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基础教育

高中地理常见错误分析

易错分析:学生容易犯错误的地方:

(1)忽略图中的指向标志,仍然按照“上北下南”的方法判断方向;

(2)对比较量表认识错误,量表标度不清。学生在复习时应注意以下相关知识:

1.如何确定地图上的方向

1. 要确定地图上的方向,首先检查是否有经纬网格或指向标记。如果有经纬度网格,则根据经纬线的方向来判断(经线表示南北方向,纬线表示东西方向);如果有指向标志,则根据该标志所指向的箭头方向来判断(通常箭头指向北);在没有经纬网格和指向标记的情况下,按照一般规则(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进行判断。

2、当有经纬网或指点标志时,由于方向与正常情况不一致,学生很容易做出判断错误。在做出判断时,他们可以改变试卷或书本的角度,使其与我们习惯的方向一致(即面向地图,上侧为北),然后做出判断。

3、以上情况是基于平面上方向的判断。以宇宙为例,在地球公转示意图中,只有东西方向,方向是根据地球公转来确定的(地球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2.量表审核要点

1. 比例尺的缩放

地图比例尺缩放计算中经常会出现“放大(zoom out)”、“放大到(zoom out to)”、“放大(zoom out)”等问题。比例尺“放大”多少倍,就是原来比例尺乘以多少倍; “放大”多少倍或者“放大”就是比原来的比例大多少倍。例如:“放大”到2倍,就是将原来的比例乘以2; “放大”或“放大”2倍是指将原始比例乘以3。同样,如果原始比例“缩小”或“缩小”1/5,则将原始比例乘以4/5; “缩小到”1/5 是原始比例乘以1/5。

2. 图片框的缩放

图片框的缩放是面积的缩放,而比例尺的缩放是长度的缩放。例如,如果比例尺放大到原始图像比例尺的2倍,则图像框的面积放大到原始图像面积的4倍。

3、场地范围和纸张尺寸已经确定,绘制地图时需要确定比例尺尺寸。

方法是先用纸张长度除以字段长度得到长度比例,然后用纸张宽度除以字段宽度得到宽度比例,然后比较长度比例和宽度比例,就可以了只能选择较小的或比较小的较小的比例,而决不能选择比较小的更大的比例。

例如,如果用一张长和宽各为1米的纸绘制中国地图,则根据纸的长度和东边的距离可以计算出长度比例尺为1:5 200 000以及中国西部(约5,200公里)。根据纸张的宽度和我国南北距离(约5200公里500公里)求出宽度比例尺为1:5 500 000。那么可以得出地图的比例尺此纸上绘制的中国的比例不得大于1:5 500 000。

4、尺度大小、坡度大小与风力强度的关系

(1)等高线距离和等高线密度相同时:比例尺越大,斜率越大;比例尺越小,斜率越小。

(2)当等压线和等压线密度相同时:尺度越大,风力越大;规模越小,风力越小。

(3)等高线(气压)线密集且比例尺和图框相同时:等压线距离(等压距离)越大,坡度越大(风力越大);轮廓距离(等压距离)越小,等压距离(等压距离)越小。坡度越小(风越小)。

5、比例尺的大小是指其比例的大小,即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同一幅图框所代表的实际范围越大,其内容越简单;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同一帧所代表的实际范围。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

分析容易出错:学生容易不理解和掌握影响不同轮廓曲率的因素,不能根据题中给出的条件分析问题而出错。复习中医时,重点关注以下内容:

1、轮廓线的弯曲、凸出部分一般符合“高凸低,凸低高”的高度变化规律。

如果你的记忆力不强或者害怕记忆不准确,可以用以下两种方法来判断:

(1)垂直线法在等高线图上最大弯曲点两侧为每条等高线绘制垂直线。方向是从高值到低值。如果箭头向中心汇聚,则轮廓的弯曲处与两侧相比是低值区域;如果箭头向外围发散,则与两侧相比,轮廓的弯曲处是高值区域。

(2) 切线法在某条轮廓线的曲率最大处画一条切线,并将切点的值与切线上的其他点的值进行比较。如果割点的值小于其他点的值,则为低值区域;如果割点的值大于其他点的值,则为高值区域。

2. 轮廓特征

1、同线当量:无论是什么类型的等高线,其在同一直线上的地理特征的数值都是相等的。就像等高线一样,高度是相等的;在同一条等震线上,烈度相等。

2. 轮廓线应该是闭合曲线:任何轮廓线都应该是闭合曲线。虽然图片中可能没有闭合,但这是因为受到图片大小的限制。如果图片很大的话,就必须关闭。

3等高线一般不会相交或重叠:由于等高线上的值是固定的,同一点只能在某条等高线上,但等高线在陡坡上可能会重叠。

4、等值线密集时,表示单位距离内地物变化范围较大,反之亦然。如果是等高线,坡度会比较大;如果是等压线,则水平压力梯度力较大;如果是恒定的降水线,则降水量的变化会更大。

容易出错的分析:容易出错的地方:

