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解析:常见蚤类生物分类与特性
蚤属于昆虫纲、蚤目(Siphonaptera),蚤科(Pulicidae),是哺乳动物和鸟类的体外寄生虫,约95%寄生于兽类,5%寄生于鸟类。其特征是:①体小而侧扁,触角长在触角窝内,全身鬃、刺和栉均向后方生长,能在宿主毛、羽间迅速穿行。②无翅,足长,其基节特别发达,善于跳跃。全世界共记录蚤2500多种,我国已知有640种,其中仅少数种类与传播人兽共患病有关。
一、形态
雌蚤(图1)长3mm左右,雄蚤稍短,体棕黄至深褐色。有眼或无眼。全身多刚劲的刺称为鬃(bristle)。
图1 雌蚤
不等单蚤雌性头、胸部
1.头部 略呈三角形,其中央的触角窝(antennal fossa)可将头分为前头和后头两部分,前头上方称额,下方称颊。触角分3节,末节膨大,常又可分为9个假节。雄蚤触角较长,平均向下藏在触角窝内,交尾时将触角上举以挟持雌虫。有的蚤在触角窝前长有单眼。前头腹面有刺吸式口器,由针状的下颚内叶1对和内唇组成食物管,外包以分节的下唇须形成喙。蚤头部有许多鬃,根据生长部位称眼鬃、颊鬃、后头鬃等,有的种类颊部边缘具有若干粗壮的棕褐色扁刺,排成梳状,称为颊栉(genal comb)(图2)。
图2 蚤头部及前胸
2.胸部 分成3节,每节均由背板、腹板各一块及侧板2块构成。有的种类前胸背板后缘具有粗壮的梳状扁刺,称前胸栉(pronotal
comb)。无翅,足3对长而发达,尤以基节特别宽大,跗节分为5节,末节具有爪1对。
3.腹部 由10节组成,前7节称正常腹节,每节背板两侧各有气门1对。雄蚤8、9
腹节、雌蚤7~9腹节变形为外生殖器,第10腹节为肛节。第 7节背板后缘两侧各有一组粗壮的鬃,称臀前鬃(antepygidial
bristle), 保护着其后第8节上的臀板(pygidium),臀板为感觉器官,略呈圆形,板上有若干杯状凹陷并且各具一根细长鬃和许多小刺。
不等单蚤雌性尾部
雌蚤腹部钝圆,在7~8腹板的位置上可见几丁质较厚的受精囊。受精囊可分头、尾两部分,形状各种蚤不同。雄蚤腹部末端较尖,其第9背板和腹板分别形成上抱器和下抱器。雄蚤外生殖器复杂,形状也因种而异,故基与雌蚤受精囊一起被作为分类的依据。
图3 不等单蚤雌性尾部
二、生活史与习性
蚤生活史为全变态,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时期(图4)
1.卵 椭圆形,长0.4~1.0mm,初产时白色、有光泽,以后逐渐变成暗黄色。卵在适宜的温、湿条件下,约经5天左右即可孵出幼虫。
2.幼虫 形似蛆而小,有三龄期。体白色或淡黄色,连头共14节,头部有咀嚼式口器和1对触角,无眼、无足,每个体节上均有1~2对鬃。幼虫甚活泼,爬行敏捷,在适宜条件下约经2~3周发育,蜕皮2次即变为成熟幼虫,体长可达4~6mm。
3.蛹 成熟幼虫叶丝作茧,在茧内作第三次蜕皮,然后化蛹。茧呈黄白色,外面常粘着一些灰尘或碎屑,有伪装作用。发育的蛹已具成虫雏形,头、胸、腹及足均已形成,并逐渐变为淡棕色。蛹期一般为1~2周,有时可长达1年,其长短取决于温度与湿度是否适宜。茧内的蛹羽化时需要外界的刺激。如空气的震动,动物走近的扰动和接触压力以及温度。
图4 蚤生活史
的升高等,都可诱使成虫破茧而出。这一特性可解释为什么人进入久无人住的房舍时会被大量蚤袭击。
4.成虫 成虫羽化后可立即交配,然后开始吸血,并在一、二天后产卵。雌蚤一生可产卵数百个。蚤的寿命约一、二年。
雌蚤通常在宿主皮毛上和窝巢中产卵,由于卵壳缺乏粘性,宿主身上的卵最终都散落到其窝巢及活动场所,这些地方也就是幼虫的孳生地,如鼠洞、畜禽舍、屋角、墙缝、床下以及土坑等,幼虫以尘土中宿主脱落的皮屑、成虫排出的粪便及未消化的血块等有机物为食;而阴暗、温湿的周围环境很适合幼虫和蛹发育。
蚤两性都吸血,雌蚤的生殖活动更与吸血密切相关。通常一天需吸血数次,每次吸血约2~3分钟,然后离去。常吸血过量以致血食来不及消化即随粪便排出。但蚤抗饥饿能力也很强,某些蚤能耐饥达10个月以上。
蚤的宿主范围很广,包括兽类和鸟类,但主要是小型哺乳动物,尤以啮齿目(鼠)为多。由于善跳跃,蚤可在宿主体表和窝巢内外自由活动,个别种类可固着甚至钻入宿主皮下寄生,如潜蚤(Tunga)。宿主选择性随种而异,传播疾病者大多是选择性不严的种类。
蚤各期发育和繁殖对温度的依赖都很大,温度低时卵的孵化、幼虫蜕皮化蛹都大大延迟。各种蚤发育所需的有效温度不同,可反应在其地理分布上。致痒蚤(Pulex irritans)发育需较高温度,成为温暖地带常见蚤种。印鼠客蚤(Xenopsylla cheopis)需要更高温度,该蚤则只在我国南方各省多见。
