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权:三十则语文教育心得分享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孙立权:三十则语文教育心得分享,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001 语文教学更接近表现艺术
数理化教学更接近于“再现的艺术”,而语文教学则是“表现的艺术”。相对于教学内容的客体而言,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语文教学不应该简单地反映教学内容和再现客体,而应该表达主体(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情感和愿望。当然,语文教学内容中有一些东西是可以理性分析和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但语文教学内容还有很多是必须用心和直觉去体验和感知的。这就好比中国诗歌虽然也讲究韵律(层次、二分、对偶、韵律等),但更注重意境或境界。语文教学内容中可以理性分析和把握的部分相当于诗歌的节奏,而另一部分必须用心灵和直觉去体验和感知的部分相当于诗歌的意境。数理化教学求真求相似。教师必须能够真实、准确地再现数、理、化的教学内容。一方面,语文教学在形式上求真求同;另一方面,求美、求精神的相似、求心灵的理解、求自我的享受。
002 语文教学的“三个境界”
语文教学可分为三个境界。我参加工作的前三年,教中文就像“门缝里偷看月亮”。就像小孩子透过门缝看月亮一样。它既新颖又充满疑问。接下来的三年,我教的语文就像《院子里看月》一样。就像站在庭院里仰望明月一样。它丰富而完整,开阔了我的视野。接下来的三年,我教语文就像“台上玩月”,就像倚栏赏月一样,充满诗意,又舒服。古人说“十年磨一剑”,这话一点也没错。成为一名成功的语文教师确实需要十年左右的努力。
003 中国教育是“休闲教育”
中国教育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属于“休闲教育”。老师在闲暇中教书,学生在闲暇中学习。师生在闲暇中听、读、写,在不经意间提高了汉语能力,增强了汉语素养。中国的教育不追求短期的因果,而是追求长期的自然。
004 “好看”又“好用”
语文课有四种类型,其实是四个等级,从高到低排列:第一种既好看又有用,第二种不好看但有用,第三种好看但没用,第四种既不好看也不实用。不好看,学生就不喜欢学习;不好看,学生就不喜欢学习。如果没有用,就会误导学生。颜值与实用兼得,当然是最好的状态。你不能同时拥有两者,你必须为了有用而放弃漂亮的外表。
005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在中国教育中,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教科书里写的东西不一定都是真正有价值的,很多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也没有写进教科书。中国教师必须了解这一点,才能对教材做出大胆的选择。教师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不能一步步跟着教材走。是跟着教材走,还是让教材跟着你走,是语文教材使用的一个重大原则问题。我始终相信,教师和学生(特别是教师)是教材的主人,拥有教材的生杀大权。
006 带有“初学者心态”的“直观文字”
现在,中国教师在备课时最缺乏的是:以初学者的心态直观地理解课文。禅宗的禅师经常教导弟子,学习禅宗需要初学者的心态。我的理解是,所谓“初学者心态”,就是在一种尽可能排除掉积累的生活意义和观念的状态下体验生活。教师在备课时,例如阅读课文时,如果把自己当作初学者,抛开既定的成见,像对待陌生的文章一样直观地阅读,往往会从课文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往往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更广阔的视野。当它开始打开时,山洞里一片漆黑、昏暗。禅宗把以初心体验人生称为“万物直觉”,所以我的备课方法不妨称为“文字直觉”。
007 非教学性备课和教学性备课
