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心理辅导实践案例分析(原创声明)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高中心理辅导实践案例分析(原创声明)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高中心理辅导实践案例分析(原创声明)的知识,包括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案例中的女孩子叫小敏,她刚转学过来,表面看上去是有外语考试焦虑症,因为,每次外语考试,拿到试卷,就紧张,感到自己与试卷间隔了层浊气,无法看清试卷内容,有次,别人都做了一面了,她却连一行都未看完……
但在交谈中,心理老师发现,只要谈到她原来的英语老师,她的就特别激动,甚至情绪失控。心理辅导老师第一次只好转移注意力的方法结束咨询。
第二次,为了让辅导更快进入主题,辅导老师直接从小敏原来的英语老师谈起,小敏告诉心理老师,她在认识英语老师前,曾因身体不好休学一段日子,再回学校有些不适应,有许多话无处倾述,只能倾述于日记随笔中,班主任(也就是英语老师)对她关怀有加,时常鼓励她,让她很感动,觉得班主任是世上最好的人,许多内心想法都写在随笔本上。有一天,她的随笔无意掉到地上,被班主任拾到了,并随手翻了翻,小敏害怕老师知道她的心里感受,从此后,再也不敢抬头看老师,就算老师有时无意走到她的身边,她就会感到身子发抖,老师给她说话,她头脑一片空白,什么也听不进去……
这种情况发展到她不得不为此转学,但情况依然没的改观。
再交谈深了,心理老师知道,小敏的英语老师高大帅气,年轻有为,有风度、有修养、有气质,小敏与班主任朝夕相处中,被老师的知识、才华、品格、教学魅力所崇拜和爱慕,产生了暗恋情怀,这份感情,让小敏感到苦痛与焦虑,因为这份情感超越世俗的道德原则,也超越了现实原则,让她认为自己这种暗恋想法很不光彩,难以启齿亦难以解脱,欲罢不能,压抑在心里时间久了,让她越来越难以正常学习。
心理老师在辅导小敏时,并没有劝诫小敏什么,而是自始终扮演一位听众的角色,和她一起分担她心中的痛苦,让她苦闷的情绪得以渲泄,也认识到自己情感上的偏颇之处,知道自己心理困惑是因环境变化、情感空虚和性心理的需求而出现的不合理的情感体验。辅导老师在辅导过程中,适时地应用了一些肢体语言和沉默技术,给来访者留下充分思考余地。
小敏经辅导后,情绪有了很大的改观,自信心得到恢复,能正常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特别是与同伴的交往也得以加强,最的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学,并在大学中,重新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中学的“牛犊恋”并没有给她今后的异性交往与恋爱带来负面的影响。
感受心得:
这个案例在中学中,是很寻常见的,特别是一些女生,随着青春期生理的发育、性心理的成熟、渴望与异性交往的心理,很容易对那些有渊博知识、儒雅风度气质、风趣幽默谈吐及耐心教导的长辈产生一种特殊的依恋之情。
记得我上初中时,特别喜欢我的小姨夫,痴迷他的一切,觉得他一言一行都神乎其神,值得崇拜,甚至在心底暗暗对自己说:我以后要成家,就找像姨父那样的人,不论是相貌还是性格习惯,都要一模一样。这种心态持续了几年,后来,随着交际圈子的扩大,也惭惭淡化了。
如果产生这种感情的学生,有正常的交际朋友,有倾述分析的对像,可能会将这段心情慢慢淡化。如果情感较内向的孩子,无处倾述,会在不断臆想中强化这种感情,那么,这种依恋之情,会影响到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
我们以前遇到这种情况,只知道说些大道理,告诫学生有什么恶果,结果是如何不可能等等,或者让学生自我调节,却从没有追问过,什么样的学生,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容易产生这种感情?学生产生这种感情后,家长或老师应该如何去看待或引导呢?
移情是弗洛伊德理论体系中的又一个关键性概念,……弗洛伊德在治疗过程中发现,……接受精神分析的人在分析治疗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她或他在童年时曾有过的对母亲或父亲的情感。他把这种对分析家形象的爱慕或憎恨的依恋现象解释为早年对父亲或母亲依恋的重演。或者说,对分析家的感情是从早年的对象向分析家身上的“移情”。其中,“爱慕”为正移情,“憎恨”为负移情。
“移情”,即一个人对其它权威人物的自愿诚服,一个人感到无助,迫切需要有权威的领袖,并随时听命于这种权威的情境,是社会生活中最常见和最重要的现象。弗洛姆认为,这一发现的意义之伟大远远超出弗洛伊德自己的想象。
――王建平等主编:《性心理学》
师道尊严是横亘在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上的桥梁。但如果教师没有处理好与异性同学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可能会使有的青少年对自己敬爱的异性老师产生一种特殊的亲近或依恋之情,甚至决心以身相许或甘心充当“第三者”,这种行为反映也我们的学生还没有能力区分对长者的敬爱和对异性的性爱,而是把这两种感情纠缠、混淆在一起,既给自己造成痛苦,又给别人制造麻烦,有时甚至还会酿成悲剧。
――张玫玫等主编:《性伦理学》
这个案例看上去很简单,但案例后的分析,让我耳目一新,也让我学习了新的概念――“移情”,也学习了一些我所关心的问题,也在此摘抄与大家共享。
一、移情
“移情”是一种在心理辅导和日常生活中都可以见到的现象,它是指人在生活中有一种重复的倾向,会将自己对于早年重要他人的态度、感觉、冲动和内心的欲望,不自觉地重复在当前的人际关系上,比如:此案中的小敏,遇到与父母年龄相近、犹如父母一样关爱她的英俊潇洒的班主任时,便不自觉地将小时候对父母的情感移到班主任身上,自以为产生了“暗恋”,这种高中生对偶像老师的“移情”,就是我们常说的“牛犊恋”。“牛犊恋”是指青少年对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年长而有一定威望和名声的异性产生崇拜、倾慕和爱恋。
二、是不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牛犊恋”这一过程呢?
