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四大倒装句式全面解析: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技巧总结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 了”
二、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
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a 介宾倒装
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 微斯人,吾谁与归 ?“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b谓宾倒装
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
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②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僵卧孤村不自哀
“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 " 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这里的“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④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例:是以谓之“文”也。
“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
⑤其他,表示强调。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道道山”。
⑥特殊结构
用"之"、"是"将宾语提前。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 (成语) 惟利是图 (成语)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三、定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定语一般在中心词的前面。文言文中定语有时在中心词的后面,这是为了使中心词突出,或者为了使句子流畅顺口。特点是用“者”煞尾,意为“的”,或用“之”做后置的标志。
(1)表数量定语的后置
数量词做定语往往放在中心词之后。例: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指南录后序》)——坐在桂公塘围堤里,数千敌骑从围堤门口经过,差点儿落在敌人手里死去。
(2)定语后置的标志
定语后置大多要借助于一定的结构助词作为形式上的标志。主要格式如下:
①[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寻找可以出使秦国回报秦王的人。
例句中“可使报秦”做“人”的定语。 “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千里马,吃一顿可能吃尽一石粟。
③[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佩带着闪光的长剑啊,带着高耸的切云帽。
四、介宾结构后置(也叫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的介词经常同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即它的宾语)结合,组成词组,这个词组叫“介词结构”,也称做“介宾词组”或“介宾短语”。介词结构后置有的书上把它称为介宾短语后置。应该注意的是不能把它称为状语后置,因为这种结构有时做状语,有时做补语。常见的格式如下:
(1)[乎……]介词“乎”与后面的词组成的介宾结构,只能做补语。翻译时,一般要提前做状语,有的依旧做补语。例: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强悍的差吏来到我们乡下,在东西南北,呼号咆哮,横冲直撞。
(2)[于……]由“于”字与后面的词构成的介词结构在文言文中最多,可以表示处所、比较、被动、对象等。
①表示比较。例:长于臣。(《鸿门宴》)——(项伯)比我(张良)大。
②表示处所。例: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然而没有料到能先入关攻破秦军,有机会在这里又见到将军。
③表示被动。(参见被动句)例: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传序》)——祸患常常是从微小的事情积累起来的,而智勇双全的人也大多被自己溺爱的人所困厄。
④对象。例:赵氏求救于齐。(《触龙说皇太后》)——赵国向齐国求救。
(3)[以……]介词“以”带宾语,一般做状语,有的做补语。例: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孟子?梁惠王上》)——五亩的住宅,用桑树种在它的周围。
用户评论
这篇文言文分析写的真不错!我一直对这些倒装句式很头疼,现在总算明白了套路了。这几个技巧总结得清晰,特别好用!感觉高考的文言文就更不一样了。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高中生看这个肯定特别有帮助,我大学才开始学习倒装句式,那时候早就能轻松搞定啦!只是文章有些抽象,可以加上一些例句,理解起来更清晰.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哇塞,这内容超级管用啊!高考文言文中总有一两种倒装句式,如果能灵活运用这些技巧,那肯定作文分就高了!太感谢博主分享啦!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感觉文言文的难度主要在理解意思,倒装句式只是表象。我觉得要想真正弄懂文言文,还是要多读经典作品,提升阅读理解能力才行。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总体的结构很好,就是四个倒装句式的讲解稍微有点枯燥了,希望能结合一些实例来演示,这样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啊!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一直觉得文言文的语法变化太复杂,各种倒装的用法搞不清。这篇博文整理得不错,让我对 倒装句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感谢分享!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感觉这篇文章偏重于技巧讲解,忽视了文言文本身的韵律美和人文内涵。学到这些倒装句式技巧很重要,但也不能忘记理解文章的深层意境。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总觉得有些概念还是不容易理解,比如“状语后置”,这在实际考试中怎么运用呢?希望能详细说明一下!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章分析得很到位,对高考文言文的学习很有指导意义。特别是“技巧总结”,真是为备考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我一定好好学习。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认为这篇博文很实用,它把复杂的倒装句式拆解成几个简单的概念,很好地帮助我们理解和记忆。对于准备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非常有益哦!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个人认为,文章只讲技巧而忽略了文言文的文化内涵,这样学习到的只是表面的东西,缺乏深度。希望能够结合一些经典作品的讲解来丰富文章内容。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写得还挺明白了,把倒装句式的定义和特点解释得很清楚,而且还给出了具体的例子,非常实用!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这种方法确实很有用,可以有效地提升我理解文言文的能力。特别是“宾语前置”,这个用法之前总是弄混了,现在终于看明白啦!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虽然这篇文章解释得很好,但我个人觉得文言文学习更要注重积累和练习。这些技巧只是理论基础,需要不断实践才能真正掌握。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是去年参加高考的,这个博文真的太有用了!如果你想知道怎么应对高考文言文的倒装句式,这篇文章绝对是个宝典!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对于像我这样的考生来说,这篇博文无疑是一份很好的学习指南。通过对四个倒装句式的深入解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掌握解题技巧,提高考试成绩。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说实话,我一直觉得文言文太难了!但通过这篇文章的讲解,我总算明白了几个关键点。这些倒装句式确实很考验人的理解能力,需要多加练习才能熟练运用。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种解析方法很有帮助,把复杂的文言文语法变简单易懂。感谢博主分享这个宝贵的信息!希望高考时还能派上用场!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千千择校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qzexiao.com/gjjy/4381.html
用户评论
我一直觉得古文的这些倒装句式很难记啊!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四大倒装句式总结得真详细,让我终于能把它们弄明白。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高考古文考试,要重视这些经典句式的掌握。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以前总是搞错谓词和宾语的位置,看了你的总结才恍然大悟!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学习古文,一定要关注句子结构的规律,这样才能理解其中的奥妙。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平时阅读古文的时候,要注意观察这些倒装句式的运用,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谢分享这个总结!对备考高考有很大帮助!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希望我能通过多背诵这些经典的倒装句式来提高自己的考试成绩。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高考古文确实需要积累,才能在短时间内快速理解句子意思。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学习了句子的结构规律之后,才发现古文并不是那么难懂。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掌握倒装句式是通关古文考试的关键,一定要认真学习!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如果能配合一些例句进行讲解,效果会更好。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高考古文,重点看这些常见句式和词汇押题。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总结清晰易懂,学习起来很方便。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希望这个总结能帮助到更多正在备考的高考生!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多练习,才能熟能生巧!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古文确实很有意思,只要掌握了方法就能够读懂它。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学习古文的过程也是一个提升思考能力的过程。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期待继续学习更多关于古文语法知识的总结!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