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正义、生命:《论语・子张篇》 (14)
大家好,关于爱、正义、生命:《论语・子张篇》 (14)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子游说:“办丧事,表达哀痛就够了。(哀伤不能没有限度)。”
颜颜(公元前506年—公元前443年),颜姓,名颜,字子游,《——文学》中排名第一,儒家四科之一。这里的“文学”不是现在意义上的文学。而是指子游精通礼仪的文献记载。子游是孔子中的“礼”大师。《尸子》记载:“仲尼无意立其子侍道,不修其公仆礼装。曰:‘吾以夫为六弟子,以励己。’ ” 孔子弟子中,子游的礼法是最受老师信赖的。孔子死后,离开鲁国,回到吴地,继承了儒家的“礼”,被称为“南主”。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传统丧葬历史悠久。圣人在制作礼乐时,定下了“三年丧”。《论语阳货篇》 记载:“夫丧三年,天下共哀。”三年丧,是古人对已故父母表达感恩之情的一种仪式。守丧期间,儿子们必须在父母的坟前吃饭、居住。不准洗澡、更衣、饮酒、吃肉,不准夫妻同房,不准进行任何娱乐活动。
儒家虽然强调丧礼,但也主张不要太悲伤。《礼记·丧服四制》记载:“食三天,浴三个月,修行三个月,毁仙,不以死生。”
这段话的大意是:父母去世后,三天后可以喝粥,三个月后可以洗头,周年纪念日后可以戴上王冠。虽然悲痛万分,身体虚弱,但并没有生命危险。这体现了不因死者而伤害生者的原则。
“三年丧”的具体时间其实还不到三年二十五个月。我们看一下“丧葬祭祀”的仪式。一方面引导孝子感恩父母、思念亲人、回归宗族,激发对本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帮助孝子面对现实。悲伤渐渐平息,回归正常生活。 “三年丧”的规定,看似是守丧,其实是为了帮助孝子渡过这个坎。
古代除了“守丧三年”的规定外,还有日夜哭泣、祭奠的规定。从结婚到下葬,每天早晚都要到殡仪馆哭祭。遇到客人来吊唁、参拜时,主人必须边哭边跺脚迎接、送行。在“朝夕礼”中,除一时哭泣外,其他时间均不准哭泣,故又称“朝晚哭”。
我们经常讨论这些复杂的儒家礼仪是否有必要。任何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孝顺的人,一生尽了赡养父母的义务,即使没有服丧三年,也是孝子。一个没有孝心的人,如果他的父母生前不尽到赡养父母的义务,那他还是一个孝子。即使在服丧六年之后,他仍然想博取名誉,欺骗世人,盗取他的名声。礼仪的背后是人们的真情实感。这是关键!
社会在变,人际关系、礼仪也在变。对于“三年丧”,现代很少有人实行,而且从“初七”到“七七”,人们能够表达哀悼之情,也是非常难得的。
介绍完了儒家的丧礼,我们再来看“丧以丧而终”这句话。
“哀”的本义一般被认为是逃避,引申而来就是失去或失去的意思。 “丧”的本义是失去,引申就是死亡。 “丧”也指与人的死亡有关的事情,或者死者的埋葬方式。最简单的理解就是,人死了就是“丧”,办事人的后事就叫“丧”,指的是人死后的安葬、丧葬、安葬等事宜。丧葬中的各种礼仪习俗称为丧礼或丧礼。 “丧礼”是指在埋葬或火葬前为死者举行的哀悼仪式。
“丧”,根据本章第《论语》句所表达的内容,可以理解为葬礼安排的意思。看来这里应该有一个停顿和一个逗号,这样读起来会更顺畅。
“志”就是尽力而为。《说文》给出的解释是:“送贡品”。
“知乎”就是到达的意思。
“mour”的本义是悲伤;悲伤。 “哀”和“哀”是不同的。 “游”的本义是悲伤至极、放声大哭。《论语先进篇》 据记载,颜渊去世时,其子悲痛哭泣。追随者说:“你伤心了!”他说:“你悲伤吗?除了妻子还有谁悲伤?” (颜渊去世时,孔子在哀悼时哭得很伤心。跟随孔子的人说:“老师,您太悲伤了!”孔子说:“我真的悲伤吗?如果我不悲伤,我还能为谁悲伤?”为这样的人感到难过吗?”
父母的去世是孩子最大的悲痛。 “哀”是“悲伤”的意思。哀悼时,应该表达悲伤的情绪,而不是假装。如果儿子在父母在世时不孝顺,父母去世后又大声嚎叫,这种“哀悼”就近乎表演了,应该受到谴责。如果一个人“丧之时不哀”,这个人就是一个没有感情的人!这样的人怎么能在世间相处呢?
我们看到子游的说法与孔子的思想非常一致。《论语八佾篇》 记载:“在上不宽,礼不敬,哀不敬,如何遵守!” (孔子曰:“为政者,不可宽以待人,行礼不敬,丧事不恭。”)我一点也不悲伤,怎么能忍心观看呢?
