、“我愿意把大师的书通读一遍”等句子来整理正确答案。
【要点】文言翻译原理。在文言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到位、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翻译时,句子中的每一个词,只要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就必须逐字落实、匹配。翻译时应直接按照原文的意思和词序,将文言文替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做到词与词不分离、词与句不分离。如果直译后语义不通畅,还应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可能完善。
译文:匡衡,字志贵,勤奋好学,但家中无烛光。邻居家有蜡烛,但光线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上凿了一个洞,让邻居家的光进来,并用一本书照明灯看书。他的家乡有一个富翁,名叫温不失。他很有钱,有很多书。匡衡为他当雇工,没有任何报酬。师父觉得很奇怪,就问匡衡为什么会这样。匡衡道:“希望我能拿到你的书,读一读。”大师听后深深地叹了口气,就把书借给了他看。最后,匡衡成为了一位大学者。
5.【2019年河南省平顶山初中一年级范本】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小题。
(1)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两者不可兼得,就像舍鱼换熊掌一样。生活就是我想要的;正义就是我想要的。你不能两者兼得,你必须为了正义而牺牲自己的生命。生活就是我想要的,而我想要的又超过生活,所以我不想得到;死亡也是我所厌恶的,而且我所厌恶的比死者还要多,所以我无法摆脱它。如果人们除了生命之外没有什么想要的,那么为什么不使用任何可以带来生命的东西呢?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什么比死者更邪恶的事情了,那么为什么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拯救病人呢?因此,没有必要使用它;正因为如此,可以避免麻烦,但无需采取任何措施。故其所欲者,莫过于生者;其所恨者,莫过于死者。不但圣人有此心,人人皆有此心。圣人不会失去耳朵。
一篮子粮食,一碗豆汤,得了就活,没有得就死。若给他打电话,修道之人将不忍;如果你给他打电话,你就会被乞丐瞧不起。万忠接受了,不争论礼义。万重怎么给我加什么?为了皇宫的美丽,为了妻妾的养活,我该给我认识的穷人吗?我因死而不能接受故乡,如今却因宫殿的美丽而想要它;我因死而不能接受家乡,但现在我可以养活我的妻妾;我因为我的去世而无法接受我的家乡,但现在我因为我认识的穷人而想要它。这不可能吗?这就叫失去了初心。
(孟子《西京杂记》)
(2)孟子曰:谓大人者,应轻视他,不以他为威严。殿高数仞,碑刻数尺。我已经达到了我的目标,但是我做不到。饭前,有数百个妃嫔侍候着我。喜饮酒、行田、打猎,身后有千辆战车。我已经实现了我的愿望,但是我做不到。那些在的,都是我不会做的事;与我同在者皆为古系。我为什么要害怕他? ”
(孟子《鱼我所欲也》)
【注】言(shul),游说,劝告……未未然:孤高。 榱(cu)衔:指屋檐的前端。 古代制度:古代礼乐制度。
15. 为下列句子添加一些解释。错误的是( )
A. 不孤单的是心。是心:这样的心
B. 因此,没有必要过卑鄙的生活。古德的意思是过着卑贱的生活
C. 如果它使人们只想生命,如果它使:如果,如果如果
D、万忠受纳,不争礼义。万忠:官高,俸禄丰厚。
1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正因如此,生来就不需要;正因为如此,可以避免麻烦,但无需采取任何措施。
17、孟子善于把抽象、困难的道理转化为具体的形象来论证。请根据第(一)款第一款具体分析。
18、“文章载道”第(一)、(二)款都闪耀着孟子思想的光辉。请根据两段内容分析孟子观点的异同。
【答案】15 A16。某种方法可以用来生存,但有些人却不愿意使用。有某种方法可以避免灾难,但有些人却不愿意使用。
17、举例:文章开头用“鱼”和“熊掌”比喻“生”和“义”,并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例子来介绍观点认为人应该“为了正义而牺牲自己的生命”。作者将“舍生取义”的道理转化为“鱼”和“熊掌”的形象来论证,使读者更容易接受这一道理。
18、相似点:不为名利地位所动,不贪物质享受;不为了个人享受而放弃自己的初心。不同之处:(-)款强调为正义而牺牲生命;第(二)款强调在有权势的人面前不卑不亢,维护个人尊严。
【分析】
【分析】
参考译文:(A)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我不能同时得到这两样东西,那么我就必须放弃鱼而选择熊掌。生活也是我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我不能同时得到这两件事,那么我就必须牺牲自己的生命并选择道德。我热爱生活,但有些东西我比生活更热爱,所以我做任何事都不是为了生存;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有些事情比死亡更让我厌恶,所以有我不会逃避灾难。如果人们最热爱的莫过于生命,那为什么不使用任何可以用来生存的手段呢?如果人们最讨厌的莫过于死亡,那么做什么坏事才能避免灾难呢?你采取某种方法可以生存,但有些人不愿意采用;采取某种方法可以避免灾难,但有些人不愿意采用。由此可见,他们喜欢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即“义”);但有些事情比死亡更令我厌恶。不仅圣人有这个性,人人都有,但有德的人就不会迷失。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不吃就会饿死。但当他轻蔑地喊叫并向别人提供食物时,饥饿的路人却拒绝接受;当他踢别人吃饭时,乞丐也因蔑视而拒绝接受。他虽然身为高官,领有丰厚的俸禄,但他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一来,官位高、俸禄丰厚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因为我家的富丽堂皇,妻妾的侍奉,以及我所认识的穷人的感激之情吗?过去为了道德而不愿意死,但为了房子的辉煌而接受了;过去,有人为了道德,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施舍)现在受受,是为了侍奉妻妾。过去(某人)(某人)宁愿为(道德)而死,也不接受(别人的施舍),但现在(某人)接受是为了让他认识的人变得贫穷。穷人感激他们的善意,接受了。这种(行为)不能停止吗?这就是所谓失去本性。
(下)孟子曰:“游说诸侯,须轻视之,不顾其高相。宫基高数尺,檐宽数尺。我若成功,满桌佳肴侍奉,我不做此事。我成功了,我不会这样做,我这么做是按照古老的制度,所以我为什么要怕他呢?”
