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国际教育

巧妙运用诗意意象,深入挖掘题目深层含义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巧妙运用诗意意象,深入挖掘题目深层含义的一些知识点,和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以高考真题为指引谈诗歌意象的复习策略

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学科的课程目标做了详细的阐释,要求现在的高中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几个方面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而诗歌鉴赏在实现这一课程目标,实现“立德树人”这个核心要求充当中重要的角色。

笔者在初探诗歌意象的复习策略一文中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鉴赏诗歌,需要让学生学会从意象的四个方面鉴赏诗情诗境。因为诗歌中的意象都与汉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方面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在历史的进程中被赋予了某些言外之意和情感色彩。教师在高考诗歌复习中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技巧和规律掌握诗歌意象的一般意义,那么,一方面,学生会在学习中不知不觉地熏陶在诗歌这一传统文化的音律美和意蕴美中,另一方面,他们也能通过巧用诗歌的意象,找到解锁诗歌做题的钥匙。

巧用诗歌意象来引导学生鉴赏诗歌,贵在一个“巧”字。“巧”什么?怎么“巧”?这牵涉到如何鉴赏诗歌这一问题。作为学生,由于知识储备有限,鉴赏能力不足,思维有待提升,多重因素使不少学生对诗歌鉴赏无所适从,常常出现“老师教的我都会,到做题时就是写不出来”这样的学习困惑。作为学生的舵手,教师可以利用逻辑思维的三大定律,巧用“巧”劲,从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的角度对学生诗歌鉴赏思维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而要利用逻辑思维的三大定律进行针对性的训练,需要理解这三大定律在逻辑思维过程中的具体体现以及违反定律的逻辑错误特点,才能真正做到“巧”字。

首先,第一大定律是逻辑思维的同一律,其内容是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这种定律要求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概念都要确定,并保持自身的同一,不得随意变更。因此在逻辑思维上常出现两个错误,即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和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所以在诗歌鉴赏中利用同一律解锁题之意蕴时应注意三个问题,那就是其一要求在诗歌文本解读时,学生的逻辑思维过程需要保持从一而终的确定性,其二学生的鉴赏思路需和诗歌的情感表达一致,其三需把诗歌的情感表达思路和设题思路紧紧联系在一起。

【2020年高考天津卷】

纪村事

韦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

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

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归。

【注】饷田:到田间送饭。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绿植光影映照门扉,墙边小路才草木中若隐若现,显得生机勃勃。

B.颔联写院中果子腐烂,水边禽鸟肥美,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

C.全诗视听结合,动静相宜,虚实相生,用语平朴,意境优美,富有意趣。

D.本诗撷取若干乡村景象,自然与人文融合,呈现出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

【解读及复习建议】

对于这首诗歌,学生在初步解读时,可以紧扣意象的情感色彩和指向,诗中的“绿蔓”指向暖色,包含着“村事”的生机与活力,“果烂”“稻熟”指向着丰收和喜悦等等,通过这些意象的情感色彩和指向,我们能解读出诗人的情感态度,诗中描绘的“村事”是忙绿而又充实的,既然是忙绿而又充实的,那么于农民而言,一方面体现了农家人的辛勤劳作,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了辛勤劳作背后的丰收的喜悦;于诗人而言,言由心生,诗人在诗中营造了一派忙碌而充实的田园气氛,描写了繁忙、充实、安宁、丰足的农村劳动、生活场景,一方面要赞扬田园的美好怡人温馨。另一方面借视觉、听觉结合,抓住时间变化,以点带面,从中可想像百姓的安居乐业,极富感染力和画面性,让人身临其境,不自禁地向往大自然。根据同一律,学生的鉴赏思路需和诗人的情感表达一致,学生可以带着选项与诗句相关内容仔细对照,审核揣悟,力求读懂诗意,理解选项,发现问题。因为选项的情感色彩和指向需要和诗中的意象一致,所以B项中已经错误解读了意象所赋予的情感表达,表现出了不一致。选项的表述:“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从关于结尾句的注释“饷田:到田间送饭”和颈联的意象“酿酒”“店”声以及全诗意象的情感色彩和指向中均可见营造出忙碌而充实的田园氛围,表现了农忙时节农家人的辛勤劳作,并非“农闲”“偏懒”。很明确,B项有意混淆了意象的情感色彩和指向,背离了诗歌要表达的意蕴。