“之”的本义是脚,引申为脚趾,意思是可以通过脚去任何地方,所以引申为指、林等;它引申为停止、静止;停留,逗留;居住,地点;禁止,除去; from 原义也可引申为指人的行为和外表。这里的意思是你可以停下来了。
“礼”是用来规范人际关系的,强调适度,而不是无能! “丧至丧止”中的“止”并不是停止的意思,而是指在“礼”允许的范围内停止,即有节制地停止。
如果哀悼不停止,有些孩子甚至可能产生跟随父母离开的想法;有些人可能会哭得很厉害,以至于他们什么都不关心。但无论你怎么哭,死者都不会哭回来。悲痛欲绝,孝子的身体只能受伤。这不仅是不尊重,简直就是不孝。对于这种现象,子游说:“罢罢”,处理后事,足以表达哀思。
生与死是自然规律,有生就有死!死亡是一件自然的事情,任何人都无法抗拒或抗拒。一位亲戚去世了。你感到难过还是悲伤?我当然很难过,但是一定要适度!你不能毫无克制地悲伤到伤害你的身体的程度。殊不知,每个人都是生命中的过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过好自己的人生,完成好自己的人生使命。这是对逝者最诚挚的纪念。
现在有些人办丧事很盛大,花了不少钱。更多的是为了向生者炫耀,甚至更甚于奢侈。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如果你不孝顺你的父母,你的孩子将来怎么能孝顺你呢?这就是因果关系或者因果法则。以此类推,如果你的子孙效仿这个榜样,生前不讲究孝道,死后也不会注重内心的悲伤,而追求形式上的大事。岂不悲伤!
《论语•雍也篇》 记载:“中庸之德,已至矣!民之久矣。” “中庸”是最高的智慧,能够掌握这种智慧的人是很少的。子游的一句“丧以哀而终”可以说抓住了“中庸”思想的精髓。从办丧事引申出来,就是说办事有一个“适度”,既要适度,又要注意过度。
有学者认为,春秋时期礼乐崩溃,“丧礼”往往缺乏感伤,过于华丽。其实,仔细一看,人已经“悲伤”了,怎么能说心情不好呢? “且止”是强调“哀”的上限。
葬礼的基础是“抒悲”之情。这时,你可以停下来,不要让任何事半途而废。
子游的话抓住了“葬礼”的精髓。与孔子另一位弟子载我提出的将“三年丧”改为“一年丧”的理论相比,似乎更为“温和”。但子游的观点与一些人所说的“三年丧”不同。如果不是很悲伤,说明和父母的关系不深,似乎缺少一些家庭元素在里面。我认为哪种观点是正确的没有任何标准答案。最好的选择是合理且符合礼仪的。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千千择校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qzexiao.com/gdjy/15262.html
用户评论
“有情有义有人生”真是一句好话! 这些道理听起来很老套,但放在现代社会还是很有意义。很多人都忘了,要真诚待人,要懂得体谅他人的感受,还要坚定自己的意志,去追寻自己的人生目标。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今天看到《论语·子张篇》,尤其这句“有情有义有人生”,感觉特别温暖人心。 人生应该充满感情和责任感,而不是只想着自己。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孔子怎么老这样啊?说点新概念不好吗?“有情有义有人生” 这不是废话吗? 难道就没有别的人生目标了吗?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这篇文章很有深度。”有情有义有人生”, 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它们互相交织组成我们完整的人生。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很认同这篇文章的内容,要 “有情”才不会孤单,“有义”才能获得别人的尊敬,“有人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活着。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真是个让人深思熟虑的题目《论语·子张篇》(14)。 “有情有义有人生”,我觉得每个字都很有力量,让我想要好好思考一下自己现在的状态。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孔子讲得太抽象了,“有情有义有人生” 这句话怎么理解? 还是给我一个具体案例吧!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人生苦短,要“有情有义”,也要活出自己的人生价值!这篇文章给了我很大的启迪,我会牢记心中。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有情有义有人生”的确是一句好话,它提醒我们要去珍惜人际关系,做一个负责任的人,但也我们要不断探索自己的内心,找到真正的自我。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孔子说的话有时候确实很拗口,“有情有义有人生”, 我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做人要善良、仁慈、讲义气,同时也要活出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不是浑浑噩噩地度过一生。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了篇文章 “有情有义有人生”,感觉孔子好像是在评判人的行为, “有情” 和 “有义” 这些东西怎么衡量啊?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想每个人都会追求 “有情有义有人生”。 我们都想要被爱着、爱着他人,而也希望自己的生命充满意义和价值。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让我感触颇深,“有情”是让我们更善于感受别人, "有义" 是让我们保持道德底线,“有人生”则是指我们要勇敢追寻梦想!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孔子讲的是老道理了!”有情有义有人生”, 我们现代人早就忘了这些。其实这些道理还是很有用的,特别是现在社会越来越浮躁的时候。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有情有义有人生” ,我觉得这句话在今天仍旧无比重要,它代表着人性中最美好的品质,更是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目标!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同意“有情”和“有义”是重要的,但我觉得 “有人生” 这句话很难界定。 是指要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吗?还是说要活出自己真实的样子?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了《论语·子张篇》(14)之后,觉得孔子对人生的看法确实很深奥,“有情有义有人生”, 我们应该如何实践呢?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