【15题详细解释】
在理解词义时,要注意文言文的特殊用法,如同义反复、词性变化、一词多义、古今成语等。只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即可。涉及的词语为常见的文言实词。回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它就是心:这个本质。
【16题详细解释】
要求学生先回到上下文,根据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内容词和虚词,检查是否有特殊句型,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在前,状语在后)等。 (位置)、被动句、反问句等。采用“保留”、“删除”、“转移”、“改变”、“补充”的方法,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关键词:“PI”要避免; “祸”,灾难; “蔚”,采纳。
【17题详细解释】
要求学生结合隐喻论证来分析论证方法。文章一开始就用“鱼”和“熊掌”来比喻“命”和“义”,形象地介绍了“舍生取义”的观点。作者把“舍生取义”的道理变成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结论和隐喻论证,让读者更容易接受这个真理。
【18题详细解释】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分析。相似点:“本心”是指“本心、本性、良知”等。第(1)款中并没有表现出面对“富贵贫穷”时初心不改,这就是“舍生取义”的心。 (二)中的“本心”可以理解为“刚强不屈”的心。作者坚守内心的道德,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与身居高位的人说话时,他不卑不亢,也不傲慢。这是不失其真实意图的做法。不同之处:第(1)款强调舍生取义;第(二)款强调在有权势的人面前不卑不亢,维护个人尊严。
【要点】文言翻译是文言阅读中必答题。翻译文言文句子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意译应以直译为基础。首先,解释草案中关键词的含义(直译);然后,写出该句子的一般含义(意译)。其次,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型(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与现代汉语的词序不同,翻译时必须进行适当调整。
6.【2019湖北广水市九年级行军模拟】文言文阅读
苏轼与范仲淹的私交
庆历三年,施为宰相,入乡学。有京师来士,鲁人石守道,写下《说大人,则藐之》,以示乡村老师。诗诗在一旁看着,能背诗。他问老师他表扬的十一个人是谁。 ” 老师说:“小孩子怎么会知道呢?石曰:“此乃天人乎?吾不敢识也。若亦人耳,何不可为也?”老师很好奇,史把一切都告诉了他。又道:“韩、范、傅、欧阳,此四人,皆为杰出之人。”虽然时间还没有结束,但私下里他们已经认识了。贾祜二年(4年),晋升进士(5年)。到了京城,范公就死了。下葬后,墓碑出来了,他读完后泪流满面,说道:“我为人已经十五年了,没有见到他,这难道不是一种命运吗?”
(选自宋代苏轼《庆历圣德诗》)
【注释】庆历:宋人、宋年号。 乡镇教师:乡镇民办学校教师。 韩、范、傅、欧阳:分别指韩启、范仲淹、富弼、欧阳修。 贾湖:宋仁宗的另一个年号。 进士:通过进士考试。
12. 请使用“/”来分割以下文本。 (仅限两个地方)
我们知道他已经十到十五年没有见过他的脸了。
1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含义和用法
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鲁人石守道作/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柳宗元《小石潭记》) B.先生奇轼言/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魏学洢《核舟记》) C.则已私识之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D.既葬,而墓碑出/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1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童子何用知之? (2)此四人者,人杰也。 15.苏轼对范仲淹有着怎样的感情?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16.下列对文化常识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垂髫、总角、加冠、豆蔻”四个表示年龄称谓的词是按年龄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B.“一门父子三词客”指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人并称“三苏”,苏轼为“大苏”。 C.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二人同处“唐宋八大家”之列。 D.“嘉祜二年,始举进士”中的“进士”,在宋代是指参加科举考试通过了由皇帝主持“殿试”的人;明清时期,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三名分别称为榜眼、探花。 【答案】12.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13.D 14.(1)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2)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 15.钦佩、仰慕;从他读范仲淹墓碑“至流涕”和对自己不能认识范仲淹十分遗憾等可以看出。16.A 【解析】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句子“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的意思是:我知道他的为人,大概已经十五年了,却没有见到他一面。据此,正确的句读是: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A.选项中“以”分别为“拿,用”和“因为”;B.选项中的“奇”的意思分别为“认为……奇”和“余数”;C.选项中的“私”分别是“私自”和“偏爱”;D.选项中的“既”都是“已经”的意思。故选D。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1)句中的“童子(小孩子)、何(什么)、知(知道)”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此(这)、者……也(表判断)”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和体味作者的情感。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答。从“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和“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可以看出,苏轼从小就对范仲淹钦佩和仰慕,为自己不能认识范仲淹而感到遗憾。据此理解作答。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的考查。在古代,对年龄的称谓有: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孩提:指2——3岁的儿童。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豆蔻:指女子十三岁。