(1)对经纬线的长度变化特征判断不清晰,容易被视觉误导,误认为不同纬度的相邻两条经线之间的距离相等。

(2)无法正确比较标尺大小。

(3)方向判断错误。图中的经纬线都是曲线,很容易给学生造成视觉误差。

(4)对与地球运动部分和太阳高度有关的时间计算的错误判断。

在回答经纬解读问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经纬图上的长度

1、所有经线都是等长的半圆,理论上是赤道长度的一半。纬线的长度从赤道到两极逐渐减小,其中赤道最长。南北60度的纬线是赤道长度的一半。

2、同一经线上、纬度相差1的地点之间的实际距离为111公里(有的教具也显示为110公里。在做题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简单的计算下同。在同一纬度上,经度相差1的地点之间的实际距离为111公里cos(为纬度的度数)。

3、根据以上内容,可以推断相邻纬线之间的长度间隔相等;相邻经线之间的长度间隔不相等,在赤道处最大,在两极处为0(这在圆柱投影中尤为重要)。

2.根据经纬网或经纬度确定方向

1、当有经纬度网络或经纬度时,可以直接根据纬度确定南北方向,比较简单。难点在于判断东西方向。无论北半球还是南半球,地球自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判断两点之间的方向,必须取最短距离,即两点之间的短圆弧段。也可以通过经度和纬度来判断。如果两个地点分别位于东经和西经,则将两个地点的经度相加。如果两地经度之和小于180,则东经点在东,西经点在西;如果两地的经度之和大于180,则东经的位置在西边,西经的位置在东边;如果两地经度之和等于180,则两地互为东西方向,也就是说两地任意一点在东,另一点在东在东部。西侧可用。

2、以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中,东西方向要根据地球自转方向来确定(注意是根据短弧方向来判断);至于南北方向,则不能直接根据两地的纬度来判断。需要注意的是,沿线运动过程中,其南北方向有一个转折点(即从杆子起的垂线画为垂线,竖脚C为转折点) 。求其经过转折点前后的南北运动方向。

3、球面上两点最短距离的判断

球面上任意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是经过这两点的大圆的短弧。

常见的大圆主要有三种类型:经度圈、黄昏圈和0纬度圈(即赤道)。如果问题点位于这三个圆上,则通过判断两点之间的短弧可以确定其最短路线。

1、如果两地经度差等于180,经过这两点的大圆就是子午线环,经过两极的最短航程分为三种情况:

(1)如果都位于北半球,最短路径一定是先向北,过极点后向南; (2)如果都位于南半球,最短路线一定是先向南,过极点再向北;

(3) 两地位于不同半球。这时就需要讨论确定哪一极是短弧,然后进行分析。

2、如果两地经度差不等于180,那么经过两点的大圆就不是子午圈,而是与子午圈斜交。最短的航程不是经过两极,而是向两极靠拢。这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1)A地位于B地的东边,从A地到B地的最短路径方向是:如果同在北半球,则先向西北走,再向西南走;如果都在南半球,则先向西南,然后向西北;当它们处于不同半球时就需要讨论,方法同上。

(2) A 地位于B 地以西,从A 地到B 地的最短路线为:若同在北半球,则先向东北,再向东南;如果都在南半球,则先向东南方向走,然后向东北方向走;如果处于不同的半球,则需要进行讨论,方法同上。

易错分析:学生容易犯错误的地方:

首先,不能根据等高线判断地形;

其次,无法判断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相对高度;

三是不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实际应用;

第四,我们习惯性地认为,站得高,就能看到低。

复习时应重点关注以下内容:

1.等高线地形图的常用规则及综合应用

1.数值计算和数值规则

(1) 相同行等值,相邻行可以等值,也可以相差一定值。整个图像的轮廓是相同的。

(2)两点之间的数值差有以下三种情况:

如果两个点都在等值线上,则确定两个点的值,直接将值相减;

如果一个点在直线上,一个点不在直线上,那么直线上的点的值是确定的,不在直线上的点的值是不确定的,并且是一个范围,那么计算出的数值差也是一个范围;

如果两点不在直线上,那么数值都在一个范围内,计算出的数据差值也在一个范围内,两个范围相减时,一个范围的大值减去另一个范围的小值,前者的小值减去后者的大值。

注:如果存在等高线重合的情况,如陡峭的悬崖有等高线,则用同样的方法计算数值差。由此还可以推导出以下公式: 悬崖顶部绝对高度(H)的计算公式为:MH(M+d),M为悬崖顶部聚集的等高线的最大值。悬崖,d是图中的轮廓距离。

悬崖底部绝对高度(h)的计算公式为:(m-d)m为悬崖处聚集的等高线的最小值,d为图中等高线距离。 hm,m为悬崖处聚集的等高线的最小值,d为图中的等高线距离。 m为悬崖处聚集的等高线的最小值,d为图中的等高线距离。 悬崖相对高度(H)的计算公式为:(x-1)dH(x+1)d,x为悬崖处聚集的等高线数量,d为悬崖内的等高线距离。图片。