美国心理学家赫洛克把青春期的性意识分为四个时间:
1、是疏远异性的“性反感期”。在这个时期青少年发现人类性生理的一些奥秘,因此对性产生了不安、害羞和反感,认为男女之间接触是不纯洁的表现,于是对异性采取回避、冷淡和粗暴的态度。
2、向往年长异性的“牛犊恋期”。这一时期,青少年会如牛犊恋母似地倾慕于所向往的年长异性的一举一动,他们对异性的爱慕,一般表现为默默地向往,而不会爆发出来成为真正的追求或恋爱。
3、积极接近异性的“狂热期”。这一时期一般只将年龄相当的异性作为向往对象,在各种集体活动中,努力设法引起异性的注意,尽量创造出机会与自己中意的异性交往,但由于双方理想主义成分太高,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都太强,所以冲突较多,接近的异性对象也会常变换。
4、青春后期的“浪漫恋爱期”。这时期显著标志是爱情集中于一个异性,对其它异性关心明显减少了。这段时期,男女都喜欢与自己选择的对象在一起,并幻想结婚,得到独立感的满足。
三、如何看待学生的“牛犊恋”?
高中阶段时期,与初中不同,高中生进入了渴望离开双亲的保护以求自立的“心理断乳期”他们发现了新的自我,但又为自身的种种缺陷苦恼,他们试图了解社会与人生的真谛,但又在错综复杂的现实面前又感到茫然困惑,所以,他们的心理状态是十分矛盾复杂的。
牛犊恋是青少年性意识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正常现象,我们要给予充分的理解与尊重。
高中生的牛犊恋有时是隐藏的,私藏于心灵深处,或只表露给几个特好的朋友;有的则是外显的,会频频地向自己迷恋的年长异性写信和寄送礼物,以表自己心意,一旦被拒绝或不被理解,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和不可名将的痛苦。不管是哪种形式的牛犊恋,都有可能产生畸形的恋爱意识,给自己造成不必需的精神痛苦与心理伤害。
四、如何引导陷入牛犊恋的学生?
1、尊重学生情感,注意教育方式。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理解尊重学生,将正面教育与暗未性引导巧妙地结合起来,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与理制处理自己的感情。
2、提高学生评价能力,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在牛犊恋的形成、发展、转化过程中,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与成熟度始终起着关键的作用。
3、组织集体活动,增加与同龄人的交往。与同龄人交往,促进同龄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与沟通,这对于转化和消除某些青少年牛犊恋有积极作用。
4、通过模仿和升华机制,挖掘牛犊恋的潜在动力作用。家长与老师注意引导学生把成长中这种美好的情感和追求理想自我的强烈动机,迁移到更有价值的精神领域的不倦追求中去,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个人情感的顺利转化,使心灵和情感都得以升华。这样以来,无异于心理的一次精神洗礼。也是青少年对自我的一次超越和重新发现。
案例8:“胎记带来的烦恼”
案例概述:
案例中的女孩叫小娜,是妈妈将她带进咨询室的,因为小娜那几天说什么也不肯去上学,常站在镜前,东瞅西望,唉声叹气,怪妈妈将她生太难看,妈妈劝慰她说,女大十八变,越变越漂亮时,她还委屈得哭着躲进自己的房间不愿再与妈妈交流。
小娜真的是长得难看吗?事实并不然,她清秀白皙,五官标致,只是长长的刘海遮住半边脸,让人几乎看不清她的表情。
小娜坐在心理老师面前,愁眉紧锁,头压得很低,像做了很多错事似的,在辅导老师的耐心引导下,她哭述了自己的烦恼――原来,她的发际有个约壹元硬币大小的暗红胎记,这胎记令她苦恼不已,将刘海留长遮掩,竟被人喊成“梅超风”,有次洗头,被同学看到胎记后,她天天晚上做噩梦,梦见一个异常丑陋的老太婆,指着她的胎记对她说:“你比我还丑,你比我还丑……”
第一次辅导,辅导老师仅是稳定了她的情绪,并约好下次辅导时间,并布置一份作业,那就是要她找出对自己长相中不满意的地方,并写在纸上,然后用“虽然……但是……”造句,例:虽然我长得较胖,但是我很健康。
第二次辅导,辅导老师从检查作业开始,发现小娜对自己长相不满意的地方很多,但大多都完成得很好,但“虽然我脸上有块胎记,但是……”位于作业最前方,却是空着的。
辅导老师知道,小娜这种行为表现为心理学上称之为的“体相意识障碍”,它是指人体躯体外表在客观上并不存在某种缺陷,或者只有极其轻微的异常,但因其主观的消极想象,便认为自己的外表存在很大的问题,并由此产生烦恼、自卑等心理。
存在体相障碍的学生,平时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体貌的评价,时常为此而痛苦,也会因此会对外界事物失去兴趣,甚至严重影响到自己的社会交往。由于认知的错误,他们不敢与人对视,不敢出门,脾气、性格会变得越来越封闭,一般都会采取回避与人交往的策略,甚至会出现拒绝上课的退缩行为。
小娜,表现出的就是典型的体相意识障碍特征。辅导老师要解开她的心结,必须帮小娜自己意识到问题所在。
辅导老师告诉小娜,她的烦恼来自于体相障碍,有她这样苦恼的女生很多,如果勇于面对,走出心理误区,一样能成为成功人士,辅导老师给小娜讲述了著名主持人李霞的故事,鼓励小娜换个角度看问题,当无法改变现状的时候,改变想法就能改变情绪。
小娜在辅导老师的引导下,意识到自己认知的错误,不再对额角的胎记遮遮掩掩了,发现,以前的那些苦恼都是自找的,其实,她那胎记,在同学的眼中,就像斜插在发际的一朵淡雅的小花。是呀,只有自信的女孩子才是最美丽的!