及笄:指女子十五岁。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而立之年:指三十岁。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花甲之年:指六十岁。古稀之年:指七十岁。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期颐之年:一百岁。据此可知,A项的“‘垂髫、总角、加冠、豆蔻’四个表示年龄称谓的词是按年龄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的说法是错误的。故答案为A。 【点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参考译文: 庆历三年,苏轼正是十二三岁的年龄,进入乡下的私塾学习,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私塾的老师看。苏轼在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苏轼问先生其中赞颂的那十一个人都是谁,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苏轼说:"(如果)他们是神仙,(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他们?"先生对苏轼说的话感到惊奇,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苏轼,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嘉祐二年,苏轼中了进士,到了京城,正赶上范仲淹逝世。安葬之后,墓碑立好,苏轼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我知道了他的为人已经十五年了,却没有见到他一面,难道是命中注定的吗?" 七、【2019届江西赣州、瑞金中考3月模拟】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真盐铁陈恕 陈恕,字仲言,洪州南昌人。少为县吏,折节读书。恕通判澧州,澧自唐季为节镇兼领,吏多缘簿书干没为奸。恕尽擿发其弊,郡中称为强明,以吏干闻。恕知代州,入判吏部选事,拜盐铁使。恕有心计,厘去宿弊,整顿赋税,疏通货财,府库丰盈,太宗深器之,亲题殿柱曰“真盐铁陈恕”。后恕知贡举。恕自以洪人避嫌,凡江南贡士悉被黜退。又援贡举非其人之条,故所取甚少,而所取以王曾为首,及廷试糊名考校,曾复得甲科,时议称之。恕事母孝,母亡,哀慕过甚,不食荤茹,遂至赢瘠。 (节选自《宋史·陈恕传》) 8.下列选项中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少为/县吏 B.恕/尽擿发其弊 C.太宗深器/之 D.后恕/知贡举 9.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少为县吏( ) ②悉被黜退( ) 10.翻译下面句子。 太宗深器之,亲题殿柱曰“真盐铁陈恕”。 11.读了这篇文章,说说陈恕是一个怎样的人。 12.联系生活,陈恕的经历给了你哪些启示? 【答案】8.B9.(1).①年轻时 (2).②全或都 10.太宗极其器重他,亲笔在殿柱上題词“真盐铁陈恕”。 11.①性格刚毅,不畏强权。②治国能力突出,善于理财。③品德高尚,爱惜名声(避嫌)。④性情至孝。 12.①为人处世要有魄力,不能畏手畏脚,否则无法成事。②做官做事要有能力,才能得到领导的赏识。③品德名声很重要,要谨言慎行,维护自己的名声。④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敬父母是做人之本。 【解析】 【8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及文言诵读知识的能力。答案为B。其它几项改为:A少/为县吏。C太宗/深器之。D后/恕知贡举。 【9题详解】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的两个字都是古今异义词,如“少”:年轻时。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深”:极其。“器”:器重。“题”:题词。 【11题详解】 把握好文言文的人物精神品质,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具体事件,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从“恕尽擿发其弊,郡中称为强明,以吏干闻”分析,可见他是一个性格刚毅,不畏强权之人。如从“恕有心计,厘去宿弊,整顿赋税,疏通货财,府库丰盈”分析,可见他是一个治国能力突出,善于理财之人。从“恕事母孝,母亡,哀慕过甚,不食荤茹,遂至赢瘠”分析,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性情至孝之人。 【12题详解】 题干要求联系生活,答出陈恕的经历给你的启示。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特别要读懂陈恕的经历,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确定一个观点后进行论述。如可从处世要有魄力、做事要有能力、注重品德名声、孝敬父母等角度写启示。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译文: 陈恕,字仲言,洪州南昌人。年轻时做过县吏,改变旧习,发愤读书。澧州自唐朝起就是节度使兼管,官吏很多利用公文欺上瞒下,投机图利。陈恕揭发其中的所有弊端,郡中都称赞他精明强干,以才能闻名于世。不久做了代州知州,可以参与吏部举士考选,选拔职官,授予盐铁使。陈恕有心計,将积久的弊政清理一空,太宗极其器重他。亲笔在殿柱上題词“真盐铁陈恕”。后负责科举考试。陈恕因为自已是洪州人避嫌,凡是江南的贡士都被清退。又援引“贡举非其人“(就是“推举的人不合袼”)的律条,所以取士很少,而所取的举人以王曾为首,等到廷试糊名考试,王曾又考了第一等,当时人们都称赞陈恕所举得人。陈恕对母亲很孝顺,母亲亡故,过度哀伤思慕,不吃荤腥,以至于瘦弱不堪。 八、【2019届江西高安九年级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何陋轩记 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①之外。人皆以予自上国②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夷之人其好言恶詈③,直情率遂。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④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⑤之以卉药,琴编图史,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曰“何陋”,以信⑥孔子之言。 (选自《王文成公全书》,有删节) 【注释】①蔡:周代古国。②上国:国都。③詈:骂。④郁:阻滞。⑤莳:栽种。⑥信:通“伸”,伸张。 8.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守仁/以罪谪龙场 B.就石穴/而居之 C.昔孔子/欲居九夷 D.于是/人之及吾轩者 9.解释文中下列句子加点词的含义。 (1)守仁以罪谪龙场( ) (2)就石穴而居之( ) (3)因名之曰“何陋”( ) 10.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2)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 11.从选文中你能看出“何陋轩”是如何来阐明孔子“何陋之有”的观点吗?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8.C9.(1).(1)因为 (2).(2)靠近 (3).(3)名作动,命名 10.