在我看来,备课分为两个过程:非教学性备课和教学性备课。一是“非教备课”,即“嚣张”备课。这时,我们应该抛开一切教学因素(如教师、学生、课程标准、教学方法等),像一个普通的欣赏者和研究者一样阅读课文,研究课文,标记要点,检查内容。信息。这就是准备“一桶水”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教师在备课中就无法获得丰富的积累和精神启迪。然后是“教学备课”,即“有心人”的准备。这个时候我们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考虑教什么、怎么教。这就是从“一桶水”中取出“一杯水”的过程。目前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是,很多教师从头开始备教学课,缺乏非教学备课的基础。结果,老师桶里的水太少了,所以他们把桶里的水倒给学生。长此以往,就会导致语文教师的平庸。
008不要失去话语权
读书是一种精神活动,不是体操中的“规定动作”,而是“可选动作”。因此,每个人(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拥有主宰文本的权力。大师们创造了经典作品,确立了自己的话语权。当我们读他们的作品时,我们不能失去自己的话语权。
009 容忍异见
尼采说,坚强的人“不愿意看到自己身边有异见者”,但我认为,能够容忍身边有“异见”的学生和同事,是一个教师心胸和品格的标志。
010修己修人
教师当然要熏陶学生,但总是想着熏陶别人而不是熏陶自己的老师,绝对不是好老师。尼采认为,只有弱者才想修养自己,而“强而有力的人才想修养别人”。看来很多老师都有尼采所说的“强人”的味道。不过,我不喜欢这样“强势”的老师。我喜欢既“强”又“弱”的老师。
011两个境界
为教而生和因教而生是两个境界。在教学的前十年,我为教学而生;在第二个十年里,我以教书为生;第三个十年,我将回归生活教书。
012 “其他”愿景
苏轼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就到此山去吧。”有时候,当我们从外部、从另一个陌生的角度观察自己时,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从内部看不到的东西。我们可以将外部视为我们发现自己的“他者”。中国的教育也是如此。如果我们跳出中国教育的视野,从其他角度来看待中国教育,我们一定会有新的发现。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语文教育领域之外的人对语文教育的看法,不能以局外人的意见而忽视。
013 长篇经典名著集也是教材
教材不等于教科书。除人以外的一切教学材料都是教材。对于语文课来说,零碎的章节是教材,长篇经典、名家文集也可以作为教材。可以说,多年来我们没有使用长篇名著和名家集作为教材,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巨大缺憾。
014两个概念
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两个观念:第一,——阅读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这可能是你喜欢做的事,也可能是你不喜欢做的事,但这是你必须做的事。其次,没有什么比写作更美丽、更伟大的事情了。它是我们生命历史和精神历史的记录,是我们净化自己的要求。
015客观解释与主观解释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解读文本的过程。解读文本有两种倾向:一是客观解读,用纯粹客观的态度拆解文本的结构,探究文本的意义。认为作品的意义是作者在作品中的本意,读者解读是客观地审视文本。体现了作者的初衷;另一种是主观解释,需要解释者的主观积极参与,强调解释的创造性。当前,应大力提倡主观阐释,鼓励教师个体特别是学生个体创造性地阐释文本。
016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阅读和教学
阅读教学应树立一个原则:读别人的作品要与读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教别人的作品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学习别人的作品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 “新现实主义”是一种主张拒绝主观情感、反激情、不对叙事对象做任何价值判断的文艺思潮,也就是所谓的“零度写作”和“冷叙事”。这种主张绝对不能引入阅读教学中,不能进行“零阅读”或“冷读”。相反,阅读教学最需要师生的主观热情、生活体验和价值判断。