意象的“巧”读,在高考意象的复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懂诗情诗境,引导学生对诗中意象的情感色彩和指向的准确判断至关重要。教师可以根据逻辑思维的同一律,让学生把自己的鉴赏思路、诗歌情感表达思路和命题者的设题思路结合起来,来解决做题的瓶颈,引导学生“巧”读诗中意象的情感色彩和指向,因为“巧”读,能有效规避学生对诗中意象的错误解读,也能真正理会诗人的情感表达思路,也就能品味诗歌文本和试题的意蕴。

其次,第二大定律是逻辑思维的矛盾律,其内容体现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真,必有一假。这种定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真的命题(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同时加以肯定。因此在逻辑思维上常出现两个错误,即自相矛盾和悖论,所以在诗歌鉴赏中利用矛盾律解锁题之意蕴时应注意两个问题,那就是其一仅对于要求鉴赏的诗歌的一个思维过程,即同一首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的同一对关系,其二并不否认诗人在诗歌情感表达时体现出来的矛盾。

【2020年高考新课标I卷】

奉和袭美①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②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④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⑤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 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 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 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解读及复习建议】

2020年高考新课标I卷诗歌鉴赏第14题,对客观题的分析,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解读,特别是引导学生“巧”品意象,品意象的形、声、色,来解锁这一题的意蕴。A项之所以会错,就是对意象的解读和原诗出现了矛盾,原诗中诗人赋予的意象如“百亩蕙”“三秀芝”等以及尾联以景结情,从意象上看都是对好友的美好寄寓,情感色彩指向性很明显,这是诗人对好友的勉励之情,彼此之间存在情感交流。既然是一种情感交流,在古代通讯很不发达的那个时代,还能有情感交流,这说明了“与外界不通音讯”与诗意相背离,相矛盾。可见选项这一命题“与外界不通音讯”是假的,再结合诗歌的题目《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学生如果能做到“巧”品意象,同时理解题目中的“奉和”与“见寄”的意思,那么就不难看出选项中的“与外界不通音讯”与诗境表达就是矛盾的。

其实全国卷对诗歌的手法考查和情感分析一直是考试的重点,考核的难度相对于一般学生来说比较大,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结合诗意表达时选项命题的“巧”断,再根据矛盾律常见的思维错误特点,巧读诗歌中出现的意象,再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衍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因为大部分的诗歌设题角度与诗歌的诗情诗境是一致的,所以只要同一首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的同一对关系出现背离,那么就可以判断选项可能有误,再根据自己在解读诗歌意象,以及诗歌在表达情感上所采用什么抒情方式,就可以做出准确的分析判断。

第三,第三大定律是逻辑思维的排中律,其内容体现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即“要么A要么非A”;这种定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假的命题(矛盾关系、下反对关系)同时加以否定。因此在逻辑思维上常出现两个错误,即两不可或复杂问语的回答两模糊,所以在诗歌鉴赏中利用排中律解锁题之意蕴时应注意三个问题,那就是应对于要求鉴赏的诗歌的一个思维过程,即同一首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的同一对关系,其二诗歌情感表达时不可同假,必有一真,其三并不能否认诗人在情感表达时相互转化时出现一种中间形态。

【2020年高考新课标Ⅲ卷】

苦笋

陆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徵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略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

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

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

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历风雨磨砺。

【解读及复习建议】

把握诗歌的意象的情感色彩和指向,可以有效辨析选项包涵的意蕴,根据逻辑思维的排中律解答诗歌鉴赏题的特点,也就是诗歌情感表达时不可同假,必有一真,那么,诗歌的情感表达为真,选项中不符合诗歌情感表达的即为假,这样学生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把握诗词的意象,“巧”析意象,分析诗词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词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若出现“假”命题,这选项即为答案,本题C项,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这一命题中,存在因果关系,“不要过多取食”的原因是“吃起来口感苦涩”,学生可以借助“巧”析意象的情感色彩和指向,结合注释②,诗中“约束儿童勿多取”,“约束”一词含有管束之意,这里是从教育儿童的角度上说的,“勿多取”指的是管来儿童要俭约正直,不贪不奢,而不是指“不要过多取食”。利用思维的排中律,“巧”析意象,也就能准确地判断出C项是错误的。