(1)孔子说:“君子居住在那里,有什么简陋的呢?” (2)在这时候到我轩中的人,好像来到了四通八达的都市,然而我也忘记了我是住在远夷之地。 11.居住环境优美(桧竹卉药妆扮居室)、生活情趣高雅(与琴编图史相伴)、交往人物不俗(与文人学士交往)。 【解析】 【8题详解】 C.昔/孔子欲居九夷。 【9题详解】 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如“靠近。词类活用词,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注意重点词语“何陋之有”是宾语前置句。即“有何陋”,译为:有什么简陋呢。此处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若:好像。 【11题详解】 此题同时考查对课内以及课外文言文内容的把握。《陋室铭》是从居住环境、生活情趣、交往人物等角度体现陋室不陋的,《何陋轩记》与其类似。居住环境优美:刘禹锡居所苔痕碧草相映;王守仁住处竹木花草相伴;生活情趣高雅:刘禹锡调素琴、阅金经;王守仁添置琴编图史;交往人物不俗:刘禹锡只与鸿儒交往;王守仁与游学读书人往来。 【点睛】译文 孔子想搬到九夷(边远之地)去住,别人都认为那里简陋落后。孔子说:"君子居住在那里,有什么简陋的呢?"王守仁因罪被贬龙场,龙场在上古蔡国属地以外的边远地区。人们都以为我来自京城,一定会嫌弃这里简陋,不能居住;然而我在此地住了十个月,却很安乐。夷人好骂人,说粗话但性情率真,淳朴。我刚来的时候,没有房子居住。住在丛棘之中,则非常阴滞;迁到东峰,就着石洞住下,却又阴暗潮湿。我曾在丛棘的右边开园种菜,夷民纷纷砍伐木材,就着那块地搭建起一座轩房让我居住。我于是种上桧柏竹子,又栽上芍药等花卉,(摆上)琴书和图册史书,来交往的文人学士,也慢慢聚焦增多了。在此之后到我轩中的人,好像来到了四通八达的都市,而我也忘记了我是住在远夷之地。于是给轩取名为"何陋轩"。哎呀,现在夷人的风俗,崇尚巫术,敬奉鬼神,轻慢礼仪,放任性情,然而这对他们淳朴的本质并没有损害。果真有君子住到这里来,开导教化他们大概很容易吧。可是我不是那种能担此重任的君子,因此写下这篇"记",用以等待将来的人。 九、【2019届辽宁沈阳中考模拟】文言文阅读 东坡食汤饼① 吕周辅言: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②南迁③相遇于梧、藤间④。道旁有鬻⑤汤饼者,共买食之。恶⑥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⑦,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⑧而已。” 【注】①汤饼:面条。②黄门公:即苏轼弟苏辙。③南迁:贬谪到南方。④相遇于梧、藤间:绍圣四年苏轼贬海南,苏辙贬雷州,南行途中两人相遇于梧州、藤州之间。⑤鬻:卖。⑥恶(cū):通“粗”。⑦九三郎:苏轼对弟弟的称呼。⑧饮酒但饮湿:只管饮酒,莫管它的味道。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恶不可食( ) (2)徐谓黄门曰( ) (3)尔尚欲咀嚼耶 ( ) (4)秦少游闻之( ) 15.找出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 例句:秦少游闻之 A.无丝竹之乱耳 B.水陆草木之花 C.环而攻之而不胜 D.辍耕之垄上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17.从苏东坡的言行中.你可以看出他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答案】14.(1)吃 (2)告诉、对……说 (3)还 (4)听说、听见15.C 16.黄门公(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而(这时)苏东坡已经吃完了(面条)。17.豁达(乐观、洒脱)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食”是文言文中的多音多义字,在此应解释为动词用法,即“吃”。其余三个都很典型,容易解答。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做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题,一定要牢记课外考查看课内的原则。用心想一想,都能在课内找到这此词的影子,这样词语就不难解释了。但是平时要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的常规用法是必须知道的。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中的“之”为代词。四个选项中只有C中的“之”与其同义。A中的该字是主谓之间,不译。B中该字是助词,“的”。D中该字是动词,“到”。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掌握和辨析能力。 点评:平时学习中,对于文言虚词要多加比较,知道它有几个意思,并分别举出例句,积累下来。遇到多义的文言虚词后一定要加以联想,想一想在其它句子中该词是什么意思,这样熟能生巧。考试时再遇到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区别开了。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尽”,应该解释为动词即“吃完”,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南迁”一词点明了苏轼当时的处境,“恶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大笑而起”等体现了他的乐观、豁达。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点评: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人物的言行举止、侧面描写、别人的评价及议论抒情的语句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突出重点、用词准确。 十、【2019届山东青岛九年级3月考】文言文阅读 初,晖①同县张堪素有名称②,尝于太学③见晖,甚重之,接以友道,乃把晖臂曰:“欲以妻子托朱生。”晖以堪先达,举手未敢对,自后不复相见。堪卒,晖闻其妻子贫困,乃自往候视,厚赈赡④之。晖少子怪而问曰:“大人不与堪为友,平生未曾相闻,子孙窃怪之。”晖曰:“堪尝有知己之言,吾以信于心也。” 【注释】①晖:朱晖,与张堪同为东汉人。②名称:名声,名望。③太学:汉朝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④赈赡:救济。 13.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晖同县张堪素有名称 素:向来 B.尝于太学见晖 尝:曾经 C.晖少子怪而问曰 怪:责怪 D.堪尝有知己之言 言:话语 1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欲以妻子托朱生 A.可以为师矣 B.以中有足乐者 C.皆以美于徐公 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5.下列句子中,与“接以友道”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6.对原文有关内容理解与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晖很看重张堪,把他当朋友对待,并准备把妻子儿女托付给他。 B.朱晖认为张堪是前辈,对于张堪的托付只是拱手没有敢应承。 C.朱晖虽然没有当面应承,但对张堪的话铭记在心。 D.从文中可以看出,朱晖是一个很讲信用的人。 17.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晖闻其妻子贫困,乃自往候视,厚赈赡之。 (2)堪尝有知己之言,吾以信于心也。 【答案】13.C14.D15.D16.A 17.