2、综合应用

(一)与气候结合地势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

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向阳坡地热条件较好,向阴坡地热条件较好。

盆不易散热,易造成污染空气滞留。

(2)结合河流水文根据河谷分布确定河流位置和流向;河流上游海拔高,下游海拔低。

水库坝址宜选在峡谷地区(水平距离窄,垂直落差大);库区宜选在河谷、河谷地区或“袋状”洼地、小盆地。这些地区不仅蓄水量大,而且集水面积也较大。

(三)与交通线路结合

铁路、公路宜建设在缓坡地区。翻山越岭时,应选择缓坡并通过鞍座;利用有利地形,充分考虑路线的长度和坡度,架设桥梁,少跨越河流;避免经过高寒地区、沙漠地区、沼泽地区、多年冻土地区、地下溶洞地区等。 引水线路应选择允许水自由流动的地方。 选择输油管道,路线尽量短,尽量避免穿越山区、大河等。

(四)结合“点”的选址工厂选址的确定必须从多方面进行分析。污染环境的厂矿应选在河流下游、常年主导风向以下;结合地质、地形条件,厂区应选在地势平坦、空旷、地基坚实、等高线间距较大的地方;从经济效益角度考虑,应尽可能靠近原材料、燃料、水源等资源的来源地;如果电子、半导体、感光设备工厂等需要建在空气新鲜、环境优美的地方。

港口宜建在避风的深水海湾,远离含沙量高的河流(避免造成航道淤积)。

气象站宜建在坡度适中、地势开阔的地方。 疗养院宜建在坡度平缓、气候宜人、空气新鲜的地方。

(5)结合农业生产,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的地形类型、地势起伏、陡坡缓坡等,结合气候、水源条件,提出农、林、牧合理布局规划因地制宜发展渔业,如在平原地区发展种植业,在山区、丘陵地区发展林业。

2.视觉问题

高考中,经常会出现判断等高线地形图上的两点是否可见的问题。做这类题时,要特别注意两点之间是否有障碍。可以用地形剖面来证明。如果两点分别位于山顶和山脚。注意凸凹坡度问题。

从形式上看,凹坡底部缓坡,顶部陡坡;凸坡具有陡峭的下坡和平缓的上坡。等高线地形图上,凹坡等高线外疏内密;凸坡上的轮廓线则外密内疏。

同学们可以这样记: 凸坡:等高线内疏外密,所以上平下陡,看不到山脚。凹坡:等高线内密外疏,故上陡下平,可见山脚。

易错分析: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

(1)图片中找不到当地时间或时区时间的相关信息;

(2)应用局部计算公式时出现错误。

学生复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当地时间的计算

1.掌握当地时间的常用信息。一天中某地的中间时刻,一天中某地的太阳高度最高,某地物体的影子一天中最短,某地的太阳高度最高在最南端或最北端(极夜地区除外),以及某地物体的影子在最北端或最南端(极夜地区除外)以及平分白天半球的经线等信息表示这个地方的当地时间是12:00;太阳在赤道升起的时间是6:00,太阳落山的时间是18:00。

2.关于当地时间的知识点。 (1)当地时间的概念:同一纬度地区因经度不同而有不同的时间。

(2)当地时间计算依据:经度每15,当地时间相差1小时;经度每增加1,当地时差为4分钟。

(3)当地时间的计算:所需地点的当地时间=已知地点的当地时间两地经度差4分钟/1。

【注】加减法原理:“东加西减”,即所需位置在已知位置以东,则加,如果在已知位置以西,则减(注意,这里的东西方向是人为规定的,以180经线为分界线,沿着地球自转方向,越靠近180经线越向东)。

计算两地经度差:同边相减,异边相加。当已知位置和期望位置都在东经(或西经)时,用较大的度数减去较小的度数,差值就是两地的经度差;如果已知位置和期望位置为一,如果东经度和西经度相同,则将两个地方的经度相加,总和就是两个地方的经度差。

3、很多同学在计算当地时间时出错的原因是公式不够熟练或者容易出现思维混乱。建议这些学生在进行计算时写下计算公式,根据计算公式代入已知条件,逐步计算。不要只动脑不动手,否则计算能力差的学生很容易出错。

2. 计算时区时间时需要注意的细节

在计算分区时间时,很多时候出现错误并不是因为学生不会做,而是因为学生做题时不注意细节,没有清楚地理解题意。因此,做此类题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详细说明: 1、如果已知经度,则将所在地所在时区的经度——除以15,并将小数部分“四舍五入”。例:新加坡(104E)——104156.9,属于东7区。