017 比较阅读
事物只有通过参照和比较才能揭示其意义。在讲鲁迅的《故乡》时,我介绍了“比较阅读法”。我把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三国演义》的“温酒杀华雄”段落、《红楼梦》的关于王熙凤外貌的段落印发给学生。课后我还要求学生读茅盾的短篇小说《春蚕》。这是为了让学生在交叉引用中认识《故乡》。《多收了三五斗》和《春蚕》都写“丰收带来灾难”,都写农民物质生活的贫困,而《故乡》不仅表达了农民物质生活的贫困,还重点关注了农民物质生活的贫困。他们精神生活的痛苦。 《温酒杀华雄》是一部古典小说,剧情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而《故乡》则剧情弱化,是一部无情节小说。中国古典小说很少有人物内心独白,但《故乡》却有一大段“我”的内心独白。在《故乡》中,杨二嫂“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的出现方式与《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出现方式如出一辙。 ——在这种参考、比较的阅读中,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故乡》。我把这种阅读教学方法称为“比较阅读”。
018 空房间是白色的
《庄子·人间世》中有句话叫“空室生白”,意思是房间里塞的东西太多,就会显得沉闷。如果你拿走东西并在房间里留出空间(“空”),就会有更多的光线。 (“白色的”)。这句话用在语文教学上,可以理解为:你不可能把整个课堂都讲得满满的,什么都讲。一定要留出空白,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留白”是语文教学的艺术。 “留白”可以留下思考的问题、想象的空间、争论的残余、反思的时间。
019看书、看电视
让学生尽可能利用看电视的时间来读书。电视节目具有时间连续性。只能跟着走,不能中途停下来思考。不过,当你读到某个地方时,你可以停下来思考,也可以回顾一下你已经看过的内容,以促进思考。文化分为印刷文化和视觉文化。书籍属于印刷文化,印刷文化是深层文化;电视属于视觉文化,视觉文化是表层文化。读书使人深刻,看电视使人肤浅。因此,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少看电视,多读书。
020 笔记本作文
我最近读了刘一清《世说新语》和陆游《老学庵笔记》,在指导学生作文方面颇有成效。《世说新语》 《老学庵笔记》 不是刻意写的,而是手写的,仿佛行云流水般,题材广泛,不小也不大。它看似只是一段对话或一个细节,但却具有恒久的魅力,充满灵性。今天的作文教学,应该符合中国古代的笔记本书写这一点。让学生更加自由地写作,无论题材、体裁、技巧、字数如何,为所欲为。这样,学生的个性就能得到解放,就能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就不会有现在那么多虚假作文了。
021 语文老师不要滥用课文
我常常觉得,如果文是一个人,他一定会把语文老师告上法庭。罪名是语文老师虐待课文,经常对课文实施残酷、残酷的家庭暴力。中国教师想要“教”课文,离不开“分析”。 “分”、“析”用于用刀、斧(斤是斧头)肢解物体。许多语文老师“理解”了祖先创造的文字的本意,将文字“解析”成碎片,断胳膊断腿,血肉模糊。这样分析的结果就是文字本身的美感荡然无存。分析还是必要的,但要注意文章的完整性,强调整体阅读、整体感悟、整体学习。
022 永久性工程和移动工程
语文必修课本应只选择或多选择耐久的作品,不选择或少选择流动的作品;他们应该只选择或更多选择死者的作品,不选择或少选择活着的人的作品。中文读物中,可以兼顾耐久作品和流动作品,可以将死者作品和生者作品并列。对于学生来说,必修课本就相当于“经典”,而“经典”应该是通过历史精选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籍。这种书的价值往往不如活人的书和死人的书。
023 《隐形对话》很重要