其实,利用排中律解锁题之意蕴在准确回答高考诗歌鉴赏题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在诗歌意象的复习中,通过“巧”析意象,引导学生学会对诗境和题境进行准确分析,因为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假的命题(矛盾关系、下反对关系)同时加以否定,那就是说这一命题其中必有一真,通过题境的分析,确定命题的逻辑关系,再结合诗境确定题境中的命题哪真哪假,最后就能得出准确的判断。

当然,教师在意象的复习过程中,不是孤立地引导学生去利用这逻辑思维的三大定律,而是需要综合运用,再巧用诗歌意象特点,可以很好突破高考诗歌鉴赏复习的瓶颈,实现高效复习。

(作者:徐成选,系福建省永春第三中学高中语文老师)

用户评论

太难

感觉这篇博文说的真对哎!我一直觉得语文考试很多时候不是单纯看懂了没懂个文本,还要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那层意思,原来这种东西可以用诗意比喻的呀,真是太厉害了!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来自火星球的我

这篇文章让我受益匪浅啊。以前遇到作文题目就抓脑袋想怎么写,现在看来可以先从题目中找到一些诗词,然后结合诗意的意象来解析题目的意思。这样思路一下子清晰多了!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何必锁我心

说实话,我有点不太理解老师讲的用“诗之意象”解锁 “题之意蕴”,感觉这听起来就很抽象啊!还是希望文章能多举几个具体的例子,让我更好地理解这种方法。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把孤独喂饱

太赞了,终于有人提到了这个方法!以前也想过要用诗词来学习语文,但总是不知道怎么开始。现在看这篇文章,感觉找到了方向了,要好好试试这个方法!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荒野情趣

这篇博文说的不错啊!很多时候我们确实会被题目所困扰,但从诗意的角度去理解确实可以打开新的思路。 以前我做题总是死背公式,看来以后要多感受一下诗歌的美妙之处!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孤岛晴空

用诗词来帮助我们理解作文题目?这听起来很有意思,但我觉得还是需要一定的文学基础吧!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全网暗恋者

这种方法确实可以提升我们的思维深度,把“意蕴”挖掘出来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希望以后老师能多引导我们用这种方式来学习语文!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花开丶若相惜

我认为这个方法还是比较有意义的,尤其是对于理解一些深奥的诗歌和文章很有帮助。但要强调的是,还是要结合上下文去理解,不能只注重表面上的意象。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冷青裳

我觉得这种方法太适合我啦!之前总是看不懂很多名著,现在有了这一思路,感觉可以尝试用诗词作为线索来分析故事的内涵!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将妓就计

其实我个人觉得这篇文章说的有点道理,但用“解锁”这样激进的词汇感觉还是有些夸张吧。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_心抽搐到严重畸形っ°

同意文章观点,很多时候题目中所指的信息并不完全在文字表面,更需要结合其背后的文化底蕴和诗意来解读,才能够真正把握题目的深层含义!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万象皆为过客

这篇文章确实启发了我不少,以后学习的时候可以多多关注诗歌的意象表达,或许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语文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又落空

我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很有意思,将诗词和文学理解结合起来,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思考视角。希望我能学到更多类似的方法来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拉扯

用“诗之意象”去解读题目确实是一个有效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跳脱表面的文字,深入探究问题的本质。我也要试试看这种方法是否在我的学习中能有所作用!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小清晰的声音

我觉得这篇文章有点过于理想化了。语文学习不仅需要理解“诗之意象”,还需要对各种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青衫负雪

我认为文章里提到的方法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来提高语文学习效率,但不能取代传统的学习方式。毕竟语文学习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地积累知识和经验!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艺菲

对于这个方法,我也比较认可。因为很多时候题目中的意象是比喻性的,能够利用诗词的意象进行对比分析,更容易理解题目的意思!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千千择校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qzexiao.com/gjjy/853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