2、在计算时区时间时,我们一般说“东”的时间值越大,即:同一东经的经度值越大,时间值越大;同一西经的经度值越小,时间值越大。

3.关注世界上一些重要地区的时区,如北京(东8区)、伦敦(0时区)、纽约(西5区)、洛杉矶(西8区)。

4. 注意给定的位置是在东部时区还是西部时区。

5. 明确问题所要求的位置是在给定位置的东边还是西边。

6. 根据东西方向,确定计算时使用加法还是减法。

7. 检查清楚问题中给出的时间是24小时制还是12小时制。例如,不要计算下午3 点。下午3 点

8. 检查清楚问题是询问本地时间还是时区时间,以及询问时区时间是哪个时区。

9、为了避免错误,计算最好一行行写出来,方便比较。

3. 新旧时代的问题和日期界限

1.新旧日期或日期变更线的问题是地理学的一大难题。常见的问题有两类:一类是给出日期变更线,要求根据两条日期变更线的特点查找其他信息;另一种是提供其他信息,要求找到日期变更线的位置,然后提供其他答案,例如描述旧日和新日。占用的范围或比例。回答第一类问题,学生应掌握日期变更线的一般规则,确定日期变更线的类型(人工日期变更线或自然日期变更线),并根据不同日期变更线的特点找到有用的信息。要回答第二类问题,学生需要确定两条日期变更线的位置。 180经度的位置需要根据题目中的经度信息来判断。 0点经度的位置需要根据题目中的时间信息来判断。建议学生画图回答问题,特别是在相应位置标出方向和日期。

2. 地球上有两条日期变更线。一是国际日期变更线(人工日期变更线),即180经线。日期变更线的位置不变,但时间在变化;另一个是0 小时经度(自然日期变更线)。它的位置不断变化,但时间不变,当阳光直射在0时经度上时,两条日期线重合,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日期。除此之外,地球上还有两个日期。

3. 新一天的范围是从当地时间0 经度以东到东经180,旧日期的范围是从当地时间180 经度到西经0小时。

易错分析:学生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错误:

(1)正午太阳高度无法准确计算,常常因混淆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中字母的含义而造成误差;

(2)无法对中午太阳高度进行实际应用,不了解中午太阳高度与热水器吸热面的角度关系;

(3)未能理解图表中隐藏的其他有用信息。

解决上述问题,应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 太阳高度角及其应用

1、某个地方中午的太阳高度是该地方白天太阳的最大高度。当地时间12:00,太阳位于一天的最南点或最北点(极夜地区除外),物体影子最短时的太阳高度即为当日当地正午太阳高度。

2、中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为H=90-|-|,其中H代表当地太阳中午高度; 为当地纬度,取正值; 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在当地夏半年取正值。在一年的冬季取负值。另外,为了避免计算绝对值时出现错误或混淆各个字母的取值范围,学生可以将此公式简化为H=90-,其中表示该地点与直达点之间的纬度差。

3、正午太阳高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一)正午太阳高度与建筑采光问题: 基本原则是在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时,前一建筑不遮挡后一建筑一层的阳光。例如,在北半球纬度为、建筑高度为h的地方,充分考虑土地利用面积和采光良好,两栋建筑之间的适宜距离为Lhcot[90-( +2326)]。

(2)正午太阳高度与太阳能热水器:的最佳角度调节。基本原则是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但应始终保持太阳光线垂直于太阳光。太阳能热水器的吸热面达到最佳的吸热效果。即太阳能热水器吸热面与地面的最佳角度应为直接照射点与当地纬度的差值。

(3)正午太阳的高度与物体影子的关系:从方向上看,影子的方向与太阳的方向相反;就长度而言,物体影子的长度与正午太阳的高度呈负相关(正午太阳的高度越大,物体的影子就越短)。

2、中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的推广

午夜和正午时,其所在位置与太阳直射点位于同一子午圈上,因此其午夜太阳高度可以参照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计算出来(注意纬度区间的计算) 。也就是说,对于极昼带中的一点,正午太阳的高度加上午夜太阳的高度等于太阳直射点纬度的两倍。

根据这一原理,我们还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极日发生极点的太阳高度全天不变,等于直射点的纬度;

如果极日恰好发生在某个纬度圈上,则该纬度圈的纬度与直射点的纬度互补,其上各处正午太阳的高度等于该纬度圈的纬度的两倍直接点;

在极昼区的某一点,正午太阳高度与午夜太阳高度之和等于该直射点纬度的两倍;

就南北方向而言,在太阳直射的子午线上,纬度的差值与太阳高度角的差值相同;

如果太阳直接照射赤道,则经度差将与太阳在赤道处的高度差相同;

如果太阳直接照射到赤道以外的其他纬度,则该纬度线上的太阳高度差一定大于太阳高度差。

易错分析:做题时,学生容易出现无法理解光照图含义、无法将局部图转化为全图、无从下手的情况;而当遇到不熟悉的图表时,他们往往无法找到有关时间、经度等信息的问题。

复习时应掌握光图的解读技巧和隐含规则

1.确定北极和南极

(1)从侧面看,通常是北上南下。

(2)从地球自转方向看,北极为逆时针方向,南极为顺时针方向(北逆南)。

(3)从经度数字的排列方向来看,地球自转的方向与东经度数从小到大的排列方向(或西经度数从小到大的排列方向)相同。

2.确定东西经度和东西方向

(1)以0经线为基线,根据地球自转方向,从西经到东经,即左西经、右东经。

(2)沿地球自转方向,向东经度数增大,向西经度数减小。

(3)同一经度,东经大的在东,西经大的在西。

(4)经度不同,用两地东西经度之和来识别东西方向:如果两地经度之和小于180,则东经位置在东,西经位置在西; b.如果两地经度之和大于180,则西经位置在东,东经位置在西; c.如果两地经度之和等于180,则两地互为东西方向。