心得感受:
读这个案例,感受最深的是小娜真的很幸运,在最敏感脆弱的青春期,遇到苦痛,能有心理辅导老师科学地帮她排解烦忧,健康快乐地成长。
像小娜这样的女生真得很多,特别是女生,到了十多岁,就开始非常在意自己的外貌,由于主观原因,会夸大自己身体某方面细小的缺陷,或者臆想出并不存在的缺陷,并无限地扩大,从而导致心理障碍,这时候,如果有长辈能科学地进行引导孩子意识到自己认知的错误,能够接纳包容自己的不足之处,能够快乐开心每天,真是幸运的事情。
想当年,因为天生的左眼有些内斜,从小就有些自卑,常在谈笑风生、得意忘形之时,被人用莫名其妙的眼神盯视,那种针刺般的苦痛,真难以言述,让我备受内心折磨,以至于不敢与人对视,不愿意去公众场所,不愿穿色彩鲜艳的衣服,打扮得像个假小子,不愿被人关注,不愿融入集体活动中……表面,看上去,我很另类,敏感、孤傲、不多言语,却像个刺猬,随时会伸出尖利的刺来防卫别人有意或无意的侵犯,实质上,在内心,我很自卑、孤独、渴望能像别的女生那样,无所顾忌地与男生们谈天说地。
别的女孩子,在花季,像那盛开的花朵般灿烂,而我,却像那丛灰色的野山棘,用一层厚重的盔甲覆盖了本应有的青春美丽,工作,婚恋的选择,都流于一份无奈,不敢去尝试新的挑战,不敢接近心仪的男孩,任内心那丰富的情感澎湃如潮,只敢悄悄地倾述于笔端,流于字里行间,日记成为我唯一的密友,那份自卑伴我走过青春华年。
那份对自己相貌不满意的痛,直到我三十岁走向讲台,才学会用自嘲来面对,也渐在自潮中消失。
现在,人至中年,回想起年少时曾有的痛楚,不由喟叹万分,回头想想,除了自己,还有谁真的在意自己那容颜中的一点瑕疵呢?如果,在我年少时,也像小娜那样,有个长者,引导我走出那认知的误区,是不是,我的生命中会少许多忧郁的底色,生活得更开心快乐呢?正如案例最后所说的,青春无敌,只有自信的女孩子才是最美丽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如果我们一直保持我们的勇气,我们便能以直接、实际而完美的唯一方法--改f进环境,我们脱离掉这种感觉,没有人能长期地忍受自卑之感,它一定会使他采取某种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
----(奥)阿德勒:《阿德勒人格哲学》
所谓的器官缺陷,包括了体弱多病、面貌丑陋在内,因为体弱多病代表身体功能不彰,而面貌丑陋则常会受人嘲笑。
器官缺陷所产生的自卑感是很明显的,然而一个人如果能够超越器官缺陷的自卑感,往往会成为天才人物。 ---(台)傅佩荣:《心灵导师》
今天这个案例,让我懂得自己多年前产生苦痛的原因,也了解了其产生的原因及造成的影响。特摘抄如下,与大家共享。
一、什么原因造成许多中学生会有体相障碍呢?
首先,是由于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发展,而身体形象又在自我意识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们会觉得这决定着自己在同龄人(特别是在异性同龄人)中的威信和印象,容不得半点儿差错;其次,高中阶段的学生一般都有自己心仪的异性,这时,他们会格外在意自己的形象和心中暗恋的异性对自己的评价;再次,一些人片面地放大了自己长相的“缺陷”,比如青春痘,肤色,发质,眉眼比例等等,对自己某些部分不满意,整天照镜子,越照越不满意,越照越没有信心;还有个原因是社会上各种媒体的误导,让中学生习惯于将那些名人帅哥靓女作为自己形体对比的标准,结果自然是越比越没信心,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二、体相意识障碍会对高中生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体相意识障碍往往会造成高中生情绪持续低落,不但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还会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等,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体相意识障碍会分散中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业成绩。2、体相意识障碍会使用权中学生产生强烈的自卑感,从而影响自己的人际关系。3、体相意识障碍会使高中生对自己身体评价水平较低,从而会导致对生活满意度降低。
三、体相意识障碍有哪些认知特点呢?
1、将缺陷无限扩大。高中生喜欢将自己身体某部分的缺点无限扩大,甚至外人看来根本算不上的缺陷,他们也会感到不满意,因此,会有强烈的不满足感,希望能想尽一切办法消除这种缺陷。2、情感压抑。患有体相意识障碍的学生,因为引起的原因缺乏指向性,所以,外人很难发现他们的不良情绪,从而导致这种障碍情绪持续的时间较长;3、就是弥补心理强烈。虽然他们将不良情绪压抑在内心,很难让人发现,但他们渴望弥补缺陷的心理却是非常强烈的。有时甚至可以不择手段,比如,认为自己胖的学生,拚命减肥,哪怕得厌食症也在所不惜。
四、应该如何引导帮助体相意识障碍者呢?
首先是利用补偿心理,帮助学生超越自卑。补偿心理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即一个人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偏差,人往往从心理方面寻找出路,寻求得到补偿。一个人自卑感越强,寻找心理补偿的愿望就越大,为了补偿自身的生理缺陷,所以要发展自己的特长、优势,在其它方面超越别人。按奥地利著名心理地学家阿德勒的说法:人在面对一个无法适当应付的问题时,表现出的没有信心解决这一问题的情绪就叫做自卑情绪。人总是要克服这种自卑情绪,力求表现出一种优越感,来弥补心理损失。个人生理缺陷和不幸遭遇等因素往往引起人的自卑感,人要活得充实,就需要在事业上有所成就,来弥补自卑心态,获得心理满足。
其次是进行认知调整。比如讲名人故事,增强学生信心。通过认知调整,让学生明白,一个人想要赢得别人的尊重、钦佩或爱慕,仅靠漂亮的外表和魁梧的身材是不行的,他们必须让自己具有真才实学和一颗美丽的心灵。
案例9: 我非要和她坐同桌不可
案例概述:
案例中的军母亲,着急地找到心理辅导老师,说她儿子一直不喜欢与男同学玩,非要与某位女同学坐同桌,说如果不能如愿,就会影响到学习,成绩就会下降,要家长去找班主任做那个女同学的工作,事实上,军也确实因为此事成绩在下滑,妈妈逼于无奈,只好找心理辅导老师,希望辅导老师能够帮着给班主任说说,让班主任劝劝那个女生,就与她儿子坐同桌算了。
辅导老师让军的母亲认识到,这件事的问题是出在她儿子身上,那么找那个女生解决问题是没有用的,他们没有权力让女同学做出牺牲,再说了,心理辅导不可能是为救一个人而去伤害另一个人,这不符合原则,建议军的母亲带军来咨询室,一起来面对问题。