(1)朱晖听说张堪的妻子儿女生活贫困,于是亲自去探视,并送去丰厚的钱款救济他们。(2)张堪曾经有知己之言,我早记在心上了。 【解析】 【13题详解】 C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晖少子怪而问曰”中的“怪”:意动用法,觉得奇怪。整句译为:朱晖的小儿子觉得奇怪,问道。 【14题详解】 D句子中加点的“以”的用法与例句相同。都是介词“把”之意。A凭借。B因为。C认为。 【15题详解】 D句子与“接以友道”句式相同。题干句。“接以友道”:把他当作朋友对待。应为“接(之)以友道”,省略“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为“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也是省略句。A判断句。B判断句。C被动句。 【16题详解】 A对原文有关内容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应该是张堪把妻子儿女托付给朱晖。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妻子”:妻子儿女。“候视”:探视。“赈赡”:钱款救济。“以”通“已”。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翻译: 起初,与朱晖同县的张堪一直很有名气,曾经在太学见过朱晖,很器重他,把他当作朋友对待,握着朱晖的手臂说:“我想把妻子儿女托付给朱先生”。朱晖认为张堪是前辈,只是拱手没有敢应承,从此两人再也没有见面。张堪死后,朱晖听说张堪的妻子儿女生活贫困,于是亲自前往探视,送去丰厚的钱款扶助。朱晖的小儿子觉得奇怪,问道:“父亲您和张堪不是朋友,平常也没什么往来,我们实在觉得奇怪啊”。朱晖说:“张堪曾经对我说过知己的话,我把这份真诚的心意铭记在心上了。” 十一、【2019届湖北咸宁三校九下3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司马朗传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年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抄①。 是时董卓迁天子都长安,卓因留洛阳。朗父防为治书御史,当徙西,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或有告朗欲逃亡者,执以诣卓,卓谓朗曰:“卿与吾亡儿同岁,几大相负!”朗因曰:“明公以高世之德,遭阳九之会②,清除群秽,广举贤士,此诚虚心垂虑,将兴至治也。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到谓父老曰:“董卓悖逆,为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③东黎阳。黎阳有营兵,赵威孙乡里旧婚,为监营谒者,统兵马,足以为主。若后有变,徐复观望未晚也。”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后数月,关东诸州郡起兵,众数十万,皆集荧阳及河内。诸将不能相一,纵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久之,关东兵散,太祖与吕布相持于濮阳,朗乃将家还温。时岁大饥,人相食,朗收恤宗族,教训诸弟,不为衰世解业。 建安二十二年,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注】①抄:掠夺。②阳九之会:指灾难之年或厄运。③宗:宗族,宗室。 16.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客谢之 谢:道歉 B.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邑:同“悒”,愁闷不安 C.捐弃居产 捐:捐献 D.不为衰世解业 解:懈怠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监试者异之 莫有从者 B.唇齿之喻 久之,关东兵散 C.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 执以诣卓 D.为天下所仇 为监营谒者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朗小时候就善于应答,表现出不同于一般少年的敏捷与机智,这种才能在被董卓诘问时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B.司马朗对冀州刺史李邵移家避难的做法很不赞成,一是因为移家于温不能真正避开灾难,二是因为李邵的离开会引起当地居民的骚乱,但他的劝阻并未起作用。 C.司马朗认为,如果董卓能够清除众多的恶人,广泛推举贤能的人才,仔细考虑,就能取得盖世的功业,董卓被他的忠心和诚意打动,最终放了他。 D.司马朗回到家乡,认为家乡也不是可以安居的地方,于是建议乡亲们跟他一起举家迁到黎明去,但父老们留恋故土,只有赵咨及家人跟着司马朗迁走。 19.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 (2)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东黎阳。 【答案】16.C17.A18.C 19.(1)司马朗知道董卓必定败亡,害怕自己被留下,就分送财物给董卓手下管事的人,请求返回故乡。 (2)这里是军队四分五裂交战争夺的地方,很难使自己安居下去,不如趁现在道路还可以通行,带领整个宗室向东迁往黎阳。 【解析】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C.“捐弃居产”的意思是:抛弃了住房财产。“捐”是“抛弃”的意思,不是“捐献”。故答案为C。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A.选项中“者”分别为“的人”和“的人”;B.选项中的“之”的意思分别为“助词,的”和“补足音节,不译”;C.选项中的“以”分别是“因为”和“介词,把”;D.选项中的“为”分别是“被”和“担任”的意思。故选A。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文章第3段的内容看,司马朗认为,如果董卓能够清除众多的恶人,广泛推举贤能的人才,仔细考虑,就能取得盖世的功业。这可从“朗知卓必亡”可知。选项中的“董卓被他的忠心和诚意打动,最终放了他”属于无中生有,文章并没有这样说。故答案为C。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1)句中的“亡(灭亡)、见(被)、以(用来)、遗(给)”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乃(表判断)、安(安居)、及(趁)、举(全)、东(向东)”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点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参考译文: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地人。九岁时,有人直接叫他父亲的名字,司马朗说:“轻慢别人父母的人,也就是不尊敬自己父母的人。”这个客人就向他道歉。他十二岁时,通过通经考试成为童子郎,监考的人因为司马朗身体健壮高大,怀疑他隐瞒了年龄,就讯问他。我的父族和母族,历代人都长得个头高大,我虽然年幼,却没有希望高攀的习性,少报年龄来求得早有成就,这不是我立志要做的事。监考的人对他的话感到惊讶。 后来关东的军队起事,原冀州刺史李邵家住在野王,靠近山势险要的地方,他打算迁居到温地。司马朗对李邵说:“唇齿相依的比喻难道只是指虞国和虢国吗?温和野王两地也正是这样;现在您离开那里而居住到这里,只是躲避早上灭亡的时刻罢了。况且您是郡国百姓中享有名望的人,现在敌寇还没有到来您就先迁走,依傍山地的各县百姓必定发生骚乱,这样就会动摇民心而成为违法乱纪的根源,我私下为郡内百姓的安危感到担忧。”李邵没有听从他的劝告。