教学过程是一个对话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再需要教师的独白。语文课总是需要老师独白。但这种独白应该是深刻的、原创的、原创的。要能够激发学生思维和情感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强烈共鸣,从而实现师生之间无形的对话。师生之间有形的对话固然必要,但师生心灵之间无形的对话更重要。根据《清华与北大》,陈寅恪先生的讲课都是独白,而且直白。不过,学生们并不觉得无聊。相反,他们觉得“每一个字都是珍贵而美好的”。许多学生穿过学校来听他的课。由此可见,陈老师的独白在师生之间形成了一场无形的心灵对话,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学生。
024 教材中缺乏史诗和戏剧诗
诗歌分为三大类:史诗、戏剧诗、抒情诗。目前,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用的诗歌基本都是抒情诗,缺乏史诗、戏剧诗。与抒情诗相比,史诗结构宏大,充满幻想和神话,体现英雄主义精神,往往蕴含一个民族的人生理想。戏剧诗篇幅也较长,与音乐、舞蹈、艺术密切相关。而且它的思想境界和艺术境界显得非常广阔。史诗和戏剧诗歌对于人类的成长和文化心理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中学语文教材中缺少《荷马史诗》、《俄狄普斯》这样的戏剧诗,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缺憾。
025 考试作文宜使用短句。
当前语文教学最缺乏的是“个人阅读法”。
让标记可读的考试论文的关键之一是使用短句。简短的句子使评分者更容易阅读。合众社国际向记者提供了一份平均句子长度的表格(英文):
最易读的句子不超过333,548 个单词;
易读句子—— 11个词;
更易读的句子,包含3,335,414 个单词;
标准句—— 17字;
较难阅读的句子有3,335,421 个单词;
难句—— 25字;
难以阅读的句子超过3,335,429 个单词。
为什么少于8 个单词的句子被确定为最易读的句子?心理实验表明,人类短期记忆(保留约30秒)的容量(称为广度)约为72个“块”,即5——9之间,平均为7个。每个块可能是一个字母,或者一个词,或者一个短语。该理论可以解释,8个单词的句子是人类短期记忆能力内“最容易阅读”的适当限度。
026 在公共课上讲“人类语言”
当我们看一些老电影、老戏剧的时候,我们会觉得人物的语言特别别扭。演员们的表演如诗人、如朗诵。他们基本上不说“人话”,而是背诵、背诵台词。现在很多中国老师在公开课上也是这样做的。
027 应试教育最大的受害者是谁?
谁是应试教育的最大受害者?不是学生,是老师。 “营是铁打的,兵是流水兵”。铁的老师是铁做的,学生是流水做的。学生无论怎样努力,也只能维持几年,然后就飞走了;而教师一旦陷入应试教育的牢笼,可能会被判无期徒刑,可能几十年不见天日,也可能永远无法翻身。
028 开放性问题示例
所谓开放性问题是基于主观解释的问题,不追求唯一答案,注重肯定学生原有的想法。在教三年级课文《鱼我所欲也》时,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问题:如果你是课文中的“乞丐”,面对“乞丐”提供的“一篮子食物一豆汤”你会怎么做?琪儿和它”什么选择?请解释原因。这个问题一提出,就激起了不小的波澜,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约一半的学生表示,他们不会接受这种屈辱的施舍,也不能过不光彩的生活,然后围绕“舍生取义”阐述了自己的理由。但大约一半的学生选择接受慈善机构。原因可以概括为: 1、我不会像文中的乞丐那样不肯接受施舍而被饿死。人的生命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不能轻易放弃。为了一个对他人没有仁慈和尊重的路人而放弃自己的生命是不值得的。 2、父母给了我生命,为我付出了太多。我没有好好偿还他们。所以我要珍惜生命,不要轻易放弃。 3、接受此类善意,不会损害国家、民族的利益和尊严。面对一个霸道的施舍者,你又何必拿自己的生命去抗争呢? 4、真正的人应该能屈能伸,学会忍辱负重。当年韩信忍辱负重,最终名垂青史。越王勾践能够忍受胯下之辱,成就一代霸业。这小小的羞辱意味着什么?