(5)常用的确定地球运动方向的方法是右手螺旋定则,即右手握空拳,拇指指向北极,则四指指示地球运动方向。运动(从西向东)。

3.确定早晚线路

暮光线,又称暮光圈,是地球上的一个大圆,其圆面垂直于太阳光线。

(1)在日照图上,沿着地球自转方向,昼半球到夜半球的分界线为黄昏线,夜半球到白天半球的分界线为早晨线。

(2)从昼夜半球来看:昼半球西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清晨线,昼半球东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黄昏线线。

(3) 暮光圆总是平分地球(一半是白天半球,一半是夜间半球)。

(4)早晚循环不断。

(5) 黄昏线夹在两条纬线之间,并且与这两条纬线相切。两个切点的当地时间分别为0点和12点。

4、确定太阳直射点位置:太阳直射点始终在黄道面上

(1)确定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在日照图中,晨昏圈必须与某个纬度相切,且切点的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在数值上互为互补其他。由此可以确定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2)确定直射点经度:日照图上太阳直射点的经度就是平分昼半球的经度的经度。

5.确定某个地点时

(1)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在6点,晚线与赤道的交点在18点。即任意时刻赤道与晨线的交点为6点,与晚线的交点为6点。全部都是18点。

(2)太阳直射点所在子午线的当地时间为12点,其正对面的另一条子午线的当地时间为0点。即两个相对经度的当地时间差为12点。

(3)经度相差15,时差1小时;经度差1,时差4分钟(东加西减,东早西晚)。

(4) 经度相同则当地时间相同;如果经度不同,则当地时间不同。

(5)地区时间与当地时间重合的地点位于各时区的中央子午线上(中央子午线度数=15时区数)。

(6)跨越日期变更线时日期发生变化,即日期变更线两侧时间相同但日期不同。

6.确定季节

(1)根据暮线判断:若暮线与子午线重合,并穿过南北两极,则为春分;如果黎明线与极圈相切,则为春分点。

(2)从直射纬线看:若直射赤道,则为春分;如果它直接照射到北回归线,那就是夏至。

(3)南北半球日期相同,季节相反。

7.确定白天和黑夜的长度

(1)太阳直接照射到哪个半球(南半球或北半球),白天较长,夜晚较短。纬度越高,白天越长,夜晚越短;直射阳光点移动到哪个半球(南半球或北半球),哪个半球的白天更长,夜晚更短。变短。

(2)暮线与经度重合,全球昼夜平分;暮线与子午面的夹角最大(2326),昼夜差异最大(此为第二个至日)。

(3) 根据同一纬度圈内昼弧和黑夜弧对应的长度确定昼夜长度:

昼长=白天弧度所跨越的经度数/15 夜长=夜间弧度所跨越的经度数/15

(4)已知日出时间为A时,白天长度=2(12-A),夜晚长度=2A;

已知日落时间为B时,白天长度=2(B-12),夜晚长度=2(24-B);

白天长度=日落时间-日出时间,夜晚长度=24-白天长度。

(5)同一纬度不同地区,昼夜长度相同。

(6)对于纬度值相等的南北两条纬线〖JP3〗,昼长之和为24小时,夜长之和为24小时,昼夜相对值相等(南半球某一纬度线的夜间长度等于北半球同一纬度线的白天长度)。长的)。

8.确定日出和日落时间(日出和日落时间)

某个地点的日出时间是该地点的纬度与晨线相交的时间,日落时间是该地点的纬度与黄昏线的交点时间。

(1)春分时,太阳直射赤道,暮线平分所有纬度并与其垂直。世界各地的日出和日落时间都是一样的,即6点钟日出,18点钟日落。

(2)赤道地区全年太阳6点升起,18点落下。

(3)在北极圈和南极圈内的地区,在极端昼夜时段,太阳总是在地平线以上或以下,因此没有日出或日落。

(4) 早晨线各处太阳同时升起,黄昏线上各处太阳同时落下。

(5)根据昼夜长短计算日出时间A和日落时间B:

A=12日长/2=夜长/2; B=12+昼长/2=24-夜长/2。

(6)同纬度地区,日出、日落时间相同。

9. 确定中午太阳的高度

正午太阳在直射点的高度为90,正午太阳的高度从直射点向南和北逐渐减小。

(1) 黄昏线上太阳的高度始终为0。太阳直射点的高度为90,白天半球的太阳高度大于0,夜间半球的太阳高度小于0。

(2)如果纬度相同,正午太阳的高度也会相同。

(3)正午太阳高度范围为090。

(4)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等于90减去该地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之差(H=90-||,为当地纬度,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同半球取“-”,不同半球取“+”)。