沿山一带的百姓果然发生骚乱,他们向内迁徙,有的还进行抢劫。 这时董卓迁移天子改都长安,董卓仍留在洛阳。司马朗的父亲司马防担任治书御史,应当向西迁移,因为天下各地纷乱如云,就派司马朗带着家属返回本县。有人告发司马朗打算逃跑,把他抓起来送到董卓那里,董卓对司马朗说:“你和我死去的儿子同岁,怎么这样辜负我!”司马朗于是就说:“您凭借高出世俗的美德,恰逢天下遭遇灾难的机会,清除众多的恶人,广泛推举贤能的人才,这确实是您的虚心纳下,殚精竭虑的结果。(这样下去)将会出现兴旺以致大治的局面。您的威势和德行因此盛大,您的功勋和业绩因此显著,然而战争灾难一天天兴起,各州郡纷乱不安,郊野四境之内,百姓不能安居乐业,他们抛弃了住房财产,到处流浪逃窜,虽然四面的关口设卡制止,对逃亡的人加重刑罚惩治,但仍然不能禁绝止息,这就是我忧愁不安的原因。” 司马朗知道董卓必定败亡,害怕自己被留下,就分送财物给董卓手下管事的人,请求返回故乡。他回到故乡后对父老们说:“董卓犯上作乱,被天下人仇恨,这正是忠臣义士发奋有为的时候。我们郡和京城境界相连,洛阳城东面有成皋,北面毗连黄河,天下兴起义兵的人们如果不能前进,那情势必然使他们停留在这里。这里是军队四分五裂交战争夺的地方,很难使自己安居下去,不如趁现在道路还可以通行,带领整个宗室向东迁往黎阳。黎阳有军营,赵威孙过去同我们乡里有姻亲,担任监营谒者,统领军队,足可以做我们的首领。如果以后有变化,再慢慢观望也不晚。”父老们留恋故土,没有跟着司马朗迁走的,只有同县的赵咨,带着家眷一起和司马朗迁往黎阳。几个月后,关东各州郡起兵,聚众几十万人,都集结在荥阳、河内一带。将领们不能统一行动,放纵士兵抢掠,百姓被杀死的近一半。过了很久,关东的兵散去,太祖和吕布在濮阳一带相互对峙,司马朗才带着家人回到温地。这一年发生大饥荒,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司马朗收留抚恤宗族里的人,教育自己的弟弟们,不因为是衰乱时期就放松学业。 建安二十二年,因患病去世,当时四十七岁。 十二、【2019届湖南雅礼教育集团九年级3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王鬷①,字总之,赵州临城人。七岁丧父,哀毁过人。既长,状貌奇伟。鬷少时,馆礼部尚书王化基之门,枢密副使宋湜见而以女妻之。宋氏亲族或侮易②之,化基曰:“后三十年,鬷富贵矣。”果加所言。举进士,授婺州观察推官。代还,真宗见而异之,特迁太常博士、提点神州路刑狱,权三司户部判官。使契丹还,以尚书度支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上言:“方调兵塞决河③,而近郡突歉,民力雕敝,请罢土木之不急者。”改三司户部副使。枢密使曹利用得罪,鬷以同里为利用所厚,黜知湖州。 时龙图阁待刺马季良方用事,建言京师贾人常以贱价居茶盐交引,请官置务收市之。季良挟章献姻家,众莫敢逆其意,鬷独不可,曰:“与民竞利,岂国体耶!”擢天章阁待制、判大理寺、提举在京诸司库务,安抚淮南,累迁刑部。 益、利路旱饥,为安抚使,以左司郎中、枢密直学士知益州。戍卒有夜焚营、杀马、胁军校为乱者,鬷潜遣兵环营,下今曰:“不乱者敛手出门,无所问。”于是众皆出,命军校指乱者,得十余人,即戮之。及旦,人莫知也。其为政有大体,不为苟察,蜀人爱之。拜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景祐五年,参知政事,明年,迁尚书工部侍郎、知枢密院事。天圣中,得暴疾卒。赠户部尚书,谥忠穆。 【注释】①鬷:(zōng) ②侮易:侮辱 ③决河;黄河决口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使契丹还/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 B.方调兵塞决河/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 C.及旦,人莫知也/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D.真宗见而异之/陵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1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与例句都相同的一项是( ) 例:枢密副使宋湜见而以女妻之。 A.马之千里者。(《马说》)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墨公移山》) C.子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D.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富贵不能淫》)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枢密使曹利用得罪,鬷以同里为利用所厚,黜知湖州。 15.王鬷为什么受到蜀人爱戴,请用原文回答?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谈王鬷是个怎样的人? 【答案】12.C13.B 14.枢密副使曹利用获罪,王鬷因为是同乡被曹利用厚待,被贬黜为湖州知州。 15.原因:其为政有大体,不为苛察。形象:1.王鬷积极建言献策/关心百姓疾苦。他在兼任侍御史知杂事时,曾向朝廷建议:由于要调集军队堵塞黄河决口,邻京各郡灾荒歉收,民力损耗,应当把不紧急的修造项目废止。(2)王鬷正直敢言/不畏权贵。龙图阁待制马季良曾提议在官府设置购销茶盐的机构。因马季良与章献太后是姻亲,没人敢反对,唯独王鬷直言那是与民竞利,不成体统。(3)王鬷善于治安维稳/杀伐果断。他主管益州时,有戍卒作乱。他派兵包围兵营,传话说:不作乱者只要不轻举妄动,走出营门,就不予追究。戍卒出来后,他查出作乱者并严惩。 【解析】 【12题详解】 C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相同。都是“等到”之意。A前者“出使”,后者“假使”。B前者“正当”,后者“方圆、纵横”。D前者意动用法“以……为异”,后者“不同”。 【13题详解】 B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与例句都相同。都是代词。A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C主谓之间的助词,取独。D动词“去、往”。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得罪”,犯了罪。“以”,因为。“同里”,同乡。“为……所”,表被动。“黜”:贬黜,贬官。“出知”,出京任……知州。 【15题详解】 一问,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王鬷受到蜀人爱戴的原因可直接提取“其为政有大体,不为苛察”作为答案。二问,把握好文言文的人物精神品质,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具体事件,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从“方调兵塞决河,而近郡突歉,民力雕敝,请罢土木之不急者”等语言描写,可看出他是一个关心百姓疾苦的人。从“季良挟章献姻家,众莫敢逆其意,鬷独不可,曰:‘与民竞利,岂国体耶!’”等句分析,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正直敢言,不畏权贵的好官。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译文: 王鬷字总之,是赵州临城人。七岁时父亲去世,他哀伤过度以致损毁身体的情形超过一般人。长大以后,相貌奇特高大。考中进士,被授予婺州观察推官之职。(王鬷)被替换回京,真宗看见他就觉得不一般,特地升迁他,让他历任秘书省著作佐郎、祁县知县、湖州通判。经两度升迁,任太常博士及梓州路刑狱的提点官,暂代三司户部判官。(王鬷)出使契丹回来后,任都磨勘司判官。凭借尚书度支员外郎的身份兼任侍御史,主管杂事。(他)给皇上进言:“现在正在调军队去堵塞黄河决口,而邻京各郡灾荒歉收,民力损耗,请把不紧急的修造项目废止。”