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全:高中历史《百家争鸣》教学理念与实践探索专栏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王金全:高中历史《百家争鸣》教学理念与实践探索专栏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此前,我和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华春勇老师根据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历史三必修专题第一课进行了“同课不同结构”活动:《百家争鸣》 。通过课上和课下的专家点评和同行评议,我对新课程条件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在此与大家分享。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
新课程理念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教学活动必须从传统的“教书本”转变为“用书本教学”。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习惯的影响和考试的压力,我们的行动仍然胆怯。没有课本,学生如何学习?如果老师不教课本,应该教学生什么?没有教材,我们会感到无力,没有教材,我们会失去方向。最让我们放心的就是教材。这是一种习惯,一种思想,直接限制了我们的脚步。
《百家争鸣》 第一课是思想史的起点,知识容量大,线索多,理论性强。如果笼统地讲,学生会觉得无趣,老师也会觉得无趣;如果是笼统讲授的话,只上一堂儒学课就不够了。 《课程标准》要求了解春秋战国百家之争以及形成百家争鸣的重要性;对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的认识,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学生很难直接理解各学派的思想和观点。因此,我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删除了本课的大量内容,以突出主要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孔子的主要思想——“仁”“礼”“德”;孔子的主要思想——“仁”“礼”“德”;孟子的“仁政”与“以人为本”;荀子的“天命”与“礼治”;老子的“道”、“辩证法”、“无为”;庄子《齐物论》;墨子的“兼爱”和“不侵犯”;韩非子的“变法”、“法治”、“集权”。 《百家争鸣》简介,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各家思想,简单介绍了“百家之争的背景”。提供一些典型的材料,帮助学生借助这些生动的历史文献了解各学者的思想。虽然我也用了很多资料,但我还是“以课本为主,史料为辅”。教材的介绍只是为了学习课本上的知识点。我们再看一下华老师的课。他首先用表格要求学生回忆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观点,然后根据“自然观之争”、“社会观之争”、 “关于人生观的争论”。 “奋斗”三个方面,通过相应的材料和现实生活的例子。让学生体验百家思想以及其中的“之争”更多体现的是“教材的运用”。通过史料,对教材的知识点进行循环利用,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让学生学”与“学生要学”
课堂教学的立足点、出发点、归宿都是学生。我们常常会困惑:我教得那么努力,学生却就是不学;我教得那么辛苦,学生却就是不学;不管我教学生多少次,学生还是会犯错误。于是他们抱怨学生基础太差,无论受到多少启发,都是“有所启发而不有所启发”。虽然我认同“教是为了不教”的观点,但在实践中总是做不到。
在这堂课上,我也想采用启发式教学和分组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特别是思想史的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能够有精神上、心灵上的联系。心灵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即使是错误的、相反的观点,只要有交流、碰撞、冲突,就会产生“火花”,可以把思想带到一个新的高度。为此,我在课前印发了《论语》 《道德经》 《孟子》 《墨子》 《韩非子》等相关文献资料。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分组,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目标和方向。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入——名师生合作探究第二阶段。借助史料,按照儒、道、法、墨的顺序提出问题和启示。一道道题,学生们一开始还能配合,但渐渐地出现了“思维疲劳”,失去了学习兴趣。合作探索又回到了老师的掌控之中。我是从“问题”的角度出发,以考试为目的,而华老师则是从“欣赏”的角度出发,以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素养为目的。他没有拘泥于具体问题和理念,而是充分发挥了自己年轻、有活力、知识渊博的优势。他借助丰富的史料,分析各学派思想的内涵和差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将其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例子和现象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室里响起了掌声和笑声,说明学生们都很活跃。学生自觉不自觉地想了解百家思想,也想了解百家思想的智慧。从而进入“我要学”的境界。
“高效课堂”与“低效课堂”
教学评价是教师经常性的教学活动之一。我们平时不仅倾听和评价别人的课堂教学,而且还常常成为评价的对象。每节课结束后,我们也会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什么样的班级才是好班级?评价的主要对象是教师和学生。过去我们更关注教师,评价教师的教学风格、语言、板书、教学过程。现在我们更加关注学生,关注他们的学习状态,关注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活动、师生双边活动等。
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第一个是效果,第二个是效率,第三个是效果。首先,关于教学效果,最基本的是教学目标的实现。无论课堂是热闹还是安静,无论教师采用什么方法、采取什么形式,更多地取决于立体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不仅要看老师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还取决于学生是否理解了自己需要理解的知识,理解了自己需要理解的概念,培养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它还取决于有多少学生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标。不仅取决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体验,还取决于学生对方法的掌握、习惯的培养等。 其次,效率取决于老师在一节课中占用了多少时间,以及学生有多少时间、机会和空间进行活动。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达到最大的教学效果,高效。老师很轻松,学生很主动,或者老师很辛苦,学生很被动。第三,有效性是指本课的学习对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能产生多大的影响或帮助。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关问答
答: 他是一位特级教师,专门研究高中历史课《百家争鸣》,他分享了自己将历史教学理念转化为实践中的真实体验。
34 人赞同了该回答
答: 王金全先生详细讲述了他的教学思路,以及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和发散思维,让学生真正理解古今的道理。他的经验可以帮助其他老师更好地教授《百家争鸣》课程。
243 人赞同了该回答
答: 这里的“理念”指的是王金全先生对历史教学的思考和目标,而“现实”则是指他在课堂实践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步骤。他将自己的教学理念具体化,并不断改进和完善实践操作。
67 人赞同了该回答
答: 文章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这位特级老师如何把抽象的概念落地执行,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对于其他历史教师也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217 人赞同了该回答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千千择校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qzexiao.com/gdjy/14507.html