军在母亲及班主任的强迫下,来到咨询室,心理老师在与军的交流中,发现军是个非常偏执,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他只要与那女同学为中心,绝不管别人的感受是什么,为了帮助他走出这个思维误区,辅导老师利用“空椅子技术”来解决他的问题。
辅导老师让军设身处地站在女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且在回答时,尽可能地模仿她的语调、语气和身体语言,经过几个回合,军似乎明白了别人为什么拒绝与他同桌。
经过这次辅导后,军的母亲打电话感谢心理辅导老师,说军现在好多了,回去后再也没有提换座位的事,学习也能学得进去了。
心理辅导老师让军的母亲周五再来做一次咨询,心理辅导老师明白,军母亲所说的问题解决,仅是表面现象,事实上,他更多的是靠自制力去压抑和约束自己,并没有找到问题的根结,如果只靠自我约束的话,难免还会重犯,甚至会以更严重的形式爆发出来。
军再一次来心理咨询室,辅导老师了解他的近况,得知,军虽然不再提换座位的事,但内心还是非常渴望与那个女生坐同桌,白天好些,晚上为此事,翻来覆去睡不着,他自己也奇怪,为什么单单选择那个女生做同桌。
心理老师在交谈中,发现军并不是青春期那种朦胧感情的萌发,推测有可能是早期的经历或者创伤由于压抑变成潜意识,以这种形式释放出来。
辅导老师让军尽可能轻松平躺在按摩床上,从头到脚做放松训练后,回忆小时候与女生交往的情况,军回忆起,小时候父母在外地做生意,他寄宿在姑妈家,因体形瘦小被男孩子欺负,是表姐帮他解的围,从此,他只愿与女孩子玩,不愿与男生交往。
找到这个心结,辅导老师劝慰宽解下,军意识到自己潜意识中的错误想法,解开心结后就阳光灿烂地能与男生多交往了。
心得感受:
这个案例,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辅导老师所采用的让军换位思考的办法,也就是心理学格式塔流派的“空椅子技术”,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从小都受到特别多的关注,很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模式,他们思考问题,只注重自我的感受,很少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这种思维模式,在群体交往中,会无意识习惯地把同学、朋友都当成自己能支配的对象或无意识地依赖他们,这种孩子表现出自私自利、心胸狭隘且固执已见,那样会严重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恨不能满足孩子任何要求,但随着孩子长大,父母发现孩子离自己越来越远,并且,自己对孩子的引导,根本无法让孩子完全满意。
是呀,孩子大了,渐渐不再注重父母师长的看法,更侧重同龄人的看法,同伴的认可与尊重,在他们的心目中占据首要的地位。因为,心理健康的内容包括自我和他人保持良好的接触,与人接触是成长的必需品,与人接触意味着改变自我及自我对外界的体验,能更加全面地正确地看待问题与解决问题,这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地成长。
心理老师在解决军的这个案例中,采取了“空椅子”技术,这种设计,让军能够有机会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与感觉,让受压抑的情绪宣泄出来,也能换位去体验那女生的感受,知道自己强迫别人与自己坐同桌是不对的。
像这个案例,刚开始读时,我认为,军非要与那个女生做同桌,可能是因为对那女生产生一丝情愫,毕竟是高中生了,爱慕异性很正常。但像小孩子似的要挟家长去找班主任调位,又表现出军的幼稚一面,再往后读,才知道,自己的判断是错误的。这个案例,让我懂得,每个问题的存在,都不能只看表象,要学会深挖问题背后的潜意识,透过现象看本质。解决问题时,也不能浅到辄止,要有针对性,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才能准确无误,没有后患地彻底排除问题的隐患。
而像军这样,以自我为中心去思考的学生,在现社会占有的比例是相当大的,如何帮助那些以自我为意识的学生改变思维的习惯呢?为个案例除了告诉我们以自我为中心学生有什么特点外,剖析了这种特点形成的规律以及危害性。还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去帮助这类孩子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自我为中心的人总是将精力过分集中在自我身上,过分关注自己的问题,很少主动关心别人和社会,他们没有耐心倾听别人的诉说,总爱喋喋不休地讲述自己的感受,从不想别人此时的心情或别人是否需要帮助。
---- 张明:《学会人际交往的技巧》
大量的科学研究揭示,准确了解别人期望的最有效的途径是“角色获得”,即站在别人的立场上,体验别人的角色,了解别人在特定交往情境中的期望与情感。通过角色获得,我们可以知道别人在特定条件下期望我们怎样行动,从而了解到此时此刻,我们怎样表现是恰当的。
----金盛华等:《沟通人生—心理交往学》
现摘抄部分精华理念,与大家共享。
一、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有什么特点呢?
自我中心是人的一种个性特点。自我中心者为人处事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得失,而不考虑别人的兴趣或利益;完全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以自己的经验去认识和解决问题,认为自己的认识与态度就是他人的认识和态度,而且固执已见、不容易改变自己的态度与观点。
二、自我中心这种个性特点形成有什么规律?
这种个性特点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与小时成长经历、家庭教养方式以及所处的生活环境等因素有关。比如从小处在家庭中心,几代长辈过于关注宠爱,长大后就很难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另外,如果从小没有得到家庭温暖,没有学到如何关心他人,也会造成从小自私自利、心胸狭隘的自我中心行为。再者,在社会生活中,缺乏朋友,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很少获得外界信息,思维也会有局限性。同样,一些信奉消极、颓废价值观念,抱着“人不为已天诛地灭”等狭隘利欲观的人,定会生活中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特点。
三、如何帮助这些学生拥有良好人际关系呢?