蚤成虫也对宿主体温有敏感的反应,当宿主因发病而体温升高或在死亡后体温下降时,蚤都会很快离开,去寻找新的宿主。这一习性在蚤传播疾病上很重要。
三、与疾病的关系
蚤对人的危害可分为骚扰吸血,寄生和传播疾病三个方面。
1.骚扰吸血 人进入有蚤的场所或蚤随家畜或鼠类活动侵入居室,蚤均可到人身上骚扰并吸血。人的反应各不相同,严重者影响休息或因抓搔致感染。
2.寄生 潜蚤雌虫寄生于动物皮下。在人体是因穿皮潜蚤(Tunga penetrans)寄生引起潜蚤病。该病见于中南美洲及热带非洲,我国尚无记录。
3.传播疾病:蚤主要通过生物性方式传播疾病。最重要的是鼠疫,其次是鼠型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还能传播犬复孔绦虫、缩小膜壳绦虫和微小膜壳绦虫病。
⑴鼠疫:是鼠疫杆菌(Yersinia pestis)所致的烈性传染病。其自然宿主在我国是旱獭(Marmota)、黄鼠(Citellus)和沙鼠(Meriones),蚤是重要的传播媒介。当蚤吸食病鼠血后,鼠疫杆菌在蚤的前胃棘间增殖,形成菌栓,造成前胃堵塞(图5。再次吸血时血液不能到达胃内,反而携带杆菌回流到宿主体内致使宿主感染。受染的蚤由于饥饿,及血频繁,因而更多地感染宿主动物。该习性在鼠疫的传播上具有重要意义。
图5 蚤的消化器官
病原体通过蚤在野栖啮齿动物中传播,构成鼠疫自然疫源地,当人或家栖鼠类进入疫源地感染了鼠疫,可引起家鼠和人间鼠疫流行。
⑵鼠型斑疹伤寒:由蚤传播莫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mooseri)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原是热带和温带鼠类特别是家栖鼠类的传染病。在人群中仅为散发,偶尔也暴发流行。蚤吸血感染后,立克次体在其胃和马氏管上皮细胞内繁殖,细胞破裂后随粪排出。一般认为人是在被蚤叮咬后蚤粪污染伤口而致感染。立克次体在蚤类粪中可保持传染性长达9年。
⑶绦虫病:蚤是犬复孔绦虫、缩小膜壳绦虫和微小膜壳绦虫的中间宿主,人体感染主要是误食了含似囊尾蚴的蚤而致。
四、蚤类防治
1.清除孳生地 宜在平时结合灭鼠、防鼠进行,包括清除鼠窝、堵塞鼠洞、堵塞鼠洞,清扫禽畜棚圈、室内暗角等,并用各种杀虫剂杀灭残留的成蚤及其幼虫。
2.药物防治 用拟除虫菊酯杀虫剂中,氯氟氰菊酯(功夫)与溴氰菊酯(凯素灵),具有极强的触杀和胃毒作用,而且作用快、持效长,能较快地降低地面游离跳蚤指数。使用方便,直接用水稀释,
能充分发挥药效,分散度良好,对动物安全,无刺激气味,对物体表面无腐蚀破坏作用。溴氰菊酯还兼有一定的杀卵作用。
有机磷杀虫剂中,毒死蜱(乐斯本)是对卫生害虫防治效果较好的药物。使用毒死蜱乳油稀释后喷雾,对跳蚤有较高的触杀灭效。敌敌畏尽管对人畜毒性偏高,对铜铁制品表面有腐蚀性,但由于其具有击倒迅速和较强熏蒸作用等特点,加上价格较低,所以在大面积室内灭治跳蚤时也可以适当使用。
在喷洒药剂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好剂型、浓度的配比和正确的使用方法是最为重要的。并且,操作人员要注意安全,穿好防护服,戴上帽子、口罩和手套。
3.蚤的预防 在药物灭蚤的同时,注意对狗、猫等家畜的管理,如定期用药液给狗、猫洗澡。在鼠疫流行时应采取紧急灭蚤措施并加强个人防护。
第二节 上海重要的传病蚤
1.致痒蚤(Pulex irritans) 亦称人蚤,在眼下方有眼鬃毛1根;受精囊的头部圆形,尾部细长弯曲(图20-27)呈世界性分布,我国各地均可见,也是人体最常见的蚤。嗜吸狗、猪和人血,对人骚扰性较大,尤以儿童为甚。可传播鼠疫,也是犬复孔绦虫、缩小膜壳绦虫的中间宿主。
图6 人蚤
2.印鼠客蚤(Xenopsylla cheopis)
眼鬃毛1根,位于眼的前方;受精囊的头部与尾部宽度相近,且大部分呈暗色(图20-27)在我国沿海省市多见,主要宿主是家栖鼠类如小家鼠、褐家鼠和黄胸鼠等。亦吸人血。是人间鼠疫的重要媒介,也传播鼠型斑疹伤寒和缩小膜壳绦虫。
图7 印鼠客蚤
3.猫栉首蚤指名亚种(Ctenocephalides felis):头部额缘倾斜为长头型。眼发达,眼鬃位于眼前的前方。颊节由8根横列的刺组成,前端第1刺略短于第2刺。雄蚤抱器柄突呈杆状,末端膨大不明显;雌蚤受精囊头部较短而圆,尾部比头部长。
图8 猫栉首蚤指名亚种与犬蚤比较
4缓慢细蚤(Leptopsylla segnis) 体型中等,淡黄色,无眼。有前胸栉和颊栉,颊栉有4根组成,平行排列。额前端有两个短而弯的棘鬃。后足胫节的后缘有一排栉状鬃,呈梳状。
图9 缓慢细蚤