(5)正午太阳高度等于地理纬度的点的计算:在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内,等分点为直射点纬度与90之和的一半;另一个半球的等点的纬度是直接点的纬度加上90差值的一半。

(6)同一经线上,两点间的正午太阳高度差等于两点间的纬度差。 10.确定今日与昨日在地球上所占的比例 (1)当0°经线为0:00时(0时经线和0°经线重合),180°经线上为12:00,全球两个日期正好各占一半。 (2)当0°经线为12:00时,180°经线为0:00或24:00(0时经线和180°重合),全球只有一个日期。 (3)当0时经线在东经时,新的一天占全球的一小半,旧的一天占一大半。 (4)当0时经线在西经时,新的一天占全球的一大半,旧的一天占一小半。 易错分析:学生易出错的地方: (1)不理解图中各条线的含义和特征; (2)混淆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不明确图中太阳高度的分布状况。 等太阳高度线图一般由经线、纬线和等太阳高度线组成。其中垂线一般表示经线(有时是两条相对经线的各一部分),横线一般表示纬线(有时画成曲线,有时仅仅表示通过直射点的一条线而已),同心圆表示等太阳高度线。 判读等太阳高度线图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太阳直射点和其他各点的经纬度判断 难点提示:就南北方向而言,在太阳直射的经线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纬度就相差多少度;就东西方向而言,如果太阳直射赤道,则两点间经度差等于太阳高度差;如果太阳直射其他纬线,则两点间经度差大于太阳高度差。 2.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时间和季节的判断 难点提示:图的中心点为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以该点为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通过该点的经线地方时为12时;通过该点的纬线即此日太阳直射的纬线,其正午太阳高度为90°。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从太阳直射的纬线向南北逐渐降低。根据太阳直射的纬线可以推知此时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及季节,并判断与之相关的地理现象。 3.晨昏线的判断 难点提示:如果图中标注了太阳高度的数值,则视具体数值判断。若最外侧的大圆圈为0°等太阳高度线,则为晨昏线;一般而言,在这种图上,太阳直射经线以东最大的半圆为昏线,以西最大的半圆为晨线;而图中其余部分各地的太阳高度均大于0°,因此图中所示的半球全部为昼半球。若图中最大的圆圈不是0°等太阳高度线,此图是昼半球中太阳高度比较大的一部分。 4.由于太阳直射经线上太阳高度南北跨度为180°,因此该经线上的纬度跨度也应该是180° 当太阳直射赤道时,此经线的最北点为北极,最南点为南极;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极点位于太阳直射经线最北点以南,北极点与最北点的距离大小为太阳直射纬度的度数,图上没有南极点;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南极点位于太阳直射经线最南点以北,南极点与最南点的距离大小为太阳直射纬度的度数,图上没有北极点。 易错分析:学生出错主要是因为不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各过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不能准确判断图中序号的含义,对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理解不清。 在复习中要重点关注以下内容: 1.大气的热力作用包括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以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削弱作用降低了白天的最高气温,保温作用又提高了夜间的最低气温,从而减小了地球表面的气温日较差。 2.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时受大气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从而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受到削弱。 (1)在对流层里,对太阳辐射起吸收作用的主要是水汽和二氧化碳;在平流层里主要是臭氧。吸收作用具有一定的选择性。通过大气的吸收作用,太阳辐射被削弱的部分主要是波长较长的红外线和波长较短的紫外线,而对可见光影响不大。 (2)反射作用没有选择性,所以反射光呈白色。云层的反射作用最为显著。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反射能力愈强。此外,大气中的杂质颗粒越大,反射能力越强;颗粒越小,反射能力越差。 (3)当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遇到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时,太阳辐射的一部分能量便以这些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散射开来。散射可以改变太阳辐射的方向,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这种散射是有选择性的,波长越短,散射能力越强。散射作用的质点是颗粒较大的尘埃、雾粒、小水滴等时,它们的散射无选择性,各种波长同样被散射。 3.大气主要依靠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增温,大气增温后又以大气辐射的形式把能量返还给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从而实现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易错分析:学生出错主要是因为不能根据图中的风向与纬度值来判断气压带、风带的名称,审题不认真,对气压带、风带所处的南北半球没有判断准确。 正确判断气压带、风带的半球位置与名称以及正确理解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是解答该类题的关键。假设陆地表面是均一的,受地球自转与太阳辐射纬度分布差异的影响形成了三圈环流,在近地面形成三风四带(或是六风七带)。 气压带、风带以赤道为中心呈南北对称带状分布,并且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气压带、风带相间分布。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对气压带、风带位置的记忆,并要注意通过各种变式图来强化理解,这样才能在不同的情境中作出准确、快速的判断。 