首先,让学生认识到“自我中心”是一种不成熟的心理特点,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总是从最初的关注自我,到逐步去关注他人,并扩展到关注整个社会。要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成熟的人,必须不断主动去接触外界,了解外界,主动沟通他人,获得他人信息,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其次,要让学生意识到“自我中心”的个性会对自己的人际关系造成伤害。再次,要引导这类学生多参加团体活动,让他们在和别人的接触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缺点,从而产生改变的意愿。
起落浮世,淡若无伤,微笑前行;
案例10:“我想退学”
案例概述:
案例中的男生叫小宇,是班主任几次电话给心理辅导老师,说孩子不想上学了,请辅导老师帮忙劝劝。
小宇不情不愿地被班主任带进心理咨询室,表面看上去,他老实唯诺,不像那种惹事厌学的调皮学生,当他与辅导老师单独相处时,他沉默半天,说:“老师,你别劝我了,我现在真的想退学。”
辅导老师给孩子倒杯水,拍拍孩子肩头,告诉孩子,想退学没人想拦,但得给个理由。
小宇的理由,只是太累了。他说自己压根并不想来这所重点中学,是被父母安排的,他本来基础就差,也想努力学,但成绩就是不理想,父母一直不满意他的学习状况,他自己在学校里,每天做什么都不知道,觉得没意思透了,他原来的朋友,都在普通中学,学得挺开心的,于是,他想自己何必这么苦呢?所以不想念书了。
辅导老师问小宇,父母的意见是什么?听到这个问,小宇很烦躁,说不愿去管父母怎么想,因为他厌倦透了父母替他安排好一切。
从交谈中,辅导老师预感孩子与父母之间一定存在什么隔阂,就要求孩子班主任请孩子父母与孩子一起来做心理咨询。
陈宇的父亲是个老师,也是个对人对已要求很严格的人,他简单地寒喧几句,就开始谈孩子的问题,从交谈中,辅导老师看得出来,在家里,小宇的父亲是个有绝对权势的人,母亲性格较温和,因此,在教育孩子方面说不上话,主要是父亲管孩子,要求严格,导致父子关系很紧张。
后来,辅导老师找陈宇又谈了些有关他与父母关系的话题,陈宇告诉辅导老师,他小学时在父亲学校上学,常受同学欺负,他性格内向,没朋友感到孤单,成绩不太好,让父亲感觉很没有面子,常训斥他,就算是在学校受到委屈,父亲也不能理解反而责怪,次数多了,他对父亲越来越失望,刚开始还能听父亲说说,后来索性与父亲顶嘴了,结果,两人的关系越处越僵。
辅导老师明白,要解决小宇的问题,必须改善小宇与父亲的亲子关系,在随后的辅导中,辅导老师侧重于家庭治疗的方法,就是将小宇一家三口做家庭印象测定,从测定中看出,父亲在家中处支配地位,孩子与父母关系较薄弱,父母间关系较紧密,但却在处理孩子问题上达成一致。
鉴于这种情况,辅导老师制定如下辅导策略:
1、在辅导过程中重视给予父亲重要的地位,维护他的自尊,保证辅导的进行。
2、用策略把母亲做为自己同盟军,因为家庭关系有些失衡,母亲和孩子都处于被动且缺乏发言权的地位。
3、为了避免小宇与父母间的冲突,故没有必要在辅导时特别是三者在场的情况下进行原因追究,不问谁是谁非,也不相互指责。
在这个案例中,辅导老师考虑最多的是如何促进小宇与父亲的良性沟通,因为只有通过富于民主性、情趣性与生活性的亲子沟通,营造宽松愉悦的家庭氛围,孩子才容易体谅大人,家长也更容易了解孩子的思想世界。亲子沟通的成功带来的将是家庭共享的乐趣,而不是双方的冲突与对立,而且,久而久之,两代人的价值观就会得到一种互补,共同的家庭文化观念就这样自然而然形成了。
这个案例中,小宇想退学的想法更多的是他情绪沮丧下的产物,辅导老师与班主任都对孩子抱以理解宽容的态度,让他完全能渲泄掉内心的苦闷与压抑,并真正倾听他内心真实的想法,其实,孩子并不是不努力,也不是想放弃学业,只是希望父亲能够更多地理解他,体谅他,得到一个相对宽松的空间,他希望自己有一个和谐融洽的父子关系,能够在学业与生活遇到困难时有个较好的情感支持。
父母一般都是关心孩子的,基于这点,小宇的父亲在辅导老师的引导中,知道自己教育偏颇的地方,能够很快接受辅导老师的建议并进行调整,经常召开小型家庭会议,经常周末一起逛公园、书店、吃饭等,在心情较放松情况下,家庭成员更好进行交流,将心得记录下来。
后来,辅导老师对他们家庭又进行家庭关系测试,与第一次发生了变化,父亲放低了自己的姿态,每个家庭成员都有发言权,家庭关系更加和谐与平衡,小宇也没有再提退学的事,与父亲的关系开始变得融洽起来。
感受心得:
在这个案例中,我感受最深的是父母应该学会平等地对待孩子,亲子关系的改善,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其实,以我的教学经验所知,问题孩子的背后,肯定是因为家庭教育出现了问题。但许多时候,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教育方式出现了偏差,这也导致孩子与父母之间关系的紧张,据报载,现在独生子女成为人格障碍的高危人群。因为只有唯一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成为父母独一无二的宝贝,家庭将所有的期望都放在他们身上,也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压力,当孩子无法承受时,就会出现个性偏差。
孩子在儿童时期的家庭教育,父母的养育方式是形成人格障碍的重要原因,独生子女在承受父母更多爱的同时,也承受父母不自觉的更多的索取,比如荣誉、面子等等,让孩子感觉很不平衡。据资料所述,父母过于强势,孩子容易形成焦虑、回避、冲动型人格障碍;父母比较冷漠,孩子容易形成分裂、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父母过于溺爱,孩子容易出现自恋、依赖型人格障碍。
其实,据我所知,目前孩子心理辅导的最大困难就是家长的自省不够,家长对孩子的心理问题关注不够,只关注到孩子的学业,很少关注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及心理变化,等到孩子的情况变得很严重,影响到学业时,才会有所察觉,但这时候,再来扭转,又需要时间调整,在调整的时候,父母又只从孩子身上查找原因,很少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实质上,有睦父母本身自己就存在心理问题,甚至有的情况比孩子更严重,却不肯自我反省,从而对孩子造成更大的伤害而不自知。
其实,据研究,人格障碍一般是在十五岁前开始形成的,青春期的干预最有效,因为这时候,他们的人格障碍表现得最明显,如果这个时间能得到正确的辅导与干预,他们到成年后都可以恢复正常,对他们的干预,最主要是要求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要发生改变,父母师长不能只关注孩子的学业,更应该将眼光看长远一些,重视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