5.不等单蚤(Monopsyllus anisus) 体型较大,长约3.5mm,全身棕色。眼发达,有前胸栉,无颊栉,额鬃2—5根,后头鬃2根;眼鬃列3根,位于眼前。下唇须可达前足基节未或更长。第8背板缘鬃6—8根,腹板狭长,端鬃3根。不动突圆锥形,可动突狭长(图2)。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千千择校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qzexiao.com/jcjy/12967.html
用户评论
终于看到这篇文章了!我一直很好奇蚤类的品种多样性,现在终于明白为什么它们在不同环境中表现不同了。希望以后能看到更详细的分类信息!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写的真棒!清晰易懂,让我对这些让人恶心地生物有了新的认识。以前就觉得跳蚤这么顽固,居然有这么多品种!这篇文章让我了解到它们的進化史和适应能力真是惊人!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分类确实是很枯燥的话题,我还是喜欢看一些关于跳蚤习性和控制方法的文章呢!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了很多材料,这篇总结的很到位,特别是对不同蚤类的寄生特点的描述非常精确。对研究这种生物的朋友很有帮助!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章介绍虽然很客观,但是我依然觉得这些小东西太让人讨厌了!它们简直是家里的定时炸弹,每次就莫名其妙起来让人抓狂!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原来以为跳蚤只有几种而已,没想到竟然有这么多类别!看来我的认识还是比较狭隘,这篇文章让我受益匪浅。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科普文章写的真好!图片也很直观易懂,能很好的帮助初学者了解不同种类蚤类的特征和习性。希望以后能增加一些关于各阶层蚤类区别更详细的描述。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讲真,这内容太专业了,我一点都不感兴趣!给我一个如何消灭跳蚤的文章吧!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章介绍了一些较罕见的蚤类,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不过对于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常见品种,作者似乎没有过多描述,希望能更注重实用性的信息传递。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对于我这种想了解跳蚤生物学方面更多知识的人来说,这篇总结非常棒!希望之后能写一些针对不同种类蚤类生态环境和控制方法的详细文章。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这篇文章有点枯燥乏味,缺乏生动的描述和案例分析,难以引起读者的兴趣。建议作者可以增加一些有趣的插图或案例分享,让文章更吸引人。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终于找到一篇关于常见蚤类的分类解释了!之前一直觉得它们都一样,没想到每个种类都有不同的特点。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很有帮助啊,让我对跳蚤有了更具体的认识。 以前总以为它们都是一样,现在才知道居然这么多种!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发现跳蚤确实很常见! 文章里很多品种我都见过, 真是让人恶心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想问一下作者,这些蚤类之间互相影响吗?会不会导致一些新的种类出现呢?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写的还可以,不过对于喜欢研究生物学的朋友来说,这内容深度不够。希望能更详细地描述每个品种的适应机制和进化史。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章很有帮助! 我想了解一下如何才能有效控制这些讨厌的小动物呢? 可以推荐一些实际方法吗?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