改任三司户部副使。枢密使曹利用犯了罪,王鬷因为是曹的同,一向受曹厚遇,(因此被贬)出京任湖州知州,后来调任苏州。回京后任三司盐铁副使。 当时龙图阁待制马季良正掌权,他提议因京城商人常常用很低的价格收购囤积茶盐交易凭证,请求由官府设置机构收购、贩卖茶盐。马季良仗着是章献太后姻亲的身份,众人不敢违背他的意愿,唯独王鬷认为(这提议)不可以,(王鬷)说:“与老百姓争利益,难道是合乎国家体统的吗?”(王鬷)被提拔为龙图阁待制、大理寺判官、在京诸司库务提举,出任淮南安抚使,临时担任吏部流内铨判官,多次调任刑部。 益、利两路遇旱灾、闹饥荒,(王鬷)任安抚使,以左司郎中、枢密直学士的身份任益州知州。益州戍卒中有在夜里焚烧军营、屠杀军马、胁迫军校作乱的,王鬷悄悄派兵包围该军营,下令说:“不作乱的人只要不轻举妄动,走出营门,就不予追究。”于是众人都走出军营,(王鬷)命令军校指认作乱的人,抓到十多个人,当即杀掉。到天亮时,人们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为政有大局观,不做苛刻审查,蜀地人偏爱他。他被授予右谏议大夫、枢密院副知事之职。景祐五年,他任参知政事。第二年,调任尚书工部侍郎和枢密院知事。天圣年间,得了急症重病死了。追赠户部尚书,谥号是忠穆。 十三、【2019届江西九江初中卓越联盟九年级二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楚将伐齐,鲁亲之,齐王患之,张丐曰:“臣请令鲁中立。”乃为齐见鲁君。鲁君曰:“齐王惧乎?”曰:“非臣所知也,臣来吊足下。”鲁君曰:“何吊?”曰:“君之谋过矣。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何故地?”鲁君曰:“子以齐、楚为孰胜战?”对曰:“鬼且不知地。”“然则子何以吊寡人?”曰: “齐、楚之权敌也,不用有鲁与无鲁。足下岂如全众而合二国之后哉!楚大胜齐,其良士选卒必殪,其余兵足以待天下;齐为胜,其良士选卒亦殪,而君以鲁众合战胜后,此其为德也亦大矣。”鲁君以为然,身退师。 【注】①鲁君:鲁国国君。②吊:悼念死者。③足下:敬辞。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你可用足下。④权敌:争夺权势的效手。⑤选卒:挑选出来的兵卒、精兵。⑥殪:死:⑦退师:撤退军队 8.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请令鲁中立 B.非/臣所知也 C.君之/谋过矣 D.鲁君/以为然 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伐( ) (2)患( ) (3)身( ) 10.翻译文中面线句子。 (1)楚大胜齐,其良士选卒必殪,其余兵足以待天下。 (2)而君以鲁众合战胜后,此其为德也亦大矣。 11.用自己的话说说张丐是如何使鲁国撒兵的。 【答案】8.C9.(1).进攻,征伐 (2).忧惠,担忧 (3).亲自 10.(1)如果楚国大胜齐国,楚国的良将精兵一定有很多伤亡,其余的军队完全可以对付天下的侵略者。(2)然而君王率领鲁国的兵众联合作战胜利的一方,这大概施的恩德也够大了 11.首先用哀悼的方式拜见鲁国国君,使鲁国国君产生疑问;然后指出齐楚两国势均力敌,一旦交战不知道谁能取胜,鲁国参战的意义不大;最后指出鲁国应保持中立,在两国交战之后联合胜利的一方。 【解析】 【8题详解】 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B项错误。“君之谋过矣”意思是“君王的谋划错了”,按照主谓来断句,应为“君之谋∕过矣”。 【9题详解】 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应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其中“身”意思是“亲身、亲自”。 【10题详解】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卒:士兵;殪:死亡;合:联合;德:恩德。 点睛:翻译语句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具体的方法是:首先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然后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通译全文,理清文章的大意,然后抓住问题关键概括作答。张丐先是用哀悼的方式拜见鲁国国君,使鲁国国君产生疑问;然后给鲁国国君分析形势,指出齐楚两国势均力敌,交战胜负难料,鲁国参战没有任何意义;最后劝其自动退兵,保持中立。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选自《战国策》 作者:刘向 年代:西汉 参考译文: 楚国准备进攻齐国,鲁国亲附楚国,齐王很忧虑此事。张丐说:“臣下请求去鲁国使它中立。”于是为齐国去拜见鲁国国君。鲁康公说:“齐王害怕了吗?”张丐说:“这不是臣下所能知道的事情,臣下是来哀悼您的。”鲁康公说:“为什么哀悼我?”张丐说:“君王的谋划错了。君王不帮助胜利者而去帮助失败者,这是什么缘故?”鲁康公说:“您认为齐、楚两国哪一方能取胜呢?”张丐回答说:“就是鬼也不知道。”鲁康公说:“这样说来,那么您凭什说哀悼寡人?”张丐说:“齐国、楚国势均力敌,不在乎有鲁国还是没有鲁国的帮助。您哪里赶得上保持中立在两国交战之后联合胜利一方啊。如果楚国大胜齐国,楚国的良将精兵一定有很多伤亡,其余的军队完全可以对付天下的侵略者;如果齐国取胜,齐国的良将精兵也会有很大死伤。然而君王率领鲁国的兵众联合战胜的一方,这大概施的恩德也够大了。”鲁康公认为很对,亲自率领军队后退。 十四、【2019届山西中考模拟百校联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季札观周乐 吴公子札①来聘,请现于周乐②。 为之歌《大雅》③,曰:“广哉!熙熙④乎!曲而有直体,其文王之德乎!” 为之歌《颂》⑤日“至矣哉!直而不倨⑥,曲而不屈;迩而不逼⑦,远而不携⑧;迁而不淫,复而不厌;哀而不愁,乐而不荒⑨;用而不匮,广而不宣;施而不费,取而不贪;处而不底⑩,行而不流。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 (选自《左传》,选文有删减) 【注】①公子札:即季札。吴国公子。②周乐:周天子的音乐。③《大雅》:指《诗经·大雅》中的诗歌④熙熙:和美融洽的样子。⑤《颂》:指《诗经》中的《周颂》《鲁颂》和《商颂》。⑥倨:傲慢。⑦逼:侵逼。⑧携:离心。⑨荒:过度。⑩底:停顿,停滞。 10.孔子评价《关雎》时说:“乐而不淫,衰而不伤。”选文中同样表达此意的一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都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 11.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屈:弯曲 迩:亲近 宣:疏导 贪:贪婪 B.屈:屈服 迩:亲近 宣:宣扬 贪:贪婪 C.屈:屈服 迩:近来 宣:宣扬 贪:贪污 D.屈:弯曲 迩:近来 宣:疏导 贪:贪污 【答案】10.(1).哀而不愁 (2).乐而不荒 (3).对偶11.B 【解析】 【10题详解】 《关雎》写是一个男子追求一位姑娘的情诗,写他追求时的欢乐和求而不得的哀伤。乐而不淫:淫,过分,过量。哀而不伤:伤,损伤。孔子认为,哀乐是人性之本,惟哀乐应有制,当戒其“淫”和“伤”;与此文“哀而不愁,乐而不荒”句式相对称。明显运用了对偶的修辞。 【11题详解】 考查对实词的理解。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注意“贪:贪婪。屈:屈服。迩:亲近。故选B。 【点睛】翻译 吴公子来(鲁国)访问,请求观赏周朝的音乐。 为他演唱《大雅》,(他)说:“宽广啊!和乐啊!曲折却包含正直的内涵,那是文王的德行吧?” 为他演唱《颂》,(他)说:“最高(境界)啊!正直但不倨傲,曲折但无冤屈;亲近但不侵犯,遥远但不离散;变化但不纵逸靡乱,繁复但不多余;哀怨但不烦愁,欢乐但不荒淫;(有)需求但不匮乏,宽广但不疏散;施舍但不耗费,收取但不贪婪;静处但不迟滞平庸,行动但不放浪。