在这个案例中,小宇强烈要求退学的背后,其实隐藏着很简单的情感需求,渴望和谐融洽的父子关系,渴望宽松民主的家庭氛围,渴望自己在失落时得到来自家庭的精神支撑……这一切,如果小宇的父亲,能尽早知道,小宇会少受多少精神折磨的痛苦呀。亲子关系中,父子间不能有良好的沟通,给孩子的伤害是很大的,小宇采取不当的行为表现自己的愿望,幸好,小宇有辅导老师在他与父母之间起到桥梁作用,否则,后查真的很难想了。
家庭生活和家庭中的孩子会成为何种从之间存在着很强的联系,由于社会是由一个个独立的个体组成的,因此发展出最为强健最为和谐的人将是非常重要的,而所有的这些都是从家庭开始的。
--(美)维。萨提亚:《新家庭如何塑造人》
如果孩子们在自己的心中排斥父母中的一方或者双方,他们就会感觉到空虚和不完整。排除或贬低父母的结果总是一样的,就是孩子自己会变得被动,感到空虚。这是引起抑郁的一个常见原因。
--(德)伯特。海灵 格根达。韦伯等著:《谁在我家--海灵格家庭系统排列》
案例11:老师对我越好,我越怕老师
案例概述:
案例中的男孩小鹏主动推开心理咨询室的门,想与老师聊,却又欲言又止,老师向他阐明心理辅导的保密原则后,他才期期艾艾地告诉心理老师,他这段日子精神很难集中,上课经常走神,缘于一个心理困惑的缠绕与折磨。
是什么事折磨着他呢?原来,小鹏是数学课代表,前段日子,数学老师生病住院,班长组织大家凑钱买东西探望老师,小鹏表示即不出钱,也不会去探望老师。
因这事,大家都疏远他,包括他最好的朋友也鄙夷他,甚至有人背地里说他心理变态,连一条狗都不如……
说到伤心处,小鹏泣不成声,他为什么不愿去看望待他如子的数学老师呢?原来,他认为老师都是虚伪的。
经过辅导老师的开导,小鹏意识到自己心理出现问题,因为只要哪位老师对他稍微好一点,他就会下意识地认为别人是虚情假意、另有所图,他很怕与老师交往,特别是对他好的老师,他很羡慕有些同学能大大方方与老师交流,但他自己却做不到,他即使向老师问个问题,亦会紧张得满脸通红、满头大汗。他一方面想接近老师,另一方面又很厌恶老师,这种复杂的心情,总是令他很烦恼。
辅导老师分析道,每当他在与老师交流时,总会寻找一些细节证明老师是虚伪的,然后以这为借口逃避与老师交往,而逃避的结果,就是让自己寻找更多的细节证明老师虚伪,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小鹏对辅导老师的分析,连连点头,并焦急地寻找解决的办法。
在辅导老师的引导下,小鹏谈到小时候的经历,原来,小鹏很小的时候,父母在外地做生意,将他寄养在一位女老师家。每当小鹏父母来探望的时候,那老师就表现出很热情的样子,处处表现对小鹏的关心,只要小鹏父母一走,她的脸就立即拉下来,动辄训斥他,有次,父母没能及时将寄养费邮来,她就以小鹏没完成作业为由,不让小鹏吃饭,从那后,小鹏就开始讨厌老师,认为老师都是虚伪的。
小鹏的心结,在辅导老师的劝慰下,他意识到自己的认知出现问题,辅导老师向他介绍一种“思维阻断法”,建议他平时应用。思维阻断法又称思维停止疗法、思维控制疗法,是一种治疗强迫性思维等症状的技术,是在来访者想象其强迫症状的思维过程中,通过外部控制的手段,人为地抑制中断其思维,经过多次重复,促使不良症状消失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在辅导老师的帮助下,小鹏慢慢摆脱了内心那种潜意识的影响,能够大胆向老师问题目,再也不会脸红了。
心得感受:
这个案例给我感受最深的是,作为教师,应该时刻记住自己的天职,要知道自己的不同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影响可能会给学生造成终身的心灵伤害,像收寄小鹏的那位女老师,真不配为人师,她趋利附势的言行,让小鹏幼小的心灵蒙受巨大的创伤,形成一种条件反向,以后遇到老师,会潜意识认为他们都是虚伪的,但认知却想接近老师,所以才会形成对老师即怕又恨、难以信任的复杂感情,这种感情给他的学习生活带来困惑与痛苦折磨,幸好,他能够积极寻求辅导老师的帮助,从阴影中走出来。
孩子成长过程中,除去幼年与家人相处较多外,大部分时间是要与老师打交道的,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孩子健全的心智发展能起到极好的引导。成长中的孩子是敏感而易伤的,他们还没有形成正确而明晰的世界观,教师的言传身教,无论良莠,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许不经意的一句话,都会给孩子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
记得我上初中时,由于贪玩与偏科,英语成绩很烂,有天,看英语老师手中握着一本精美的画册,就想借来翻看,谁想,平素较随和的老师,鄙夷地当众甩给我一句话:“借什么借呀,借你也看不懂!”当时,我脸色羞得通红,从此,她的课,我再也不听,考试也胡写乱画,并煽动同学与英语老师做对,不懂事的我们,害人害已,中考时,我英语仅考了24分,到高中后,也一直惧怕英语课,不敢开口回答老师的问,不敢面对英语考试,虽意识到英语重要性,再努力花三、四倍的时间,也难将这门学科提起来,英语成为我高中学习甚至以后的自考学习中,最深的痛。
现在想起来,当时的我,有认知的错误,如果有智者帮我理性分析教我理性的对待,我也许不会那样偏执,也不会留下那么多的遗憾!
教师的不同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影响首先表现在学生的自信心上,受到低期待的学生会感到自己的能力低或品质不好,产生无能感。教师期待的影响会进一步表现在学生的各种行为与学习成绩上,受到低期待的学生会放弃努力或继续表现出一些不良行为,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教师期待的影响还表现在师生关系上,受到低期待的学生与教师关系逐渐疏远。由此可见,受到教师高期待的学生会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受到教师低期待的学生则不能够充分地发展其所具备的潜力。
案例12 同桌真让我无法忍受
案例概述:
蕙读高二,性格文静内向,成绩优良,某天,她满怀委屈与郁闷推开心理咨询室的门,原来,最近调座位,她的新同桌是个外向、敏感、情绪化的女生,这个女生写字的方式很特别,像与谁堵气似的,用笔在纸上快速而有力地划,发出“哧啦哧啦”的声音,尤其是考试做试卷时,她不垫任何东西,直接将试卷铺在课桌上写,笔尖透过薄薄的纸张跟铁质的桌面交锋,发出尖锐刺耳的声音,干扰了蕙的注意心,让蕙无法静下心来。
蕙觉得自己受到影响,有天建议同桌垫个本子,却遭遇同桌的白眼,依然我行我素,而且从此后,对蕙一副爱搭不理的态度,这让蕙很委屈而烦恼,来寻求辅导老师的帮助。
辅导老师在与蕙交谈中,让蕙意识到,同桌所做作为并不是针对蕙的,而是她本身固有的习惯,而且,用力写字也是同桌用来宣泄情绪的方式,这样说来,同桌发出的声音越大,说明她内心越烦躁与苦恼,蕙如果仅从自己受影响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就没有意识到,她要求同桌改变固习,其实,也影响了同桌,让她不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宣泄情绪,其实,这对同桌来说,也是难以接受的。
接着,辅导老师让蕙认识到,在同桌的行为没有违反什么法纪法规的情况下,蕙是没有权利要求同桌为蕙改变什么的。
这样的认知,让蕙消除了对同桌的怨恨,但蕙苦恼地问辅导老师,如果自己还不能适应同桌怎么办?