这个开放式问题设计成功。没有单一的答案,但它促使学生多角度思考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语文学习与心灵成长共生。
029 适度的神秘才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印度有一座供游客参观的寺庙,名叫加纳寺。寺庙的门很宽。行人走过门,寺内景色尽收眼底。因此,进入寺庙的游客很少,不得不关门。但自从伽纳寺关闭以来,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一些游客停在寺庙前,打开门向里面窥视。随着时间的推移,寺庙门口挤满了游客。伽纳寺重新开放。不过,这次开馆时却出现了一些变化:大门内建了影壁,寺内几处古屋被刻意锁上,房间内还设置了屏障,人们只能看到一张床、一张床、一张床。一双鞋子,还有一个小泥佛。结果,游客就多了。随后,又有一位和尚从远方来到寺院。这和尚有一个特点,就是只说半句话。寺庙一眼望不到头,僧侣们半言不语。来寺庙烧香磕头的人日益增多,香火旺盛。贾纳神庙的变化告诉我们:求新求奇是人类的天性,适度的神秘感才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由此我想到了语文教学。面对最具好奇心、求知欲的青少年学生,课堂应该适度“封闭”,应该“山水盖地”,不应该“包罗万象”。如果讲课不善于“留白”,总是讲得清楚,就无法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会影响他们的创造力。
030 三种阅读方式
阅读经典文本有三种方法。一是站在前人的立场上读,这叫“史读”;二是站在今天人的立场上读书,这叫“时代读书”。二是从自己的立场去读。阅读被称为“个人阅读”。任何阅读都离不开这三种阅读方法。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千千择校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qzexiao.com/gdjy/15072.html
用户评论
这篇《孙立权语文教育札记三十则》真是让我受益匪浅!他的观点很独到,尤其是对语文教学的深入分析,让我对教学有了新的思考。希望能看到更多这样的分享!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孙立权语文教育札记三十则》有些观点过于理想化,现实中的语文教育并没有那么简单。每个学生的情况都不同,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衡量。期待更多实际案例的讨论。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孙立权的这篇札记让我想起了我自己的语文老师,他总是鼓励我们多读书、多思考。文章中的一些建议真的很实用,特别是在如何引导学生思考方面,值得借鉴。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完《孙立权语文教育札记三十则》,我对语文教育的未来充满了希望!他提到的创新教学方法让我想尝试在课堂上应用,尤其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这篇文章的部分内容有些空洞,缺乏实际操作的指导。虽然理念很好,但在现实中落实起来却面临很多困难。希望能看到更具体的教学案例。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孙立权的思考让我意识到,语文不仅仅是语言的学习,更是文化的传承。他在札记中提到的阅读和写作的关系,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教学方法。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让我对语文教育有了新的认识,但有些地方我觉得还是太理想化了。实际教学中,老师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不容忽视,期待更多实际的解决方案。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非常喜欢《孙立权语文教育札记三十则》,特别是他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强调。这样的理念在当今教育中越来越重要,值得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去践行。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读完这篇札记,我感到很失望。虽然有些观点不错,但整体上缺乏深度,很多内容都是老生常谈。希望未来能看到更多新颖的见解。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孙立权的札记让我对语文教学充满了热情!尤其是他提到的如何通过文学作品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真是太棒了。期待能在课堂上尝试这些方法。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的部分观点我并不认同,语文教育的复杂性远超于此。每个学生的背景和能力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希望能有更多元的讨论。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孙立权语文教育札记三十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学习经历。文章中提到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我觉得非常有用,值得在教学中实践。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这篇文章的内容有些重复,缺乏新意。虽然有些观点是正确的,但作为一名教育者,我期待看到更具创新性的想法。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孙立权的见解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新的思考,特别是他提到的多元文化的融入,真的很重要!希望更多老师能意识到这一点。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札记的某些部分让我感到困惑,特别是关于如何评估学生的部分。感觉理论和实践之间还是有很大差距,希望能有更具体的建议。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认为《孙立权语文教育札记三十则》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他的见解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在如何引导学生思考方面。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让我对语文教育的挑战有了更深的理解。虽然有些观点很有启发性,但我觉得在实际操作中,老师们需要更多的支持和资源。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孙立权的语文教育札记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他提到的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真的是当今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期待更多这样的讨论。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文章的结构有些松散,部分观点也没能深入展开。虽然有些内容值得思考,但整体上让我觉得有些失望。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完《孙立权语文教育札记三十则》,我对语文教学的未来充满了期待!他提到的创新方法让我想在课堂上尝试,特别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