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呈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分割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不同季节大气活动中心的位置是不同的,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北半球夏季陆地温度高、气压低,形成低压中心,把原来纬向分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割裂,高压仅保留在海洋上,太平洋上为夏威夷高压,大西洋上为亚速尔高压,亚欧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或亚洲低压);冬季陆地温度低、气压高,形成高压中心,把纬向分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割裂,太平洋上为阿留申低压,大西洋上为冰岛低压,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或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南半球因为陆地面积比较小,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不显著,大气活动中心不典型,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对不同季节出现的大气活动中心的成因、位置加强理解记忆,同时要注意将其落实到地图上。 易错分析:学生易出错的地方: (1)将图中气压相等的点连接时,不能按照一定的趋势,只是机械地连接各点,因而找不到低压槽线的位置; (2)不知道锋面出现在低压槽线上,高压脊线处是不会出现锋面的; (3)不能分清锋面降水的位置。 学生在复习中药注意锋面气旋的常见问题: 1.冷锋、暖锋的判断:在锋面气旋中,要判断冷锋和暖锋,需要先判断出是冷气团还是暖气团主动移动。常规的方法是根据槽线处锋面的移动方向来判断,在途中可先画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由外向内,由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再根据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转规律(以北半球为例,向右偏转)画出气团的运动方向。这里有一个简单的规律:锋面气旋(南北半球都是如此)中,左侧的为冷锋,右侧的为暖锋。 2.降水区域的判断:冷锋降水主要在锋后,而暖锋降水在锋前。但锋前、锋后的判断是一个难点,这要根据锋面的移动方向来分析,锋面将要经过的区域为锋前,锋面已经经过的区域为锋后。这里同样有一个规律:锋面降水都在冷气团一侧,即图中的1和4区域。 3.锋面过境时的天气变化:冷锋过境时出现雨雪或大风天气,而暖锋过境时出现连续性降水。甲处为冷锋,过境时,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出现雨雪或大风天气。 4.误以为存在锋面反气旋,有很多同学在学过锋面气旋后,总是想着在高压延伸出来的高压脊处也应该有锋面,会形成锋面反气旋。其实不然,在低压槽处空气是向槽线处辐合的,冷暖气团交汇,因此可以形成锋面;而在高压脊处,空气是自脊线向外辐散的,冷暖气团不交汇,因此不会产生锋面。 易错分析: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 (1)判断气候类型之前,没有先确定南北半球,导致气候类型判断错误; (2)不知道地中海气候是亚热带气候的一种。 气候类型判断和气候特征分析是考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气候类型的判断取决于对气候特征的分析。 气候的基本特征由气温和降水两大要素构成,不同的气候类型其气温和降水的特点是不同的,而气候特征又是不同气候因子作用的结果。所以气候类型的判断,事实上是对气温、降水统计资料形成过程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常见形式有: 1.根据气候要素统计数据,判断气候类型。2.根据各月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判断气候类型。3.根据气温和降水的坐标图,判断气候类型。4.根据经纬网图、海陆轮廓图,判断气候类型。 解答读图分析题一方面要搞清坐标或点的含义,另一方面还要在图上进行必要的测算,最后根据气温、降水的分布特征及两者的配合情况,确定气候类型。 易错分析: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 (1)不能正确理解题干的含义; (2)地理计算能力差。 地形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可简单归纳如下: 1.地势高,则太阳辐射通过的空气柱的距离短,空气密度小,水汽、微尘少,因大气的吸收、散射等作用而损耗的能量少,因而太阳辐射随海拔的增加而增强。 2.地形对气温影响很大 首先,由于坡向不同,日照和太阳辐射条件各异,一般来说阳坡气温高于同海拔的阴坡。其次,地形凹凸和形态的不同,对气温也有明显的影响。凸起地形(如山顶)因与大陆接触面积小,受到地面日间增温、夜间冷却的影响较小,再加上夜间地面附近的冷空气可以沿坡下沉,而换来自由大气中较暖的空气,因此气温日较差、年较差皆较小;凹陷地形则相反,气温日较差很大。再次,海拔对气温的影响较大,理论上海拔每升高1 000米,气温下降6 ℃。最后,谷地或盆地地形容易阻挡其与外界的热量交换,使之形成高温或者低温中心。 3.地形与风首先,高大山脉和高原的热力作用和动力作用十分巨大,如青藏高原由于它和四周自由大气的热力差异,所造成的冬夏相反的盛行风系,称为高原季风。其次,局部小范围山脉可形成山谷风(当大范围水平气压场比较弱时,在山区白天近地面风常从谷地吹向山坡;晚上近地面风常从山坡吹向谷地,这就是山谷风)。再次,在山脉背风坡常形成焚风。最后,当空气由开阔地区进入峡谷口时,气流的横截面积减小,从而形成“狭管效应”,造成风力加大。 4.地形与降水首先,受地形抬升的作用,山地迎风坡的降水多于背风坡。其次,在迎风坡,由山脚向上降水量起初随着海拔增高而递增,到一定海拔降水量达最大值,此后,降水量又随着海拔增高而递减。 5.山脉与气候高大山脉不仅本身具有特别的气候特征,而且还影响邻近地区的气候。如我国有些山脉可以阻挡或改变气流的运动情况,使北来的寒潮不易南下,南来的暖气流滞缓北上,又可使湿润气团的水分在迎风坡形成大量降水,背风坡则变得异常干燥,〖JP3〗所以山脉两侧的气候出现极大的差异,山脉往往成为气候区域的分界线。 总之,大致与纬线平行的山脉以南北气温悬殊为主,与海岸线平行的山脉以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干旱为主,高耸绵延的山脉则是不同气候区域的分界线。 易错分析:学生易错的地方: (1)容易忽视题中两个关键信息点,从而出现漏答现象; (2)不知道气候特征应该从哪些方面考虑。 一般来说,我们描述或分析一个区域的气候特征,基本上从气温和降水两大要素来考虑。气温主要考虑气温高低及温差大小,降水主要考虑降水总量和降水的季节分配。另外还要考虑水热组合状况,如果是特殊情况还要考虑光照或者大风等。 这里以北美为例,说明如何分析其气候特征,并介绍综合学习法的一般步骤: 1.指出北美的位置及范围,即搞清楚“在哪里”的问题。 2.根据事物的组成分解成部分。如分析气候成因,就要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洋流、气压带及风带等方面去考虑。 3.分析各因素的特点,看它们在构成地理事物中起了什么作用。纬度、西风和地形等都对北美气候产生了影响。 4.分析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上述因素中,纬度位置决定了北美主体部分在北温带,并处在西风控制范围内,南北纵列的高大地形阻碍了太平洋湿润气流的进入。这反映了北美纬度、西风和地形之间的紧密联系。