辅导老师回答说:“没有什么问题是不能解决的,关键在于认识问题的性质,找到正确的方法。你的同桌是你学习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身处的环境对自己不利时,人们一般有三种选择:逃避、适应、改善。你喜欢哪种方式呢?”
接下来的交谈中,辅导老师让蕙意识到,自己其实已经选择了改善,只是实现目标的方式不对,态度生硬,让同桌感觉没有受到尊重,她只考虑了自己的感受,却没有从同桌的角度考虑问题。
最后,蕙迈着轻松自信的步伐离开了咨询室,因为,她明白了这个一个道理:想要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得尊重别人;要想得到别人的理解,首先得理解别人;要想得到别人的关心,首先得关心别人。
相信,蕙经过这次的心理辅导,真正领悟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念义,也更懂得如何与他们相处。
心得感受:
这个案例,看上去是件很小的事,但对当事人而言,引发的困扰却是很烦恼的,对正在成长的高中生来说,像这样琐碎而细小的磨擦,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可能会郁集成真正的心理障碍,形成心理偏差。因为,现在的孩子,由于从小受的关注太多,都不同程度具有自我中心意识与对生活理想化的要求。但他们身处现实环境中,如果遇到不如意的事,很容易产生心灵的困惑和情绪上的烦恼,就如案例中辅导老师所归结的,他们只知道自己应该享受自由、权利,而不知道个人的自由、权利只有在与社会环境的和谐相处中才能获得;他们只知道生活应该是怎样的,却不明白生活实际是什么样的。内在的理想与现实的残酷常会发生冲突,这时,他们会频频碰壁受伤、受挫,而青少年时期又是极为敏感的,受挫太多,就会对自已的认知不够客观,产生自卑心理,影响自己心智健康地发展。
像案例中的蕙,她与大部分高中生一样,是很渴望同桌的友谊的,但在现实中,却弄巧成拙,造成人际关系适应不良,成绩优良的她,能解决学业上的困难,却被同桌关系如何相处这事弄得心烦意乱,委屈落泪,如果不是她及时寻找心理老师的帮助,可能会影响她的学业进程。
人际交往,对高中生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专家告诉我们,高中阶段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时期,而社会化的顺利完成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我们成人回顾一下自己成长的历程,会懂得,自己结交朋友最多、朋友关系最长久的,都是从高中时期开始的。
人们不能主动交往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人们自己在人际关系方面缺乏应有的自信,生怕别人不会像自己期望的那样理解应答自己,从而使自己处于窘迫的局面,伤害自己的自尊。……第二个原因,是人们在人际交往方面有许多误解。……如“先同别人打招呼,在别人看来是低人一等”,“别人对我不会像我对他那样有兴趣”,“我这样去麻烦别人,别人肯定会讨厌的”,“我根本不认识别人,他怎么肯帮我干事呢?”等等。
----金盛华等:《沟通人生----心理交往学》
于右任先生有两句话我很欣赏:“造物所忌者巧,万类相感以诚。”这两句话讲得很概括,也很富有哲理。做人做事、交朋友,投机取巧是不行的。“万类相感以诚”,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只有诚才能换取对方的诚,只有诚才能交上真正的朋友。
n ---吴建民:《交流学十四讲》
高中时期的人际交往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1、同龄人之间的友谊占据着十分重要和特殊的地位。研究表明,儿童时期的个体在情感上最依恋的对像是父母,朋友则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情感的依恋的重心便逐步由父母转向朋友,并日益得以确定和加强。
2、小团体现象突出。由于空间上容易接近、年龄相当、兴趣相同等因素的影响,许多高中生都会加入到某一个非正式的小团体中。这些小团体的成员相互间有高度的忠诚感,在行为方面也有很大的约束力。
3、师生关系有所削弱。高中生不再像小学生那样将老师视为至高无上的权威;相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对老师也有了新的认识,并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也有了更明确的看法。
4、易于父母产生隔阂。不少中学生都觉得与父母难以沟通,有话宁愿与知心朋友讲,也不愿与父母说;无论是在价值观念、交友方式、生活习惯,乃至着装打扮等等方面,者容易与父母产生磨擦,不断产生与父母的心理隔阂。
总之,由于自我意识、独立欲望、自尊心都明显增强,高中生在渴望人际交往的同时,也容易出现闭锁、防御、自卑、“骄娇二气”等交往心理障碍,应该注意加以克服。
为什么高中生人际交往容易出现问题?
首先,高中生随着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他们非常在意自己的形象,对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也非常敏感。其次,高中生的独立性进一步增强,逆反心理更加强烈。再次,高中生存在一定的闭锁心理,人际交往比较被动。有时候,一些高中生还缺乏主动沟通意识,这样不仅造成人际关系紧张,还会增加原有的孤独感。
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学习人际关系交往技巧呢?