五音相和,八方平安;节奏适度,遵守法度。盛德(之象)都是相同的啊!” 十五、【2019届甘肃定州九下一诊】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乙】夏王使羿①射于方尺之皮,径寸之的。乃命羿曰:“子射之,中则赏子以万金之费不中则削子以千邑之地。”羿容无定色,气战②于胸中,乃援弓而射之。不中,更射之,又不中。夏王谓太傅曰:“斯羿也,发无不中,而与之赏罚,则不中的者,何也?”太傅曰:“若羿也,喜惧为之灾,万金为之患矣。人能遗③其喜惧,去其万金,则天下之人皆不愧于羿矣。” 【注释】①羿:后羿,传说中的射箭能手。②战:颤抖,急促。③遗:抛弃。 16.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画三处) 中 则 赏 子 以 万 金 之 费 不 中 则 削 子 以 千 邑 之 地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斯羿也,发无不中,而与之赏罚,则不中的者,何也? 18.文中“__________”一句的描写已预示了后羿难以射中;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道理。 【答案】16.中/ 则 赏 子 以 万 金 之 费 /不 中 /则 削 子 以 千 邑 之 地 17.这个后羿,射箭没有不中的,但给他定下赏罚的要求,却射不中靶子,为什么? 18.(1).第一个空:羿容无定色,气战于胸中; (2).第二个空示例:一个人无论水平多高,只要患得患失,就难以成功;做事情不能患得患失;做事情必须保持良好心态。 【解析】 选自:不详 作者:不详 参考译文: 夏王让他表演箭术,靶子是用一尺见方的兽皮制成的,正中画了直径为一寸的红心。后羿微微一笑,毫不在意。临射前,夏王突然宣布:“你射中了,就赏你一万两黄金;射不中,剥夺你拥有的封地。”后羿听了,顿时紧张起来,脸色一阵红一阵白,胸脯一起一伏,怎么也平静不下来。就这样,他拉开了弓,射出第一支箭.箭身擦着靶子,飞到一边去了。后羿更加紧张了,拿弓的手也开始颤抖起来。他勉强射出了第二支箭。羽箭远离靶子落在地上。围观的人连连发出嘘声。夏王问大臣弥仁:“后羿平时射箭是百发百中的,为什么今天连射两箭都脱靶了呢?”弥仁说:“后羿是被患得患失的情绪害了。大王定下的赏罚条件成了他的包袱,所以表现很不正常。如果人们能够排除患得患失的情绪,把厚赏重罚置之度外,再加上刻苦训练,那么,普天下的人都可以成为神箭手,一点儿也不会比后羿差的。”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根据句意来划分即可。句意:你射中了,就赏你一万两黄金;射不中,就剥夺你拥有的封地。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记漏翻关键词语。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斯”,这个;“中的”,射中靶子;“何也”,为什么。 点睛:翻译文言句子是文言文的一个重要考点。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1.语句通顺,成分完整。(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2.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方法是: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的语句,分析其中心意思。“人能遗其喜惧,去其万金,则天下之人皆不愧于羿矣”是语段中的议论句,也是主旨句所在。由此句可知,此语段告诉我们要舍弃名利,抛弃喜惧,不要患得患失的道理。本文由发布,不代表千千择校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qzexiao.com/jcjy/15098.html
用户评论
小时候真的觉得文言文好难,现在越来越感觉它的魅力了!语言优美深厚,让人体会到文化的底蕴。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终于理解了“文以载道”的意思,文言文虽然难度不高,但也蕴含着很多智慧和哲理,值得用心去品味。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对这个专题一直很感兴趣,现在越来越觉得文言文很有意思啊!希望能学到更多经典作品,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课外阅读最重要是兴趣驱动吧,文言文这部分确实不太容易入门,所以我觉得这个专题的讲解很棒,能循序渐进地引导学习方法。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其实文言文不都是很难懂的,很多文章还是可以轻松理解,关键是有耐心慢慢读。这个专题的解读真的很有帮助!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虽然平时没怎么接触过文言文,但看到这个专题觉得很想去了解一下,希望可以对我的学习产生一些启迪。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觉得文言文阅读太枯燥了,还是喜欢现代文学好点的表达方式。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真的是一个需要坚持的课外学习项目!但只要坚持下来,一定能够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和内涵,非常推荐这个专题!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虽然文言文学习比较难,但我认为它蕴含着许多中华文化的精髓,值得我们去努力理解和体会。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一直觉得文言文太死板了,缺乏现代文学的灵活生动,难以引起我的共鸣。也许需要多读一些经典作品才能改变这种看法吧。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专题讲解的很到位,把我对文言文的理解带入了一个新的层面!以前觉得它很枯燥,现在才感受到其中的博大精深和魅力!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如果能把文言文和现代文学结合起来,也许会更吸引读者吧?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专题确实让我对文言文的学习有了更多的想法和方法,希望能坚持下去,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言文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学习它不仅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能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历史和文化。 期待以后能学到更多!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这个专题对初学者讲解的很全面,从入门基础到经典作品解读都涵盖了,很实用!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言文确实很难懂,但我觉得学习它就像是在解开一个古老的宝藏一样,很有挑战性,也很有价值!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专题介绍的不错,希望能多一些互动环节,增加阅读的乐趣!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一直觉得文言文和我的生活很遥远,但这个专题却让我感受到它的内涵其实可以应用到生活中,让人受益良多!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