用户评论

别伤我i

这篇文章写的太棒了!我上高二地理课总是遇到很多问题,看完这篇文章感觉一下豁然开朗,重点都总结得很清楚!终于对那些传说中的“易错点”有了更详细的了解。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疲倦了

老师真是太认真了!这篇解析把常见的错误都分析得非常透彻,还有针对性的解答方法,我这个平时记性不好的同学简直太受益了。地理原来不是那么难背啊!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凉凉凉”凉但是人心

我觉得这篇文章的缺点在于有些内容过于简略,比如“板块运动”的解释就比较浅显,对于已经对这些知识点有一定的了解的学生来说可能不够满足的需求。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志平

感谢分享这么实用的文章!我现在正复习地理,遇到好多问题,不知道该怎么突破,这篇文章简直是救命稻草!特别感谢作者把答案都总结清楚了,让我省去很多脑力计算的时间!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麝香味

我觉得高中地理考查不仅要考察知识点,更要注重对大纲的理解和运用。这篇文章只谈了易错点分析,却忽略了如何将这些知识点与实际案例联系起来,这对于提升地理学习的能力来说显得有些不足。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别悲哀

高二的时候我确实碰到了很多地理 “易错点”,当时老师也没解释得清楚,导致我在考试上经常丢分!幸好现在有了这篇解析,回头看看还能找回当初那些被误导的概念!好文章!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心脏偷懒

我觉得这个标题有点太吓人了一些吧?"易错点解析"听起来像是在说考试陷阱一样,其实地理也是一个很有趣的学科,应该更多地去感受它的魅力而不是单纯地想“避免犯错”。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你tm的滚

对于地理考场的同学来说,这篇文章简直是福音啊!我以前一直觉得地理就是一堆死记硬背的知识,但作者把重点都总结了出来,让我想办法理解这些知识点反而变得更容易了。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开心的笨小孩

文章里提到的“地形地貌的分类”和“自然灾害的预防与缓解措施”对我来说还是比较有用的,因为这两部分在考试中经常会出现。这篇文章也让我明白了很多地理概念背后的逻辑关系。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陌颜

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啊!把一些容易让人混淆的概念都解释得很清楚,还有很多图表和图片辅助说明,学习起来更生动有趣了。希望以后还能看到更多类似的文章!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放肆丶小侽人

我觉得这篇文章虽然对地理基础知识点的总结比较全面,但缺少了一些实际操作的引导性。比如在讲解“土地利用计划”的时候,可以结合一些案例分析,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的应用场景。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别在我面前犯贱

我本来以为高中地理就只有书本上的理论,没想到作者还能把这些知识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读完这篇文章后,我觉得地理不再是枯燥的学科了,反而让我对我们生活的环境有了更深的认识! 真的很有意思!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黑夜漫长

文章说的这些易错点还真是一针见血,我之前考试的时候常常在这些地方犯错误!希望以后能更加重视学习这些重点知识,提高地理学习的效果。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哭着哭着就萌了°

学习方法其实很重要啊!这篇文章虽然总结了易错点,但也让我意识到,要真正掌握地理知识,需要多加练习和思考,不能单纯地死记硬背!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执念,爱

真是个宝典!这篇关于高中地理易错点的解析文简直超赞!我很想推荐给我的同学,希望大家都能够在学习上更加得心应手!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败类

就个人而言,我感觉这篇文章虽然提供了很多知识点,但缺少了一些互动性的内容。比如可以设置一些小测验或者思考题,让读者更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终究会走-

尽管文章写得不错,但我还是建议作者能够添加更多的图片和图表,因为对于视觉化的学习者来说,这些辅助工具更容易理解和记忆知识。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千千择校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qzexiao.com/jcjy/1376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