1、 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交往观念,使其开放自我主动交往。
2、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交往品质。高中生所能接纳的特质主要有:真诚、宽容、信任等。“真诚”是指诚实、真实、恳切,开诚布公,坦率真实能使人推心置腹,互相看到一颗纯洁的心。“宽容”意味着无私和坦荡,也意味着理智与豁达。“信任”包括信任自己和信任他人,信任他自己才有可能自然、大方地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暴露给对方;信任他人则是对他人感情和人格的尊重。
3、帮助学生克服交往心理障碍。中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常出现以下几种心理障碍:第一、羞怯。一些学生由于害羞,过多约束自己的言行,以至于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阻碍了与同学、老师的交往。第二:自卑。自卑的主要表现是缺乏自信。克服自卑感的第一步是要学会全面客观地分析自己,增强自信;此外,还要努力塑造良好的性格,摆脱他人对自己的成见,寻找新的环境重新表现自己。第三:封闭。这是指有意无意地把自己限制在最小的交往圈的状态。习惯于封闭自己的学生,往往遇事固执已见,对人处处设防,难以交往。
案例13 艰难的选择
案例中的女孩,在期中考试前一天,走近咨询室,她寻求帮助的原因,是每当要考试的时候,在头天晚上就会失眠,而且考场上,会头晕,手心出汗,考前还要吃止泻药,否则,她在考试的时候,会上好几次厕所。
辅导老师听了她的叙述,初步断定她的问题是考试焦虑症。考试焦虑是一种相当复杂的心理现象,它是一种在考试情境的激发下,以担忧为基本特征的心理状态。考试焦虑包括两种基本成分:一是对考试结果的担心,二是由担心而引起的身体反应。前者称为认知成分,后者称为生理反应成分。
一般而言,考试焦虑的来访者,都会存在不合理的理念,按理,辅导老师应用认知疗法帮她解决问题,第二天就要期中考试了,认知疗法需要一个过程,仅靠一两次辅导是无法帮来访者解决问题的,辅导老师,第一次只有采用催眠放松的方法缓解女孩的症状,等期中考试后,再依她的情况制定具体的辅导方案。
女孩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反复进行意念放松训练,带着轻松的心境离开咨询室参加考试。考后,女孩又来到心理咨询室,这次交谈,辅导老师了解到,女孩产生心理焦虑的原因,是由于高一分科时,与父亲要求不同而造成的,她父亲认为她笨,不适合读理科,而只为这句话,自尊心极强的女孩,为了向父亲证明自己理科一样能读得好,结果一意狐行选择了自己并不喜欢的理科,这种选择让她在后来的学习中相当被动,她拼命想证实自己能将理科学好,事实上,她的理科成绩却很难有实质性的提高,她很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想向父亲承认自己的错误,但太迟了,她的父亲已离开了人世,她在现实与理想的重压之下,得不到父亲的谅解,情感郁积,就更加剧了学业压力,导致产生考试焦虑症。
女孩内心的那种不可能向父亲认错的心结,在心理学上称之为“未完成事件”,它是指末表达出来的情感,包括:悔恨、愤怒、怨恨、痛苦、焦虑、悲伤、罪恶、遗弃感等,虽然这些情感并未表达出来,但却与鲜明的记忆及想象联结在一起,由于这些情感在知觉领域里没有被充分体验,因此就在潜意识中徘徊,而在不知不觉中被带入现实生活中,从而妨碍了自己与他人间的有效接触。这种末完成事件,只至个人勇于面对并处理好这些未能表达的感情为止。
女孩的考试焦虑深层的原因,就是这种“未完成事件”心结做崇,辅导老师找到症结所在,就利用空椅子技术,帮助女孩完成她的“未完成事件”,创设一个虚拟的场景,让女孩敞开心扉,把自己想对父亲的话说完,这考试焦虑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女孩在辅导老师创设的情景中与父亲对话,忘情地忏悔哭诉着……
第三次女孩来到咨询室,看起来很平静了,她向辅导老师咨询是否由理转文,她担心自己转科后,成绩会跟不上,在辅导老师的引导下,她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优劣之处,带着茅塞顿开的心,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心得体会:
这个案例,给我的感受是,看似复杂的考试焦虑症,如果能找到问题的症结点,辅之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就能帮助痛苦中的来访者情感得以宣泄,走出困境,重新选择自己的路,真是功莫大焉。
这个案例,也让我懂得,考试焦虑,这个重点中学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如人患感冒一般,症状一样,并不代表缘由相同,我们做作为长辈,应该多学习相关的知识,对孩子,要多倾听,多关注,尽量多方位地掌握相关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筛选,透过这一表面现象,挖掘出学生内心深处的心结,帮他彻底地解决问题。
不仅如此,帮助孩子摆脱考试焦虑的时候,要相信,任何一个孩子都有解决自己问题的能力,辅导帮助所能做的,应该是通过交谈,让学生能有更清楚的认知,而且,也要清醒地知道,心理问题产生与发展都是有个长期滋生的过程,想通过短平快的方式解决问题是不可能的,有时,需要长期反复的辅导过程,在帮助学生的过程中,要不断挖掘他们自身的潜力,让他们自己意识到,问题的最终解决,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
当学生,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困惑已久的问题时,他们那种愉悦与成就感,会让他们心智成长,有质的飞跃的。在焦虑的情况下,危险则是隐而不露和主观内在的。这就是说,焦虑的强度是与情境对人所具有的意义成正比的,至于他为什么如此焦虑的缘故,他本人却基本上是不知道的。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千千择校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qzexiao.com/gdjy/9426.html
用户评论
高中生压力确实很大啊,这篇文章很有帮助。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希望这种心理辅导能更好地普及到更多学校里。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有些高中的环境真的很让人窒息,这样的小案例能给老师一些参考吧?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现在很多学生都面临着焦虑、抑郁等问题,及时的心理疏导很重要。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觉得这些案例写的很真实,让我想起以前在读高中的时候的一些经历。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心理健康真的非常重要,学习成绩也不及心的快乐指数好吗?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希望更多学生能勇敢寻求帮助,不是软弱而是成熟的表现。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让我意识到,作为学长学姐,也应该关心一下学弟学妹的心理状况。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些案例提醒家长们要多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而不是只注重成绩。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学校如果能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成长非常有帮助。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心理辅导师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职业,需要专业的知识和经验。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希望以后能看到更多这样的案例,让大家更好地了解高中生心理健康情况。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有时候只是倾听一下对方的想法,也能带给他们很大的安慰。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让我对心理辅导有了更多了解,觉得这种服务很必要。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教育应该关注到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学术方面的成就。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学生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这个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如果遇到心理问题,不要沉默独自承受,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不要沉溺于压力和负面情绪里。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高中阶段是一个重要的成长阶段,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心理支持。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